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愛情心理學
什么是愛情心理學
【愛情心理學的概述】
愛情心理學是研究男女戀愛中的心理現象及其發(fā)生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即探討男女在戀愛、婚姻中,愛情的獲得及穩(wěn)固的心理規(guī)律,包括戀愛心理和婚姻心理兩部分。它具體研究:穩(wěn)固愛情的心理規(guī)律;男女相愛的心理奧秘;求愛及擇偶心理;初戀心理;愛情挫折心理及婚后各階段的愛情發(fā)展之心理特點等等。它是一門應用心理學。愛情不僅受社會、思想倫理等因素影響,也受許多復雜心理因素的制約。掌握好愛情中的心理問題,將會使愛情甜蜜、美滿。但是理論存在的意義是提供我們理解問題的方向,請不要忽略理論和實際的差距,當愛情可以解釋,未必是好事。
【愛情心理學的學科發(fā)展】
人們自古以來就在探索愛情,但從心理學角度對愛情進行專門研究,是近代才開始的。從古代開始,愛情心理思想就已在許多文學、哲學作品中出現,如《詩經》中有有關愛情文字描繪,柏拉圖的《文藝對話集》中有有關愛情的論述,及至19世紀司湯達的《論愛情》,都孕育了一定的愛情心理觀點。由于研究對象的復雜及科學發(fā)展的局限,愛情心理思想是零散地依附在其它學科中發(fā)展。20世紀初,隨著心理科學的發(fā)展,及人們生活進一步提高的需要,尤其是弗洛伊德別開生面的心理研究,及其《愛情心理學》的專著,為愛情心理學的研究創(chuàng)開新局面。人們開始對它進行專門研究,并逐漸形成體系。我國愛情心理學研究也是近幾年才開始發(fā)展起來。
【愛情中的心理特點】
一般認為:這是一種建立在性欲基礎上的,男女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產生的高尚情感。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建立在性欲之上,對異性具有傾慕、珍惜之情的情愛;另一是由異性間所產生的依戀及理想、情操、個性追求等復雜因素混合升華而成的情愛。愛情是性愛與情愛的結合,缺乏性愛的愛情是畸形的;只有性欲的滿足,沒有感情的升華,也無法產生真正的愛情。同時,愛情是在男女雙向交往中產生的,那種一方有情而另一方無意的情感是愛情之外的事。
相愛的男女,都渴望自己的愛情美滿。要獲得美滿的愛情,應具備以下心理條件:其一,不過分癡情,不咄咄逼人,不公開表現自己的愛情占有欲,能充分尊重對方。美滿的愛情,要求人把愛情只當作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開拓與領略自己人生的同時,重視對方,不干涉對方的活動,但又不是漠不關心。要為雙方的個人自由留有充分余地。其二,將愛情給予對方,比向對方索取愛情時,自己更感歡欣,并以對方的幸福為滿足。即是要有無私精神,其三,美滿的愛情是彼此雙方獨立個性的結合。即戀愛雙方不作為對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讓雙方都有發(fā)展自己個性的余地。其四,尋找和珍惜雙方心理上的共鳴。美滿的愛情在于精神上的和諧,心靈上的溝通。
音樂大師貝多芬相貌丑陋,可年輕美貌的勃倫施維克小姐為他神魂顛倒。《巴黎圣母院》的艾絲美拉達看出敲鐘人的善良、正直,可沒有對他產生愛情,而對人面獸心的衛(wèi)隊長鐘情不已。兩性相愛的奧秘在哪里?愛情心理學研究發(fā)觀,對方的外在形象、內涵價值、社會條件,以及自身的需要、興趣、理想、性格、修養(yǎng)等影響著對象的選擇。
人的潛意識在擇偶中起著重要作用。從童年起,我們就開始認識和接觸異性,對異性產生好感,并把引起好感的某些異性形象潛藏在潛意識里,形成偶象。但性偶象的集中形成是青年期。這時,隨性意識的發(fā)展,性文化的全面輸入,產生強烈的性欲。于是,在潛意識里,將日常生活、電影、電視、畫報、小說中所認識、所接觸到的許多零散、多樣的異性形象進行綜合,形成一個朦朦朧朧的模糊形象,作為性想象的對象,抑壓在潛意識里。它往往飄忽不定,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正是潛意識里潛藏著各因素揉合而成的異性偶像,使你在茫茫人海中會選擇他(她),而不是別人,當遇到某一異性,你會馬上被他(她)吸引住,并產生愛情,這是因為對方的某一形象突然喚醒你潛意識中的偶像,于是就有一見鐘情,有似曾相識之感。古時候的卓文君隔簾看到溫文爾雅的司馬相如,頓生愛意,一同私奔成婚。正是司馬相如吻合卓文君潛意識里的偶象。
