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輕度的高血壓患者應當怎樣鍛煉身體?

輕度的高血壓患者應當怎樣鍛煉身體?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8日 00:12

  高血壓病患者的鍛煉方法
  在高血壓病的防治中,運動療法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確認為是有效的降壓措施之一。那么,高血壓患者該如何制定和落實合理的鍛煉計劃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運動療法的一些基本概念。

  高血壓病患者的鍛煉方法
  運動療法與運動處方

  運動療法是根據(jù)疾病診斷、病情、功能狀態(tài)、康復目標等,以運動處方形式,確定恰當?shù)倪\動方式和運動量,指導患者進行運動訓練。運動處方由運動強度、運動持續(xù)時間、運動頻率、運動形式及運動程序等幾部分組成改枯。簡述如下:
  1.運動強度 是運動處方的最主要部分,關系到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有最大耗氧量(VO2max)、代謝當量(METs)、心率(HR)和自覺費力程度分級(RPE)等四種表示方式,其中后兩種比較常用。
  心率(HR):心率與耗氧量有直接關系,且心率容易測得,所以常被當做運動強度指標。一般健康者的運動強度定為最大心率(220-年齡)的70%~85%(相當于60%~80% 最大耗氧量)。對于患者,最大心率最好由運動試驗直接測得,運動強度一般取60%~70%最大心率。
  自覺費力程度分級(見下表),此指標是患者的主觀感受,一般要求控制在3~5級。
  自覺費力程度分級(RPE)
  級 別 費力程度 級 別 費力程度
  0 無 6 強
  1 很輕 7 很強
  2 輕度 8 很強
  3 中度 9 很強
  4 稍強 10 最強
  5 強
  2.運動持續(xù)時間 由運動強度和患者的一般狀況決定,通常70%最大心率的運動強度,持續(xù)時間為20~30分鐘;高于此強度,持續(xù)時間可為10~15分鐘;低于此強度,則為45~60分鐘。
  3.運動頻率 即運動次數(shù),它取決于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xù)時間。高強度、長時間的運動,次數(shù)可以減少;低強度、短時間的運動,則次數(shù)應增多。通常中等強度的運動,每周至少3~4次。
  4.運動形式 為有大肌群參與、具有節(jié)律性反復重復的動態(tài)有氧運動。常見的運動形式有以下肢為主的步行、踏車、上下樓、慢跑等;以上肢為主的運動有無支持的上舉運動,上舉負荷可逐漸增加,以及上肢在支持下的抗阻運動,如上肢組合訓練器、上肢功率計;還有包括上、下肢同時明局參與的運動,如游泳、劃船訓練器等。從療效而言,下肢運動比上肢運動更有效,上下肢均參與運動或交替進行運動訓練的效果,比單純上肢或下肢運動更好。
  5. 運動程序
  熱身運動:每次運動開始時,應先進行10~15分鐘的熱身運動。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緩慢步行,目的是升高體溫,使機體尤其是心血管系統(tǒng)做好準備;二是肌肉伸展和關節(jié)活動,目的是避免運動中肌肉和關節(jié)受到損傷。
  運動訓練:包括以下幾種形式:①連續(xù)型,指無間歇期的連續(xù)運動。②間斷型,指運動時有間歇期。間歇時,可以完全停止運動,即被動休息,亦可以進行低強度運動,即主動休息。③循環(huán)型,指幾種運動形式交替重復連續(xù)進行。④間斷循環(huán)型,指在循環(huán)運動中加入間歇期。
  整理運動(涼身運動):在每次運動訓練結(jié)束時,應有恢復期,使機體逐漸恢復到運動前的狀態(tài),避免由于突然停止運動而引起并發(fā)癥。整理運動包括低強度有氧運動、調(diào)整呼吸、肌肉伸展、關節(jié)活動等,一般持續(xù)5~10分鐘。
  6. 堅持運動 當通過一定時期的運動訓練產(chǎn)生效果后,應以較低的運動強度堅持長期訓練。研究發(fā)現(xiàn),若停止運動2周,體力便開始下降;若停止數(shù)月,療效可以完全消失,體力降至訓練前水平。

