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貪食癥常伴有人格改變,若不修復極可能繼發(fā)抑郁癥、雙相等
上周,我們分享了暴食癥患者思敏的康復過程。
今天這篇文章,我想談幾點對于這個案例的心得感受,并分享我們在不同階段,對神經(jīng)性貪食癥、暴食障礙的不同理解。目前,我們對這兩種病癥的認識已經(jīng)非常深入了,這樣使得我們實施深度心理干預時精準、高效。
01、
思敏的心理干預總時間不長,最后呈現(xiàn)的效果也還不錯,但其實在接受我們心理干預的前后,存在一些重大風險。我經(jīng)常在回復文章留言時說,我們的收治標準越來越高了,其實主要原因就是想盡量避開這些很可能會影響康復效果的風險。
比如,在等待排隊期間,思敏媽媽多次反饋女兒的近況,稱女兒的病很嚴重,并不下3次提出是否可以女兒提前接受心理干預,說了很多很多好話。
我們當然能理解她的著急。但我們收治的哪個孩子的病情不嚴重?哪個家長不著急?我們只能理性、禮貌地拒絕她的請求,并先提供一些適合她和女兒自我調整的方法。
思敏開始接受心理干預后,包括她中間暫停,回校處理事務時,她媽媽給予的反饋也大多都是“壞消息”。如果光看她發(fā)來的信息,思敏的癥狀似乎沒有明顯的改善,還是老樣子。
可當我們單獨跟思敏了解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其實有很多積極的改變,癥狀明顯減輕。她都能感覺到自己正在康復。
這說明什么?說明思敏媽媽非常容易焦慮,經(jīng)常陷入災難化思維,不能很好地覺察孩子肉眼可見的進步和改變,對孩子的要求也很高。
她的焦慮、失望很容易傳染給思敏,導致思敏壓力山大,康復速度便會放慢,甚至可能引起病情反復;那么媽媽就更焦慮,給女兒的壓力更大,如此進入惡性循環(huán)。
我們甚至懷疑思敏媽媽達到了焦慮癥的診斷標準,女兒患病,她也擔心得成了半個病人。這是很多患者家長也會出現(xiàn)的問題。
幸好,經(jīng)過我們引導之后,她的媽媽后來改變很大,漸漸發(fā)來了不少好消息。思敏也終于基本康復,回到了正常的學習生活軌道上。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還有,思敏的父親不認為女兒是得了病,對母女倆前來面診、接受心理干預的全過程毫不知情!
況且,思敏父親的教育方式比較簡單、粗暴,親子關系不良,女兒對他能躲就躲,躲不過只能聽他嘮叨、說教。母女倆堅決選擇隱瞞,就是因為知道這名父親是顆“定時炸彈”。
在這種條件下,萬一思敏父親知道了女兒的嚴重問題,不但不理解,還嚴加訓斥、甚至辱罵,對妻子也指責、貶低,引起一家人的極大矛盾,那怎么辦?
萬一思敏康復過程中,病還沒全好,但父女之間因其他事情發(fā)生沖突,父親因缺乏覺察,毫無顧及地批評、甚至打罵孩子,那怎么辦?
