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after Sudden Man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after Sudden Man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4日 00:56

摘要:突發(fā)性人為災難因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抗拒性及造成毀滅性后果等特點,使得其對社會公眾的心理行為產生巨大心理沖擊。文章描述了突發(fā)人為災難后個體心理健康狀況和社會群體行為表現,闡述了突發(fā)人為災難對個體和群體心理影響的特點,重點分析了突發(fā)人為災難后的心理危機干預理論與實施,以及開展長期災后心理援助的模式。我國近年來突發(fā)人為災難多發(fā),加強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的研究與應用將會有力地提升全民預防和應對突發(fā)人為災難的能力。

Abstract: Sudden man-made disasters are unpredicatable and unresistable, and may cause catastrophic distruption and loss for the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s. The individual response and collective reaction to man-made disaster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in its severity, trajectories, and underneath func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sudden man-made disasters at both individual and group levels, specifically focuses theories and practice of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Working models of disaster management and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re discussed. Understanding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man-made disasters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in promoting the capability of preparation, prevention, and effective response to such disasters.

Key words: sudden man-made disaster     psychological crisis     post-trauma stress disorder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災難是指導致重大生命傷亡或廣泛環(huán)境變化,并產生系列經濟、政治和社會后果的事件[1]。它強調的是那些對人帶來負性影響的自然與人為事件,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則直接將災難看作是“一種大大超過個人和社會應對能力的、生態(tài)和心理方面的嚴重干擾”[2]。災難依據危害程度,可分為特別重大、重大、較大和一般等。研究者一般將災難分為自然災難與人為災難,簡言之,就是天災人禍。自然災難是由于自然發(fā)生的事件所導致,比如颶風、海嘯、地震等。而人為災難,則是由人類所致,比如恐怖襲擊;或者由于人類活動中的失誤或事故而產生的災難,比如石油泄露、核事故、重大交通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等。在我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中,突發(fā)人為災難事件包括事故災難、公共衛(wèi)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1]。瞬間發(fā)生的人為災難不僅導致生命傷亡和經濟損失,而且會給災難的幸存者及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性心理沖擊。

1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個體與群體的心理應激反應

面臨突發(fā)人為災難,個體和群體會產生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并導致系列的心理健康問題,但該問題長期未受到重視。2001 年美國“9·11”恐怖襲擊事件和 2011 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的發(fā)生,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學界和社會對災后心理應激反應的關注。對 1986 年切爾諾貝利核電事故 25 年后的研究發(fā)現,心理疾患是突發(fā)人為災難引起的最為普遍的公共健康問題,包括抑郁、焦慮、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醫(yī)學無法解釋的軀體癥狀以及污名化[3]。大量的流調發(fā)現,災難后 PTSD 的發(fā)病率可高達 33.3%,抑郁癥的發(fā)病率可高達 25%,受災者和救援者還可能出現焦慮、睡眠障礙、物質濫用(如煙酒)等心理及行為問題[4]。女性、精神疾病史、創(chuàng)傷暴露程度、當下壓力和社會支持缺乏等都是創(chuàng)傷后精神疾患的危險因素[5]。相比自然災難,人為災難幸存者的心理問題表現更復雜并持續(xù)受損[6]。一項關于大規(guī)模暴力事件的元分析研究表明,幸存者 PTSD 流行率為1.3%—22%,發(fā)病率的大小受災難是否蓄意以及事件和自身聯(lián)系的影響[7]。由于人為災難影響的不確定性以及伴隨疾病導致的生活改變及污名化,人為災難往往會給幸存者帶來巨大的持續(xù)影響。一項對非典病人的調查顯示:在急性傳染期,精神疾患發(fā)病率為 35%;一年后精神疾患發(fā)病率為 64%;三年后的隨訪中,42% 的隨訪者報告存在精神疾患,PTSD 發(fā)病率為 23.2%,抑郁癥發(fā)病率為16.6%[8]。這說明公共衛(wèi)生事件會給患者留下較長的心理陰影,患者的心理健康并不會隨身體健康的恢復而恢復,反而有惡化的趨勢。有關火災幸存者的研究發(fā)現,他們的 PTSD 患病率約為 25%,由于大火往往會造成長期的損傷(包括外貌變化),使得日常功能和社交受損,癥狀很難隨著時間消逝而消退[9]。