  高血壓病患者的鍛煉方法
  高血壓病患者適合參加的鍛煉項目

  1. 步行 主要是下肢肌肉運動。核槐洞經(jīng)常步行有利于小血管擴張,使血管阻力降低,血壓下降,減輕心臟負擔。
  國內(nèi)有專家研究了步行運動對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病的康復作用。其中步行組堅持每周至少5天,每次步行35~45分鐘,每分鐘100~120步。每周測一次血壓,連續(xù)隨訪3個月。結(jié)果:步行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步行組的高血脂、高血黏度、高血糖和頭痛、頭暈、耳鳴等癥狀也比對照組明顯改善。
  高血壓病患者步行一般以80~120步/分為宜。若自覺費力程度較輕或自我感覺較好,還可以慢跑。不過,最好步行、慢跑交替進行。走、跑的速度可根據(jù)心率來掌握。剛開始鍛煉時,靶心率=(最大心率-休息時心率)×40%+休息時心率。適應后,逐漸過度到×60%。實際運動中測量的心率與用這種方法計算的結(jié)果一致則可認為是達到了鍛煉目的。每次步行以3000~5000米為宜。在運動后3~5分鐘或涼身運動后,心率應該恢復正常,運動后疲勞感在1~2小時內(nèi)應消除。只要運動后自我感覺良好,心跳和疲勞感經(jīng)適當休息后很快消失,就說明運動量是適宜的。
  2 .太極拳 該項鍛煉動作柔和,姿勢自然,肌肉放松,能夠反射性地引起血管舒張,促使血壓下降。
  在2002年3月出版的《美國老人學會》雜志上,美國馬里蘭州約翰·霍普金斯醫(yī)學研究所發(fā)表文章說,太極拳能使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降低。他們對62名體重超重,年齡60歲以上且有高血壓的人士進行了實驗。這些人被指定從事3個月的有氧運動或打太極拳,每周4~5次,每次30~40分鐘。太極拳采用“楊氏太極”,共13個動作。3個月結(jié)束時,他們發(fā)現(xiàn),太極拳組的人“血壓降低的程度類似于參加中等有氧運動的人”。作者認為,許多老年人特別是婦女,基本上不運動,這些人甚至視中等激烈的運動為可畏,但是隨處可以練習的太極拳,既不需特別服裝,也不需什么設備,對自認根本不做運動的老年人,可能是既理想又適宜的鍛煉項目。
  國內(nèi)專家認為對于處在第2、3期的高血壓患者,可以選擇太極拳中一些最自然、放松的動作,編成太極操,如“云手”、“野馬分鬃”、“左右攬雀尾”、“倒卷肱”等。注意避免下肢獨立,左、右蹬腿等難度較大的動作。練拳時要盡量放松、呼吸順暢,心無雜念,心率最好在100次/分~110次/分。練習結(jié)束3~5分鐘后,心率應恢復正常。
  3. 瑜伽 意為“結(jié)合”,是印度的一種傳統(tǒng)健身法。該法強調(diào)呼吸規(guī)則和靜坐,以解除精神緊張,修身養(yǎng)性。
  有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古老的瑜伽健身法有助于治療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美國亞特蘭大和印度新德里的兩個科研課題組在最新一期德國專業(yè)雜志《醫(yī)學實踐》中報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亞特蘭大,科學家們將84位高血壓患者分成兩個組進行研究。經(jīng)比較發(fā)現(xiàn),堅持參加瑜伽健身的一組患者的血壓有明顯下降,13周后他們的脾氣不再像以前那樣暴躁。新德里課題組對42位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了長達1年的分組觀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每天參加90分鐘瑜伽健身的患者很少再有胸悶氣短的現(xiàn)象。與不參加這種健身的患者相比,參加者的體重有所減輕,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明顯降低,動脈硬化大為減輕。

  高血壓病患者的鍛煉方法
  高血壓病患者的合理鍛煉

  不同程度的高血壓患者應有不同的運動方式及運動量,而且每位患者應結(jié)合自身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鍛煉計劃,例如,患者可以根據(jù)自己在運動前后脈搏的變化及自我感覺來調(diào)整運動量。1期高血壓患者可進行正常體育鍛煉或中等強度的運動。2期高血壓病人可采用低強度的運動,如健身操、太極拳、步行等。3期高血壓病人可做氣功鍛煉及肢體按摩活動等。
  鍛煉貴在堅持,可采取“三五七方式”?!叭敝该看尾叫?0分鐘,3千米,每日1~2次;“五”,每周至少有5次運動時間;“七”指中等度運動,即運動強度為年齡加心率等于170。同時要保證足夠的睡眠。鼓勵每周運動至少3次或天天參加運動更好,且每次30~45分鐘為好。
  鍛煉強調(diào)適合個人身體狀況的運動強度、時間和環(huán)境。強體力勞動或超量運動可使心臟排血量增加,全身肌肉收縮,腹壓增高,血液相對集中于較大血管,引起血壓升高而誘發(fā)中風。高血壓病患者還應避免力量型的運動,如舉重等屏氣的運動。在運動時間上強調(diào),飯后1小時內(nèi)不要運動,飲酒后不要運動,洗澡后也不要運動。當自己感到疲勞、虛弱或感冒時不要運動。運動環(huán)境要求寬敞明亮,相對幽靜,空氣清新無異味,忌在車輛多的馬路旁運動。高血壓病患者還應順應大自然的變化規(guī)律來保護自己。夏季應選擇在早晚進行運動。從深秋開始,人的血管就會因外界冷空氣的刺激而收縮,使血壓有所升高,運動強度應該降低。冬季和初春是高血壓病的高發(fā)季節(jié),所以在冬季嚴寒時期(氣溫在5℃以下),最好不要外出鍛煉。更應避免冬泳。

相關知識

高血壓患者可以進行瑜伽鍛煉嗎
我患有高血壓可以去健身房鍛煉嗎
糖尿病患者怎么鍛煉身體
順產(chǎn)后應該怎樣進行鍛煉
如何監(jiān)測高血壓患者的血壓
怎樣鍛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高血壓患者,運動四原則
男人怎樣鍛煉身體呢
瑜伽鍛煉與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吃什么好?

網(wǎng)址: 輕度的高血壓患者應當怎樣鍛煉身體?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5007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