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肥胖正在悄悄縮短預期壽命,如何構筑我國個性化長期體重管理體系?

肥胖正在悄悄縮短預期壽命,如何構筑我國個性化長期體重管理體系?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09月25日 13:53

近年來,超重與肥胖已成為日益嚴峻的公共衛(wèi)生難題,也是社會經(jīng)濟重要負擔之一[1]。《世界肥胖地圖(2024 版)》顯示[2],2020 年全球成年超重與肥胖人群為 22 億,到 2035 年,這一數(shù)字將達到近 33 億;此外,超重與肥胖還會導致 2035 年全球經(jīng)濟總額減少超過 4 萬億美元。如果我們不及時采取行動,對超重與肥胖進行干預與防治,超重或肥胖本身及其相關并發(fā)癥所帶來的經(jīng)濟負擔可能遠高于估算。

超重與肥胖作為當下一個棘手的社會問題,落實到個人,它又會產(chǎn)生哪些健康危害?在目前的國際肥胖形勢下,我國的肥胖診療存在著哪些挑戰(zhàn)?我們又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呢?

肥胖猶如「隱形殺手」,嚴重威脅人類健康

超重與肥胖是一種慢性、復發(fā)性、漸進性疾病。從生物學角度出發(fā),它是由于個人因素如飲食、體力活動和遺傳傾向等導致的能量過剩,從而引起過量脂肪堆積[3]。然而,個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又會受環(huán)境、經(jīng)濟、社會和政治因素等驅(qū)動[4]。

既往有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表明,超重與肥胖常伴隨有高血糖、胰島素抵抗、高脂血癥、高血壓等代謝紊亂,是 2 型糖尿?。═2DM)、冠心病、癌癥等多種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5-7]。

我國一項共納入了 243 個城市的 1,500 萬余人的大型橫斷面研究,評估了超重與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及其合并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其中并發(fā)癥包括:高血糖(糖尿病前期或糖尿?。?、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脂肪肝、慢性腎病、膽石癥、頸動脈斑塊。結果顯示,在肥胖(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 ≥ 28 kg/m2)患者中,81.8% 合并有脂肪肝,14.6% 合并有糖尿病(美國糖尿病協(xié)會[ADA]標準),36.9% 合并有糖尿病前期(ADA 標準),42.4% 合并有脂代謝異常,36.9% 合并有高血壓(圖 1);其中,有 30.6% 的肥胖患者至少合并有 2 種并發(fā)癥(圖 2)[8]。

圖 1 在肥胖(BMI ≥ 28 kg/m2)、超重(24 kg/m2 ≤ BMI < 28 kg/m2)、正常 BMI(18.5 kg/m2 ≤ BMI < 24 kg/m2)及總?cè)巳褐懈黝惒l(fā)癥流行率(圖源:參考文獻[8])

圖 2 在總?cè)巳骸⒄?BMI(18.5 kg/m2 ≤ BMI < 24 kg/m2)、超重(24 kg/m2 ≤ BMI < 28 kg/m2)及肥胖(BMI ≥ 28 kg/m2)人群中的并發(fā)癥數(shù)量(圖源:參考文獻[8])

此外,美國一項橫斷面調(diào)查研究顯示,肥胖還與情緒障礙發(fā)生率增加相關,其中焦慮的發(fā)病率增加 25%[9]。肥胖患者發(fā)生膝骨關節(jié)炎的風險也會大幅增加,西班牙進行的一項大型橫斷面研究顯示,52% 的肥胖患者被發(fā)現(xiàn)患有骨關節(jié)炎,這可能會進一步增加患者發(fā)生殘疾的風險[10]。

肥胖猶如「隱形殺手」,侵襲著人類的健康,有研究發(fā)現(xiàn),肥胖還與過早死亡的增加有關,根據(jù)超重的程度和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可使壽命縮短 5~20 年[11]。2019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超重與肥胖導致的死亡在非傳染性疾病相關死亡中占比 11.1%[12]。

