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人工智能運動輔助設備
1.本發(fā)明涉及人工智能運動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人工智能運動輔助設備。
背景技術:
2.運動是一種促進身體健康的身體活動,人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身體的結構會隨著運動而變化,不僅可以加強身體的體質,而且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是人類離不開的生活方式之一,隨著工作強度的增加,上班族運動的時間逐漸減少,長期伏案工作亞健康狀態(tài)顯著,為了提高身體健康,上班族利用下班零碎時間在家中使用運動輔助設備進行跑步運動,使用最多的便是跑步運動機;
3.公開號為:“cn202010535314.7”公開了一種跑步機,包括:底架;立桿,安裝在所述底架兩側;跑臺,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底架,并適于相對所述底架轉動至豎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扶手組件,可轉動地安裝于所述立桿,并適于相對所述立桿轉動至合攏狀態(tài)或展開狀態(tài);以及控制器,適于控制所述跑臺、扶手組件轉動,其中,所述控制器在控制所述扶手組件相對所述立桿轉動至合攏狀態(tài)時,控制跑臺向豎直方向轉動;在控制所述跑臺從豎直方向轉動至水平方向時,控制所述扶手組件相對所述立桿轉動至展開狀態(tài)。本發(fā)明的跑步機,能實現(xiàn)自動控制跑步機折疊和展開,而且跑步機在折疊狀態(tài)時的占地面積更?。?br>4.但是現(xiàn)有的運動輔助設備,多為固定式結構,使用時,跑步運動機需要平放在地面上,體積較大,不便進行折疊,占地空間較多,使用起來比較麻煩;其次,整體功能性一般,僅僅能夠滿足使用者跑步需求,使用效果一般,為此,我們提出一種人工智能運動輔助設備用于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5.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人工智能運動輔助設備,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6.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人工智能運動輔助設備,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頂端一側固定安裝有u型框架,所述u型框架中設有跑步機器,所述u型框架、跑步機器之間設有一驅機構,所述u型框架的一側設有交互平臺,所述u型框架、交互平臺之間設有二驅機構,所述底座的底端四角處均設有移動組件,所述底座頂端遠離u型框架的一側固定卡設有稱重儀器。
7.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一驅機構包括對稱分布的兩個滑座,所述滑座的中部固定卡設有內(nèi)螺管,所述內(nèi)螺管的中部均螺紋插設有驅動螺桿,所述驅動螺桿轉動安裝在u型框架中,所述驅動螺桿的底部轉動安裝在底座的頂端,兩個所述滑座的相對側均固定安裝有驅動座,所述滑座、驅動座分別滑動卡接在u型框架的內(nèi)壁兩側,所述驅動座的中部均固定卡設有軸承,所述軸承的中部均固定卡設有連接軸座,所述跑步機器的頂部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兩個連接軸座之間,所述連接軸座的中部均固定套設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轉動卡接在對應驅動座中,所述u型框架的內(nèi)壁上部固定卡設有和第一齒輪
配合使用的第一齒條,所述第一齒輪、第一齒條嚙合連接。
8.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滑座的外側轉動卡設有滾輪,所述滾輪的外壁和u型框架的內(nèi)壁接觸。
