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第四屆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研討會

第四屆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研討會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3日 03:57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羅自生 教授

浙江大學大學生物系統(tǒng)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

羅自生,1972年4月生,男,博士、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農業(yè)農村部農產品產后處理重點實驗室主任、浙江省農產品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食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先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浙江省151第一層次人才、浙江省首批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浙江省萬人計劃)。目前主要從事食品保鮮生物學、食品物流技術、食品資源開發(fā)與高效利用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已主持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重點研發(fā)等項目20余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三等獎4 項,出版教材3 本。目前已在《Comprehensive Reviews inFood Science and Food Safety》、《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Food Chemistry》等國內外期刊發(fā)表論文180余篇,被SCI收錄120余篇。兼任浙江省食品學會副理事長、浙江省第一屆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農業(yè)部果品產后處理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浙江省果蔬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報告題目

納米改性包裝材料的研制及在食品物流保鮮上的應用

摘 要

納米粒子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納米粒子改性包裝材料在食品保鮮應用方面的研究初露端倪。本研究以低密度聚乙烯為基體材料,通過食品級添加物與納米粒子的化學改性,有效解決了納米粒子的團聚問題,研制了系列納米粒子改性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包裝材料,評價了納米改性包裝材料的物理、化學和安全特性,開展了納米改性包裝材料的應用研究,為納米改性包裝材料的開發(fā)提供了參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編輯:李瑩;責編:張睿梅

想查看之前發(fā)布的會議發(fā)言人簡介及報告內容,請點擊下方標題:

潘道東教授-嗜酸乳桿菌MUB蛋白及LuxS/AI2群體感應系統(tǒng)介導的S層蛋白的黏附和免疫調節(jié)作用

王靜雪教授-噬菌體在弧菌控制中的應用

孫京新教授-黃羽肉雞胴體不同冷藏處理對扒雞/炒雞食用品質的影響

章建浩教授-生鮮調理食品高壓電場等離子體冷殺菌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fā)進展

劉學波教授-食品危害物丙烯酰胺影響機體生物節(jié)律的分子機制研究

魏兆軍教授-甘草查爾酮B調控肝癌HepG2細胞凋亡及其機理

李從發(fā)教授-諾麗汁發(fā)酵研究進展

魏新林研究員-新型富硒茶蛋白性質及活性研究

謝昌衛(wèi)教授-開發(fā)食品黑科技——以打造功能性大蒜為例

陶永勝教授-混菌發(fā)酵調控葡萄酒果香酯類物質的生成

趙欣教授-傳統(tǒng)自然發(fā)酵泡菜中的乳酸菌對小鼠腸道功能的改善作用

章悅研究員-蛋清粉和卵白蛋白在功能性食品開發(fā)中的幾項應用

孫大文教授-果蔬冷鏈最初一公里關鍵技術:快速預冷消除田間熱

陸璐教授-利用系統(tǒng)遺傳學策略確定葡萄糖代謝調控因子

康文藝教授-茜素調控PI3K/AKT信號通路促葡萄糖吸收和改善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研究

郝利民教授-紅緣擬層孔菌子實體與菌絲體的化學成分及其多糖性質研究

張年書高級研究員/主研-調節(jié)細胞應激反應和年代壽命:營養(yǎng)信號通路和線粒體代謝的作用

張鑫副教授-烏龍茶多酚對小鼠腸道菌群結構和功能調節(jié)作用研究

吳浩浩副教授-海洋微藻源多聚磷酸鹽納米微粒的腸道益生作用

龔二生講師-谷物蛋白結合酚類物質的發(fā)現(xiàn)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Robert G GILBERT教授-具有較好特性糧食品種篩選的新方法

