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術之核心·發(fā)力訓練

武宗的愿景是“智者不匹夫,武者無懦夫”,使命是“以武學打開世界”,價值觀是“愛國、強身、正義、修己、互助、和平”。真正的中華武學是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之道,包括易學、中醫(yī)、兵法、儒釋道之學等普世的民族文化。武有大小,大者衛(wèi)國,小者衛(wèi)民。武學不僅是大道、哲學,訓練人的智、信、仁、勇、能,提高人整個生命的身心健康和質量,更是術學,掌握真正的武術技擊能力是武術之魂。
傳說傳統武術中有一種功夫叫“內勁”(勁),但其一直躲在神秘的面紗之后,每一代掌握這項武技的拳師只寥寥幾人。掌握這門武技的拳師能憑其超人的“功力”打敗眾多的拳師而得以名揚天下,成一代名師。如:李洛能、郭云深、孫祿堂、王薌齋、李小龍等。他們都有超人的武功。其實,他們的武術的關鍵都是傳統武術中的“內勁”,只是他們對此武技秘而不宣。進入現代科技文明時代,“內勁”這門傳統的技藝到底存不存在,到底為何物?數十年間,帶著對這門武技堅強的信念,執(zhí)著訓練與研究,終于研究出其系統的訓練方法及科學原理。分析發(fā)現,這門武技很簡單,一點也不神奇。它是完全符合現代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理論的一種運動技術。
傳統武術中的勁與人們生活中常講的勁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武術中的勁追究集全身之力于一點,其攻擊力極強。而勁是靠站樁訓練獲得。站樁培育勁是練武的基礎,很多武術門派都有站樁練勁的功法,如形意拳的“三體式站樁”、太極拳的“太極樁”、“無極樁”等都是為了培育勁。遺憾的是由于武術家的保守,他們對站樁練勁其系統、真實的訓練方法作了一部分保留,導致至今人們對站樁和勁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我對站樁練勁作了12年的研究與訓練,發(fā)現其系統、科學的訓練方法。本文,我向大家介紹科學的站樁訓練方法以及淺談一下勁的科學原理。
傳統武術之核心——發(fā)力訓練
一、站樁訓練的一般原則和注意事項
(一)、訓練要有信心,不要抱半信半疑的態(tài)度,要正確認識勁就是一項運動技能的形成,只要正確訓練,每一個人都可掌握此項運動技能。
(二)、訓練要勤奮,訓練初期必須天天堅持訓練,訓練初期一天要訓練2次,有條件者可訓練3次。切忌三天打魚,兩天嗮網。
(三)、訓練時精神要集中,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小幅度交替動作上,動作的力度要適度,幅度要小,速度要緩慢。
二、站樁訓練的姿勢和動作
(一)、站樁基本姿勢(左勢為例,右勢相反)
立正,全身肌肉適度放松,左腳向左前方伸出一小步,兩腳左右距離與肩寬,兩腳位置的形狀像軍事稍息狀一樣,但寬度與肩寬,再雙足跟稍向外扭,足尖稍向內扭一點。兩足重心力量的分布:三成力在前腿,七成力在后腿。兩腳的位置調整后,在此基礎上,腳趾趴地,足心向上吸;雙足跟提起但又如著地一樣,又提又踩。雙腳腕向內擰,而腳尖向外擰,雙膝極力外旋略屈呈140°—160°范圍內角度,雙膝力向外旋、向上提、又向前指;屈髖160°,臀部要往后突起,下坐之勢,使髖關節(jié)呈一略屈角度,臀與脊柱略成一斜坡角度,使重心落于臀部,充分伸展髖肌。臀部向下坐,又向后旋靠,雙大腿根向內擰。以上姿勢動作如此小幅度交替運動:雙腳腕內擰,同時雙大腿根內擰一個動作;再又膝外擰,足尖外擰這一個動作,如此交替協調運動。足下踩、臀下坐之后雙足上抬,膝上提,頭上頂,如此交替運動。前膝力向前指,后胯向后旋靠亦為一組交替運動。上半身姿勢動作:脊柱向左旋45°,略向前傾,與臀部略成一坡度,背部略彎,腹部略隆起。左臂伸出抬起,肘關節(jié)在90°—100°之間,肘關節(jié)始終向下,在肩腕水平線之下,左手五指盡量分開掌心向后,高度約與眉齊。左手手心與左足在同一條垂直線上。右手伸出,肘關節(jié)在90°—100°之間,右手在左手之后,約與肩齊,五指盡量分開向前指向前手手掌。雙手左右距離25厘米,前后距離10厘米。扭頸對前手手腕,眼睛向斜遠前方波視。在上述姿勢的基礎上,再小幅度交替運動:雙臂之力抱七撐三:用七成力向內抱一下,隨即又用三成力向外撐。雙肩下如夾一彈性球,又向外撐,一夾一撐。含胸緊背,胸向內微收,略凹,雙臂同時向前配合一伸;隨即緊背,即兩肩胛骨向脊柱中線靠攏,雙臂同時配合向后一拉,如此循環(huán)。軀干還要以脊柱為樞紐緩慢側屈、旋轉。額下如夾一彈性的球,頭又向上頂,此組動作循環(huán)。以上全身動作同時協調運動,上肢關節(jié)運動幅度在2厘米,下肢關節(jié)運動幅度在2—3厘米。