在兩性交往中,個體的外表形象是引起異性好感并產生愛的首要因素。因為外表形象最易被人感知,外表形象合要求的異性,不僅會使人體驗到生理上的快感,而且讓人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悅。性吸引力的形成在于外表形象,它是以外在美、氣質美和性感三方面吸引異性。
外在美表現在體形、五官、皮膚、毛發(fā)、風度上,其中性感、氣質美等風度尤具吸引力。
性感,是啟動性親近的心理體驗。它是美感中與性有密切關系的表征,能給異性以集中、強烈的感受。女性的性感表現在眼、唇、四肢及女性的第二性征上;男性的性感集中在軀體,如肌肉和眼神上。
氣質美,是指寓于兩性中,能使對方相容并產生好感之心理特點。它由力感、柔感、智感構成,通過外表,言談舉止表現出來。平時所說的“風韻猶存”,就是性氣質的美感。兩性間的氣質吸引,正是一方的氣質表征滿足了對方潛在的心理欲望。對異性贊不絕口,并非對方長相好,而是因為對方的氣質正是自己的心理潛在模式的再現,如她柔弱,一直崇拜并追求剛毅的氣質,而他恰恰表現出雄健和粗獷,她就說他氣質好,他粗放,希望遇到柔情的姑娘,而她正好在言行中表現出溫柔與多情,他會被她的氣質吸引而相愛。
性吸引力是由外在美、氣質美,性感合成影響的。氣質美是性吸引力的核心,外在美是基礎,性感是催化劑。兩性相吸主要在于氣質。貝多芬就是以其氣質使勃倫施維克小姐傾慕不已。高倉健以其氣質的完美贏得許多女性喜愛。
性吸引力并非千人一面。它因人的個性,修養(yǎng)、理想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許多人并不具性吸引力,但仍有異性選擇, 并深深愛著她(他)。這是因為,在兩性交往中,隨著交往的深入,對方的內在美——誠實、剛強、理想遠大、品格高尚,能力強等品質被相戀的一方認識。這時,內在美會彌補、掩蓋外表形象的不足,平平的相貌可以完善起來,使人覺得很美。人們因此選擇并深愛著他(她),即“情人眼里出西施”。在心理學上稱為“審美錯覺”。審美錯覺是對審美對象深入體驗之后而產生意象形態(tài)的變化。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但作為審美形態(tài),會隨人的情感變化而變化。此時,行為與心靈的美與丑,足以改變你對自然面貌的看法。當你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體驗著內在的美好心靈時,美會隨之產生,其自然相貌在你眼中會變得格外美麗。由此可知,影響戀人擇偶的決定因素還在于對方的思想、道德、個性等內在因素。
每個人的擇偶標準是不同的,但男女擇偶在心理上也存在著共同性。
男子擇偶定向和他在生理、心理上所占的優(yōu)勢相關。男子與女子不同的性差優(yōu)勢,造成他的自強和自立心理,使他們在考慮婚姻時,在潛意識里把女子放于附屬地位。他們覺得自己有把握創(chuàng)造身外之物,認為女子只要吸引我就行,并不注重女子的社會條件,所以,男子只愿與迷醉自己的女子戀愛。女子形體方面的吸引力在男性擇偶中尤為重要,男子更多使用性吸引標準,常把女子的形體魅力放在第一位。
男子擇偶另一特點,是把女性的優(yōu)美性情放在十分重要地位,都希望自己的愛人溫柔賢惠。因為男子認為,女子的天然性情是婚姻的生活現實性和感情穩(wěn)定性的基礎,是締結良緣的可靠保證,他們認為賢惠溫柔不僅是男子的感情需要,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需要。
美貌本來是天生的,但許多男子把愛情與美貌連在一起,從而使某些女子滋長了盲目的驕傲。于是美貌有時與輕浮淺薄相伴而生,染上世俗的惡習。因此,真正成熟的男子,他的擇偶常把女性的內在美放在至關重要地位。一位男子在婚后10年,曾感慨地說:“若讓我再選擇一次,她一定要有好的品德與修養(yǎng)。”10年的婚姻生活,他深深體會到以容貌體形為擇妻標準是靠不住的。