突發(fā)性的人為災難,由于具有不可預知性、不可抗拒性及造成后果的毀滅性,而對社會公眾的心理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災難帶來巨大負性信息或影響會隨著人際傳播,特別是隨著現代媒介而迅速傳播,從而也會在災害發(fā)生區(qū)域之外產生心理震蕩,甚至會引起全社會的恐慌。在“9·11”恐怖襲擊后 3—5 天,研究者采用隨機撥號的方式采訪了全美 560 名成人,詢問他們自己和孩子對于事件的態(tài)度,90% 的受訪者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44% 的受訪者一直處于應激狀態(tài),35% 的孩子出現至少一種應激反應。應激癥狀和程度與觀看相關新聞的多少有關,超過 1/3 的家長不讓孩子觀看相關報道。應激癥狀隨災難發(fā)生的時間有所減緩,在非紐約居民中,17% 居民在恐怖襲擊 2 個月后仍有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6 個月后仍有 5.8% 居民表現出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人們擔心未來還會發(fā)生恐怖襲擊,而自己或身邊的人會成為受害者[10]。而隨著媒介的傳播,福島核事件產生強烈的“心理臺風眼”效應[11],甚至引發(fā)我國各地搶購鹽、醋等的社會群體風潮。

突發(fā)性人為災難還容易誘發(fā)謠言傳播和加劇群際沖突。謠言是在模糊、危險或具有潛在威脅的情境中普遍流傳的未經證實的說法,以幫助人們理解和管理感知到的風險[12]。謠言的傳播強度取決于情境的不確定性、環(huán)境的威脅和焦慮等。突發(fā)人為災難特別是公共安全事故或恐怖襲擊等形成的高風險情境會引發(fā)謠言的高發(fā)潮。在真實信息真空的情況下,謠言替代性表達公眾災難后的震驚和憤怒等負面情緒,從而獲得控制感[13]。在環(huán)境具有威脅或危險性時,人們失去了自己的判斷能力,在強烈尋求安全感情緒推動下,人們一般沒有欲望或動力去驗證和調查信息的真實性;同時,危險和騷亂的情境也會使人們變得更加敏感,因此就更愿意傳播謠言[14]。

2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個體與群體心理應激的特點

相對于自然災害,突發(fā)人為災難對個體與群體心理影響表現出 3 個特點。

2.1 突發(fā)人為災難直接沖擊人們的安全感

即使是由于極端天氣條件引起的翻船災難事件,但最終還是由于人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存在安全隱患,即由于人類的失誤或事故造成的,這類災難理論上而言是可避免的。正因如此,較之自然災難,社會和個人對人為災難更加缺少心理和現實的預防和準備,即便有預防也不在個體的水平上。因此除了害怕、恐懼和無助之外,對于人為災難,人們的情緒反應還包括疑惑、憤怒、不信任和指責等,這些負面情緒不僅本身就是心理疾患的癥狀表現,也更容易導致長期的心理問題[15]。同時,突發(fā)人為災難隨著媒體與人際的傳播,會在短期之內在整個地區(qū)甚至國家范圍內,產生心理沖擊和心理恐慌,甚至會帶來社會的震蕩[10]。

