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心理學家簡介——詹姆斯

心理學家簡介——詹姆斯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5日 18:28

威廉?詹姆斯 [William James 1842.01.11-1910.08.26],美國本土第一位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也是教育學家,實用主義的倡導者,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美國最早的實驗心理學家之一。他出生于美國紐約市一個有科學精神的牧師家庭,病逝于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巢可樂(Chocurua)。

他的父親是神學家,他是家里五個孩子中的長子,弟弟亨利?詹姆士是一位有名的作家,和父親同名。幼年在紐約的私立學校接受啟蒙教育,后隨家庭漂居歐洲各地,在瑞士、法國、德國、英國接受最好的教育,因此使他有豐富的幼年生活和掌握五種語言。早年愛好繪畫和科學,1858 年回美國羅得島州新港市隨亨特(William Morris hunt, 1824-1879)習畫一年,1859-1860 年全家遷往瑞士日內瓦,他在日內瓦科學研究院學習科學,當時他希望成為畫家,因此不久即返回新港市繼續(xù)習畫,但后來發(fā)現自己缺乏做畫家的天分遂放棄了。1861 年進入哈佛大學勞倫斯理學院在埃利奧特(Charles W. Eliot)指導下攻讀化學,后又改學比較解剖學和生理學三年。在這期間,他的老師懷曼(Jeffies Wyman)的進化論思想對他以后的學術觀點產生了直接的影響。又因聽著名動物學家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 1807-1873)的課,使他的興趣從化學轉向生物科學。1864 年,詹姆斯轉入哈佛醫(yī)學院學醫(yī),1865 年還未畢業(yè)便隨同阿加西斯去巴西進行自然考察。在考察過程中,詹姆斯感染了天花,同時感到自己不宜做準確而有秩序的收集和歸類工作而中斷這項研究。1866 年繼續(xù)學醫(yī),但又因身體不好而中斷。1867 年又去德國留學,在赫爾姆霍茨、馮特、微爾和的指導下學習醫(yī)學、生理學和心理學。因體力不支,不能堅持實驗室的工作,但卻有較多的時間博覽法國和德國、美國的文學名著,還有機會到柏林大學聽課。1869 年獲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yè)之后,卻因受當時流行于德國決定論哲學思想的影響,一度悲觀消極,最后得了抑郁癥。他一度相信,人生一切是注定的,在注定觀念束縛夏生命毫無意義。直到后來因讀到一篇雷諾維葉(Charles Renouvier,1815-1903)有關自由意志的文章,才使他領悟出“人生一切操之在己”的意義,從而走向積極人生,并決心通過對意志功效的信仰治好自己的病,后來他的健康狀況果然好轉。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也是此時孕育出來的。

19 世紀 70 年代參加“形而上學俱樂部”,認識了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 1839-1914),并接受其影響,后一起建立了實用主義。1872 年開始在哈佛大學講授解剖學和生理學,由于研究神經生理以及與心理學有關的其他生理學問題,他逐漸轉向心理學的研究。1875 年他在美國第一個開設新心理學課程“生理學與心理學的關系”,并設立了一個非正式的心理學實驗室,供教學演示和心理實驗之用。該實驗室較之馮特 1879 年設立的實驗室早了四年,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早的心理實驗室。但是該實驗室只用于配合教學,不曾從事嚴謹的心理學術研究,因而未能引起世人注視。1876 年任哈佛大學生理學副教授。1880 年轉任哲學副教授。1885 年升任哲學教授。1889 年轉任心理學教授。次年出版兩卷本著作《心理學原理》,幾乎概括整個十九世紀的心理學,被翻譯為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以及俄文。該書既是當時實驗心理學研究成果的基本總結,又是詹姆斯機能主義(或實用主義)心理學思想的集中體現。1892 年他把《心理學原理》改寫為《心理學簡編》,在美國被作為大學標準課本。

后來對自己的成果不滿,并斷定自己再無其它任何東西可貢獻給心理學,故又將興趣轉向哲學。1897 年 H.閔斯特伯格主持哈佛大學心理實驗室工作后,他又改任哲學教授。1907 年辭去哈佛大學職務,悉心研究哲學。他對于宗教心理學也頗感興趣,1902 年出版《宗教經驗種種》。此外他在靈魂方面也深入研究,這正是后來的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詹姆斯晚年時備受稱譽,被公認為美國當時最有名的哲學家。

他是美國心靈學研究會(1885 年成立)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終其一生都在探討超個人的心理現象與超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生活有不能以生物學概念加以解釋的地方,可透過某些現象來領會某種“超越性價值”;并強調人有巨大的潛能尚待開發(fā),人的意識只有很少一部分為人所利用。他曾參與類似禪坐的靜坐活動,表示靜坐是一種喚起深度意志力的方法,可以增加個人的活力與生命力,也做靈媒的實證研究。此外,詹姆斯橫跨哲學、心理學與精神醫(yī)學界,對超意識的自動書寫很感興趣,曾大量收集案例,并發(fā)現青少年最能借此表達內心的糾葛與人格之沖突,他還注意到自動書寫有時能解開罪犯的犯罪癥結,但并非人人能自動書寫,必須透過催眠或其他方法。

