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蛋吃錯居然會致心臟病?雞蛋怎么吃不健康
在很多人的心中,蛋黃似乎就是膽固醇的代名詞,有些害怕膽固醇的人,甚至會把蛋黃直接扔掉,只吃蛋白部分,全不可惜蛋黃中的12種維生素、卵磷脂、葉黃素、甜菜堿以及少量的DHA等等有益成分,因為他們害怕蛋黃中的膽固醇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
吃雞蛋和冠心病的關系
研究的確發(fā)現(xiàn),人體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相關。為了降低膳食膽固醇對心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各國營養(yǎng)界提倡將膳食膽固醇攝入量控制在300毫克以內,這也就意味著每天只能吃一個中等大的雞蛋(約200毫克膽固醇)和100克以下的瘦肉或魚。
不過,吃雞蛋一定會導致人體中的LDL-c含量升高嗎?吃雞蛋和冠心病、中風真的有關系么?什么人需要控制吃雞蛋的量呢?還是看看幾十年來的研究證據(jù)。
自從知道膽固醇與心臟病的關系之后,美國人的雞蛋攝入量就大幅下降,但心臟病并未因此減少。 1999年的Havard Egg Study給雞蛋翻了案,認為雞蛋并不是引起冠心病的罪犯食物,此后以雞蛋為主要目標的大型研究多數(shù)也證明了這一點。最新研究報告對17份有關雞蛋攝入量與冠心病和中風關系的研究進行了匯總分析,其中涉及到30萬人年的追蹤量,其中5847人發(fā)作冠心病,7579人發(fā)作中風。結果發(fā)現(xiàn),雞蛋消費量和心臟病、中風的風險之間,完全不存在線性關系。吃雞蛋最多的人(每天至少1個)和最少的人(每周吃不到1個雞蛋)相比,冠心病的風險是后者的99%,中風的風險是后者的91%。研究者總結說,沒有證據(jù)表明吃雞蛋會促進冠心病和中風。
聽了這話,或許熱愛雞蛋的人們可以松一口氣了??墒?,那么多年以來的說法,已經(jīng)成為常識。很多人會問:營養(yǎng)學家怎么總改主意啊?難道以前的說法錯了么?的確,科學是與時俱進的,過去的研究結論如有錯誤,就要及時加以糾正。
曾經(jīng),在二十世紀50-70年代,有幾項研究確認,膳食中的膽固醇攝入量和冠心病的風險存在線性關系。這是限制膽固醇理論的重要基礎。不過,這些研究目前都被發(fā)現(xiàn)存在重大漏洞。不是研究設計有缺陷,就是數(shù)據(jù)不夠可靠,從中推出的結論,自然也不應作為世界公認的膳食原則。而90年代之后的研究并未發(fā)現(xiàn)膳食膽固醇的攝入量和心腦血管疾病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一項對13萬名心臟病人進行的調查表明,在發(fā)作冠心病的人當中,有一半人血膽固醇水平并不高|;腹型肥胖、代謝綜合征、抽煙等因素對于冠心病發(fā)生的影響,要比膳食膽固醇更大。
膽固醇并非是壞東西
膽固醇其實并不是什么壞東西,它是人體每一個細胞都需要的重要成分,也是很多固醇類激素的合成原料,所以人體具有合成膽固醇的強大能力,每天可以合成1000-2000毫克,遠比從一個雞蛋中吃進去的量多。特別是兒童少年,要合成大量新的細胞,制造大量膽固醇,這是正常生長發(fā)育必須的。所以,對孩子來說,只要每天所吃的蛋白質和脂肪數(shù)量正常就好,沒有必要刻意限制食物中的膽固醇。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各人對食物中膽固醇的反應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被稱為“高反應者”,吃了雞蛋黃之后膽固醇會升高;有些人則被稱為“低反應者”,他們從食物中吃了膽固醇之后,能夠自動減少身體中的膽固醇合成,無論吃不吃雞蛋黃,血膽固醇的水平變化都非常小。到底是基因決定了這個差異,還是嬰幼兒時期的膳食內容差異誘導了不同的代謝模式,尚未研究清楚。無論如何,說吃雞蛋一定就會升高血膽固醇,特別是升高LDL,未免有點以偏概全了。
還有研究證實,“原汁原味”的膽固醇本身可能并不是引起血管損傷的罪魁禍首,讓高血脂病人1次吃3個全熟水煮蛋,或連續(xù)6周每天吃2個全熟水煮蛋,并沒有損害他們的血管內皮健康指標。相比而言,氧化型的LDL(ox-LDL)更令人擔心。這種氧化的LDL會并傷害血管內皮,引發(fā)動脈斑塊的形成。膽固醇的氧化過程,既可以發(fā)生在人體內部,也可以發(fā)生于烹調當中。暴露于空氣當中高溫烹調,會促進食物膽固醇的氧化和糖基化末端產物的形成。遺憾的是,至今為止的這些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都并未涉及到雞蛋的具體烹調方法,最多只有“是否經(jīng)常吃油炸食品”之類的調查。我懷疑,雞蛋即便有好處,也可能被炒雞蛋、煎雞蛋所產生的油脂氧化產物和糖基化末端產物所抵消,而這些是研究當中沒有涉及的內容。
糖尿病人吃雞蛋會增加患病風險