孫全才教授-溴氰菊酯通過AMPKα和內質網(wǎng)應激介導3T3-L1脂肪細胞和秀麗線蟲的脂肪生成

龔頻副教授-基于代謝組學及線粒體穩(wěn)態(tài)調節(jié)研究葛根提取物抗糖尿病腎病作用

張坤生教授-親水性膠體及肌原纖維蛋白共混體系流變與質構性質的研究

韓翠萍教授-負載姜黃素的蛋白/多糖復合納米粒遞送載體的構建

孟慶然講師-超細粉碎技術在食品粉末加工中的研究進展

毛學英教授-酪蛋白糖肽對代謝性炎癥和腸道健康的改善作用

孫萬成教授-牦牛乳外泌體RNA穩(wěn)定性及其支鏈脂肪酸功能性研究

顏國政工程師-大數(shù)據(jù)在食品安全和營養(yǎng)健康領域的應用

蕭建波助理教授-膳食黃酮在腫瘤細胞中的代謝

楊潤強副教授-AMADH抑制劑的優(yōu)化及NaCl-CaCl2處理下其對豆芽γ-氨基丁酸積累的影響

佐藤健司教授-機體攝入膠原蛋白肽誘導產生蛋白肽Pro-Hyp,影響成纖維細胞生長從而促進傷口愈合

裴世春教授-新資源食品短梗五加的活性

張露講師-基于光譜質譜技術的荷葉抑制晚期糖基化產物形成作用機制研究

孫嘉教授-結構特異性膳食纖維與免疫健康調節(jié)

王靜鳳教授-魚卵糖蛋白促進骨生成及作用機制研究

吳茜副教授-原花青素對外源膳食蛋白-AGEs吸收的限制及代謝干預的機制

孫桂菊教授-不同油脂對血脂和腸道菌群的影響

田文禮研究員-蜂王漿主要蛋白MRJP1的復合物結構

魯吉珂副教授-乳酸鏈球菌素:從生物中來,到生物中去

陳偉教授-基于分子擴增及側向層析的食品安全可視化、快速檢測新方法研究及應用

丁曉靜教授-食品中脫氫乙酸色譜分析新方法

張清峰副教授-玉米醇溶蛋白-落新婦苷食品納米輸送體系的構建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王偉群教授-鴨肝中中短鏈ω-3脂肪酸的高效轉化