女子的擇偶定向明顯不同于男子,兩者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首先是由于性差的不同造成她們的依賴性,把婚姻生活作為一種“托附”,要求對方要有堅實的依靠感。其次,男子的情欲尤具沖動性與不穩(wěn)定性,這對家庭的穩(wěn)定產生不利因素。這樣,男子的思想道德對女子的選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而,擇偶時她們很慎重,都希望有忠誠的愛人與安定寧靜的家庭,女子擇偶常從婚姻及未來的角度考慮,衡量雙方的關系比較現實,多數女子不能離開成家立業(yè)這一戀愛目的來設想對男子的愛,對兩性間的感情度要求甚嚴,喜歡的并不當作愛情,擇偶側重男子的內在美——思想、道德、生活能力,溫存體貼,也較注重男方的社會條件。
求愛是締結良緣的樞紐,新穎別致的求愛,會給愛情生添上美妙的色彩。求愛有兩種形式:
(1)直露式求愛。毫無隱蔽、直接向對方表白愛。由于時局特殊,列寧就是以這種方式向克魯普斯卡婭求愛,他在信中寫道:“請你做我的妻子好嗎?”愛情具有隱曲性,為避免“直露”的生硬,應巧妙用智慧,使其新穎別致,制造“懸念”,讓對方驚喜交集。馬克思就是選擇了明快而又機智的求愛方式:一次約會中,馬克思面露愁苦地說:“我愛上一個姑娘,準備結婚,不知她同意不?”燕妮大驚:“你有女朋友了?” “是的,認識很久了,這里有她的照片。”燕妮顫抖地打開他遞給的小木匣,驚呆了——原來里面放著一面鏡子,“照片”就是她自己了,她欣喜萬分地撲向馬克思。馬克思作了絕頂聰明的試探又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深摯感情。只有在戀人主觀上具備了穩(wěn)操勝券的條件下,才能用這種方式。
(2) 暗示式求愛。在不少情況下,戀人很難揣磨對方的心思,為了避免尷尬常采取試探性方式,轉彎抹角、間接婉轉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就是暗示式求愛。如:向所愛的人贈送“勿忘我”、 “紅豆”。生活中更多的是通過語言暗示來求愛,如一個女子的求愛信是這樣寫的:“聽說你那邊有許多紅豆,你能給我捎一些來嗎?盼著你的回音?!奔t豆是愛情信物,這女子要的并非紅豆,而是紅豆所代表的愛情。她婉轉地表達了愛,同時試探著對方的感情。
寫求愛信是一種很好的求愛途徑。要使求愛成功,寫求愛信應注意三個問題:(1)稱呼不能過于親呢,最好是直呼名字。(2)要含蓄,含蓄的求愛,符合愛情的隱曲性,即有美感又易被人接受。 (3)要真誠。只有情真意切才會打動人心,若無真摯,華麗的詞句只是個謊言。
求愛成功,雙雙便甜蜜地進入初戀期。初戀是愛情旅途的第一站,其成功與否影響著以后的愛情生活。初戀是美妙而又珍貴的,它一般經歷了以下幾個發(fā)展時期:
一是迷醉期。這是被傾慕對象的形象,言行、品格、才能等肉體與精神的魅力深深吸引而迷醉的階段。此時,會出現一種被對象所吸引的近乎幻覺性的思念情緒,對方的形象時時在腦海中縈繞,并產生綜合效應。心靈戰(zhàn)栗恐慌、幻覺、羞澀、急盼等情緒重疊著占據身心,使其陷入強烈而又無理智的恍惚中,有一種難以捉摸的親近欲與沖動。
二是懷疑期。因為被戀人迷醉,拼命地在對方面前顯示自我,向她(他)進言,以微妙的眼神和動作來示意,引起對方注意。但他(她)對我有意嗎?看得起我嗎?對他(她)的愛的可能性疑慮不止。一方稍有不慎或可疑舉動,都會引起另一方的不安與煩惱。這其實是過敏性思維所致,往往自尋煩惱。
三是非我期。當終于知道對方也在愛著自己的時候,就進入了“非我”期。相見時,很是激動,情感體驗強烈,常舉止失控,聲音顫抖、臉色緊張,沒有以前那種“鎮(zhèn)靜自若”的形象,不像平時的“我”了,故稱“非我”。這階段時間雖短,但很重要,在此可判斷出愛的深度與強烈性。
四是美化期。這時,戀者在心里總是把對方融為一體,你我不分了。無論是學習、工作、生活還是穿戴等活動,常從對方角度考慮,一舉一動首先會想到:“她(他)會喜歡嗎?”以對方的苦為苦,樂為樂。對戀人的一切進行感情升華的審美效應,產生美化感:會不同程度地把對方理想化,戀人常常依照對方的價值尺度來改造自己,提高自己,塑造自己。