每一組交替動作重復18次為一組,每一次訓練做4組。左右勢互換訓練。訓練時間為40分鐘,靜態(tài)站樁訓練之后就進行震顫訓練。
(二)、震顫訓練(左勢為例、右勢相反)
全身肌肉適度放松,基本姿勢站立,重心前三后七,前手放下與肩齊,后手略低于前手,雙手一前一后,十指盡量分開,自然微屈,掌心向下,肘關節(jié)呈100°,保持1.2.2.1基本姿勢的小幅度交替動作,在此些姿勢動作基礎上,開始全身震顫,腿、臀、腰、背、上肢震顫抖著緩慢前推由屈到伸:下肢由后往前,軀干由直立到前傾,上肢由上往下,由屈到伸,全身同時協調震顫著緩慢前進,下肢震顫前伸的程度:足跟抬起離地10厘米,腳尖撐地,膝部與足尖同一條垂直線,重心由后腿移至前腿。軀干震顫前伸的程度:前傾前俯至不失去重心為止。軀干帶動上肢一前一后震顫著緩慢由上往下按至肘關節(jié)伸直約呈160°。身體震顫前伸到如此程度后,手臂將要伸直時,隨即震顫著緩慢旋轉肘關節(jié)變成兩掌心相對,再全身協調震顫著從伸到屈,從原路線緩慢返回至預備勢。震顫不停,全身繼續(xù)后拉,震顫著緩慢屈膝、屈髖、屈肘,軀干向斜后方后靠至如此程度:雙肘關節(jié)角度約為30°,軀干后靠到不失去平衡為止,屈膝呈100°—120°之間,到如此程度后,再震顫著緩慢旋轉肘關節(jié)變?yōu)閮烧菩南蛳拢碚痤澲徛煜?、伸髖,從原路線還原到預備勢,再繼續(xù)震顫著緩慢前伸。前伸、后屈循環(huán)運動訓練7—10次。
靜態(tài)站樁訓練30——40分鐘再震顫訓練10——20分鐘,訓練完畢后作全身拍打等放松運動,一次訓練完畢。站樁練勁最重要的是姿勢動作標準,只要姿勢動作標準,堅持訓練40次,站成基本姿勢,用小幅度交替動用力牽拉肌肉,大臂肌肉能感覺到有一點微弱的彈性勢能,隨著不斷地訓練,彈性勢能越來越大,并且全身各大關節(jié)主要肌肉紛紛能產生彈性勢能。一般訓練120次,站成基本姿勢用小幅度交替動作用力牽拉肌肉,全身主要肌肉能產生一股強大的彈性勢能,并且利用此彈性勢能發(fā)力能發(fā)出一股強大的爆發(fā)力,這就訓練出了傳統武術里的“勁”。
三、淺談勁的科學原理
分析發(fā)現傳統武術勁是符合現代體育理論中的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的一門科學的運動技術,站樁練勁按生理學解釋就是在肌緊張牽張反射的基礎上站成一個特定的姿勢,用力牽拉肌肉肌梭,對肌肉施加牽拉刺激與肌緊張牽張反射的非條件刺激相結合最終使肌肉建立一種運動條件反射。建立條件反射后在特定的姿勢下,用力牽拉肌肉能被激活,條件反射激活后的反應表現為肌肉內大量不同運動單位的肌纖維進行強烈、快速的交替性收縮,而強烈牽拉相應肌肉內的彈性成分,彈性成分被動拉長而貯存彈性勢能,再利用彈性勢能發(fā)力出拳、出腿,此彈性勢能可以增加肌肉收縮的力量和速度,而通過協調的出拳、出腿鞭打動作發(fā)出一股強大的整體彈力。因此傳統武術勁是一種高級的條件反射,是一種發(fā)力技術。誠然,發(fā)力在武術勝負中起決定性的作用,正好中華武術勁這種發(fā)力技術對人體有限力量實現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實現了人體力量的升華。因此勁是中華武術中最有技擊價值的武技,是中華武術的核心。勁的科學化推廣能夠還原武術固有的攻擊力,促進武術的科學化、現代化發(fā)展。
相關知識
3D核心肌群測試與訓練系統
武術基本功腿部訓練有什么?
健康生活:武術訓練,塑造強健的身體素質!
武漢專業(yè)健身教練培訓中心
核心肌群訓練,核心力量訓練12個動作
多樣訓練增強核心力量
核心力量訓練
什么是核心力量訓練?10大最難核心訓練你能做幾個?
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核心力量怎么練 十種核心力量訓練方法
網址: 傳統武術之核心·發(fā)力訓練 http://www.u1s5d6.cn/newsview434548.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