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然 (湖南科技學院)
清明假期結束后的第一天,北京兒童醫(yī)院拒絕上學門診的一周號源顯示全滿。據(jù)了解,該門診是由原來的兒童心身醫(yī)學科單獨分設出來。門診開設10個月,接診近一萬人次。據(jù)相關文獻介紹,全球大約17.8%的兒童青少年存在拒絕上學及相關問題,我國兒童心身醫(yī)學科普通門診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兒有拒絕上學問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4月13日 央視新聞)
針對此問題,記者采訪到北京兒童醫(yī)院拒絕上學門診的副主任醫(yī)師李瑛。李瑛介紹,生物、心理、家庭、社會四個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絕上學的行為?;颊咔б驗樵庥鲂@暴力,從而拒絕上學;而患者佳佳不想上學的原因,則是從一卷涂改帶找不到開始的,但佳佳和媽媽都清楚,導致她拒絕上學的原因一定不是那卷涂改帶,而是長期積壓在內心的焦慮與迷茫。
孩子拒絕上學,實際上反映出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當前社會上流行的 “優(yōu)績主義”“唯成功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而那些帶孩子求診,卻急切逼問醫(yī)生“何時能返?!钡母改福撤N程度上也是社會焦慮情緒的反映。當“名校” 成為父母對孩子的單一期望,當“證書”成為父母喜悅的“主要來源”,當“不能輸”成為父母心中的執(zhí)念,這種充滿壓力的成長環(huán)境,會逐漸削弱孩子對學校的向往。所以,要解決孩子“拒絕上學”問題,社會還需調整對“成功人生”的固有認知,不應將 “名校畢業(yè)”“年薪百萬”視為人生的唯一光彩;家長也需調整心態(tài),適度放手,認識到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優(yōu)秀成績同樣重要。
學校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應該注意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培養(yǎng)。近年來,教育部下大力氣治理在校時間過長和節(jié)假日補課問題,禁止法定節(jié)假日、寒暑假集中補課或變相補課;并深入推進中小學校園暴力與學生欺凌防范治理專項行動,要求各校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但為何仍難阻止拒絕上學的“熱潮”?原因或許在于學校深層次的教育理念尚未徹底轉變:當教師以成績作為評定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當學生成績與教師績效過度“掛鉤”,當心理健康課未能充分發(fā)揮實質作用,當校園暴力未得到足夠重視,校園就難以成為守護心理健康的棲息地。
因此,教育體系有必要做出一些優(yōu)化:學校不應僅以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應鼓勵孩子在學業(yè)之外探尋自身價值;教師績效可更多與課堂教學質量和表現(xiàn)相關聯(lián),營造積極健康的課堂氛圍;加大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合理安排心理老師的配備比例,助力學生全面成長;嚴肅處理校園暴力行為,秉持“零容忍”態(tài)度,對施暴者給予如勸退等嚴肅處理,以起到警示作用。
解決“拒絕上學問題”,不能僅依靠診室的心理干預和治療,還需要社會減少對“優(yōu)績主義”的過度推崇,家長緩解緊張的控制心態(tài),學校突破傳統(tǒng)教育體系的局限,如此,才能讓孩子真正重新回歸校園,健康成長。
來源:紅網
作者:張蔚然
編輯:劉經綸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
本文鏈接:https://hlj.rednet.cn/content/646948/58/1486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