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期閱讀
★早期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指學前期兒童的閱讀。寶寶不只是用眼睛在閱讀,對于學前期幼兒來說,閱讀是一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寶寶是通過多感官渠道去學習的,他們可以通過看、聽、觸摸、說話,甚至身體模仿等各種方式去理解色彩、圖像、聲音和文字,這些都可稱為早期閱讀。
早期閱讀的意義
1 發(fā)展語言,學習表達
幼兒語言能力不僅僅是口語,而且包括開展幼兒傾聽、表述、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早期閱讀活動中幼兒通過傾聽,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yōu)美,并在傾聽的基礎上不斷理解并學會表達。利用圖書、繪畫和其他多種方式,引發(fā)幼兒對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標記和文字符號的興趣,培養(yǎng)前閱讀和前書寫技能。
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的可塑性較大,容易“先入為主”,是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而且幼年時期形成的習慣也比較牢固,不易改變。所以,建議家長自寶寶出生后就開始每天固定一段時間跟寶寶進行親子閱讀,將其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習慣。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會使幼兒終生受益。
3 增進親子關系
小小孩都喜歡父母的陪伴,在父母與孩子一同閱讀的情況下,在愉快的親子氛圍中,父母的親切感,讓孩子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通過家長陪讀不但增進了親子關系,也有利于激發(fā)孩子的閱讀興趣。
4 閱讀是學習的基礎
人的閱讀能力往往決定了他的學業(yè)成就,同時也是這個人未來成功從事各項工作的基本條件。因此,進行早期閱讀,對于幼兒日后的主動學習也起著積極作用。
5 提高智能,培養(yǎng)專注力
幼兒在閱讀時首先要觀察圖片,然后依靠想象、邏輯思維進行加工,才能理解畫面的意義,并在此過程中提高了幼兒的專注力。
6 豐富情感,發(fā)展情商
開展早期閱讀能夠塑造幼兒健康的人格。幼兒生性好奇、富于幻想,很容易對作品中的主人公產生同情、喜愛、痛恨、厭惡等態(tài)度,并伴隨著感動、悲傷、愉悅等情緒情感體驗,使幼兒獲得間接的情感經歷,培養(yǎng)幼兒的同理心,讓他學會在今后的社會交往中能體會他人的感受。而且通過故事得到的明確的是非觀、道德觀,也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早期閱讀的7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
“親子閱讀”就是給孩子講故事
糾正:
親子閱讀不只是給孩子講故事,還需要讓孩子參與到閱讀,通過提問、復述、游戲等方式進行互動,要提高孩子對閱讀活動的興趣,親子閱讀的方式應多樣化,讓孩子感受到閱讀是件快樂開心的事。單純的“讀”不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誤區(qū)二:
早期閱讀就是識字
糾正:
一談到閱讀,家長們首先想到可能就是看書、識字。其實,早期閱讀應當包括一切與書面語言學習有關的內容,如:聽兒歌、童謠;看繪本故事;參與各類閱讀游戲等等。識字只是學習書面語言的一種內容和方式,但不是唯一的。
誤區(qū)三:
閱讀就是孩子自己看書
糾正:
家長往往會忽視早期閱讀與對話、游戲、討論等社會交往活動的結合,忽視成人對孩子閱讀的支持和示范作用,尤其是父親對幼兒閱讀的參與度低。有些家長甚至急于讓孩子進行自主閱讀,但其實這個能力取決于方方面面的條件,如孩子的性格、教養(yǎng)方式、知識儲備、以及對書本的興趣等,同樣一本書,不同孩子的閱讀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所以,即使孩子有時候會自己主動看一些書,建議家長還是應當每天抽一定的時間和他一起閱讀,并積極回應孩子的提問,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就算孩子有一定的自主閱讀能力,他可能還是會有“共讀”的情感需求,家長仍然要做閱讀的“引領人”。
誤區(qū)四:
糾正:
就兒童的閱讀活動而言,早期閱讀指的是年幼的孩子,憑借變化豐富的色彩,生動形象的圖畫,相應的語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語言講述,來理解讀物的活動過程。如1—3歲是以圖畫為主的閱讀階段。圖畫書對于早期閱讀有不同凡響的獨特價值。