總之,她的父親如果不能理解孩子,沒有意識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的話,很容易繼續(xù)對思敏造成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嚴重影響心理干預效果和思敏的康復。
所以,這里面的風險是很高的。對于這種情況的患者,思敏是我們是唯一一次愿意接收的,除非本來就是單親家庭。實際上,當初收治思敏的決定,有特殊的因素,主要是校友身份以及她和媽媽對我們的高度信任。
后續(xù)我們在收治患者時會更加注意這些問題。家庭治療在整個心理干預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若患者父母中有一方未能前來參與,如果患者的父母過于焦慮、不能理性地看待心理干預過程,我們很可能不予收治,懇請大家諒解。
02、
隨著這幾年來我們對神經(jīng)性貪食癥、暴食癥的臨床經(jīng)驗越來越多,我們對這兩類精神心理障礙的理解也更加深入了。
可能有的讀者對這個不了解。神經(jīng)性貪食癥、暴食癥(又稱為暴食障礙)的患者都有頻繁的、難以自控的暴食行為,嚴重影響他們的社會功能和心身健康。
但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神經(jīng)性貪食癥的患者暴食后會催吐、吃瀉藥、過度運動等,希望抵消暴食帶來的不良后果(發(fā)胖)。而暴食障礙的患者則沒有這些行為。所以,神經(jīng)性貪食癥的患者往往比較瘦削,很多人無法相信他們長期暴食。
對于單純的神經(jīng)性厭食癥,我們很少接觸這類患者,但部分我們收治過的暴食癥患者有過厭食的經(jīng)歷。
而我們對于神經(jīng)性貪食癥和暴食癥的理解,主要經(jīng)歷了3個階段。
由于我在成癮疾病的診療上有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走了不尋常路。主流精神科認為進食障礙是一類獨立的精神心理障礙,有的大夫還認為這是強迫癥或雙相障礙的一種表現(xiàn),但我們并不認同。
我們從成癮疾病的角度去理解進食障礙,認為這是“食物成癮”的表現(xiàn)。而在國外,也有學者提出“食物成癮”(food addiction)的概念。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患者一想到進食、在進食時的放松、愉悅、甚至興奮的感受,非常符合成癮疾病中的“心癮”特征。這是我們對進食障礙理解的第一個階段。
所以在那時,我們利用治療成癮疾病的思路,采取改良后的“多維度成癮快速治療法(MDART)”,對患者實施心癮消除。
但進食障礙與其它成癮疾病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像毒品成癮、處方藥成癮等,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令患者徹底戒斷,終身不再碰。但我們不可能讓進食障礙患者不再進食。因此,那時我們主要是消除患者對于某些特別愛吃的食物的心癮。
比如,有的患者特別愛吃奶油面包,有的患者愛吃甜餅干,我們就利用深度催眠下條件反射重建技術(CRRDH)消除他們這些特定食品的心癮,希望解決他們的暴食行為。
這種方法是有一定效果的,再結合家庭治療、人生規(guī)劃、高效學習干預等等,有的患者基本康復了。但后來發(fā)現(xiàn),有的患者是不愛吃那幾種食物了,但情緒波動還是很大,暴食的食物種類不斷發(fā)生變化,根本問題還是沒法解決。
曾有一位神經(jīng)性貪食癥的患者,還被其他精神科醫(yī)生診斷為雙相障礙。我們利用多維度成癮快速治療法(MDART)對她進行心癮消除。
一開始,心理干預的效果顯著,她多次對我表達感激之情。但到了后期,我逐漸意識到她明顯遭受過來自原生家庭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我提出希望她接受深度催眠下創(chuàng)傷修復,有助于情緒穩(wěn)定,貪食癥的康復才能更順利。
但她認為自己的暴食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家庭里的矛盾也不算很大的問題,便終止治療回去了。后來,她的病情復發(fā)了。這個案例留有不少的遺憾,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進食障礙。
隨著接診患者越來越多,以及心理干預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我們開始發(fā)現(xiàn)進食障礙背后的根源也是病理性記憶,也就是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和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這是我們對進食障礙理解的第二個階段。
我們曾接診過暴食癥、重度抑郁癥的患者小青。她身體弱小,但是食量驚人,尤其愛吃餅干,特別是撒有糖霜、巧克力的甜曲奇,一口氣可吃掉9、10盒。
她的暴食行為只是表象,其實背后存在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比如她的父母脾氣都很暴躁,兩人經(jīng)常吵架、砸東西,對小青也采取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小時候他們家里窮,父母不給她零花錢買零食,就連一日三餐的飯菜也很簡單,小青有時甚至還吃不飽。
