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黃芩的現(xiàn)代應用與傳統(tǒng)價值

黃芩的現(xiàn)代應用與傳統(tǒng)價值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5月17日 21:49

011.黃芩的基本介紹

黃芩,這一傳統(tǒng)中藥材,在當下依然發(fā)揮著其獨特的價值。隨著現(xiàn)代醫(y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黃芩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拓寬,為人們的健康保駕護航。本文旨在為讀者提供一份黃芩的現(xiàn)代應用指南,帶您領略這一傳統(tǒng)中藥的魅力與價值。

1.1 ? 來源與功效

黃芩,這一中藥名,來源于唇形科黃芩屬植物的干燥根。黃芩,源于唇形科黃芩屬植物的干燥根,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及安胎的功能。它被譽為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及安胎的多功能草藥。在臨床實踐中,黃芩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濕溫、暑濕、胸悶嘔惡、濕熱痞滿、黃疸瀉痢、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以及胎動不安等多種病癥。

1.2 ? 藥用部位與產(chǎn)地

黃芩的主要藥用部分為根,主要產(chǎn)地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

1.3 ? 炮制方法

黃芩有多種炮制方法,包括生用、炒黃芩、黃芩炭、酒黃芩、姜黃芩和蜜黃芩等。具體方法有:

黃芩:首先去除原藥材中的雜質,接著將其置入沸水中煮煮10分鐘,隨后取出并悶透。之后,將其切成薄片并干燥,或者蒸煮30分鐘,同樣取出切薄片干燥(但需避免直接曝曬)。

炒黃芩:將黃芩片放入鍋內,用文火慢慢炒至黃色,然后取出放涼。

黃芩炭:把黃芩片置入鍋中,用武火炒至黑褐色,再噴淋少許清水以滅盡火星,最后取出晾透。黃芩炭常用于止血。

酒黃芩:將黃芩片與黃酒拌勻,悶潤至透后,放入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姜黃芩:將黃芩片與姜汁拌勻,悶潤至透后,置入鍋內用文火炒干,最后取出放涼。

蜜黃芩:先將蜜熔化并過濾,再加熱至起泡。接著加入黃芩片炒至微黃色,或者噴水攪拌至水干后再炒至黃色且不粘手,最后取出晾干。

022.黃芩的現(xiàn)代應用

2.1 ? 用法與用量

黃芩內服時,建議用量為3~10克,或根據(jù)需要入丸、散劑。對于外用,則可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2.2 ? 功能與主治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和安胎的多種功效。黃芩主要用于治療濕溫、暑濕、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及胎動不安等病癥。它常用于治療濕溫、暑溫導致的胸悶嘔惡,濕熱痞滿,瀉痢,黃疸,以及肺熱咳嗽、高熱煩渴等癥狀。

033.使用注意事項與其他

3.1 ? 藥材性狀

黃芩藥材呈圓錐形,表面棕黃色或深黃色,質堅易折斷,味苦。黃芩呈圓錐形,扭曲,長度在8~25厘米之間,直徑約為1~3厘米。其表面顏色為棕黃色或深黃色,帶有稀疏的疣狀細根痕。上部紋理粗糙,可見扭曲的縱皺或不規(guī)則的網(wǎng)紋,而下部則呈現(xiàn)順紋和細皺。黃芩質地堅硬而脆,容易折斷,斷面呈黃色,中心部分為紅棕色。老根的中心可能因枯朽而中空,顏色暗棕色或棕黑色。其氣味輕微,品嘗起來味道苦澀。

3.2 ? 相關論述

古代醫(yī)藥典籍如《神農本草經(jīng)》、《滇南本草》、《本草正》均詳細記載黃芩的功效和應用。1. 《神農本草經(jīng)》記載,黃芩能治療各種熱病,如黃疸、腸澼泄痢等,還能逐水、下血閉,以及治療惡瘡疽蝕火瘍。2. 《滇南本草》中提到,黃芩既能上行瀉肺火,也能下行瀉膀胱火,對于男子五淋、女子暴崩等病癥有調經(jīng)清熱的作用。同時,它還能清胎熱,除六經(jīng)實火實熱。3. 《本草正》則指出,枯黃的黃芩可以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氣,對于定喘咳、止失血等癥狀有效。此外,它還能退往來寒熱、風熱濕熱,緩解頭痛,解瘟疫,清咽,治療肺瘺、乳癰發(fā)背等病癥。而實心的黃芩則能涼下焦之熱,治療赤痢、熱蓄膀胱等病癥。綜上所述,黃芩在中醫(yī)藥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顯著的療效。

相關知識

養(yǎng)生茶丨黃芩茶的應用歷史與研究現(xiàn)狀
黃芩的傳說故事
黃芩茶如何制作 黃芩茶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深度解析,傳統(tǒng)中藥的現(xiàn)代應用
黃芩茶
探索黃芩的悠久歷史和功效
黃芩茶的功效與作用、禁忌和食用方法
探析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與當代價值
黃芩大黃外用可治療牛皮癬
常見中藥材解析,探索傳統(tǒng)藥材的現(xiàn)代養(yǎng)生價值

網(wǎng)址: 黃芩的現(xiàn)代應用與傳統(tǒng)價值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6969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