潘磊慶教授-蘋果采后果肉可溶性糖類與光學特性的關聯(lián)研究

張婷副教授-基于直接抑制Keap1-Nrf2相互作用的蛋清源小肽篩選及作用機制研究

高瑞昌教授-健康魚糜制品加工研究進展

宋茹教授-黃鯽蛋白水解液中美拉德反應肽的鑒定及修飾后抑菌作用分析

趙金紅高級工程師-芒果玻璃態(tài)凍藏過程中VC穩(wěn)定性研究

張宇昊教授-明膠的綠色制備與創(chuàng)新性應用

楊貞耐教授-微生物蛋白酶的凝乳/水解作用及應用研究

王沛講師-低氧脅迫小麥發(fā)芽富集γ-氨基丁酸及加工特性研究

孔保華教授-超聲輔助浸沒式冷凍對豬肉品質影響及機理的研究

李永輝助理教授-食鹽在面團及面包制品中的作用機理及減鹽策略

李翠枝高級工程師-守護全民食品安全,助力世界共享健康

徐明芳教授-雙水相法制備鱖魚(Siniperca chuatsi)肌動蛋白及定量分析

孫培龍教授-猴頭菇多糖、低聚糖的膜法分離工藝研究

張賓佳副教授-谷物淀粉多層次結構解析與應用品質修飾

肖安紅教授-谷物纖維性副產物資源的開發(fā)研究

彭喜春教授-亞麻籽多糖的減肥功效及機制

黃群副教授-低鹽海藻雞胸肉糜品質形成機理研究

Geun Eog JI -基于Bifido-Express平臺開發(fā)雙歧桿菌益生菌和微生物制藥產品

張紅印教授-果蔬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研究進展

魯丁強講師-人G蛋白偶聯(lián)鮮味受體hT1R1電化學傳感器在代謝分析中的應用研究

米凱拉皮克勒爾秘書長-國際谷物科技協(xié)會簡介及與其參全谷物倡議暨全球性全谷物定義活動

林星宇研究員-基于納米限域的食品污染物快速檢測研究

孫立軍副教授-調控血糖水平的天然產物:多酚作為α-淀粉酶的抑制劑

周存六教授-氨基酸在乳化香腸加工中的應用

趙月亮副教授-典型膳食多酚對雜環(huán)胺PhIP的抑制機制

吳亞君教授-多種技術應用于不同的食品檢測領域

蔡路昀副教授-食品解凍技術最新進展及應用

陸穎健教授-γ-氨基丁酸功能特性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

鐘建副研究員-羅非魚加工與綜合利用初探

吳建平教授-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是降壓肽IRW作用的新靶點

侯燾講師-基于酪蛋白磷酸肽與殼寡糖的納米鈣遞送體系的制備、表征及體內活性研究

陳啟和教授-抗缺氧食藥生物資源挖掘、關鍵功效因子解析及其活性機理

王樂義助理教授-使用高通量測序技術鑒定食品源致病菌

張洪才講師-纖維素納米晶體穩(wěn)定型O/W Pickering乳液的理化性質和乳化能力

譚周進教授-腸道微生態(tài)技術在膳食的合理及安全性評價中的應用

王勇助理研究員-花色苷對視網(wǎng)膜光氧化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

孫愛東教授-非熱加工技術在漿果資源中的應用

伍鵬講師-應用準真實的動態(tài)仿生人胃消化系統(tǒng)DHS-III模擬牛肉和米飯的胃消化和排空過程

李斌教授-不同黏度魔芋葡甘聚糖對食欲和能量攝入的影響

潘海波助理研究員-楊梅葉原花色素通過腸道菌群緩解膳食誘導的肥胖

張洪斌教授-吞咽困難護理用多糖增稠和穩(wěn)定的豌豆蛋白分散液的研究

張?zhí)m威教授-嬰兒腸道菌群與母乳隊列分析性及其功能菌的研究

王海濱教授-肉類食品減鹽減鈉加工技術研究進展

李兆豐教授-淀粉的高支化修飾及其產物的血糖應答機制研究

李平蘭教授-乳酸菌細菌素的作用機制及定向進化策略

田金虎助理研究員-烹飪方式對馬鈴薯營養(yǎng)的影響

陸兆新教授-Bacillomycin D的生物合成分子調控機制

胡楊副教授-膠原及其降解產物高值化加工與綜合利用

趙艷云教授-食品納米復合涂膜液及成膜的制備、表征及應用

涂勇剛副教授-皮蛋品質形成機制與質量控制

潘敏雄特聘教授-山竹子素經由調控腸道菌相進而抑制高脂飲食誘導小鼠肥胖

Kati HANHINEVA研究員-腸道菌群受富含麩皮膳食的影響并有助于甜菜堿代謝

陳士國副教授-海參硫酸寡糖精細結構及其抑制腫瘤引起的促凝構效機理研究

張芳講師-光動力技術滅活果蔬食源性病原細菌的效果及應用

王存芳教授-羊乳加工過程中的比較蛋白質組學研究

Trey, T. KOEV博士-淀粉水凝膠結構異質性的研究

馬鶯教授-MFG-E8對老年性肌肉萎縮大鼠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孟祥河教授-油脂煎炸過程中TBBQ的生成規(guī)律及細胞毒性機制研究

韓富亮副教授-紅葡萄酒花色苷在胃腸道的消化吸收機制

白艷紅教授-竹筍膳食纖維和鷹嘴豆蛋白對肌原纖維蛋白凝膠乳化特性的影響

陳季旺教授-低脂油炸外裹糊魚塊的制備及減脂機制

竇海洋副教授-基于非對稱場流分離技術研究淀粉的構效關系

邁克爾·克伯格教授-鈣組學法研究Pb2+潛在的神經毒性

夏效東教授-百里醌對單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和對宿主細胞粘附侵入能力的抑制作用及機制

黃茜副教授-基于蛋殼膜的幾種功能性復合材料的制備——從副產物到醫(yī)輔產品

錢和教授-基于食品的疾病預防策略

楊文鴿教授-電子束輻照海水魚糜凝膠特性的變化及其機理研究

曹錦軒副教授-肌肉蛋白結構修飾對肉制品風味保持能力的影響研究進展

曾壽山教授-美國牛乳中抗生素殘留檢測大數(shù)據(jù)綜述

李磊教授-金屬二硫化鉬:實現(xiàn)汞離子超靈敏電化學檢測的新工具

李媛副教授-載辣椒素乳清蛋白納米膠束調控脂代謝的機理研究

石賢權教授-矢車菊素-3-O-葡萄糖苷健康作用及“綠色”提取技術

葉興乾教授-柑橘罐頭加工酸堿排放水中回收果膠及產業(yè)化

余強副教授-結合多酚對胡蘿卜膳食纖維抗氧化性和益生特性的影響

于平教授-極大螺旋藻藻藍蛋白cpcA的組合生物合成及其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

李述剛教授-籽瓜種仁蛋白質及其加工功能特性研究

劉麗強副教授-食品污染物免疫快速檢測關鍵技術開發(fā)