2.2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會帶來更多迭代心理創(chuàng)傷

自然災難之后,社會各界會立即伸出援手,救援物資在第一時間開始籌集,受災民眾積極進行自救與重建。而對于突發(fā)人為災難來說,救援反應相對較慢,人們往往等待有關方面承擔對事件的責任,災難恢復也往往不是外界首要(或唯一)焦點,而重建工作也經常由外界進行主導,當地群眾缺乏話語權。由于突發(fā)人為災難往往存在責任方,問責和賠償就可能需要更大的精力,甚至牽扯法律訴訟或政治解決,這個過程也伴隨著更大的壓力和心理負擔[16]。責任不明確、無人負責、賠償不公平等,都是不公平感的來源,甚至導致各種社會群體大規(guī)模沖突。由于人為災難的長期后果尚不清楚,尤其是化學或者生物災難(比如污染、核泄漏、食品安全等問題)是否對身體和精神造成損傷?是否對經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這些損傷和影響能否恢復?何時恢復?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是未知。在高風險、不確定的情境下,個體和群體的心理狀態(tài)、決策表現都會受到影響[5]。

2.3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親歷者的心理創(chuàng)傷具有典型階段性

自然災難之后,幸存者通常會經歷沖擊(恐懼)、英雄主義(利他)、悲傷(內化)、憤怒(外化)、重建常態(tài) 5 個階段[17]。災難后兩天左右的沖擊期,受災群眾的身體反應明顯,如肌肉緊張、胃部不適等;情緒反應激烈,表現為易怒、害怕、煩躁等;行為表現為睡眠困難、進食障礙等。英雄主義則是指在災難之后人們開始互相救助,表現出熱情高漲的情緒。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人們更多表現出困惑、指責、不信任和對長期影響的不確定,心理健康水平迅速下降并持續(xù)保持在較低的水平。人為災難后,親歷者很少經歷群情激昂的英雄主義,往往直接進入悲傷和憤怒情緒[16]。有一些突發(fā)事故后憤怒期的時間會相應延長,甚至任何突發(fā)事件都可能延長或再次引發(fā)憤怒期。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會出現典型的悲傷和憤怒情緒,在事件后兩天至兩周開始,親歷者除表現出焦躁、易怒等情緒以外,部分人還會表現出攻擊、串聯(lián)、張貼標語和網絡泄憤等行為。憤怒期可再細分為 3 個階段。(1)醞釀階段。經過沖擊期、悲傷期之后,受災民眾心理顯得較為敏感,總體表現為“暫時平穩(wěn),暗流涌動”。(2)釋放階段。部分民眾在自身訴求遲遲未得到回復或外部信息與自身意愿相差過大時,容易出現非正常甚至過激的言行,例如攻擊、網絡泄憤和群體暴力等。(3)覺知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受災民眾開始得到更多有關災難事件處理信息。如當地政府頒布的某些賠償政策,或冷靜下來,或繼續(xù)釋放,內心開始覺知思考,衡量利益得失。

3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 3.1 危機干預與心理援助的時機與內容

突發(fā)人為災難發(fā)生后,需要最大限度地減少災難對人類身心健康的影響,提供急救和持續(xù)護理。為了將影響降到最低,必須實施心理危機干預和管理。典型的危機管理包括 4 個環(huán)節(jié),即 PPRR——預防和減災(Preventionand mitigation)、準備(Preparedness)、緊急反應(Response)及恢復(Recovery)。其中緊急反應和恢復兩個環(huán)節(jié)主要針對已發(fā)生事故的危機管理[18];同時,為了恢復幸存者、救援者等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開展長期的心理援助。

在災后早期階段,心理干預的重點是提高安全感、促進穩(wěn)定性(冷靜下來)、促進個體和集體的效能感、促進人際聯(lián)系、點燃希望[19]。危機事件應急管理(criticalincident management)是指針對危機情境中個體,旨在緩和急性心理壓力、恢復生理心理功能平衡、減小可能發(fā)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的緊急心理護理[20]。一般應急管理融合了危機干預、小組壓力輔導等技術,主要包括 7 個核心內容:危機前準備(個人和組織層面)、災后大規(guī)模遣散程序、個體緊急危機輔導、無害化處理(簡短的小組討論、旨在降低急性癥狀)、危機事件壓力輔導(較長的小組討論、旨在對于災難的心理完結及重癥轉介)、家庭危機干預、后續(xù)說明及轉介心理評估與治療[21]。