而且,小青的表妹長得白白胖胖,身體健康,性格活潑,胃口很好,受大人們喜愛。但小青從小就長得瘦弱,容易生病,飯量也小,經(jīng)常被大人們說教,“怎么就吃那么一點點”“怎么吃了都不長肉,你看看人家表妹”。
類似的心理創(chuàng)傷還有很多。而且她上大學后,第一次離開家庭有了一定的自由,也有了零花錢,她終于可以吃一些以前不敢買的美食了。一次晚自習后,她買了10盒曲奇,走回宿舍的路上一口氣全吃光了,覺得非常輕松、愉悅,暫時不用為過去的創(chuàng)傷而焦慮、痛苦了。這明顯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意識到不能光處理表面癥狀,還必須利用深度催眠修復患者的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以及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讓他們的情緒恢復穩(wěn)定,對進食行為恢復理性。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再接著,也就是現(xiàn)在,我意識到大部分進食障礙患者都伴有強迫型人格改變或偏執(zhí)型人格改變。這是我們對進食障礙理解的第三個階段。
強迫型人格改變是怎么來的?這兩天分享的案例思敏就是典型例子。她從小成績好,性格好,每次考得好,媽媽就請客吃飯,身邊的大人對她贊口不絕。
這些情景對思敏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她享受外界的夸獎,非常擔心失去,便養(yǎng)成了爭強好勝、追求完美、好面子的性格弱點;不斷自我施壓,要求自己一定要表現(xiàn)出色,要比別人強。
有強迫型人格的人有個顯著的特點,他們特別容易焦慮,陷入災難化思維思維,遇到挑戰(zhàn)時總擔心有不可控的負面因素出現(xiàn),終日提心吊膽。思敏媽媽也有明顯的強迫型人格,思敏也受到了來自母親的不良影響。
再加上思敏小時候就愛吃,在進食方面受到很多的夸獎,也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這導致她焦慮、心煩、無聊,就想通過吃東西來緩解。而她又在意身材,非常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吃完之后更加焦慮,那就更要吃東西了。這就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
所以,如果當時Lucy沒有敏銳地發(fā)現(xiàn)她有這方面的人格改變,沒有及時對其進行修復的話,思敏的暴食癥不會康復得這么快、這么順利,甚至有可能不停地波動。
就算她不暴食了,但她追求完美的性格也有很大的隱患。人生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她達不到自己設定的目標,遭遇了一時的失敗,她很可能會嚴重地自我否定,出現(xiàn)重度抑郁發(fā)作,甚至罹患抑郁癥。
而如果她去主流精神科就診,醫(yī)生了解到她有暴食行為,吃東西時非常興奮,就有可能診斷她是雙相障礙。
昨天的案例文章中提及,Lucy對她的強迫型人格進行初步修復后,她曾回校參加論文答辯。她明顯感覺到自己不會像以前那么焦慮了,就算答辯時有老師嚴厲指正論文的不足,她也理性應對,最后答辯順利通過。
思敏告訴我這個好消息時非常高興,但她沒有意識到她本有可能面臨的巨大風險。若當時她的強迫型人格未能得到高效修復,她準備論文答辯時會高度焦慮,她也難以接受老師嚴厲指正論文的不足,這都有可能導致她情緒崩潰,答辯無法通過。如果答辯失敗,這極有可能導致繼發(fā)性的抑郁發(fā)作,甚至發(fā)展為雙相情感障礙。
昨天的文章下有一位讀者留言,其侄女與思敏的情況有一些相似之處。其侄女由外婆帶大,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父母又經(jīng)常吵架,她高中時就患上了暴食癥,又演變?yōu)樯窠?jīng)性貪食癥,并出現(xiàn)了抑郁情緒。
大學期間,她的暴食問題越來越嚴重,再加上失戀、學業(yè)的雙重壓力,她患上了重度抑郁癥,多次嘗試自殺,經(jīng)常用酒精來麻痹自己。
如果這名讀者的描述準確,那其侄女已由神經(jīng)性貪食癥演變成難治性抑郁癥,后續(xù)還可能會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并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物質濫用障礙(問題性飲酒,甚至酒精依賴)。
所以,對進食障礙患者實施心理干預時,我們一定要修復其背后的病理性記憶,還要加強識別其人格問題,也予以修復。
通過這些案例反映出來精神心理規(guī)律,希望患者父母們高度重視。不要將進食障礙看作一個孤立的癥狀,它很有可能不斷變化,雪球越滾越大。如果不及時從根源上解決問題,后續(xù)孩子很有可能出現(xiàn)抑郁癥、雙相障礙癥狀。
相關知識
抑郁癥能變回正常人嗎
抑郁癥可能和這個行為有關?600萬人研究揭開真相
抑郁癥和性格有關么?九問題弄懂抑郁癥
暴食癥
出現(xiàn)這些癥狀可能是抑郁癥
抑郁癥暴瘦怎么治療 焦慮癥暴瘦會恢復嗎
日本公主或因厭食癥暴瘦 厭食癥的癥狀
抑郁癥:聊聊做飯對抑郁癥康復的心理轉變
抑郁癥癥狀如何辨別?有哪些特征可以判斷是否患有抑郁癥?
抑郁癥康復之路:能否變回正常人!
網(wǎng)址: 暴食、貪食癥常伴有人格改變,若不修復極可能繼發(fā)抑郁癥、雙相等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11284.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