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黃芪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黃芪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7月03日 08:03

【常用別名】黃耆(《雷公》),綿黃芪(《本草圖經》),箭芪(《醫(yī)學集成》),北芪、口芪(《甘肅》)。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r bran ace us(Fisch.) Bge.var.mong holic us(Bge.) Hsiao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 Bge.的干燥根。

【產地與產地加工】主產于山西、甘肅、黑龍江、內蒙古等省區(qū)。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根頭,曬干;或曬至6~7成干,分別大小,理直,捆成小捆,再曬干。

【歷史沿革】漢代有去蘆法(《金匱》)。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蒸法(《雷公》)。唐代有蜜浸火炙法(《銀海》)。宋代有炙(《史載》),焙制(《藥證》),鹽水浸焙、酥炙(《總錄》),捶扁蜜刷炙(《局方》),無灰酒浸(《傳信》),鹽湯潤蒸、蜜水浸蒸(《背疽方》),鹽水拌炒(《婦人》),炒制(《痘疹方》),蜜水拌炒法(《扁鵲》)。元代有鹽蜜水涂炙法(《活幼》)。明代有蜜酒煮(《普濟方》),酒炙(《醫(yī)學》),酒炒(《綱目》),姜汁炙(《仁術》),米泔拌炒(《準繩》),桂湯蒸法(《保

元》)。清代有防風汁、北五味子汁制(《新編》),乳制、煨制(《尊生》),醋炒、白水炒(《解要》),人乳制七次(《拾遺》),川芎、酒制,蜜酒拌炒(《從眾錄》),九制黃芪(《增廣》),米炒法(《時病》)等?,F(xiàn)行有蜜炙(《中國藥典》1995年版),炒制、酒蜜炙(《實用中藥炮制》),米制(《云南》),鹽炙(《河南》),麩制(《上?!?,酒炙、鹽麩制法(《集成》)等。

【炮制方法】凈制除去雜質,大小分開,洗凈(《中國藥典》1995年版)。

切制大小分開,洗凈,潤透,切厚片,干燥(《中國藥典》1995年版)?;蚯行逼?~1.2mm厚,曬干(《河南》)。

黃芩.jpg

炮制

1.蜜炙

先將煉蜜加適量開水稀釋后,加入黃芪片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黃芪片100kg,用煉蜜25kg(《中國藥典》1995年版)。

取蜂蜜文火煉沸,兌清水適量,將黃芪倒人拌勻,炒成黃色以不粘手為度,出鍋,攤開,晾涼。每黃芪100kg,用蜂蜜30kg(《甘肅》)。

取凈黃芪片,先將藥物炒熱,再加蜜拌勻炙透,至老黃色為度。每黃芪片100kg,用煉蜜25kg(《四川》)。

2.酒蜜炙用酒稀釋煉蜜,加入黃芪片中拌勻,悶潤至蜜被吸干,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深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黃芪片100kg,用煉蜜25kg,酒5kg(《實用中藥炮制》)。

3.酒炙取黃芪加米酒拌勻,放1小時后炒之即可。每黃芪100kg,用米酒12.5kg(《集成》)。

4.鹽炙將黃芪片與鹽水拌勻,悶潤至鹽水盡時,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放涼。每黃芪片100kg,用食鹽1.8kg,加水適量,化開澄清(《河南》)。

5.米制

取米放入鍋內炒黃,然后放入黃芪片,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米,晾涼。每黃芪片100kg,用米20kg(《云南》)。

6.麩制

取黃芪凈片,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篩去麩皮(《上?!?。

7.鹽麩制取麩片炒熱后,加人黃芪片炒熱,篩去麩片,加鹽水噴勻,用微火烘干。每黃芪片100kg,用鹽3.75kg,水與麩片適量(《集成》)。

8.炒制

取黃芪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黃芪深黃色,略具焦斑,取出放涼(《實用中藥炮制》)。

9.烤制

將煉蜜與黃芪片拌勻,悶透備用。預熱烤箱到100℃時,將鋪好黃芪片的烤盤放入烤箱,烤制1小時,停止加熱10分鐘后,取出。每黃芪片100kg,用煉蜜25kg(《烤制法》)。

【成品性狀】黃芪:為類圓形或橢圓形厚片。外皮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切面纖維性,顯粉性,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有放射狀紋理及裂隙,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質硬而韌。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蜜黃芪:形如黃芪片。表面黃色或深黃色,有光澤,略帶粘性。味甜,具蜜香氣。酒黃芪:表面黃色,略有酒氣。米黃芪:表面黃色,有焦香氣。鹽黃芪:表面黃色,略有咸味。

【性味與歸經】甘,溫。歸肺、脾經。

【功能與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蜜炙黃芪補中益氣。用于氣虛乏力,食少便溏。

【用法與用量】9~30g。

【處方應付】處方寫黃芪付生品;寫蜜黃芪、炙黃芪付蜜炙黃芪;其余各隨方付給。

【炮制作用】黃芪生用長于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腫。蜜炙黃芪甘溫而偏潤,長于益氣補中。鹽炙后引藥入腎,用于崩帶淋濁。米炒后可增強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的作用。《求真》云:“血虛,肺燥,捶扁蜜炙。發(fā)表生用。氣虛肺寒,酒炒。腎虛氣薄,鹽湯蒸潤,切片用。”