危機干預是暫時解決問題,干預本身一般都很短,干預效果可能持續(xù)很久[20]。研究發(fā)現,在突發(fā)人為災難后短期內個人的應對方式,可以顯著預測后續(xù)的心理健康情況。對“9·11”恐怖襲擊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調查顯示,恐怖襲擊發(fā)生兩周內個人采用的應對方式對 6 個月后的創(chuàng)傷后應激癥狀預測的效果,僅次于采用事件前是否患有精神疾患。人們在恐怖襲擊后的積極應對可以預防后續(xù)的心理問題,而恐怖襲擊后不去應對應激癥狀(如否認、放棄等)會增加 PTSD 的發(fā)病率。因此,在突發(fā)人為災難剛剛發(fā)生后,采取緊急的干預可以有效緩解當時癥狀、恢復秩序,并預防后續(xù)的心理疾患[22]。

由于災難所導致的心理問題不會很快消除,可能在多年之后仍有影響,個體在經歷創(chuàng)傷之后可能出現不同的癥狀發(fā)展,主要包含 4 類。(1)大部分人在事件后不會表現出高應激的狀態(tài)和心理問題,有較強的心理韌性者約占 35%—65%。(2)另有 15%—25% 的人在創(chuàng)傷后應激水平較高,且隨著事件消失而癥狀消失,屬于心理恢復人群。(3)第 3 類人群表現為長期受損(5%—30%)、癥狀持續(xù)。(4)最后一類人群在事件發(fā)生后初期沒有反應出強烈的應激反應,而是在后期才表現出癥狀,屬于延遲受損(0%—15%)[15, 23]。

因此,人為災難后有相當數量的群體需要長期心理援助。聯(lián)合國機構間協(xié)作組織(IASC)2007 年出版了《在緊急情況下的精神健康和心理援助指南》,為解決災后最急需的精神衛(wèi)生和心理及社會問題提出了綜合建議。在指南中,就緊急情況下的心理救援提出了以下的基本原則:(1)應急計劃;(2)全面評估;(3)重視長期發(fā)展;(4)各機構之間的合作;(5)將心理援助融入基礎醫(yī)療;(6)面向全體受災人群,提供服務;(7)深入系統(tǒng)的培訓和督導;(8)利用重要指標進行監(jiān)督。該指南也明確了普及開展長期心理援助的重要性[24]。

3.2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心理危機干預

危機干預的主要目標是降低事件的沖擊和影響,助力正常的復原過程(正常人對于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使人恢復到正常的適應能力。危機干預一般需要遵從以下原則:簡單(方法簡單)、快速(幾分鐘、最多一小時)、應變(需要適應各種新的情況)、實用(任何建議必須實用才有效)、就地(就近進行接觸)、及時(危機情況需要緊急處理)、預期(需要樹立合理的積極效果)[25]。日本災后心理健康護理指南中強調,災后心理工作者首先要協(xié)助當地的精神衛(wèi)生機構正常運轉,并在災后盡早與災民進行接觸,如果心理干預不及時,焦慮、絕望、困惑的情緒得不到緩解,就更容易產生嚴重心理問題乃至群體事件。在最初階段,心理工作者針對受到影響的當地居民主要開展兩類活動。(1)作為總體救援行動的一部分促進整體人群的心理健康、降低整體人群的壓力和心理創(chuàng)傷,主要內容包括探訪災民了解情況、傳播準確的災難信息和對普通大眾的心理教育。(2)對于災后常見精神疾患的預防、早期發(fā)現和治療,包括精神疾患篩查、鼓勵人們接受咨詢、對個體進行心理教育、轉診等。根據該指南,在災后1—2周內,第一類活動是重點;第二類活動應在滿足災民基本需求之后開展,主要著重于降低困惑和迷茫,而非作出診斷[26]。