9.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兩個所述驅動螺桿的頂部均固定套設有第一鏈輪,兩個所述第一鏈輪的外側嚙合連接有第一鏈條,其中一個所述驅動螺桿的頂端固定安裝有輔軸,所述輔軸的外壁固定套設有冠齒輪,所述u型框架的頂部腔體中固定安裝有電機,所述電機的驅動端固定安裝有驅動齒輪,所述驅動齒輪和冠齒輪嚙合連接。
10.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跑步機器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對稱分布的行輪,所述底座的頂端開設有和行輪對應的行槽,且行輪活動卡接在對應的行槽中。
11.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二驅機構包括對稱分布的兩個連接框,所述連接框固定卡接在u型框架的外壁兩側中部,所述連接框靠近u型框架的一側轉動卡設有第一軸,所述連接框遠離u型框架的一側轉動卡設有第二軸,所述第一軸、第二軸的外側均固定套設有第二鏈輪,兩個所述第二鏈輪的外側嚙合連接有第二鏈條,兩個所述第二軸的相對側均固定安裝有把手框,所述把手框的中部均轉動卡設有第三軸,所述第二軸、第三軸的外側均固定套設有第三鏈輪,兩個所述第三鏈輪的外側嚙合連接有第三鏈條,所述第一軸轉動卡接在u型框架上。
12.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兩個所述第一軸的相對側均固定套設有第二齒輪,所述滑座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和第二齒輪配合使用的第二齒條,所述第二齒條能夠和第二齒輪嚙合連接。
13.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交互平臺的外壁兩側中部通過螺釘固定套設有卡裝座,所述卡裝座的相背端中部均固定安裝有軸桿,所述第三軸的中部固定卡設有和軸桿過盈配合使用的阻尼套,所述軸桿卡設在阻尼套中。
14.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把手框靠近連接框的一側外壁固定安裝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能夠和連接框的外壁接觸。
15.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移動組件包括移動底筒,所述移動底筒固定卡接在底座的底端,所述移動底筒的底端轉動卡設有移動滾珠,所述移動底筒的外壁螺紋套設有內(nèi)螺筒,所述內(nèi)螺筒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的底端固定安裝有防滑墊。
16.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7.1.通過設置一驅機構并配合使用二驅機構,同步調(diào)節(jié)跑步機器和交互平臺的位置,便于整個運動設備的使用,且便于跑步機器和交互平臺的同步收納,減小整個運動設備的占地空間,從而提升了整個設備的使用效果;
18.2.當跑步機器處于平行位置后,可通過驅動滑座、驅動座上升,帶動跑步機器頂部進行一定距離的上升,此時跑步機器處于傾斜位置,便于使用者使用跑步機器進行模擬式爬坡跑步運動,從而提升了整個運動設備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
19.3.通過設置稱重儀器配合使用交互平臺,使用者可使用交互平臺進行運動交互,通過交互平臺計算自己運動的時間、直觀檢查自己的體重,并提供合適自己某一階段的運動方式,使使用者運動更加智能化、合理化,從而提升了整個運動輔助設備的智能性、功能性;
20.4.通過設置移動組件,便于整個運動設備的位置移動,且便于對整個運動輔助設備進行定位,提升整個運動輔助設備的穩(wěn)定性,進而提升后續(xù)運動時的穩(wěn)定性。
附圖說明
21.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22.圖2為本發(fā)明的另一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23.圖3為本發(fā)明中部分結構的連接示意圖,
24.圖4為本發(fā)明中一驅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25.圖5為本發(fā)明圖4中a處的放大圖,
26.圖6為本發(fā)明圖4中b處的放大圖,
