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健脾祛濕 按這四穴

健脾祛濕 按這四穴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8日 21:00

身邊一朋友總是苦惱每天大便不成形、排便黏膩且多便,還身體困重、頭發(fā)油膩、疲倦無力,照鏡子發(fā)現(xiàn)舌頭邊緣猶如鋸齒一般,遇到陰天下雨,上述癥狀就會加重。他通過查詢資料、咨詢醫(yī)生,得知是體內濕氣大的原因,便向我求助有無簡便、易操作的穴位按揉方法,可以起到健脾祛濕的作用,我向他介紹了太白、章門、脾俞和陰陵泉等四穴。

中醫(yī)對濕的認識

濕,本為自然界六氣之一,當濕氣過勝,傷人致病,便成為濕邪,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的致病特點。濕有內濕和外濕之分,外濕之邪為病,長夏居多,但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多由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潮濕、水中作業(yè)等環(huán)境中感受濕邪所致。濕濁內生,即為內濕,是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和輸布津液的功能障礙,引起濕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tài),又稱為脾虛生濕。內濕的產生多因過食肥甘、嗜煙好酒、恣食生冷等,內傷脾胃,致使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所致;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氣機不利,使脾輸布津液出現(xiàn)障礙,聚而成濕所致;同時脾主運化也有賴于腎陽的溫煦氣化。濕濁可以聚而成痰,留而為飲,積而成水,變生多種病患。

濕性重濁黏滯,易傷陽氣,多阻遏氣機,阻滯部位不同可表現(xiàn)為不同的癥狀,如濕邪留滯經脈之間,可見頭悶重如裹,肢體重著或屈伸不利;濕犯上焦,可見胸悶咳嗽;濕阻中焦,可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口黏或口甜、舌苔厚膩;濕滯下焦,可見腹脹便溏、小便不利;水濕泛溢于皮膚肌腠,則發(fā)為濕疹、水腫。

外濕和內濕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濕邪外襲易傷脾,脾失健運又滋生內濕;內濕素盛之體,易感受外濕而發(fā)病。外濕致病,重在驅邪;內濕致病,重在健運脾胃。濕邪還會與熱邪、寒邪、風邪、暑邪相兼為病。

腧穴調理

1.太白

太白,足太陰脾經腧穴,在足內側緣,當?shù)?跖趾關節(jié)近端赤白肉際凹陷處。太,大之意;白,指五行中金的顏色,脾屬土,能生金,金氣隱伏之意。太白具有健脾化濕、理氣和胃的功效。太白為脾經輸穴,“輸主體重節(jié)痛”,可以治療濕困脾土導致的肢體沉重和關節(jié)疼痛;太白又為原穴,是脾的原氣留止的部位,可調節(jié)脾臟及脾經的急、慢、虛、實諸癥。故選取太白穴按揉,能有效健脾益氣、除濕化痰。

2.章門

章門,足厥陰肝經腧穴,在側腹部,當?shù)?1肋游離端的下方。簡便取穴為屈肘合腋時肘尖正對的地方。章,有彰盛之義;門,指出入要地,本穴為章身之衣與屏障內臟的門戶,故名,具有健脾消脹、和胃利膽的功效。章門為脾的募穴,是脾氣結聚的地方;因五臟皆秉氣于脾,本穴為八會穴中的臟會,故可治療五臟疾患。拍打該穴,可疏肝理氣、利膽助消化,對脾虛濕聚引起的腹型肥胖有很好的調理效果。

3.脾俞

脾俞,足太陽膀胱經腧穴,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線旁開1.5寸。本穴位近脾臟,是脾氣輸注之處,主治脾的疾患,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的功效。脾俞為脾的背俞穴,不僅主治腹脹、腹瀉等脾的慢性虛弱性病癥,還可治療脾虛引起的濕邪諸癥,故日常按揉脾俞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亦可采取刮痧、拔罐等方法,增強療效。

4.陰陵泉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輸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膝之內側為陰,脛骨內側髁高突如陵,髁下凹陷如泉,故名陰陵泉。由穴名可知穴位功能,穴內經氣如泉水之外流,具有健脾滲濕、益腎固精的功效,是臨床上治療脾虛濕邪為患的常用穴位。按揉本穴,可有效健脾益氣除濕,緩解濕痰諸癥。

中醫(yī)認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濕氣引百病。日常調養(yǎng)身體,可結合體質,通過調整飲食結構,增加山藥、冬瓜、薏米等健脾祛濕的食物;適當運動,促進氣血循環(huán),加速體內濕氣代謝;若再配合按揉上述穴位,可有效起到健脾益氣、祛濕化痰的效果,亦可加用足三里、三陰交、腎俞、胃俞等穴位。(中國中醫(yī)藥報2024年6月27日7版 曹方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相關知識

祛濕按摩承山穴 喝四款祛濕粥
祛濕按摩什么穴位 中醫(yī)推薦4大穴位
冬季如何祛濕 健脾益腎是祛濕的關鍵
健脾利濕 日常做好這幾件事輕松祛濕
如何去除濕氣 可以按摩這些穴位
脾胃濕熱針灸治療的穴位效果好
調理脾胃虛弱按摩這些穴位
這11個補脾、健脾的穴位分享給您,日常按摩效果好
春季潮濕 宜多飲健脾祛濕湯
不二祛濕:祛濕加健脾=減肥?中醫(yī)還你苗條身材!

網(wǎng)址: 健脾祛濕 按這四穴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7363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