國內外行之有效的危機干預方法包括:心理急救、壓力輔導、快速眼動脫敏治療、穩(wěn)定化技術等,可以一對一地進行個體干預,也可進行群體干預[20]。此時期受災群眾處于最初的恐懼中,很多反應是正常的應激反應,心理護理主要以應急、穩(wěn)定為主,要尊重個體自然恢復的過程與心理韌性能力,避免直接深入探索災難發(fā)生時的場景和過程[26]。對于影響廣泛的重大突發(fā)事件,開設危機干預熱線或網絡平臺可以照顧到更多受災群眾。由于重大應激反應可誘發(fā)精神分裂癥等重癥精神病癥狀加重或復發(fā),因此危機干預階段應特別關注精神病患者或有精神病家族史的個人,出現精神病性癥狀的及時對其采取藥物等方式進行干預[27]。

危機干預的干預階段另一個重要任務是需求評估。與身體傷痛相比,心理創(chuàng)傷并不直觀,需要較為深入的分辨與評估。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心理評估包括社區(qū)層面和個體層面,分別考慮不同的實際情況和需求。(1)社區(qū)評估。社區(qū)評估主要是為了了解人群中精神疾患和心理問題的發(fā)病率以及不同干預需求的頻率和程度。準確的評估是分配有限資源、建議服務內容、明確干預重點的基礎。社區(qū)評估要求快速、有代表性,常采取走訪社區(qū)干部和快速篩查的方法。根據評估內容不同,評估進行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比如 PTSD 的臨床診斷病程要求是 4 周,即持續(xù)出現癥狀4周以上方可診斷(抑郁癥的診斷標準病程為 2周)[28]。因此早期的社區(qū)評估(事件后2—4 周)主要是了解社區(qū)情況、創(chuàng)傷暴露情況、受損情況并發(fā)現可能的心理問題個體。(2)個體評估。個體評估則是進行相對細致的臨床診斷、日常功能、社會心理因素、個人態(tài)度與信仰、個人及家族病史等評估,并直接提供可以滿足個體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務。個體評估往往針對社區(qū)評估中發(fā)現的已經出現的嚴重癥狀或高危人群。

3.3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長期心理援助

根據心理復原的社會生態(tài)理論,個體受到不同層面的因素影響:個體、家庭、學校和社區(qū)、社會文化。(1)個體因素。包括性格、應對方式、生理因素、遺傳因素等。(2)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經濟社會地位、親子關系、教育水平等。(3)學校/社區(qū)因素。包括社會支持、同輩關系、社區(qū)環(huán)境、鄰里關系等。(4)社會文化因素。包括社會經濟因素、社會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等。心理健康依賴于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健康與平衡[29]。

在突發(fā)人為災難后,所有受到影響的個體均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IASC 建議針對全社會進行基本的心理干預,不僅針對有需求的個體,也包含沒有出現癥狀或者不主動尋求幫助的個體[24]。

重大突發(fā)人為災難后進行心理健康援助、滿足民眾心理社會需求是保障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援助工作本身也代表了社會的進步,促進社會公平、保障個人尊嚴、鼓勵自助和參與,這些都是文明社會文化的體現[30]。由于需求不同,需要在初期進行評估、辨別,并有統(tǒng)籌、有側重地開展針對性的心理援助。根據癥狀水平和發(fā)展趨勢,按照對心理干預的需求程度,可將人群分為 4 類。(1)明顯出現癥狀的人群。包括臨床和亞臨床人群。(2)高危人群。高度創(chuàng)傷人群、心理疾患的高風險人群,包括嚴重受創(chuàng)人群、喪親家屬、救援者等。(3)易感人群。容易受到災難事件影響,有較高災后心理疾患、較高流行率的人群,如兒童、青少年、女性、老年人等。(4)普通人群。暴露于重大突發(fā)事件的一般民眾,可能受到影響的所有人群。