我國肥胖防治面臨多重挑戰(zhàn),構建多學科肥胖診療體系勢在必行

與全球肥胖的流行趨勢一致,我國超重與肥胖患者的增長速度隨著近年來的經(jīng)濟增長已逐漸進入世界前列[13]。2020 年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城鄉(xiāng)各年齡組居民超重或肥胖人群比例持續(xù)上升,有超過半數(shù)的成年居民存在超重或肥胖[14]。預計在 2030 年,我國將有 63.5% 的成人將發(fā)生超重或肥胖[1]。

此外,我國肥胖的診療還面臨著以下困難和挑戰(zhàn)[15]:

● 第一,社會對肥胖的認知不足,公眾對「肥胖是一種疾病」的認可度不高,醫(yī)護人員也尚未將肥胖作為優(yōu)先診療的疾?。?/p>

● 第二,盡管近年來肥胖相關研究發(fā)展迅速,但從臨床實踐角度看仍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的臨床轉(zhuǎn)化較為困難;

● 第三,肥胖臨床治療方法有限,且對癥不對因,效果欠佳,尤其對體重反彈仍缺乏對策;

● 第四,肥胖是人類發(fā)展史的必然產(chǎn)物,與歷史、文化以及經(jīng)濟息息相關,因此難以從純粹的醫(yī)學角度去理解和治療肥胖;

● 第五,目前我國關于肥胖的治療方案仍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復診流程,需要更多權威指南、專家共識及藍皮書等的指導。

為了應對上述挑戰(zhàn),臨床上肥胖癥的診療應該從病因出發(fā),重視個體化診療和分型而治,在現(xiàn)有條件下,借助多種治療手段,構建多學科肥胖診療體系勢在必行[15,16]。

2024 年年初,由醫(yī)療機構專科標準化建設賦能行動——內(nèi)分泌??莆瘑T會發(fā)起的內(nèi)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lián)盟正式成立[17]。聯(lián)盟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李小英教授和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紀立農(nóng)教授共同擔任聯(lián)盟主席,聘請國內(nèi)多位內(nèi)分泌科、營養(yǎng)科、減重外科等知名專家擔任常務理事,該聯(lián)盟將推動內(nèi)分泌學科減重門診的廣泛開展,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建立以內(nèi)分泌科為主的多學科肥胖診療團隊,以應對我國肥胖診療方法有限、對癥不對因、效果欠佳等挑戰(zhàn)。此外,聯(lián)盟還將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引起公眾對超重與肥胖的重視,以改變社會對超重與肥胖認知不足等現(xiàn)狀,從源頭上預防慢病[17]。

新型減重藥物助力應對我國肥胖挑戰(zhàn)

近年來,基于「以患者為中心」治療理念,采取多學科融合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精準化、全方位、高質(zhì)量的體重管理方案,根據(jù)每位患者的個體差異定制精準的減重方案,科學規(guī)范地使用生活方式管理、藥物和外科手術等減重手段,已成為目前國際流行的現(xiàn)代化診療模式[15,18]。

既往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改善飲食、增加運動干預等生活方式管理均能有效降低體重,且肥胖患者進行運動干預還被證實具有長期的代謝獲益[18]。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李小英教授團隊曾開展一項隨機臨床試驗的 10 年隨訪研究,研究共納入 220 名伴有中心性肥胖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非糖尿病受試者。他們被隨機分為三組:高強度有氧運動組(高強度運動 6 個月+中等強度 6 個月的運動方案)、中度有氧運動組(12個月中等強度的運動方案)和對照非運動組。在進行了前期隨機對照干預研究的基礎上,研究者對所有參加隨機分組的受試者進行了 2 年、10 年的隨訪,以探討 12 個月的不同運動模式干預對這部分肥胖人群的糖尿病預防作用。結果顯示,與對照非運動組相比,中度有氧運動組和高強度有氧運動組患者的糖尿病發(fā)病風險分別降低了 53% 和 49%。這一發(fā)現(xiàn)對于指導肥胖患者通過運動來預防糖尿病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19]。

但考慮到超重與肥胖的病因復雜性和個體差異性,單純的生活方式干預對于多數(shù)患者往往效果不足,因此盡早聯(lián)合藥物治療對于體重管理具有重要意義[15]。至于減重代謝手術,則多被推薦用于 BMI ≥ 27.5 kg/m2 的患者[18]。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發(fā)現(xiàn),基于「腦腸軸」的中樞機制開發(fā)減重藥物對于減重可發(fā)揮巨大的潛能[20]。