張嘉哲教授-α-山酮素的抗黑色素瘤效應及其機理:MCL-1的角色

張輝研究員-多價噬菌體在食品加工行業(yè)中的保鮮應用及開發(fā)前景

賈鑫副教授-氧氣為信號分子調控弧菌屬食源性致病菌體內應激信息通路的研究

徐志民教授-抑制肉品加工過程中不健康化合物的生成

梁桂兆教授-新型食源性功能多肽數(shù)據(jù)庫

劉文營高級工程師-我國地方豬豬肉及其臘肉制品品質特性差異分析

朱美君副教授-紫色馬鈴薯及其相關AMPK活化對腸上皮健康的影響

高東微教授-食品致敏原法規(guī)標準框架和檢測重要性

李拖平教授-山楂糖質資源加工利用技術

張志強教授-最近食品多糖作為益生元的發(fā)展

劉麗莉教授-禽蛋的深加工及副產物的綜合利用

李振興教授-脂質過氧化物對甲殼類原肌球蛋白結構與致敏性的影響

梁惠教授-海藻生物活性物質抑制腫瘤增殖和對酒精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

朱秋勁教授-紅肉動物中合成非人源唾液酸的關鍵酶抑制劑篩選、作用效果與機制探究

傅玲琳教授-腸道穩(wěn)態(tài)調控與食物過敏

遲玉杰教授-中國蛋品研究的科學問題與加工技術創(chuàng)制

蔡朝霞教授-超聲輔助酶解技術對蛋黃粉親水溶解性提升機制

王俊平教授-乳品中肽組分的基質輔助激光解析飛行時間質譜分析方法

周清杰教授-食品企業(yè)內部有獎舉報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江西、河南和吉林的調查

王惠民教授-余甘子果實萃取物粉末對抗氧化和抗發(fā)炎和美白作用的機制

陳錦強博士-外泌體:生物/病理功能、分離/表征和潛在應用癌癥治療和食品科學

王惠民教授-咀嚼行為對中國傳統(tǒng)燉豬肉的影響:以微觀結構分析物理性質

邱樹毅教授-高通量測序分析貴州傳統(tǒng)小曲中微生物群落結構

陳運中教授-本草干預防治2型糖尿病研究及保健食品開發(fā)

岳喜慶教授-基于多組學技術對不同乳源蛋白質及脂質組的差異研究

趙謀明教授-功能性肽的研究進展及其產業(yè)化

徐勇將教授-基于食品組學研究植物油對健康的影響

李士明教授-多酚有效抑制四氯化碳誘導的大鼠肝纖維化

王明福教授-赤松素對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神經保護作用

劉書成教授-高密度CO2鈍化凡納濱對蝦多酚氧化酶的機制

陳勝軍研究員-羅非魚眼透明質酸的提取、降解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周永教授-以醫(yī)療大數(shù)據(jù)表型組為基礎的血管與衰老研究

熊勇華教授-提高競爭免疫分析檢測靈敏度的主要策略

劉陽研究員-食品和飼料中真菌毒素的生物脫毒技術及其產業(yè)化應用

黃小林教授-新型信號放大策略改善膠體金免疫層析方法檢測靈敏度研究進展

陳峰教授-超細粉碎技術在食品粉末加工中的研究進展

劉新旗教授-大豆蛋白肽抑制燒傷炎癥及預防燒傷引起的肌肉萎縮的研究

桑亞新教授-Viili中乳酸菌的分離及其胞外多糖的免疫調節(jié)活性研究

李洪軍教授-中國兔肉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陳紅兵教授-中國人群乳糜瀉風險性與無麩質食品

