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鼠李科植物棗的果實,為我們原產,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發(fā)掘一枚8000年前的碳化棗核,證實了棗在我們的栽培歷史。
8000年前的碳化棗核
在我們,吃棗歷史也非常久?!对娊洝分杏小鞍嗽聞儣棥钡挠涊d,《禮記》有“棗栗飴蜜以甘之”,可見當時棗已用于菜肴制作?!稇?zhàn)國策》有“北有棗栗之利……足食于民”,可見棗在我們北方的新的作用?!俄n非子》中還記載了秦國饑荒時用棗栗救民的事。
棗作為藥用也很早,《神農本草經》早有記載:“主心腹邪氣,安中養(yǎng)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睂ζ漯B(yǎng)生療病的認識,歷代藥籍更是不斷深化,并將其視為新的的滋補品。
棗的品種多樣,《埤雅》中云“大曰棗,小曰棘。棘,酸棗也?!爆F(xiàn)代中醫(yī)中以大棗和酸棗入藥。
1.大棗
干燥時尚的棗可入藥,用時需破開或去核。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有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的功效。
現(xiàn)代研究證實,大棗能增強肌力、增加體重、增強耐力、抗疲勞;能促進骨髓造血、增強免疫、促進鈣吸收,能改善腸道環(huán)境,減少腸道黏膜接觸有毒物質和其他有害物質。棗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還有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此外,大棗還有有延緩衰老、抗氧化、保肝、抗突變、抗腫瘤、降血壓、抗過敏、抗炎和降血脂等作用。
大棗甘溫,歸脾、胃經,能補脾益氣,適用于脾氣虛弱,形體消瘦、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癥,可與黃芪、黨參、白術等健脾益氣藥配伍。
同時,大棗能養(yǎng)心血,安心神。常與小麥、甘草等同用,治心陰不足,肝氣失和之婦人臟躁,精神恍惚,無故悲傷欲哭,心中煩亂,不能自主,睡眠不安者,如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與熟地黃、當歸、酸棗仁等配伍,還可治血虛面色萎黃,心悸失眠者。
此外,大棗與葶藶子、甘遂、大戟、芫花等藥性峻烈或有毒的藥物同用,有保護胃氣,緩和其毒烈藥性之效。李時珍稱其“治病和藥“,如《金匱要略》中的葶藶大棗瀉肺湯用大棗以防藶子瀉肺太過而傷肺氣,《傷寒論》中的十棗湯用大棗以緩和甘遂、大戟、芫花的烈性與毒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藥大棗助濕生熱,令人中滿,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滯、痰熱者不宜服用。
2.酸棗
酸棗,大棗的近親,《神農本草經》中言其能“安五臟,輕身延年”。和大棗不同,酸棗入藥用的是種子。秋末冬初采收時尚的酸棗,除去果肉和棗核殼,收集酸棗仁,曬干后即可入藥?!妒朝煴静荨分兄^其“主寒熱結氣,安五藏,療不能眠”。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歸肝、膽、心經。有養(yǎng)心補肝、寧心安神、斂汗、生津的功效。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酸棗仁中含有的多種成分都有鎮(zhèn)靜、催眠的作用。同時,酸棗仁還能鎮(zhèn)痛、降體溫,并有改善心肌缺血、降血壓、降血脂、增強免疫力和抗腫瘤的作用。
酸棗味甘,入心、肝經,能養(yǎng)心陰、益肝血而寧心安神,為養(yǎng)心安神之要藥,尤宜于心肝陰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之虛煩不眠,驚悸多夢,常與知母、茯苓、川芎等同而用,如酸棗仁湯(《金匱要略》);治心脾氣血虧虛,驚悸不安,體倦失眠者,常與黃芪、當歸、能人參等補養(yǎng)氣血藥配伍,如歸脾湯(《校注婦人良方》);治陰虛血少,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shù)者,常與生地黃、五味子、丹參等配伍,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
同時,酸棗仁有收斂止汗之效,常與五味子、山茱萸、黃芪等益氣固表止汗藥同用,治體虛自汗,盜汗。此外,酸棗仁還有斂陰生津止渴之功,常與生地黃、麥冬,夜天花粉等養(yǎng)陰生津藥同用,治津傷口渴者。
“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素問》)。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指出“若無故頻食,則生蟲損齒,貽害多矣。”這大概就是古人“囫圇吞棗”的原因吧!
#頭條創(chuàng)作挑戰(zhàn)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