而近期,獲得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NMPA)批準用于超重與肥胖患者(初始 BMI ≥ 30 kg/m2;或在 27 kg/m2 至 30 kg/m2 之間,且存在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并癥,如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蛐难芗膊〉龋?strong>長期體重管理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商品名:諾和盈®)[21],則是基于「腦腸軸」的中樞機制開發(fā)的新型減重藥物。

司美格魯肽(2.4 mg)作為一種胰高血糖素樣肽-1 受體激動劑(GLP-1 RA),主要通過激活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多個區(qū)域(包括腦干、下丘腦、海馬和皮質(zhì))以及胃腸道普遍表達的胰高血糖素樣肽-1 受體(GLP-1 R),從而達到抑制食欲、主動減少能量攝入,增加飽腹感等作用,可起到良好的減重療效[22]。

在循證證據(jù)方面,評價司美格魯肽(2.4 mg)用于減重療效的全球 III 期臨床研究 STEP 系列研究顯示,持續(xù)使用司美格魯肽 2.4 mg 可使受試者實現(xiàn)平均 17%(16.8 kg)的體重降幅[23,24];安全性方面,司美格魯肽 2.4 mg 在 STEP 項目中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輕微且一過性的胃腸道事件[25]。主要受試者為中國人群的 STEP 7 研究還提示,接受司美格魯肽(2.4 mg)每周一次皮下注射,治療 44 周后可顯著減少腰圍、降低收縮壓、改善糖化血紅蛋白(HbA1c)和血脂等心臟代謝風險因素,SF-36 生理功能評分也較安慰劑組得到顯著改善,這提示司美格魯肽(2.4 mg)可為患者帶來多重健康獲益,同時安全性良好[26]。

基于司美格魯肽(2.4 mg)在長期體重管理方面的獲益,其在我國的獲批將對未來我國超重與肥胖的管理格局帶來較大的影響。為應對我國肥胖挑戰(zhàn),在多學科融合診療模式下,為患者選擇減重療效顯著、具有多重健康獲益以及安全性良好的藥物不失為一種重要的治療策略。

李小英教授點評

目前,超重與肥胖已快速躍居為我國社會醫(yī)療難題之一,其危害較大,會給個人及社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威脅和經(jīng)濟負擔。而我國肥胖防治面臨著多重挑戰(zhàn),臨床亟需構建多學科肥胖診療體系。近年來,隨著指南不斷更新,我們更加強調(diào)基于「以患者為中心」治療理念,采取多學科融合診療模式,為患者提供精準化、全方位、高質(zhì)量的體重管理方案。

為此,在今年年初內(nèi)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lián)盟正式成立了,聯(lián)盟攜手了國內(nèi)多位內(nèi)分泌科、營養(yǎng)科、減重外科知名專家,旨在凝聚專業(yè)力量,建立以內(nèi)分泌科為主的多學科肥胖診療團隊,助力我國肥胖診療。

近年來,新型減重藥物的問世進一步為超重與肥胖人群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其中司美格魯肽(2.4 mg)作為基于「腦腸軸」中樞機制的減重藥物,主要通過激活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多個區(qū)域以及胃腸道普遍表達的 GLP-1 R,發(fā)揮抑制食欲、主動減少能量攝入,增加飽腹感等作用,可有效減重并為患者帶來多重健康獲益。大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顯示,持續(xù)使用司美格魯肽 2.4 mg 可使受試者體重平均下降 17%(16.8 kg),同時,可顯著改善腰圍、收縮壓、HbA1c、血脂等心臟代謝風險因素,生活質(zhì)量較安慰劑組也得到顯著改善。在安全性評價方面,司美格魯肽(2.4 mg)總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給我國超重與肥胖患者帶來治療新希望。隨著司美格魯肽(2.4 mg)在我國的獲批及其在臨床上的推廣應用,中國超重與肥胖患者的治療手段將得到進一步的豐富。