27.圖7為本發(fā)明中一驅機構和交互平臺及二驅機構的結構連接示意圖,
28.圖8為本發(fā)明圖7中c處的放大圖,
29.圖9為本發(fā)明中卡裝座和第三軸的結構連接示意圖,
30.圖10為本發(fā)明中移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31.圖中:1、底座;2、u型框架;3、跑步機器;31、行輪;101、行槽;4、一驅機構;5、交互平臺;6、二驅機構;7、移動組件;8、稱重儀器;41、滑座;411、內(nèi)螺管;412、滾輪;42、驅動螺桿;43、驅動座;44、軸承;441、連接軸座;45、第一齒輪;46、第一齒條;47、第一鏈輪;471、第一鏈條;48、輔軸;481、冠齒輪;49、電機;491、驅動齒輪;61、連接框;611、第一軸;62、第二軸;63、第二鏈輪;631、第二鏈條;64、把手框;641、第三軸;65、第三鏈輪;651、第三鏈條;66、第二齒輪;661、第二齒條;67、限位板;51、卡裝座;511、軸桿;642、阻尼套;71、移動底筒;711、移動滾珠;72、內(nèi)螺筒;73、定位座;74、防滑墊。
具體實施方式
32.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33.實施例:如圖1-10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人工智能運動輔助設備,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頂端一側固定安裝有u型框架2,所述u型框架2中設有跑步機器3,通過設置跑步機器3,將跑步機器3平行放置或傾斜放置用于使用者進行跑步運動,所述u型框架2、跑步機器3之間設有一驅機構4,所述u型框架2的一側設有交互平臺5,其中,交互平臺5具體為帶有交互系統(tǒng)的顯示屏,使用時使用者可使用交互平臺5進行運動交互,通過交互平臺5計算自己運動的時間并提供合適自己的多種運動方式,使使用者運動更加智能化、合理化,從而提升了整個運動輔助設備的智能性、功能性,所述u型框架2、交互平臺5之間設有二驅機構6,所述底座1的底端四角處均設有移動組件7,所述底座1頂端遠離u型框架2的一側固定卡設有稱重儀器8,通過設置稱重儀器8,使用者可站立在稱重儀器8上進行稱重,并將體重顯示在交互平臺5上,以便使用者直觀檢查自己的體重,并配合交互平臺5提供合適自己某一階段的運動方式。
34.所述一驅機構4包括對稱分布的兩個滑座41,所述滑座41的中部固定卡設有內(nèi)螺
管411,所述內(nèi)螺管411的中部均螺紋插設有驅動螺桿42,所述驅動螺桿42轉動安裝在u型框架2中,所述驅動螺桿42的底部轉動安裝在底座1的頂端,驅動螺桿42能夠實現(xiàn)在u型框架2中進行穩(wěn)定轉動;
35.兩個所述驅動螺桿42的頂部均固定套設有第一鏈輪47,兩個所述第一鏈輪47的外側嚙合連接有第一鏈條471,其中一個所述驅動螺桿42的頂端固定安裝有輔軸48,所述輔軸48的外壁固定套設有冠齒輪481,所述u型框架2的頂部腔體中固定安裝有電機49,所述電機49的驅動端固定安裝有驅動齒輪491,所述驅動齒輪491和冠齒輪481嚙合連接,使用時,控制并開啟電機49帶動驅動齒輪491驅動冠齒輪481進行轉動,從而帶動輔軸48和其中一個驅動螺桿42進行轉動,配合使用兩個第一鏈輪47和第一鏈條471,同步帶動兩個驅動螺桿42在u型框架2中進行穩(wěn)定轉動;
36.兩個所述滑座41的相對側均固定安裝有驅動座43,所述滑座41、驅動座43分別滑動卡接在u型框架2的內(nèi)壁兩側,通過兩個驅動螺桿42的同步穩(wěn)定轉動,配合使用內(nèi)螺管411,同步帶動滑座41、驅動座43在u型框架2中穩(wěn)定滑動升降;
37.所述驅動座43的中部均固定卡設有軸承44,所述軸承44的中部均固定卡設有連接軸座441,通過設置軸承44,連接軸座441可實現(xiàn)在驅動座43的中部進行轉動,所述跑步機器3的頂部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兩個連接軸座441之間;所述跑步機器3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對稱分布的行輪31,所述底座1的頂端開設有和行輪31對應的行槽101,且行輪31活動卡接在對應的行槽101中;
