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干預二胎家庭“老大”的心理問題
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放開,二胎家庭越來越多,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備受關注。本文引入真實的案例,講述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干預二胎家庭“老大”(以下簡稱大娃)心理問題。根據案主的需求,社工前后進行關系建立、資料收集、心理診斷、認識提高、行為矯正等等專業(yè)服務,大娃焦慮情緒明顯緩解,并實現了形成新認知與新行為的預期目標。
前言:隨著國家二孩政策的放開,二胎家庭越來越多,家庭中“老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備受關注。本文引入真實的案例,講述社會工作者如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干預二胎家庭“老大”(以下簡稱大娃)心理問題。根據案主的需求,社工前后進行關系建立、資料收集、心理診斷、認識提高、行為矯正等等專業(yè)服務,大娃焦慮情緒明顯緩解,并實現了形成新認知與新行為的預期目標。
一、案例基本情況
案主(女、32歲、2個娃的媽媽)。經了解發(fā)現,案主家庭大娃有以下問題:
1.大娃脾氣越來越暴躁;
2.大娃厭學,學習成績差;
3.大娃認為家人付出都是理所應當,但自己都不愿意做;
4.大娃在家里經常欺負弟弟,認為父母偏心兒子;
5.案主希望解決大娃以上的問題,,但缺乏科學方法。
二、癥狀診斷與心理機制分析
案主與大娃、兒子一起參加普愛穗東街社工站開展的親子溝通環(huán)節(jié),大娃故意不按規(guī)則說出口令,目的使案主受懲罰(32個上下蹲作為)。孩子行為引起了普愛社工關注、在個案輔導中,普愛社工與案主一起分析:大娃的表現是因為是一種退縮行為,這種行為可能在更早之前就已經出現。她看到弟弟哭鬧有人安慰有人關注,她也學這種方式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退縮行為包括雖然她已經能控制排泄,但還是故意隨地小便。因為大娃認為這能得到父母的關注。父母的愛是孩子生活在這個家庭唯一的依靠,哪怕是打罵,也得到了滿足。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約翰·鮑爾比,認為: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是嬰幼兒與母親之間建立一種溫暖、親密、穩(wěn)定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嬰幼兒能獲得滿足。相反,若破壞早期情感上的依戀聯結將影響幼兒后期乃至整個人生的社會性發(fā)展。
在本案例中,大娃每次從學?;氐郊依铮M家門都會看到案主照顧弟弟,就開始懷疑媽媽是不是不愛自己了。于是她的內心就希望和弟弟一樣,讓媽媽也照顧我、陪伴我。因此,自我認識開始倒退,對弟弟出生而引發(fā)自我新角色不清楚。
案例中大娃社會性發(fā)展變化的具體表現有以下三方面:
(1)獨立性下降:①不愿獨立完成作業(yè),需要媽媽陪伴監(jiān)督;②不愿與弟弟同坐,任何情況都要案主在旁邊才安靜;③能做的事情不愿意自己做,都要媽媽來代勞,或者把家務推給弟弟。
(2)自我認識的倒退:出現咬奶瓶與故意尿褲子行為,模仿弟弟以獲得父母關注。
(3)自我價值感較低:關于背書的作業(yè),尚未嘗試背誦就自我否定,認為永遠背不下來。父母提議看書,大娃不愿意、暴跳如雷,摔房門并反鎖。有時候會冷不丁地問媽媽,你愛不愛我?
