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平衡拔罐療法

平衡拔罐療法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6月08日 09:20

平衡拔罐療法

銀川市第二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提高,對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理配合醫(yī)療開展新技術、新業(yè)務的工作也日趨頻繁。護士長作為專科護理業(yè)務的帶頭人,為了確保 新技術、新業(yè)務的順利開展,帶領我們全科護理人員學習了平衡拔罐療法。</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平衡拔罐就是在傳統(tǒng)的罐法中,增加了閃、撥、振、提、滑等多種手法,對患者實施熨刮、牽拉、擠壓、彈撥等物理刺激,以激發(fā)經精氣,溫經通絡,行氣導滯,驅寒除濕,調節(jié)陰陽,達到修復機體平衡功能的作用,故名“平衡罐”。</p> <p>平衡火罐療法的作用原理和機理&nbsp;</p><p>局部作用(穴位或神經):</p><p>兩種刺激共同對局部作用:溫熱及機械作用</p><p>a) 機械刺激</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通過罐口對局部神經,背腧等進行牽拉,熨刮,擠壓,彈撥刺激毛細血管擴張、組織間隙自溶、組織胺類物質釋放、增加機體反應、自我調節(jié)(器官組織)自我修復。</p><p>b) 溫熱刺激的形成和作用</p><p>火罐體內部的熱量</p><p>作用:促進血液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促進末梢神經的調節(jié)。</p><p>全身作用:</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機械和溫熱雙重作用于局部的毛細血管,末梢神經,主要是脊神經根,周圍肌組織等。使脊髓或大腦皮層神經興奮從而轉變?yōu)榱夹孕畔鬟f到需治療的各器官組織。</p> <p>平衡火罐的治療特點</p><p>1)操作簡便,易于普及</p><p>2)無損傷,患者易接受</p><p>3)療效顯著</p><p>4)無副作用</p><p>5)既治病又防病</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平衡罐適合大部分亞健康人群,如感冒、失眠、肥胖、肩周炎,濕熱體質的健康人,頸項僵痛、腰背酸痛患者、慢性疲勞綜合征患者,急性腸胃炎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患者。</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科主任的大力支持下,護士長組織全科人員經過視頻學習,示范,親身體驗……</p> <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劉懷躍醫(yī)師指導下學習膀胱經及督脈的正確定位</p> <p>&nbsp;&nbsp;&nbsp;&nbsp;&nbsp;在楊發(fā)強醫(yī)師指導下練習按摩手法</p> <p>它分為七個步驟:1.精油開背2.頸肩腰椎按摩3.提罐4.閃罐5.走罐6.抖罐7.坐罐</p> <p>拔罐后皮膚顏色鑒別:</p><p>紫黑色——供血不足、有積寒</p><p>紫色并伴有黑斑——氣血不暢通</p><p>紫點并有深淺不一的塊狀——風濕</p><p>鮮紅而顏、局部發(fā)熱——陽癥、熱癥、實癥、熱毒熾盛、體質陰虛火旺紅</p><p>暗——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p><p>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虛寒、濕邪</p><p>皮膚微癢——風邪、濕癥</p><p>水泡、水腫、潮濕——寒癥、濕氣盛</p><p>罐中有水珠者——寒濕重</p><p>紫紅、暗紅——陰癥、寒癥、血郁</p><p>潮紅、淡紅——虛癥</p><p>局部很快恢復原樣——說明快痊愈</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院中醫(yī)科推出的平衡罐療法,是一項中醫(yī)外流療法,在運用火罐施加泄法的基礎上,利用特定的溫補行罐手法使施治過程泄中有補、補中有泄發(fā)揮其最大功效達到最佳效果。</p>

相關知識

拔罐療法之平衡罐
你所不知道的拔罐療法——平衡火罐
改良“平衡罐療法”
中醫(yī)拔罐療法 通經脈調氣血平衡陰陽
中醫(yī)特色療法平衡火罐療法.docx
平衡火罐平衡陰陽,拔走寒濕一身輕!
拔罐療法 養(yǎng)生拔罐
拔罐療法 中醫(yī)拔罐的治療機理及方法
拔罐療法的作用
拔罐療法——罐印分析

網址: 平衡拔罐療法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38126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