在初戀各個時期,雙方的感情活動強烈,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
第一,單純性,初戀是第一次向異性敞開愛,感情往往單一,純真,只求與所愛的對象接觸、談心,在一起就滿足了,很少考慮感情之外的社會因素。愛情顯得不很成熟。
第二,強烈性。初戀是愛情積聚的爆發(fā),常出現強烈的親近欲與排山倒海的行為驅力。對愛情勇往直前地追求,但也因愛而排除正常情感與思維,出現異常行為。
第三,持久性。初戀是人生的第一次情感經歷,單純專一,對心靈有強烈的震撼,因而,初戀對人的情感影響是曠日持久的,人們長存著初戀的感情記憶,并影響以后對愛情的認識與評價。許多人婚姻的不幸,都與初戀的失敗分不開。
愛情并非一帆風順,遭受挫折是常見的事。在戀愛挫折心理中,尤以單相思、失戀為甚。
單相思即單戀,是一方對另一方的一廂情愿和熱愛為特點的畸形戀愛,甚至知道對方不愛自己還要一味追求。單相思往往會出現關注、親物、幻想、錯覺等心理傾向。單戀分無感單戀和有感單戀。無感單戀,是對方并不知道你在愛他(她)。常發(fā)生在性格內向的人身上,愛對方卻又覺得高不可攀,只好把感情深藏在心中,自我折磨著。對于無感單戀者,若是條件相當,不妨大膽地向對方表白你的愛,不必后怕,也可創(chuàng)造條件接觸對方,從中試探對方,也許對方會有意于你。可怕的是有感單戀,即對方明知你愛他(她),而他(她)根本不愛你。你把滿腔的熱情和愛奉獻給對方, 遭到回絕,但你仍一往情深。它是一種嚴重的心理抑郁,很是痛苦。
失戀是指戀愛對象否認或中斷戀愛關系的行為給當事人的巨大挫折。失戀是一種獨特的挫折。它失去了對方的愛,而這種愛是其他感情不能代替的。失戀會產生孤獨感、虛無感及對愛的絕望感等心理體驗。若沒及時擺脫失戀的挫折,易導致自殺、報復或抑郁。但更多的人會處于抑郁狀態(tài),表現為焦慮與冷漠。抑郁持續(xù)過長,不僅影響生活,工作,甚至會出現精神病。
單相思、失戀的痛苦是深沉而劇烈的,它給工作、生活、學習帶來許多不良影響。正確對待單相思與失戀,徹底擺脫由此帶來的痛苦,應當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端正認識。愛情是很重要的,但它畢竟不是生活的一切,人生更重要的是對理想,事業(yè)的追求。失戀并不意味人生的失敗或幸福的毀滅,何況還有以后的感情生活及別的追求,同時,也要知道,有戀愛必有失戀、也有單相思,你只是單戀者、失戀者中的一員,不必加大自己的不幸,隨著時間的推移,你還會找到稱
心的戀人。倒是應趁此反省一番遭挫折的緣由,并從中獲得啟迪。
(2)適當宣泄。若把單相思、失戀的痛苦、憂傷悶在心中,勢必引起不良后果,找你的朋友、家人宣泄你心中的怨恨、不滿、苦惱,朋友,家人的安慰會淡化對方在你心中的地位。
(3)自我安慰。一種是“酸葡萄”型。即“吃不到葡萄,就說它是酸的”,否定對方的好處,盡力尋找對方的缺點,以冷卻心中的熱情,如“她長得并不好看”等等方式來獲得心里的平衡。另一是“甜檸檬”型。把目前的境況的好處擴大化,以求得安慰。如“還好沒和她戀愛,否則現在會……”。
(4)積極轉移。一是環(huán)境轉移,盡可能離你癡心所愛的人遠一點,眼不見為好,空間距離的變大會使感情淡忘。2l歲的恩格斯失戀了,他就去登阿爾卑斯山,向大山訴說痛苦,很快就達到心理的平衡。二是感情轉移,對方不愛你,就別在為對方而痛苦了,把感情轉移到別的事物上,如轉到工作,幫助別人上。但失戀者切忌馬上戀愛別的對象,因為失戀時,很急于擺脫痛苦,此時渴求感情寄托,往往感情用事,很可能導致不當的選擇,而造成另一次愛情的失敗。
(5)力求升華。把時間,精力放到事業(yè)、學業(yè)上,力求用事業(yè)、學業(yè)的成功實現自身價值,獲得心理的快慰,促使感情升華,其實,升華也是一種轉移,是一種更高層次,更有價值的轉移。
【愛情心理學的一些理論】
愛情的現像可以去理解、可以去描寫、可以去解釋、可以去研究…但愛情的美只能在感動中得以體會,那是一個充滿了想象與超脫現實的生命經驗。為什么一個人可以那樣的去愛另一個人?在心理學的眼中,有著各式各樣的愛情理論,主要有兩類范疇:社會的和人格的。以下是心理學上常見的愛情理論,在這里我們先介紹社會心理學家的愛情理論。