【化學成分】含單糖、多糖、皂甙、黃酮、氨基酸、無機元素、蛋白質、核黃素、葉酸、維生素P、有機酸、香豆素、3-谷甾醇、胡蘿卜甙、羽扇豆醇、膽堿、甜菜堿等成分。膜莢黃芪還含有乙酰黃芪甙Ⅰ、黃芪甙Ⅰ~理、異黃芪甙Ⅰ和Ⅱ、環(huán)黃芪醇和大豆皂甙Ⅰ。蒙古黃芪中含有黃芪甙Ⅰ、Ⅱ、Ⅳ和大豆皂甙Ⅰ。

【現(xiàn)代研究】

1.化學研究

對蒙古黃芪及其7種炮制品中所含氨基酸成分進行分析和比較,結果:①總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依次為生黃芪>炒黃芪>酒黃芪>鹽黃芪>米黃芪>蜜黃芪>麩黃芪。②必需氨基酸含量由高至低依次為生黃芪>鹽黃芪>酒黃芪>米黃芪>炒黃芪>麩黃芪>蜜黃芪。③各炮制品所含氨基酸均以天冬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為主以鉬藍比色法和薄層掃描法分析了黃芪蜜炙前后總磷脂及各磷脂組分的含量變化。結果:蜜炙后黃芪總磷脂含量略有下降(1.5%~2.8%),磷脂組分中磷脂酰膽堿和磷脂酰乙醇胺的摩爾百分比有所下降,而磷脂酸和溶血磷脂酰膽堿的摩爾百分比則升高考查了黃芪經蜜炙前后,其黃酮、氨基酸、谷甾醇、胡蘿卜素和浸出物的變化,結果黃芪經蜜炙后上述成分均有增加。有人用HPLC法對黃芪6種炮制品中黃芪甲甙的含量進行了對比研究, 結果:黃芪甲甙含量(mg/g)分別為,生黃芪含1.350,酒制黃芪含0.842,蜜制黃芪含0.671,炒制黃芪含0.555,米制黃芪含0.474,鹽制黃芪含0.272,鹽麩制黃芪含0.531

。另有實驗結果表明:黃芪經蜜炙后,黃芪甲甙的含量明顯低于生黃芪,但三種方法蜜炙的黃芪之間無明顯差異(S1。

2.工藝及質量研究對蜜炙炒黃芪與不同溫度蜜炙烘黃芪的藥理作用進行比較,結果:烘黃芪在70℃或80℃烘制2小時后與傳統(tǒng)蜜炒黃芪在LDs 0、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血紅蛋白含量、免疫器官脾、胸腺、淋巴結重量、吞噬指數(shù)、碳廓清率、尿量增加方面都有相似結果,故以70℃或80℃烘烤2小時的烘黃芪取代傳統(tǒng)蜜炒黃芪,以統(tǒng)一工藝標準6)。另有實驗表明,在烘箱中以50℃~70℃烘烤,使之千燥至深黃色即可以蜜炙黃芪炮制品外觀、細菌總數(shù)、還原糖含量、倉貯過程中霉變及蟲蛀情況等為指標,采用正交試驗法對其工藝進行優(yōu)選,得出最佳工藝條件為,煉蜜與稀釋水之比為2:1,悶潤時間為3小時,烘制溫度為90℃,時間為3小時】。以黃芪甲甙的含量為指標,研究蜜炙黃芪的最佳條件,結果以用蜜量為30%、溫度為100℃、烘制30分鐘為最佳的蜜炙條件將蜜炙黃芪用三種不同炙法(炒炙法、先悶潤后炒炙法、烘炙法)所得制品進行對比,結果以烘炙法為優(yōu)。黃芪飲片有斜片、圓片、段片、筒片等多種,采用(《中國藥典》)水溶性熱浸法測定不同片型的浸出率。結果為斜片與粉末浸出率較為接近,浸出最為充分,建議用斜片為黃芪的統(tǒng)一片型。比較了浸泡不同時間后切制的飲片中黃芪甲甙的含量。結果為潤軟切片為最佳方法〔12)。經對不同產地黃芪炮制品性狀比較、薄層鑒別和黃芪甲甙含量測定,結果表明,其質量明顯不同,基本上達不到(《中國藥典》)規(guī)定標準,應引起注意。

3.藥理研究

研究表明,蜜炙過程不明顯影響黃芪對超氧陰離子自由基清除作用,但生黃芪對羥自由基和多形核白細胞呼吸爆發(fā)產生的活性氧的清除作用優(yōu)于制黃芪水提物。提示加熱炮制可部分降低黃芪抗氧化作用的能力。有人比較了目前國內蜜炙炮制工藝,并用氣虛模型和人體紅細胞變形能力探討蜜炙前后黃芪的補氣作用差別,證明蜜炙黃芪的補氣作用高于生品;對人體受損傷的紅細胞變形能力的保護作用也高于生品。蜜炙黃芪及生黃芪在提高小白鼠非特異性免疫水平方面與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實驗證明補氣用蜜炙黃芪有科學道理。

【貯藏與保管】置通風干燥處,防潮,防蛀;蜜黃芪、酒黃芪、鹽黃芪,密閉,貯于陰涼干燥處。

相關知識

黃芪的炮制方法 炮制不同,功效各有差異
黃芪的炮制工藝與方法
黃芪炮制方法與飲片性狀
一種黃芪保健茶的炮制方法與流程
黃芪炮制方法與標準和注意事項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別只會泡水喝啦!
黃芪和炙黃芪的區(qū)別功效與作用
黃芪茶黃芪茶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黃芪的功效作用及食用方法
炙黃芪是怎樣制作的 炙黃芪和生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區(qū)別

網址: 黃芪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49907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