一場疫情,猶如一面鏡子,映射人生百態(tài),也檢驗著我們的身體狀況。
平時無病無災察覺不到,直到跟新冠病毒抗爭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身體免疫力強才是你抵抗病毒最強有力的武器。
這個時候才去后悔,平時沒有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
而免疫力不是一朝一夕能提升的,它來自于日常一點一滴的生活習慣。
今天,為大家推薦20種大家容易忽略的生活小事,幫你提升免疫力,保持強健的體魄。
一,關于飲食
梁實秋在《雅舍談吃》里說:
“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 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質(zhì),而非量?!?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才能避免病從口入。
1.暴飲暴食會生病,定時定量可安寧
暴飲暴食,極易傷胃,“口?!本蜁兂伞翱诘湣?。
“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定時三餐,七八分飽剛剛好。
有節(jié)制的飲食,才能讓吃進去的東西,化為恰當?shù)酿B(yǎng)分,真正滋養(yǎng)身體。
2.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漿
從科學角度來說,細嚼慢咽真的更利于健康。
一口飯嚼20次,充分將食物咬細,不僅可以促進營養(yǎng)吸收,還能減輕腸胃負擔,對體重控制更有奇效。
試著吃慢一點,身體的改變你會看見。
3.蔬菜是個寶,餐餐不可少
早在明代時,《本草綱目》中就指出過“菜之于補非小也”。
當代人飲食豐富,大魚大肉是常態(tài)。
可人體所需的維生素、膳食纖維等很大程度來源于新鮮蔬果。
每天確保有足量的蔬菜攝入,才是養(yǎng)生上選。
4.飲食要清淡,少油又少鹽
近幾年來,網(wǎng)紅美食層出不窮,而它們幾乎都有一樣的特性:重口味!
可一時的口舌之欲滿足后,身體卻不可避免地被傷害。
重油重鹽重糖,不僅會加重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還會增加癌變概率。
而清淡飲食,品嘗食物的原汁原味的美,也更健康。
5.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
“飯前一口湯,勝過良藥方”。
湯文化,作為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寒冷的冬天,喝一碗熱乎乎的湯,由內(nèi)而外的寒氣都消散不少。
而在炎熱的夏季,喝一碗清熱祛暑的涼湯,更會讓人身心舒暢。
二,關于身體
蔡元培說:
“人的健全,不但靠飲食,尤其靠運動?!?運動要趁早,別等到體質(zhì)下降,才后悔沒有早點養(yǎng)成鍛煉。
1.肥胖肥胖,身體不壯
《柳葉刀》的一項研究顯示:
全球肥胖人數(shù)從1975年的1.05億,上升到2014年的6.41億,而中國的肥胖人數(shù)居全球首位。
超重不僅是一種對健康極具威脅的慢性疾病,還會增加患其它疾病的風險。
“管住嘴邁開腿”,不只是為了身材,更是為了健康。
2. 飯后三百步,不用進藥鋪
飯后散個步,有助消化又健康。
人民網(wǎng)曾推薦過一種“擺布走”的散步方式:
走動時將兩臂隨步伐節(jié)奏做較大幅度擺動,每分鐘60~90步,走15~30分鐘。
對平常缺乏運動的人來說,飯后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向健康身體的更進一步。
3. 常洗衣,常泡澡,常曬被服疾病少
有句話說得好:
“沒有人有義務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fā)現(xiàn)你優(yōu)秀的內(nèi)在?!?衣服干凈人清爽,經(jīng)常泡澡身體好。
閑時曬曬被子,讓陽光消滅一下滋生的看不見的細菌。
晚上蓋在身上也暖暖的,可以睡個好覺。
4.早起做早操,一天精神好
一日之計在于晨,起來之后一定要動一動。
比如10~15分鐘的拉伸或早操,可起提神醒腦之功效。
身體活動后,會從休眠狀態(tài)蘇醒,好的精神狀態(tài)也就隨之而來。
5. 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
許多有運動習慣的人,都喜歡運動后出汗的酣暢淋漓感。
但運動也要適度科學:跑步姿勢要正確,挺胸抬頭,效果更好。
跑完之后不吹風,出汗迎風,容易被病菌侵襲,引發(fā)感冒。
三,關于心態(tài)
人常說:
“煩惱本無根,不撿自然無;困惑本無源,不究自輕松。”心態(tài)好,人生少煩惱。
1.有淚盡情流,疾病自然愈
生活中,很多人信奉“有淚不輕彈”,遇到不好的情緒喜歡壓抑自己。
可管理負面情緒,就像是治理洪水,宜疏不宜堵,越壓抑,越失控。
人們哭泣后負面情緒被宣泄,情緒強度會降低40%左右。
利用正確的方式適當宣泄,可有效減少負面情緒的破壞力。
2.不氣不愁,活到白頭
心理學上有個野馬結局:
吸血蝙蝠叮在野馬身上吸血,野馬不舒服又無法擺脫,之后怒氣爆發(fā),開始狂奔亂跳,不少野馬最后力竭而死。
很多時候,真正傷害我們的不是外界刺激,而是我們處理情緒的方式。
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就愁白了頭。
心簡單一點,快樂就會多一點;
偶爾給心情放個假,吃好睡飽,生活少煩惱。
3.先睡心,后睡眼
“心不靜,則無眠”,當一個人總是心事重重,又多思多慮,睡眠自然不可能好。
好睡眠的前提是內(nèi)心的平實和安定。
當你睡不好時,不妨先試試調(diào)整心態(tài),給自己一個情緒放松的狀態(tài),慢慢感受睡意襲來。
4.要想健康快活,學會自己找樂
讀《撒哈拉的故事》時,最羨慕三毛自得其樂的本事。
垃圾場里撿來的“破爛”,在三毛的手下變成了裝飾溫馨小家的原材料;
原本枯燥的沙漠生活,過得充滿詩意。
不管在什么境地,那些懂自得其樂的人,總是能多一分輕松與快活。
5.安守一顆平常心,人生才能笑風云
人常說,“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以下棋為例,執(zhí)棋的當局者因為在意輸贏,心態(tài)容易受影響;
而旁觀之人由于不在意輸贏,擁有平常心,反而更能看清全局。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事事如意,樣樣隨心。
無論身處順境還是逆境,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看得更透徹,過得更快樂。
四,關于生活習慣
亞里士多德說:
“人是被習慣所塑造的,優(yōu)異的成績來自于良好的習慣,而非一時的行動。”一個人的身體狀況會如何變化,都藏在日常的生活習慣中。
1.常開窗,透陽光,殺細菌,保健康
冬天,很多人因為怕冷,習慣關著門窗,在屋內(nèi)享受暖氣。
可密閉環(huán)境待久了,很容易滋生病菌,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除霧霾沙塵等天氣外,每天要開窗3~4次,一次不低于15分鐘是很有必要的。
2.冬睡不蒙頭,夏睡不露肚
睡覺,能讓身心得以放松,讓組織器官得到修復,是一種極佳的休息方式。
可不良的睡眠習慣,也可能讓睡覺變成無效休息。
冬天不要蒙頭睡,保持呼吸順暢;夏天不要露臍而眠,貪涼易生病。
養(yǎng)成正確的睡覺方式,才能真正讓休息落到實處。
3.熱水洗腳,如吃補藥
24節(jié)氣中,每個節(jié)氣都會提醒大家要好好泡腳。
古醫(yī)學也早有記載:
“人之有腳,猶似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事實也的確如此,能緩解疲勞、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泡腳,其養(yǎng)生作用并不亞于吃補藥。
4.盡量少喝酒,病魔繞道走
2014年,世界癌癥報告給出一個數(shù)據(jù):
3.5%的癌癥是由酒精造成的,每30個癌癥死亡患者中,就有一個是酒精造成。
同時,一個人只要每周攝入酒精超過350g,全因死亡風險就會急速攀升。
由此可見,“大酒傷身,小酒怡情”的說法,顯然是個偽命題。
要想真正有效養(yǎng)生,滴酒不沾才是優(yōu)選。
5.吃藥不忌嘴,跑斷醫(yī)生腿
曾經(jīng)一篇名為“醫(yī)生凌鋒生死24小時”的文章刷屏朋友圈。
當天凌峰因發(fā)炎吃了0.5克的頭孢,出現(xiàn)過敏反應,失去意識,被送往醫(yī)院搶救。
清醒過后反復思量,他才想起自己前一天晚上曾喝下半杯葡萄酒。
其實,不光是頭孢+酒精有毒,很多食物和藥物之間都有沖突。
輕則影響藥物吸收,重則引發(fā)不良反應。
在服藥期間,學會忌嘴,才能讓藥效充分發(fā)揮作用,治愈身體。
《人體簡史》一書說:
“選擇生活方式,就是選擇死亡方式?!?說到底,你的身體由你掌控,是肆意揮霍,還是克制有度,都藏在你的一舉一動中。
試著調(diào)整飲食、鍛煉身體、修行心態(tài)、改變習慣,或許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身體。
愿你我都能戒掉不良生活方式,從老祖宗的智慧中“取精華”,修煉一個更好的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