【愛情態(tài)度理論】
Rubin(1970)開始將愛情定義成對某一特定的他人所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之后,使得愛情得以并入人際吸引之社會心理學主流內,并能使用一般測量方法研究愛情。
他假設愛情是可以被測量的獨立概念,可視為一個人對特定他人的多面性態(tài)度,他從文藝著作、普通常識及人際吸引之文獻資料中,尋找擬定敘述感情的題目,經過項目分析、信度、效度考驗而建立愛情量表(love scale)和喜歡量表(liking scale),他發(fā)現愛情與喜歡有質的差別,而其愛情量表中包含三種成份∶
1.親和和依賴需求。
2.欲幫助對方的傾向。
3.排他性與獨占性。
【Lee的愛情觀類型理論】
加拿大社會學家John Alan Lee(1973)經由文獻收集及調查訪談兩階段的研究,將男女之間的愛情分成六種形態(tài)∶
情欲之愛(eros)、游戲之愛(ludus)、友誼之愛(storge)、依附之愛(mania)、現實之愛(pragama)及利他之愛(agape)。
所謂的“情欲之愛”建立在理想化的外在美,并且是羅曼蒂克、激情的愛情;
游戲之愛:視愛情視一場讓異性青睞的游戲,并不會將真實的情感投入,常更換對象,且重視的是過程而非結果
友誼之愛:是指如青梅竹馬般的感情,是一種細水長流型、穩(wěn)定的愛
依附之愛者對于情感的需求非常大
現實之愛者則是會考慮對方的現實條件,以期讓自己的酬賞增加且減少付出的成本的愛情;
利他之愛:者則帶著一種犧牲、奉獻的態(tài)度,追求愛情且不求對方回報。
承接Rubin將愛情視為態(tài)度的方向,有些研究者編制愛情態(tài)度量表來驗證Lee的愛情類型理論,研究結果發(fā)現的確有六個向度,因此驗證了Lee的理論。此量表有六個分量表,分別代表不同的愛情類型,每個分量表各有七題,總共有四十二題,采五點量表的反應方式回答對各陳述句的同意程度。日后,大多研究都以此量表為測量工具,也受到多位學者的認可。
【愛情成份理論】
除了上述Rubin發(fā)展的愛情量表中將愛情成份分成三類之外,Sternberg(1986)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是目前最重要且令人熟知的理論。他認為愛情包括三種成份: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及承諾(commitment) 。
所謂的親密是指與伴侶間心靈相近,互相契合,互相歸屬的感覺,屬于愛情的情感成份;
激情是指強烈地渴望與伴侶結合,促使關系產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動機,也就是與「性」相關的動機驅力,屬于愛情的動機成份;
而承諾則包括短期和長期兩個部份,短期的部份是指個體「決定」去愛一個人,長期的部份是指對兩人之間親密關系所作的持久性承諾,屬于愛情的認知成份。
隨著認識的時間增加及相處方式的改變,上述的三種成份將有所改變,愛情的三角形會因其中所組成元素的增減,其形狀與大小也會跟著改變。三角形的面積代表愛情的質與量,面積愈大,據Sternberg( 1986 )的說法:「三角形越大,愛情就越豐富?!?/p>
Sternberg(1986)進一步提出:在三種成份下有八種不同的愛情關系組合,其分別為:
1.喜歡∶只包括親密部份;
2.迷戀∶只存在激情成份;
3.空愛∶只有承諾的成份;
4.浪漫之愛∶結合了親密與激情;
5.友誼之愛∶包括親密和承諾;
6.愚愛∶激情加上承諾;
7.無愛∶三種成份俱無;
8.完整的愛∶三種成份其急于一個關系當中。
【愛情關系的依附風格理論】
此類的研究取向也不脫將愛情分類,但多了將愛情關系與依附關系做了一個連結,這些研究者(Hazan&Shever,1987; Bartholomew&Horowitz,1991)認為個體嬰兒時期與人建立的依附關系,會使個體形成一個持久且穩(wěn)定的人格特質,這項特質對個體在與異性建立親密關系時自然流露出來。他們認為小時的人際親密關系的型態(tài)對后來的愛情互動型態(tài)可能有因果的關系存在。以下介紹兩種愛情依附風格理論。