對于已經經過診斷符合精神疾患臨床標準的個人,或者未達到臨床標準的亞臨床患者,應采取干預進行治療。國外常見的干預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藥物治療須在專業(yè)精神病醫(yī)生的診斷下開展,如抗抑郁藥(針對 PTSD、抑郁癥)、神經刺激類藥物(針對抑郁癥)等。目前,國際上針對 PTSD 的心理治療,臨床驗證有效的方法有認知行為治療、暴露治療等;針對抑郁癥的心理治療,臨床驗證有效的方法主要是認知行為治療[4]。另外,近年來我國也開始了中醫(yī)治療 PTSD的研究,有證據顯示針灸在治療 PTSD上效果與藥物相當[31]。對于高危人群(嚴重受創(chuàng)人員、喪親家屬、救援者等),應進行以心理治療為主的心理干預、開展心理教育,以防止其癥狀惡化或遲發(fā)性心理疾患。對于易感人群(如婦女、青少年及兒童、老年人等),可通過進行心理教育、組織團體活動等方式開展心理服務、促進學校和社區(qū)的文化氛圍。對于普通人群,可通過公共宣傳、新聞媒體宣傳傳播信息穩(wěn)定情緒、促進積極情緒,從而提高全民心理健康。另一方面,針對伴隨人為災難的污名化,也需要通過教育,讓普通群眾了解情況并與受災人群進行接觸,以達到去污名化的目的。

由于心理援助持續(xù)時間長、服務范圍廣等特點,災后的心理服務也需遵從外界主導到當地自助的方式轉化。由于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普遍缺乏專業(yè)的心理學、精神衛(wèi)生隊伍[32],災后初期的危機干預又有較高的專業(yè)要求,因此在災后早期,需要有組織的外來專業(yè)人才與當地人員共同參與危機干預工作。危機干預專家在到達當地后,首先應與事件救援指揮部門、當地精神衛(wèi)生系統(tǒng)取得聯(lián)系并了解其需求,與當地醫(yī)療系統(tǒng)、教育系統(tǒng)等取得聯(lián)系并了解情況進行初步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易感人群、高危人群集中的社區(qū)和學校進行篩查并提供危機干預。救援者由于長期暴露于災難場景,加之工作強度大、缺乏休息,更易出現應激反應[33]。因此針對救援者和樞紐人群(如醫(yī)護人員、教師、基層干部等),應進行個體及團體危機干預,保障救援工作的順利進行。緊急救援期之后,社區(qū)開始進行恢復重建,心理服務也從危機干預階段轉入更為常規(guī)系統(tǒng)的心理援助。該過程的成功取決于 5 方面:政府與政策、人力資源與培訓、項目與服務、研究與監(jiān)督、經費與財務[34]。該階段,專家應與當地政府協(xié)作,在學?;蛏鐓^(qū)建立心理援助中心,并根據服務對象的區(qū)別,采用不同的心理援助模式和方法進行常規(guī)系統(tǒng)的心理援助;同時,著手培養(yǎng)當地人才和隊伍,通過專業(yè)培訓和督導,建立由以專業(yè)心理援助團隊(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服務非政府組織等)為核心、有一定心理學知識的基層團隊(如教師、基層干部)為外圍的心理援助團隊,并與當地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部門聯(lián)動進行轉介,從而形成完整的心理服務體系。為保證心理援助的質量,應從國家層面制定標準和培訓內容,并進行統(tǒng)一的定期培訓和考核。同時建立統(tǒng)一的機構和個人的注冊體系,以協(xié)調、監(jiān)督具體心理援助工作的開展。

4 突發(fā)人為災難后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建議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加速,人口越來越集中,密集度越來越大,社會生活方式越來越高度組織化,突發(fā)人為災難帶來的人員傷亡和心理沖擊風險也隨之大幅增加。為了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我國突發(fā)人為災難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穩(wěn)定問題,應進一步加強 5 方面的工作。

(1)完善災后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法律法規(guī),加強災后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在國家救災行動中地位。近幾年,我國發(fā)生了系列突發(fā)人為災難,我國政府和社會不僅實施了高效的生命營救和物質救援,而且也高度關注災難后心理危機干預與心理援助。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專業(yè)性強,對人員知識、資質、臨床經驗有嚴格要求,當前仍缺乏專業(yè)人員資質認證、培訓和效果評估,加之災后非常態(tài)的社會狀況,亟需進行統(tǒng)一管理和資源支持,出臺配套的法律法規(guī)保證,以確保心理援助工作及時、穩(wěn)定、有效地開展。