讓我們共同期待新型減重藥物的不斷更新能為肥胖患者帶來更多福音,也為我國肥胖治療提供更多選擇。從長遠來看,減重療效顯著且安全性良好的新型減重藥物的問世與臨床應用,不僅能為超重與肥胖的個體帶來更多健康獲益,也可大大降低社會醫(yī)療負擔,提高社會的健康福祉。

注:不同劑量的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用于不同的適應證,本材料所提及的司美格魯肽(2.4 mg)注射液的適應證均為適用于長期體重管理治療的 GLP-1RA 周制劑。其具體適應證為:適用于在控制飲食和增加體力活動的基礎上對成人患者的長期體重管理,初始體重指數(shù)(BMI)符合以下條件:≥ 30 kg/m2(肥胖),或 ≥ 27 kg/m2 至 < 30 kg/m2(超重)且存在至少一種體重相關合并癥,例如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蛐难芗膊〉?。

專家簡介

李小英 教授

博士生導師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主任,主任醫(yī)師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代謝專委會主委

《Endocrine Reviews》、《Life Metabolism》、《Journal of Diabetes》、《中華糖尿病雜志》副主編

1983 年畢業(yè)于衡陽醫(yī)學院,獲學士學位;1987 年畢業(yè)于第三軍醫(yī)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 年畢業(yè)于上海第二醫(y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1998~2003 年先后在美國 Baylor 醫(yī)學院、加拿大 McGill 大學和 UBC 大學做博士后研究。主要從事代謝性疾病發(fā)病機制與臨床干預研究。承擔科技部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 10 余項。以通訊作者在 JAMA,Nature Medicine,Cell Metabolism,JAMA Internal Medicine,PNAS,JCI, Gut,Hepatology,Gastroenterology,Journal of Hepatology,Diabetes,Diabetes Care,JCEM 等雜志發(fā)表論文 60 余篇,撰寫專著 7 部,獲上海市醫(yī)學科技一等獎 1 項,中華醫(yī)學科技二等獎 1 項,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會杰出科學貢獻獎。

往期「減重新視界」欄目肥胖癥相關內(nèi)容回顧

熱潮之下,司美格魯肽如何以科學之名發(fā)揮減重療效?

新型「減肥針」終于登場,我國 1.8 億肥胖癥患者迎來重磅新藥

內(nèi)容策劃:梁家敏

內(nèi)容審核:劉明麗

題圖來源:圖蟲創(chuàng)意

參考文獻:

[1] 王岳鵬,臧麗,母義明. 中國肥胖的現(xiàn)狀及管理[J]. 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23, 62(12):1373-1379.

[2]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World Obesity Atlas 2024.[EB/OL]. Obesity Atlas 2024 |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Global Obesity Observatory.

[3] Hill JO, Wyatt HR, Peters JC. Energy balance and obesity[J]. Circulation. 2012;126(1):126-132.

[4] Pan XF, Wang L, Pan A. Epidemiology and determinants of obesity in China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 Jul;9(7)e2.].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1;9(6)373-392.

[5] Yaz?c? D, Sezer H. Insulin Resistance, Obesity and Lipotoxicity. Adv Exp Med Biol. 2017;960:277-304.

[6] van Greevenbroek MM, Schalkwijk CG, Stehouwer CD. Obesity-associated low-grade inflamm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Neth J Med. 2013;71(4):174-187.

[7] Park J, Morley TS, Kim M, Clegg DJ, Scherer PE. Obesity and cancer--mechanisms underlying tumour progression and recurrence. Nat Rev Endocrinol. 2014;10(8):455-465.

[8] Chen K, Shen Z, Gu W, et 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25(11)3390-3399.

[9] Simon GE, Von Korff M, Saunders K,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obesi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US adult population. Arch Gen Psychiatry. 2006;63(7)824-830.

[10] Prieto-Alhambra D, Judge A, Javaid MK,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clinically diagnosed knee, hip and hand osteoarthritis: influences of age, gender and osteoarthritis affecting other joints. Ann Rheum Dis, 2014, 73(9): 1659-1664.

[11] Fontaine KR, Redden DT, Wang C, Westfall AO, Allison DB. Years of life lost due to obesity. JAMA. 2003;289(2)187-193.

[12]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GBD 2019) Data Resources[EB/OL]. http://ghdx.healthdata.org/gbd-resultstool.