三、認識提高
社工與案主詳細分析大娃的心理活動,讓案主知道大娃看起來無理取鬧、不體貼、厭學等的不良行為都是有原因的,大娃是替這個家庭“生病的”,找到原因后,便可以“對病下藥”。
首先,社工與案主大娃深入溝通談話:對她在家庭中感受到的負面情緒表示理解;得到大娃的信任后,普愛社工通過正面的心理引導,收集她的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成因,使案主大娃理解、共情了母親和弟弟的感受。
接著,社工特意邀請案主攜子女一起參加普愛社工站親慈子孝正面管教服務,讓案主學會用巧妙的語言和科學的正面管教工具進行引導。案主接受服務階段,逐漸掌握了鼓勵、特殊時光、放手、賦予孩子力量等家庭教育管教工具。案主表示,自己在嘗試把知識運用在親子溝通上;自從在交流中克制自己的情緒后,母女矛盾減少了,關系緩和了很多。
四、行為矯正
案主對大娃的學習問題仍有部分困擾:大娃做作業(yè)非常拖拉,或是質量很差,并且不愿改錯題。大娃因害怕困難而不愿學習。大娃認為案主偏心疼愛兒子,并對此有很大不滿。社工首先肯定案主是一個智慧型和學習型的父母,鼓勵其還需繼續(xù)加油,記住孩子是替這個家庭“生病的”。緊接著,社工給予具體實操的建議:大娃這種情況為習得性無助;建議案主分兩步走:①停止打擊、批評、責罵孩子,以免造成惡性循環(huán),越來越糟。②為大娃樹立極小的、容易達成的目標。在大娃達到目標后,給予真誠的鼓勵,并且做好每天任務時間表,最后達到從外驅到內驅自我管理的轉變。
至于大娃認為案主偏心疼愛兒子的問題,社工建議嘗試安排特別時光:每周至少一次或者兩次,給大娃專屬的15分鐘,去聆聽她的感受,跟她進行深入地了解和溝通,讓大娃感受到父母是愛她的。另外社工建議案主可以嘗試表達:“媽媽對你的愛是獨一無二的?!边@樣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在孩子們發(fā)生矛盾的時候,不能一味護著一方,忽略另一個孩子的感受。一般小事情讓他們協商解決,相信他們能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不要馬上進行干預。
五、干預效果
經過幾個月持續(xù)跟進與鞏固,案主表示緊跟社工的建議進行干預,大娃有了很大的改變:慢慢樹立起信心、心情好、配合度高,具體表現有:
1.制定特殊時光后,大娃脾氣有所好轉、對案主的誤解減少了;母女關系得到緩解,和弟弟矛盾有所減少。
2.大娃寫作業(yè)走神時間逐漸減少,愿意花時間嘗試克服作業(yè)困難,現在獨立完成一件事頻率較高。
六、督導評語
自計劃生育政策放開以來,隨著新生命的誕生,家人喜悅之情難以言表,當然隨之也出現了一些癥狀,譬如父母會抱怨:大娃突然就不愿意去幼兒園了,大娃壞得很,都知道打弟弟妹妹了!大娃總是因小事大發(fā)脾氣,到底怎么了?二胎家庭大娃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那么父母可以怎么做呢?
1.要充分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具有啟蒙、滲透、持久的特點,每一位家庭成員對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都有一定的影響。若是家庭成員在教育的方式和觀念上不統(tǒng)一,就容易使孩子不知所措,進而阻礙他們社會性發(fā)展。因此,建議父母和孩子提前商量生育二胎的事、了解孩子心里的想法,讓TA能接受和適應老二的到來,理解照顧老二的行為,變得更加懂事和獨立。
2.提前為二孩出生引發(fā)的問題做準備
父母一方面應多了解其他二孩家庭常出現的問題,通過網絡、書籍等平臺,學習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做好心理預知;另一方面當孩子出現情緒情感問題時,應耐心傾聽,理解孩子,讀懂心理,正確引導。
3.盡可能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幼兒期的兒童自我意識較強,且對周圍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比較敏感。二孩出生后,家庭成員的細微變化都影響著大娃的心理和情緒,尤其是媽媽的變化。由于愛的缺失,大娃會認為父母更愛弟弟妹妹,不愛自己,缺乏安全感。因此加固大娃心理防線,增強安全感,從而促進二胎家庭“老大”心理健康發(fā)展。
作者:廣州市黃埔區(qū)普愛社會工作服務社 李超玲 張鈺琴
相關知識
孕期心理問題如何預防和處理
孕期系列:孕媽媽的心理影響胎兒健康!孕期心理問題如何預防管理
家庭其他成員能為胎教做些什么
二胎知識普及 龍?zhí)锝鹎飳<覇柎?/a>
數星星健康:探索AI科技與CBT認知行為療法的結合
“萬家計劃?健康家庭管理行動”持續(xù)守護萬家幸福
心理健康素養(yǎng):概念、評估、干預與作用
解讀“二胎焦慮癥”,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二孩媽媽
“陽光‘心’行動 健康夢啟航”家庭教育心理專題講座進社區(qū)
【心理健康】國家衛(wèi)健委《心理健康素養(yǎng)十條》
網址: 如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干預二胎家庭“老大”的心理問題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8835.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