(2)建立科學的災后信息發(fā)布、重大決策、善后處理和問題反饋等制度。要逐步或實時地發(fā)布或公開突發(fā)人為災難后事故處理的進展,既要保證信息的公開、透明,又要表達對受災民眾的重視,同時杜絕小道消息的產生。準確發(fā)布信息除了有利于增加受災民眾的安全感和對政府的信任度,還有利于心理援助工作的順利開展。擴大民眾的參與權,吸收民眾代表參與災后處理與重建相關的區(qū)域重大事項決策,增強決策透明度。例如,在災后房屋安全鑒定辦法及維修方案、室內定損評估及賠償處理辦法正式發(fā)布之前,先在居民代表中征求意見,逐步釋放信息,避免政策出臺后產生大的波動。鼓勵和宣傳受災群眾通過合法的途徑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正常的信訪途徑等,讓受災民眾能找到正常、合法的問題反饋和情緒宣泄的途徑。

(3)高度重視次生災難發(fā)生對個體與群體心理產生的迭加沖擊。突發(fā)人為災難發(fā)生后,緊急救災時,要立即開展安全普查和教育工作,預防再次發(fā)生該類事故。如果在安置階段發(fā)生次生的事故或發(fā)生帶有負性情緒的事件,將可能直接激化矛盾,影響事故的善后處理,其中的次生災害包括火災、打架受傷等,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這類影響。從概率論的角度,危險的工業(yè)設施必然會發(fā)生意外事故,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因此,需要科學地規(guī)劃和設計危險類的工業(yè)設施,使其危險事故在可控和可預測范圍內。同時,對危險工業(yè)設施設置多重探測和警告系統(tǒng),提前發(fā)現、提早處置。

(4)對于社會穩(wěn)定的任務要有符合災后狀態(tài)的定位。將不發(fā)生惡性社會性事件和一旦發(fā)生任何社會性事件要得到及時響應這兩點定位為工作底線。對民眾到上級部門提出要求等按照正常需求表達對待,以緩和民眾和工作人員兩方面的高壓力狀態(tài),避免不良事件的發(fā)生。對極個別散布謠言、蠱惑他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人員,聯(lián)合公安機關依法給予嚴肅處置。建立問題快速落實和服務群眾長效機制。針對群眾反映的困難問題,能現場解決的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在作好解釋說明的基礎上,開通綠色通道,快速分流辦理,跟蹤督查落實,逐步將群眾工作從應急轉入常態(tài),按照“先簡后繁?;尽钡脑瓌t,滿足流動人口的教育、醫(yī)療等基本需求,逐步推進公民同等化待遇。

(5)部署突發(fā)人為災難后心理創(chuàng)傷研究單元和重大科技任務,為災后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提供科學支撐。圍繞“基于基因-腦-行為-社會的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的發(fā)生機制”的系列科學問題,凝聚多領域科研力量開展研究,從而帶動解決我國各類應激事件(交通、家庭暴力、性侵、各種診斷重大疾病等)帶來的心理疾患問題。培養(yǎng)心理危機干預與援助專業(yè)人才,建立全國專業(yè)人才儲備網絡,以應對我國各類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后的巨大的心理危機與援助需求。

相關知識

Introduction
遠程心理健康服務:應用、優(yōu)勢及挑戰(zhàn)
The influence of lifestyle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obesity in an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Stress and Distress During Pregnancy: How to Protect Both Mother and Child
緊急剖宮產術后產婦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進展
運動與健康(Sport and health)
自我超越生命意義對壓力和健康關系的調節(jié)作用
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網絡化心理干預及起效機制
Travel(旅游)、Health+and+Fitness(健康與保健)(暫無語音,只提供參考)及答案解析.doc
孕產婦分娩心理創(chuàng)傷的研究進展

網址: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Assistance after Sudden Man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0520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