不過,這也并不證明什么人都可以每天吃一個雞蛋而無需擔心。有兩項研究表明,糖尿病人是個特例。每天吃一個雞蛋,和完全不吃相比,會讓糖尿病人的冠心病風險上升54%,而同時出血性中風的風險卻會下降25%。但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雞蛋和糖尿病之間有什么深層次的糾葛,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有的流行病學研究認為每天一個雞蛋會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也有的研究認為雞蛋和糖尿病風險完全無關,也需要更多的證據(jù)來確認。
流行病學研究者們承認,至少在西方國家,天天吃雞蛋的飲食方式,往往與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相聯(lián)系,比如抽煙、喝酒、吃大量紅肉或加工肉制品。換句話說,因為在歐美國家,人人都認為雞蛋膽固醇多,對心臟不好,所以那些天天雞蛋照吃不誤的人,往往是一些對健康不管不顧的人。即便雞蛋對健康確有好處,也被這些壞的生活習慣所抵消了,最后被誤解為“吃雞蛋越多死得越早”。無辜的雞蛋很可能是躺著中槍啊……
無論如何,雞蛋是動物性蛋白質中最便宜的一種來源。盡管如今很多商品的價格都在上漲,羊肉已經(jīng)達到四五十元一斤的水平,而雞蛋卻總是保持4-5元一斤的低價格,這實在是難能可貴。和肉類相比,雞蛋既容易儲藏,又容易烹調。只要煮得足夠嫩,哪怕就是白水煮蛋,切開加1滴醬油,味道也絕不遜色于蟹肉。
從營養(yǎng)價值來說,雞蛋除了提供最優(yōu)質的蛋白質之外,蛋黃部分還能提供那么多的維生素,那么多的微量元素,那么多的卵磷脂和葉黃素,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價廉物美。既然研究已經(jīng)證明,每天1只雞蛋可以成為健康人飲食的一部分,中國營養(yǎng)學會在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也推薦每天吃半個到一個雞蛋,如果您還沒有被糖尿病所侵擾,又何必為了那200毫克的膽固醇而疏遠它呢?需要注意的,倒是烹調雞蛋的時候少用油,別讓蛋黃直接接觸空氣,多用蒸煮的烹調方法。
雞蛋怎么吃最不健康?
餐館里還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蛋黃焗南瓜、煎蛋餃、以及蛋皮裹的各種菜肴。這些菜都很美味,但是它們的烹調方法是否會引起健康麻煩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說說,雞蛋烹調中可能發(fā)生哪些不利于健康的變化。
a.維生素
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維生素破壞”,比如蛋黃中豐富的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A等。不過,美國農業(yè)部的測定數(shù)據(jù)表明,對于家庭中常用的幾種烹調方法來說,因為加熱時間都比較短,這三種維生素的變化并不是非常大。
b.蛋白質
從蛋白質消化吸收率來說,如果不煎炸到發(fā)黃發(fā)脆的程度,蒸、煮、炒、嫩煎等幾種烹調方法之間的差異也不是很大。
不過,聽到這里的時候先別著急高興。因為還有一些人們平常不知道的健康指標呢——膽固醇氧化、脂肪氧化和糖化蛋白產物形成,以及脂肪酸比例和脂肪含量。這些新的研究指標,給我們指示了烹調營養(yǎng)研究的新關注。
c.膽固醇氧化產物
人們都知道蛋黃富含膽固醇。在新鮮蛋當中,這些膽固醇被嚴密地保護起來,見不到氧氣,不會受到氧化。所以,測定表明,剛出生幾天的雞蛋中,膽固醇的氧化程度幾乎為零。不過,隨著時間的延長,膽固醇逐漸開始被氧化。不過,氧化的比例仍然很低,因為畢竟還有蛋殼和蛋清的保護。
烹調受熱的時候,雞蛋中的脂肪和膽固醇的氧化程度都會上升,而且煮的時間越長,其中的維生素E損失越大,脂肪和膽固醇氧化越多,我在前面的博文中已經(jīng)說過。臺灣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制作茶葉蛋的時候,在0-24小時的加熱鹵制時間之內,茶葉蛋的膽固醇氧化產物含量隨著加熱時間延長而不斷升高。不過,醬油和茶葉本身并不是氧化的罪魁,相反,它們都能提供抗氧化物質,減少蛋的氧化狀況,所以煮茶葉蛋的加工方式有其合理性。
相比而言,整煮蛋的保護程度最為嚴密,和氧氣的接觸最少;等到雞蛋被打開之后,脂肪和膽固醇的氧化程度就會明顯上升。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把雞蛋做成蛋黃粉,氧化的嚴重程度就明顯上升;或者把雞蛋做成沙拉醬這種乳化產物,和氧氣接觸也比較多,氧化也就更加嚴重。測定的確發(fā)現(xiàn),隨著儲藏時間的延長,蛋黃醬中的膽固醇氧化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烹調中也一樣,與煮蛋相比,炒蛋的脂肪氧化和膽固醇氧化程度都更高。如果把攤成的蛋皮再次用油煎,顯然氧化程度會更高一等。焗咸蛋黃的方法沒有進行過測定,但毫無疑問,它一定是所有烹調方法中最壞的一種——蛋黃已經(jīng)在制作咸蛋過程中受到氧化,然后在熱油高溫下直接翻炒,充分接觸空氣,簡直就是制造氧化膽固醇和氧化脂肪的最佳條件!