(一)三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
Hazan和Shaver(1987)將成人的愛情關系視為一種依附的過程,即伴侶間建立愛情連結的過程,就如嬰幼兒在幼年時期與雙親建立依附性情感連結的過程一般,他們根據 Bowlby (【 1969 】,引自Hazan&Shaver,1987)的依附理論和Ainsworth等人(【1978】,引自Hazan&Shaver, 1987)的三種嬰幼兒傾向,提出愛情關系的三種「依附風格」:
「安全依附(secure style)」:與伴侶的關系良好、穩(wěn)定,能彼此信任、互相支持。
「逃避依附(avoidant style)」:與會害怕且逃避與伴侶的親密。
「焦慮〖矛盾依附(anxious〖ambivalentstyle)」∶時常具有情緒不穩(wěn)、極端反應的
現象,善于忌妒且希望跟伴侶的關系是互惠的。
在Hazan和Shaver(1987)的研究中發(fā)現,三種不同愛情依附風格在成人中所占比例(安全依附約占56%,逃避依附約占25%,而焦慮〖矛盾依附約占19%),與嬰兒依附類型的調查比例相當接近,而且成人受試者的愛情依附風格,可以從他們對其與父母關系的主觀知覺來加以預測;因此他們認為成人的愛情依附風格,可能是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發(fā)展的一種人際關系取向。
(二)四類型的依附風格理論
Bartholomew和Horowitz(1991)以上述愛情依附風格理論的概念為基礎,發(fā)展出一種四類型的愛情依附風格理論,他們以「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意像」和「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意像」兩個不同的向度來分析,得到四種類型的愛情依附風格:
安全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焦慮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正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排除依附:由正向自我意像和負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逃避依附:由負向自我意像和負向的他人意像所造成。
【愛情心理學解讀】
愛情,這個人類古老而又新鮮的話題,仿佛是一個人類永遠都無法揭開的迷。說到愛情幾乎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它是人類最高級的一種情感。談到愛情,自然延伸到男人、女人、婚姻三個方面?! ∫话胧呛K话胧腔鹧?,水與火的纏綿是愛情神話的起源?! ∩系蹌?chuàng)造了亞當和夏娃,她們生活在美麗而又浪漫的伊甸園里,然而,野果的誘惑和蛇的呼喚,似乎注定了今天的男人和女人在追尋愛情這朵玫瑰的芬芳的同時承受著被刺的痛苦?! ∪绻褠矍榭醋饕幻队矌牛瑒t一面是男人,另一面可是女人。她們很復雜,誰也離不開誰,而且誰都不是能夠一眼看穿對方?! 矍榈亩x是時代的產物,而今天這個時代,社會將愛情視為婚姻的基礎。 在原始社會,所謂的婚姻關系只是一種生存所需要的“家庭”單位,此時‘愛情“也就無足輕重。原始社會的語言中也沒有“愛情”這個詞,結伙同行生兒育女通常比獨居更有利于生存?! 」?世紀,哲學家柏拉圖論述了愛情是人類最高的美的,包括精神,智慧和性。但他指出婚姻與愛情無關,只為繁殖后代?! ≈惺兰o后的歐洲,貴族社會里逐漸產生一種熱情、理想上不能實現的、對婚姻之外的愛的追求。當時的婚姻仍然為政治和經濟的目的所安排。 到了隨后的幾個世紀里,追逐愛的理想由上層社會散布到中下層社會。此時一些平民不愿意其愛情因私通而被報復,逐漸發(fā)展到從對愛的追求到結婚的誓言。這時人們就開始期盼愛情不僅產生在追求和熱戀的階段,還能延續(xù)到婚姻里。