38.所述連接軸座441的中部均固定套設有第一齒輪45,所述第一齒輪45轉動卡接在對應驅動座43中,所述u型框架2的內(nèi)壁上部固定卡設有和第一齒輪45配合使用的第一齒條46,所述第一齒輪45、第一齒條46嚙合連接,使用時,滑座41、驅動座43下降,帶動連接軸座441下降,帶動跑步機器3的頂部下降,同時,第一齒輪45首先接觸第一齒條46,第一齒輪45發(fā)生轉動,帶動連接軸座441、跑步機器3發(fā)生一定微小角度驅動式轉動,滑座41、驅動座43帶動連接軸座441繼續(xù)下降,此時,第一齒輪45脫離第一齒條46,跑步機器3不在發(fā)生驅動式轉動,且此時行輪31在行槽101中滑動,配合跑步機器3頂部的下降,跑步機器3發(fā)生被迫式轉動,直至行輪31脫離行槽101和地面接觸,跑步機器3頂部繼續(xù)下降,直至跑步機器3頂部下降至最低位置,此時,跑步機器3處于平行位置,便于使用者使用跑步機器3進行跑步運動;
39.其中,當跑步機器3處于平行位置后,可通過驅動滑座41、驅動座43上升,帶動跑步機器3頂部進行一定距離的上升,此時跑步機器3處于傾斜位置,便于使用者使用跑步機器3進行模擬式爬坡跑步運動,從而提升了整個運動設備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
40.所述滑座41的外側轉動卡設有滾輪412,所述滾輪412的外壁和u型框架2的內(nèi)壁接觸,通過設置滾輪412,減小滑座41、u型框架2內(nèi)壁之間的摩擦力,從而更加方便滑座41在u型框架2中進行滑動升降。
41.所述二驅機構6包括對稱分布的兩個連接框61,所述連接框61固定卡接在u型框架2的外壁兩側中部,所述連接框61靠近u型框架2的一側轉動卡設有第一軸611,所述第一軸611轉動卡接在u型框架2上;兩個所述第一軸611的相對側均固定套設有第二齒輪66,所述滑座41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和第二齒輪66配合使用的第二齒條661,所述第二齒條661能夠和第二齒輪66嚙合連接,使用時,滑座41下降帶動第二齒條661和第二齒輪66嚙合,第二齒條
661驅動第二齒輪66進行轉動,從而同步帶動第一軸611在連接框61中轉動;
42.所述連接框61遠離u型框架2的一側轉動卡設有第二軸62,所述第一軸611、第二軸62的外側均固定套設有第二鏈輪63,兩個所述第二鏈輪63的外側嚙合連接有第二鏈條631,第一軸611在連接框61中轉動時,配合使用兩個第二鏈輪63和第二鏈條631,同步帶動第二軸62進行轉動,兩個所述第二軸62的相對側均固定安裝有把手框64,從而帶動把手框64、第三軸641以第二軸62為軸心進行轉動展開,直至把手框64轉動至水平位置,所述把手框64的中部均轉動卡設有第三軸641,所述第二軸62、第三軸641的外側均固定套設有第三鏈輪65,兩個所述第三鏈輪65的外側嚙合連接有第三鏈條651,把手框64進行轉動展開的同時,配合第三鏈輪65、第三鏈條651帶動第三軸641轉動時,第三軸641自身角度不變化。
43.所述交互平臺5的外壁兩側中部通過螺釘固定套設有卡裝座51,所述卡裝座51的相背端中部均固定安裝有軸桿511,所述第三軸641的中部固定卡設有和軸桿511過盈配合使用的阻尼套642,所述軸桿511卡設在阻尼套642中,當?shù)谌S641轉動但自身角度不變化時,帶動交互平臺5轉動但自身角度不變化進行前伸,以便交互平臺5的使用,且配合軸桿511、阻尼套642,可手動轉動交互平臺5手動微角度調(diào)節(jié)交互平臺5的使用,從而提升了整個交互平臺5的使用效果,進而提升了整個運動設備的使用效果。
44.所述把手框64靠近連接框61的一側外壁固定安裝有限位板67,所述限位板67能夠和連接框61的外壁接觸,當把手框64、第三軸641以第二軸62為軸心進行轉動展開時,限位板67能夠和連接框61的外壁接觸,對把手框64的水平狀態(tài)進行限位,使用時,方便使用者手持把手框64進行跑步運動使用。
45.所述移動組件7包括移動底筒71,所述移動底筒71固定卡接在底座1的底端,所述移動底筒71的底端轉動卡設有移動滾珠711,所述移動底筒71的外壁螺紋套設有內(nèi)螺筒72,所述內(nèi)螺筒72的底端固定安裝有定位座73,所述定位座73的底端固定安裝有防滑墊74,使用時,手動螺擰內(nèi)螺筒72,內(nèi)螺筒72在移動底筒71外側螺紋上升,帶動定位座73、防滑墊74上升脫離地面,此時,移動整個運動設備,通過移動滾珠711便于整個運動設備的位置移動,當運動設備移動至合適位置后,反向螺擰內(nèi)螺筒72,內(nèi)螺筒72在移動底筒71外側螺紋下降,帶動定位座73、防滑墊74下降,和地面接觸,從而通過防滑墊74對整個運動輔助設備進行定位,提升整個運動輔助設備的穩(wěn)定性,進而提升后續(xù)運動時的穩(wěn)定性。