[13] Wang Y, Xue H, Sun M, Zhu X, Zhao L, Yang 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obesity in China. Lancet Glob Health. 2019;7(9)e1166-e1167.

[14] 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EB/OL]. [2020-12-24].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4/content_5572983.html

[15] 曲伸,林紫薇. 中國肥胖癥臨床研究與實踐的現(xiàn)狀及展望[J]. 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23,39(11):909-916.

[16] 李一君, 谷偉軍, 母義明. 我國肥胖癥及其并發(fā)癥評估的挑戰(zhàn)與機遇[J]. 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23, 62(12): 1391-1393.

[17] 內(nèi)分泌代謝科肥胖診療聯(lián)盟在滬成立 推動規(guī)范肥胖人群臨床診療[EB/OL]. [2024-01-12]. https://mp.weixin.qq.com/s/47Te9XZgJ-2jfqpnRNBL2Q

[18] 中華醫(yī)學會內(nèi)分泌學分會, 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 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外科醫(yī)師分會肥胖和糖尿病外科醫(yī)師委員會, 等. 基于臨床的肥胖癥多學科診療共識(2021年版) [J] . 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 2021, 37(11) : 959-972.

[19] Chen Y, Chen Z, Pan L, et al. Effect of Moderate and Vigorous Aerobic Exercise on Incident Diabetes in Adults With Obesity: A 10-Year Follow-up of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2023;183(3):272-275.

[20] Richards P, Thornberry NA, Pinto S. The gut-brain axis: Identifying new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type 2 diabetes, obesity, and related disorders[J]. Mol Metab, 2021, 46:101175.

[21] 首個用于長期體重管理的GLP-1RA周制劑諾和盈®在中國獲批[EB/OL]. [2024-06-25].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kyNzIxOTU0Ng==&mid=2247489397&idx=1&sn=12be3e8231b21436515ff5acdfd451eb&chksm=c22a3d40f55db4564e3b965a3c1fb8cef4622eac2962db0a1c3a420ed70a7755cdebe6751a49&mpshare=1&scene=1&srcid=0625gXguCdzg7rFYTgOJuMKD&sharer_shareinfo=81dd15525e3a9916a56b33d7ff93977a&sharer_shareinfo_first=81dd15525e3a9916a56b33d7ff93977a#rd

[22] 林紫薇, 曲伸. 肥胖的中樞發(fā)病機制及不同減重方式的中樞作用[J]. 中華內(nèi)科雜志, 2021, 60(2): 160-165.

[23] Wadden TA, Bailey TS, Billings LK, et al. Effect of Subcutaneous Semaglutide vs Placebo as an Adjunct to Intensive Behavioral Therapy on Body Weight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TEP 3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1;325(14):1403-1413.

[24] Rubino D, Abrahamsson N, Davies M, et al. Effect of Continued Weekly Subcutaneous Semaglutide vs Placebo on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The STEP 4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1;325(14):1414-1425.

[25] 葉小珍,邵加慶. 司美格魯肽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中華糖尿病雜志,2022,14(Z1):1-8.

[26] Mu Y, Bao X, Eliaschewitz FG, Hansen MR,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 weekly semaglutide 2·4 mg for weight management in a predominantly east Asian population with overweight or obesity (STEP 7): a double-blind,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 12(3):184-195.

相關知識

冬天為什么容易發(fā)胖 如何對肥胖說不
國家藥監(jiān)局:我國中成藥整體合格率長期穩(wěn)定在98%以上
肝臟不好容易縮短壽命 想要長壽的人們?nèi)粘R攸c養(yǎng)肝
5個壞習慣正在悄悄損害你的健康
50% 以上成人存在超重或肥胖!不只影響審美,還有這些危害
新型「減肥針」終于登場,我國 1.8 億肥胖癥患者迎來重磅新藥
女人生理期有哪些秘密
深化醫(yī)改劃重點, 如何讓醫(yī)療服務體系從有到優(yōu)
40歲男人如何抗衰老 有這四點要注意
長壽五大“微”條件 微胖微涼更長壽

網(wǎng)址: 肥胖正在悄悄縮短預期壽命,如何構筑我國個性化長期體重管理體系?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5682.html

所屬分類:熱點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