人們開始相信由愛情導致的婚姻更為實際合理?! √K利文指出“當另一個異性的滿足和安全變得和自己的滿足和安全一樣重要時,愛情就存在了?!倍ヴ斈氛f“成熟的愛是保全個體的個性、整體性的結合,相愛雙方融合為一體,但仍為二體。 綜合各方面因素,現代社會條件下愛情的定義包括:是在男女之間產生的;實在個體心理達到相對成熟時產生的;個體在生理上被喚醒,包括性欲和性感;是一種對異性產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級感情,其中包括認知成分。 愛情是人類各種感情中最復雜、最微秒、多矛盾的統(tǒng)一?! ∧行灾匦袆樱灾馗星?男性習慣抽象觀念,女性習慣感性直覺?! ∑鋵嵞腥伺司拖癯哂兴L寸有所短,男人有其可歌可泣的優(yōu)點,同時也有可鄙可恥的劣根;女人有可愛可親的長處,同時也有可氣可惱的頑習。也正因為如此才演繹出版本各異的現代都市愛情。
【Murstein的SVR理論】
這個理論與下一個要介紹的理論一樣,主要是探討親密關系如何發(fā)展,兩者的差別是前者屬于階段論,后者則屬于社會交換論。首先先介紹 Murstein(1987)所提出的SVR理論,他認為親密關系的發(fā)展,依雙方接觸的次數多寡來看,可分為「刺激(stimulus)」、「價值(value)」、和「角色(role)」叁階段。
刺激階段:通常雙方第一次的接觸即屬於刺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雙方彼此間互相吸引,主要建立在外在條件上,例如被對方的外貌、或身材所吸引。
價值階段:一般而言,雙方大約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接觸,便屬于價值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情感上的依附,主要是建立在彼此價值觀和信念上的相似。
角色階段:通常雙方大約第八次以後的接觸,便開始屬於角色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彼此對對方的承諾,主要建立在個體是否能成功地扮演好在此關系中,對方對自己所要求的角色。
雖然Murstein認為親密關系包含刺激、價值、和角色叁階段,但其實在親密關系的每個階段中,這三種因素對關系都有影響;只是在每個階段中,各有一個因素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以整個關系發(fā)展歷程來看,刺激因素依開始占較高的比重,之后隨著接觸次數的增加而逐漸上升,但是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會趨于一個平穩(wěn)的水準;至于價值因素雖然一開始時的比重較低,但關系發(fā)展至「價值階段」的時候,這個因素的比重會迅速提高,不過在「角色階段」時,其比重也會趨于平穩(wěn),且最后平穩(wěn)的水準所占的比重,也比穩(wěn)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樣的,角色因素一開始最低,到「角色階段」則會超越其他兩個因素,且隨著關系的繼續(xù)發(fā)展,其比重也會不斷地往上提升。
Rusbult的投資模式
以社會交換論的觀點來看親密關系的發(fā)展,認為親密關系中的雙方,在此關系中互相有所得失,并以一種理性且公平的評估方式,衡量自己在此關系中付出與收獲,再以此評估為基準,決定其對關系的應對方式;在這類理論中,Rusbult(1980,1983)的投資模式是其中較重要的一種。
Rusbult(1980,1983)認為男女親密關系中的「承諾(commitment)」,是由滿意度(satisfaction) 、替代性( alternatives )、及投資量(investments)等因素所共同決定。根據投資模式的預測,當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關系有較高的滿意度、知覺到較差的替代性品質、以及投資了較多或較重要的資源時,便會對此親密關系做出較強的承諾,也就是較不易離開此關系。簡單來看,可用一個方程式加以說明:
滿意度-替代性+投資量=承諾
滿意度:
親密關系中的個體,對于他在此關系中所得到報酬及所付出的成本,會評估相互抵消后的實際結果;隨著關系的長期發(fā)展,彼此的相互依賴性會隨著提高,而開始將伴侶的結果和整個關系的結果也并入實際結果的計算,例如和伴侶一起分享他的成功或共同分擔他的痛苦。此外,個體也會依據過去曾有的親密關系及有關的經驗(例如與家人和朋友所討論、比較的結果),形成一個自己對目前關系所應得結果的預期水準。最后個體會將在關系中獲得的實際結果,與此預期水準相比較,而產生對此親密關系的「滿意度」:當實際結果愈好,預期水準愈低,則滿意度愈高。
替代性:
「替代性」指的是對放棄此親密關系的「可能結果」的好壞判斷,「可能結果」包括發(fā)展另一段親密關系、周旋在不同的約會對象間、或是選擇保持沒有任何親密關系的單身狀態(tài)等。個體對于此關系外可替代關系內伴侶的可能對象,其考慮的因素不只包括特定的喜歡對象,也包括不特定的對象,以及個體對自己能否離開此關系的能力的主觀知覺與客觀評估。此外,個體的內在傾向與價值觀也會影響替代性的主觀知覺:例如當個體覺得有自信、有價值、有高自尊、及有強烈的自主性需求時,通常會知覺自己有較佳的替代性品質,而較容易離開此親密關系。
投資量:
「投資」是指個體在親密關系中,所投入或形成的資源?!竿顿Y」與報酬或成本最大的不同有兩點:第一是「投資」通常不能獨立地從關系中抽取出來,而報酬與成本可以;第二是當關系結束時,「投資」無法回收,而會隨著關系的結束一并消失。因此投資會增加結束關系的成本,使個體較不愿也不易放棄此關系,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增強了個體對此關系的承諾。
個體投資在親密關系中的資源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直接投入的資源,如時間的投入、情緒能量的釋放、個人隱私的想法與幻想的揭露、以及為伴侶所作的犧牲等;另一類是間接投入的資源,如雙方彼此的朋友、兩人共同的回憶、以及此關系中所特有的活動或擁有物等。此外,在長期親密關系中所形成兩人一體的認同感,長期相處下來所建立的默契與思想上的相似,以及彼此互補的一些記憶與訊息等,也是會隨著關系結束即失去的投資。個體所投入的資源層面愈廣、重要性愈高、數量愈多,則表示其投資量愈大;當個體在此關系的投資量愈大時,對此關系的承諾也愈強。
承諾:
此模式中所指的「承諾」,是指會使個體去設法維持這份關系、以及感覺依附在此關系中的傾向。因此承諾的定義包含兩個部份:行為的意向與情感的依附。
當個體對一份親密關系做出承諾后,不僅代表他想維持這份關系并依附關系下,也會促使個體做出種種有助于維持此關系的行為:例如與他人作一些適應性的社會比較,并選擇性地加以解釋,以便得到此關系是「很好」的知覺;對于對個體具有吸引力而易破壞現有關系的替代對象,盡量拒絕與其接觸或相處的機會;采取有效的方式,處理有關忌妒與第三者介入的問題;自愿為此關系作一些付出與犧牲;以及當伴侶做了某些糟糕或不合己意的事時,采取順應而非報復的方式解決。
相關知識
心理學:為什么減肥總是不成功,如何利用心理學減肥
什么是心理咨詢師?
【情緒胎教】情緒胎教是什么
心里咨詢師,什么是心理咨詢師
什么是心理健康?怎么理解心理健康?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與戰(zhàn)勝負面情緒
情緒胎教是什么意思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心理講堂】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調節(jié)方法都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自我梳理法
網址: 什么是愛情心理學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8344.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