那么可能朋友們會問,這氧化膽固醇和氧化脂肪有什么害處呢?目前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膽固醇氧化產物會引起人體血管內皮的損傷,誘發(fā)動脈硬化,還能造成DNA的損傷,從而增加致突變和致癌的危險。食物中的膽固醇氧化產物會和正常膽固醇一樣被人體吸收,結合入脂蛋白當中,送到肝臟,然后送到全身各處。至于脂肪氧化產物促進自由基產生的害處,人們早已了解。想想這些已經(jīng)被“毒化”的膽固醇和脂肪充斥于體內,心理上怎能覺得舒服呢?
糖化蛋白產物
另一個近期為科學界所關注的事情,就是食物烹調中形成的“糖化蛋白”產物。這個糖化蛋白,糖尿病的朋友可能比較熟悉。如果血糖水平長期居高不下的話,身體中的蛋白質糖化產物就會增加,測定糖化蛋白指標,就會發(fā)現(xiàn)指標明顯升高。糖化蛋白與人體衰老和多臟器的損害關系密切。但是,食物中也有很多糖化蛋白產物,人們就不一定清楚了。
在新鮮雞蛋中,糖化蛋白的含量本來非常非常低。但是,測定表明,雞蛋經(jīng)過煎炒之后,糖化蛋白含量會上升到原來的30倍。如果用整煮蛋的方式烹調呢?糖化蛋白含量幾乎沒有增加,和烹調前的生蛋一樣。研究發(fā)現(xiàn),凡是加了大量油脂烹調的含蛋白質食物,或者是食材當中蛋白質豐富,又帶有大量油脂,然后再經(jīng)過高溫烹調,就容易產生大量的糖化蛋白產物。
有人可能會問:煎蛋里的糖化蛋白是怎么形成的?糖在哪兒呢?煎雞蛋不放糖,雞蛋本身也不含糖啊!是的,這是因為,在高溫下會發(fā)生脂肪氧化,而脂肪氧化產物和糖類一樣,都含有羰基,能替代糖類和蛋白質發(fā)生反應,生成糖化蛋白。
從脂肪含量和脂肪酸比例來說,自然更是不用或少用烹調油的方法最好。炒雞蛋會引入大量的omega-6油脂,而整煮蛋、水煮荷包蛋、蒸蛋羹則幾乎不會增加脂肪含量。
總之,雞蛋中的脂肪、膽固醇和蛋白質,沒有受到氧化之前,原本對人體并沒有明顯害處。但是,經(jīng)過不當烹調之后,脂肪、膽固醇氧化,并生成糖化蛋白產物,對人體健康就可能產生潛在影響。特別是在身體的代謝能力下降之后,無法及時處理這些不利成分,很可能會成為致病隱患。那些發(fā)現(xiàn)吃雞蛋過多不利健康的營養(yǎng)流行病學調查,并沒有考慮到雞蛋的烹調方法。希望將來的研究能夠彌補這個不足,看看不利健康的到底是煮雞蛋還是炒雞蛋、煎雞蛋……
說到這里,聽累了科學新詞匯的朋友們可以喘口氣,聽我總結一下雞蛋的烹調方法與健康的關系。
相關知識
吃雞蛋會增加患心臟病風險?雞蛋怎么吃最健康
雞蛋要怎么吃才健康
雞蛋應該要怎么吃最好
吃雞蛋不吃蛋黃 小心錯過補血佳品
吃雞蛋也會變胖嗎?
吃雞蛋有講究 怎么“吃”更健康
注意 雞蛋的6種錯誤的吃法
不宜吃雞蛋的五種人
如何吃雞蛋才是健康的?
6種錯誤吃雞蛋方式你有嗎
網(wǎng)址: 雞蛋吃錯居然會致心臟?。侩u蛋怎么吃不健康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79140.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