46.工作原理:使用時,手動螺擰內(nèi)螺筒72,內(nèi)螺筒72在移動底筒71外側螺紋上升,帶動定位座73、防滑墊74上升脫離地面,此時,移動整個運動設備,通過移動滾珠711便于整個運動設備的位置移動,當運動設備移動至合適位置后,反向螺擰內(nèi)螺筒72,內(nèi)螺筒72在移動底筒71外側螺紋下降,帶動定位座73、防滑墊74下降,防滑墊74和地面接觸,通過防滑墊74對整個運動輔助設備進行定位,提升整個運動輔助設備的穩(wěn)定性;
47.進行跑步運動時,控制并開啟電機49,帶動驅動齒輪491驅動冠齒輪481進行轉動,從而帶動輔軸48和其中一個驅動螺桿42進行轉動,配合使用兩個第一鏈輪47和第一鏈條471,同步帶動兩個驅動螺桿42在u型框架2中進行穩(wěn)定轉動,配合使用內(nèi)螺管411,同步帶動滑座41、驅動座43在u型框架2中穩(wěn)定滑動下降,帶動連接軸座441下降,帶動跑步機器3的頂部下降,同時,第一齒輪45首先接觸第一齒條46,第一齒輪45發(fā)生轉動,帶動連接軸座441、跑步機器3發(fā)生一定微小角度驅動式轉動,滑座41、驅動座43帶動連接軸座441繼續(xù)下降,此時,第一齒輪45脫離第一齒條46,跑步機器3不在發(fā)生驅動式轉動,且此時行輪31在行槽101
中滑動,配合跑步機器3頂部的下降,跑步機器3發(fā)生被迫式轉動,直至行輪31脫離行槽101和地面接觸,跑步機器3頂部繼續(xù)下降,直至跑步機器3頂部下降至最低位置,此時,跑步機器3處于平行位置,使用者使用跑步機器3進行跑步運動;
48.滑座41在下降的同時,帶動第二齒條661和第二齒輪66嚙合,第二齒條661驅動第二齒輪66進行轉動,從而同步帶動第一軸611在連接框61中轉動,配合使用兩個第二鏈輪63和第二鏈條631,同步帶動第二軸62進行轉動,帶動把手框64、第三軸641以第二軸62為軸心進行轉動展開,直至把手框64轉動至水平位置,此時,第二齒條661脫離第二齒輪66,把手框64進行轉動展開的同時,配合第三鏈輪65、第三鏈條651帶動第三軸641轉動時,第三軸641自身角度不變化,帶動交互平臺5轉動但自身角度不變化進行前伸,以便交互平臺5的使用,提升了整個交互平臺5的使用效果;
49.其中,當跑步機器3處于平行位置后,可通過驅動滑座41、驅動座43上升,帶動跑步機器3頂部進行一定距離的上升,此時跑步機器3處于傾斜位置,便于使用者使用跑步機器3進行模擬式爬坡跑步運動,從而提升了整個運動設備的使用效果和功能性;
50.當運動輔助設備不使用時,控制并開啟電機49帶動驅動齒輪491驅動冠齒輪481進行反向轉動,同步帶動滑座41、驅動座43在u型框架2中穩(wěn)定滑動上升,帶動跑步機器3的頂部上升,行輪31脫離地面和行槽101接觸,跑步機器3發(fā)生被迫式反向轉動,直至第一齒輪45再次接觸第一齒條46,第一齒輪45發(fā)生反向轉動,帶動連接軸座441、跑步機器3發(fā)生一定微小角度驅動式反向轉動,直至跑步機器3收納至u型框架2中;
51.滑座41、驅動座43上升的同時,帶動第二齒條661和第二齒輪66再次嚙合,第二齒條661驅動第二齒輪66進行反向轉動復位,帶動把手框64、第三軸641以第二軸62為軸心進行反向轉動復位收納,并同時帶動交互平臺5進行復位后收,從而實現(xiàn)跑步機器3、交互平臺5的同步快速收納,減小整個運動設備的占地空間,從而提升了整個設備的使用效果。
52.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相關知識
一種肩背運動輔助設備、系統(tǒng)及控制方法
老人康復輔助設備,智能運動加力健康愛康力運動康復系統(tǒng)!
可穿戴智能設備:數(shù)字時代的個人健康和生活輔助工具
兒童康復運動輔助設備:創(chuàng)新設計與功能優(yōu)化
人工智能輔助健康管理
人工智能輔助識別系統(tǒng)
人工智能輔助醫(yī)療能做什么?
一種居家的人工智能機器人自動進行腿部按摩輔助裝置
全部商品體育運動輔助設備
加力健康智能康復設備助力老人康復運動!
網(wǎng)址: 一種人工智能運動輔助設備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438265.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