朱鴻亮教授-多重CRISPR/Cas9基因組編輯系統(tǒng)是提高水果營養(yǎng)品質的有力工具

王進崑教授-從孕婦、兒童期到少年期葉黃素補充的角色

段學武研究員-鈣調蛋白氧化還原調控與果實成熟衰老

劉志國教授-ω-3 多不飽和脂肪酸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小鼠肝脂代謝晝夜節(jié)律的調節(jié)作用

劉曉華教授-共軛亞油酸異構體的生物合成及其對乳腺癌細胞的促凋亡作用及機理研究

陳寧教授-生物活性肽的健康促進作用

李大婧研究員-葉黃素及其異構體檢測方法與納米穩(wěn)定體系創(chuàng)建

李元昆教授-精確個性化益生菌

莊永亮教授-紅毛丹果皮酚酸類物質的分析、制備及生物活性研究

王玉明教授-生命早期n-3多不飽和脂肪酸缺乏對成年期代謝綜合征及腦功能的影響研究

徐寶軍教授-海鱸促進傷口愈合分子機理研究

張鐵華教授-乳清蛋白基食品功能因子輸送體系研究進展

趙勇教授-酸性電解水/冰殺菌保鮮研究

楊興斌教授-貓屎瓜籽油抑制TMAO形成及重塑腸道菌群改善小鼠肝脂代謝紊亂機制

劉玉梅教授-六氫β-酸及其環(huán)糊精包合物的制備、結構特征及生物活性

劉健教授-飲食膽固醇對小鼠肥胖和糖尿病相關肥大細胞活化的影響

孫慶申教授-益生菌微膠囊技術及其對益生菌保護效果評價

陸震鳴教授-瀘型酒窖池丁酸菌群落結構分析

李春美教授-柿單寧發(fā)揮強抑制脂肪細胞分化的結構基礎及機制

王文君教授-黃金茶乙醇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及降血糖作用研究

范大明教授-微波場下脂質對魚糜凝膠形成的干預機制

趙黎明教授-氨基寡糖降血糖活性及糖尿病輔助治療研究進展

黃志勇教授-水產品中孔雀石綠殘留的快速檢測方法

劉光明教授-擬穴青蟹肌漿蛋白的過敏原性研究

孟祥晨教授-腸產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的生物防控

Suwimon KEERATIPIBUL教授-應用環(huán)境監(jiān)測計劃控制食品致病菌污染

許文濤教授-食品安全功能核酸生物傳感器

闞建全教授-方竹筍的加工廢筍渣中多糖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研究

何榮海教授-米渣分離蛋白堿提過程中結合態(tài)賴丙氨酸的形成、消化吸收特性及其生成控制研究

鄧澤元教授-亞麻籽環(huán)肽及其抗氧化和體外抗癌作用

劉靜波教授-方便營養(yǎng)型蛋制品綠色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開發(fā)

陸柏益教授-Nrf2-ARE通路介導的毛蕊花糖苷防治帕金森綜合征的潛在作用機理研究

歐竑宇教授-細菌可移動遺傳元件接合轉移起始位點的識別

景浩教授-黑蒜中美拉德反應的研究

唐俊妮教授-不同來源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子流行特征及環(huán)境脅迫對其生長與毒力的影響

俞良莉教授-氯丙醇酯:一類新型食品污染物

楊瑞金教授-水媒法提取食用油技術研究與產業(yè)化進展

路福平教授-功能性膳食纖維的構效分析及功能作用機理研究

袁其朋教授-天然抗癌化合物萊菔素的納米化研究

李斌教授-中國藍莓加工技術及功能性研究進展

李燦鵬教授-競爭性識別熒光傳感平臺的構建及其在食品安全檢測中的應用

鄧尚貴教授-海洋生物呈味肽提取分離及結構和活性研究進展

曾曉雄教授-茶樹花多糖的生物活性和對腸道微生物的調節(jié)作用

王強研究員-高水分擠壓制備花生蛋白模擬肉:蛋白質多尺度結構變化與纖維結構形成機理

汪少蕓教授-基于乳清分離蛋白的SMEDDS遞送大豆苷元體系構建

張文學教授-油橄欖的梯級利用轉化及其釀造發(fā)酵產品開發(fā)