詹姆斯雖然沒有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心理學體系,但他有許多觀念卻有助于現代心理學思潮的孕育。他在心理學上的貢獻,主要在于以下三方面:

1.建構了科學心理學的完整體系詹姆斯在 1890 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不僅被視為心理學的經典著作,而且公認市美國機能學派興起的里程碑。數種所列主題包括感覺、知覺、大腦功能、習慣、意識、自我、注意、記憶、思維、情緒等十章,大致確定了以后百余年來心理學研究的范疇。在該書中可以發(fā)現詹姆斯心理學思想的五點要義:

反對結構主義意識元素分析的研究。詹姆斯認為,心理學研究的目的不再發(fā)現構成意識的基本元素,而在研究個體意識在適應其環(huán)境時所發(fā)揮的功能。

首倡意識流理論。他認為意識不是靜止的,而是因人因時因地而連續(xù)不斷地流動的,他稱此種心理現象為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如將流動的意識切斷分析,勢必將扭曲意識的本質。他的意識流理論,旨在反對當時流行的馮特式的心理學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元素的作法,開批判心理學中元素主義之先聲。

首創(chuàng)情緒理論,是最早的情緒理論。該理論在詹姆斯心理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生理變化先于情緒體驗,生理變化所引起的內導沖動傳到大腦皮層時所引起的感覺就是情緒,在這一理論中,情緒的一般成因被假定為內在的生理性的神經過程,而不是精神性或心理性的過程。由于這一理論同時為丹麥生理學家朗格(Carl Lange 1834-1900)發(fā)現,因此被命名為詹姆斯 - 朗格情緒理論。

主張心理學研究方法多元化。他布反對結構主義的內省法,但他認為內省法不足以真正了解個體適應環(huán)境的行為。因此他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配合需要兼行采用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調查法等。同時他主張研究對象不應限于常態(tài)成人,而應擴大范圍研究兒童、心理異常者以及動物。

關于自我的立論奠定了現代討論自我觀念的基礎。他指出自我區(qū)分為“被‘認知的客體’或稱‘經驗的我’”和“認知的主體又稱自我(Life 或 ego)”,經驗的我包括所有一切個人可以稱為是屬于他的全部東西。他認為自我的客體是由三部份組成:1.物質:包括個人的身體、衣物、房屋、家庭、財產等;2.社會:這是得自他人的認可,例如聲譽等,任何人都有許多的社會我,因為有許多人都認得他;3.精神:包括個人的意識狀態(tài)、特質、態(tài)度、氣質等。

2.提倡實用主義 詹姆斯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的中心主張,就是他 1907 年出版的《實用主義》一書中所宣示的實用主義(pragmatism)。他認為,世間無絕對真理,真理決定于實際效用,而且真理常隨時代環(huán)境變遷而改變;適合于時代環(huán)境而有效用者,即是真理。詹姆斯實用主義思想,對以后應用心理學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3.對心理學能否直接應用于教育的看法詹姆斯反對將心理學的原理原則直接應用于學校教學。在其 1899 年出版的《對教師講心理學》一書中,即明確指稱:心理學是科學,教學是藝術;無論科學如何萬能,科學本身不可能直接創(chuàng)造出藝術作品。詹姆斯此一看法指出了此后教育心理學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詹姆斯的實用主義心理學對后來美國心理學特別是機能主義心理學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他的關于意識的功用、意識流等主張為后來美國機能心理學的基本信條。其情緒理論由于提出了生理變化是情緒過程不可缺少的因素,從而推動了情緒生理機制的實驗研究,預示了 20 世紀行為主義的誕生。他還是美國心理學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于 1894 年和 1904 年兩度當選為學會主席。

相關知識

名人減肥心理學
世界經驗對中國兒童早期發(fā)展的啟示——羅斯高(Scott Rozelle)與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問答錄
澳網名將菲利普西斯助陣 EZZ攜手澳網共同推進青少年健康計劃
【西海岸】巴克利:錫安應該減肥了 曾經馬龍也勸我減肥保持健康
心理咨詢師簡介心理咨詢師簡介
OMRON歐姆龍品牌介紹
《跑步瘦身法》:瘦不下來的方法做,確實變瘦了
身心靈煥新之旅,越南金蘭威斯汀水療度假村揭曉創(chuàng)新健康設施與活力體驗
西爾斯健康育兒百科
健康心理學的發(fā)展

網址: 心理學家簡介——詹姆斯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831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