“圖畫書是孩子們在人生道路上最初見到的書,是人在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所讀到的書中最最重要的書。一個孩子從圖畫書中體會到多少快樂,將決定他一生是否喜歡讀書。” 因此,孩子們的早期閱讀是離不開圖畫書的。也可以說,圖畫故事書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書,孩子們的閱讀生涯是從閱讀圖畫故事書開始的。
誤區(qū)五:
閱讀是孩子上學以后的事
糾正:
早期閱讀更多地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yǎng)寶寶良好的閱讀興趣。而且心理學家已經用實驗證明嬰兒開始說話之前就能學習認字。因此,我們認為,嬰兒月齡為2個月時,即可以進行適宜的閱讀教育,可以趕在反抗期前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若到孩子上學時才開始接觸閱讀活動,則為時已晚,很難養(yǎng)成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也錯過了塑造良好性格、情緒情感的最佳時期。
誤區(qū)六:
嬰兒不會看書,只會搞破壞
糾正:
其實, 孩子玩書、撕書等是一種閱讀準備行為。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書跟玩具并無兩樣,你正兒八經的朗讀在他看來跟游戲并無太大區(qū)別。在親子閱讀起步階段,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局面,家長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給孩子一段“成長”的時間。
隨著身心的成長,幼兒閱讀的方式有其階段性,家長可適當引導。剛開始提供書籍時,為了防止孩子毀壞書,可以為孩子選購一些撕不壞、質地較硬的圖畫書。家長要接受共讀之初的挫折,源源不斷地給孩子朗讀,可以讓孩子配合翻書,不要過分限制孩子聽故事時的活動,要知道閱讀的專注力也是逐漸增強的。
誤區(qū)七:
圖畫書一定要色彩鮮艷
糾正:
其實,“顏色鮮艷美麗”并不是圖畫書的必備要素。真正重要的是插圖是否能充分表達故事。簡單地說,就是“形”重于“色”。圖畫中,“形”是講故事的主角,“色”可以說只是增加效果的配角。有時,沒有色彩反而更容易表現故事的內容,更容易讓人了解。
寶寶的分級閱讀
和不同年齡的孩子喜歡的玩具不同一樣,不同“閱齡”的孩子,對于圖書的喜好也是不一樣的。如果閱讀材料能夠按照孩子身心發(fā)展不同階段的特點來分級提供,不僅會讓親子閱讀變得更順利,也會讓孩子更加喜愛閱讀!
0——1歲
身心特點:感知覺發(fā)展的關鍵期,愛用嘴、手探索世界。
書籍特征:材質安全,蘊含孩子熟悉的物品或場景為主的兒歌童謠類、認知啟蒙類的讀物和情節(jié)簡單、圖文布局清晰的繪本。
1——2歲
身心特點:進入牙牙學語期,愛操作、愛模仿,探索周圍的環(huán)境。
書籍特征:圖多字少、情節(jié)簡單,朗朗上口的兒歌、可操作的玩具書、習慣養(yǎng)成類和興趣的讀物。
2——3歲
身心特點:進入語言爆發(fā)期,自我意識逐漸發(fā)展
書籍特征:成長故事、入園故事、情緒管理類讀物
3歲以上
身心特點: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逐漸萌發(fā),社會性發(fā)展加強
書籍特征:情節(jié)豐富、連貫,功能性豐富的書籍
家庭早期閱讀指導十一法
1
聽讀啟蒙法
方法:家長抑揚頓挫、饒有興致地朗讀文學作品,引導孩子聽和看的閱讀形式。
2
講述提問法
方法:家長與孩子擁坐在一起,采用家長講述,或邊講邊提問、解釋疑難,引導幼兒理解閱讀材料。
3
角色扮演法
方法:家長與孩子以口頭扮演或動作扮演等形式,擔任閱讀材料中某一角色的方法。如:說某一角色的語言,做某一角色的動作等。
4
移情法
方法:讓孩子站在閱讀材料中某一角色的立場思考問題,提出見解表達愿望的方法.如:“如果你是小紅帽,碰到大灰狼你會怎么辦?”
5
自由閱讀法
方法:由孩子自由地翻閱講述,或聽錄音翻閱的方法。
6
改編情節(jié)法
方法:在閱讀中,鼓勵孩子積極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思維,對故事中原有的情節(jié)進行改編。
7
延伸想象法
方法:在閱讀活動中,鼓勵孩子想象在閱讀材料所提供的情節(jié)發(fā)生之前或發(fā)生之后可能發(fā)生的情節(jié),并加以講述。
8
猜猜、認認法
方法:在閱讀指導中讓孩子觀察封面,猜猜書名,或猜猜下一個情節(jié),猜猜角色的語言,認讀書名或關鍵詞等,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猜標準、符號等。
9
改錯法
方法:在閱讀指導中,家長故意把故事情節(jié)或名稱故事漏講或講錯,使幼兒作出反應更正的閱讀指導手法。
10
隨機引導法
方法: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及時抓住早期閱讀指導的契機,對孩子加以引導。
11
游戲法
方法:家長在早期閱讀指導中以各種形式的游戲為手段,引發(fā)孩子對閱讀活動的興趣。如:擴詞、擴句;擲骰子;和我找相反的;拼圖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系 我們將及時處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