聶少平教授-魔芋和蘆薈來源的葡甘露聚糖的結構特征和功能性質

陸曉楠副教授-空腸彎曲桿菌引發(fā)的食品安全-如何在農產品供應鏈中存活并導致腸胃炎癥

王宏勛教授-蓮藕功能活性成分研究

李華斌教授-茶的生物活性成分和健康效益

馬靜教授-腸道細菌代謝轉化花色苷成原兒茶酸抑制動脈粥樣硬化

黃蓓教授-富硒螺旋藻對高效氯氰菊酯致小鼠肝損傷營養(yǎng)干預機制研究

張東來副研究員-預測微生物學/風險評估和一個動力學模型的研究

王新教授-嬰幼兒配方羊乳粉生產環(huán)節(jié)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情況及其分子特性研究

伍金娥教授-酵母對DON細胞毒性的干預及機制

柳陳堅教授-深入發(fā)掘國內益生菌資源,夯實相關基礎研究,奠定個性化益生菌干預研究基礎

唐慶娟教授-甘油三酯型DHA調節(jié)“腦-腸軸”、改善體脂蓄積的作用研究

趙廣華教授-新型鐵蛋白籠形載體的設計與制備

廖濤研究員-無水?;顚Π唿c叉尾鮰生理生化特性及魚肉品質的影響

曹崇江教授-食藥同源功能因子增強免疫及調節(jié)腸道穩(wěn)態(tài)的作用分子機制

劉雄教授-膳食辛辣成分對糖脂代謝的影響機理

王釗教授-高脂飲食干預衰老相關惡病質樣表征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

劉樹滔教授-口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物活性及其可能機制

王書軍教授-淀粉-蛋白質-脂質的相互作用及結構解析:新觀點

邵興鋒教授-茶樹精油對果蔬采后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機制及其應用研究

何慧教授-基于構效關系的鴨蛋蛋清肽在腸道及骨骼中提高鈣生物利用率研究

洪雁教授-不同成熟度香蕉粉消化性及其干預機體糖脂代謝的研究

劉景圣教授-玉米和雜糧主食化、功能化加工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

劉賀教授-大豆種皮多糖在油/水界面吸附特性研究

沈群教授-小米膳食改善糖代謝功能研究

王建華研究員-液相色譜-質譜檢測甲殼類水產品中的過敏原

楊寶教授-異戊烯基類黃酮的天然資源發(fā)掘與異源生物合成

王頡教授-山楂加工關鍵技術裝備創(chuàng)新與示范

彭海教授-食品DNA檢測新技術及其應用

單楊研究員-柑橘綠色加工與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yè)化

陳全勝教授-食品質量安全快速無損檢測技術研究

龐廣昌教授-hGPR120受體傳感器的研究與應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進一步推動食品科學的發(fā)展,帶動食品產業(yè)的技術創(chuàng)新,更好的保障人類身體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質,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中國食品雜志社《食品科學》雜志,將與國際谷物科技學會(ICC)、浙江大學生物系統(tǒng)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浙江工商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浙江工業(yè)大學海洋學院、浙江海洋大學食品與醫(yī)藥學院、浙江農林大學農業(yè)與食品學院、寧波大學食品與藥學學院、浙江樹人大學生物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華美食品學會(CAFS)共同于 2019年8月1-4日浙江杭州 和寧波 舉辦“第四屆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國際研討會”。
在此,我們誠摯的邀請您出席本次國際研討會,共聚人脈、共享資源、共謀發(fā)展!

相關知識

第二屆科學與幸福研討會暨第二屆節(jié)食禪修與身心健康整合醫(yī)學學術論壇成功召開
第三屆母嬰營養(yǎng)與心身健康學術研討會召開
第九屆特殊食品大會——中國營養(yǎng)健康食品學術論壇暨第四屆功能食品與營養(yǎng)健康會議在成都召開
工程學院師生參加第三屆“環(huán)境污染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
“第三屆全國臨床語言學學術研討會”(一號通知)
第十九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召開
【中國食品安全網(wǎng)】第十九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召開
第18屆益生菌與健康國際研討會在無錫召開 在變局中堅定地選擇與科技同行/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
第八屆特殊食品大會——院士論壇暨第三屆功能食品與營養(yǎng)健康會議在溫州召開
第四屆環(huán)境污染與健康國際會議在南開大學召開

網(wǎng)址: 第四屆食品科學與人類健康研討會 http://www.u1s5d6.cn/newsview48259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