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朋友

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朋友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5日 11:03

快樂、滿足、平和、寧靜、振奮 、

痛苦、憂傷、緊張、恐懼和沮喪

如果請你在第一行羅列的正性情緒和第二行羅列的負性情緒中作選擇,你會選擇哪些?

我曾多次在學生和來訪者中做這樣的小試驗,結果,無一例外,所有人都只選擇前者而非后者,那就是: 快樂、滿足、平和、寧靜、振奮。

在人們眼里,正性情緒都是好的,因此,越多越好。而負性情緒都是不好的,因此,一點都沒有才好。其實,這是對情緒的重大誤解。

抽象地看,快樂的確比痛苦好,無畏一定比恐懼好,振奮一定比沮喪好。

但是,生活是具體的,我們根本無法脫離具體的情境來判斷情緒的好壞。

比如,在森林中見到老虎,如果我們不感覺恐懼,那么,十有八九就會葬身虎口了,而唯有恐懼,才能調(diào)動起人的生命潛能,使人擁有逃出虎口的一線生機。

再如參加高考的學生,如果他上了考場還像什么事也沒有一樣,一點不緊張,那么,他的成績十有八九會出問題。

再比如你最好的朋友熱戀中對方突然提出終止關系,事后他或她表現(xiàn)的是非常的快樂而不是痛苦,如果真碰到這樣的事,你是會對他或她擔心還是放心?

情緒是以主觀體驗、生理變化和外部表現(xiàn)為特征的。

以快樂這種正性情緒為例,當我們達到了渴求的目的,原有的緊張感就會解除,這時我們體驗到的情緒就是快樂。此時,我們主觀上的體驗會是愉悅、欣喜、滿足,生理上則會變得放松,外部表情則是:笑逐顏開,神采飛揚甚至手舞足蹈等。  

如果人類沒有情緒,這個世界會是什么樣子?

讓我們想象一下,如果日出、鮮花、藍天、白云這些大自然的美景不能觸動我們,使我們體驗到陶醉、迷人與美妙,那么這個世界會是多么單調(diào)、枯燥和乏味?

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期盼、牽掛與支持不能使我們產(chǎn)生溫暖、親近與美好,那么生活該是多么冷漠、無情與荒涼?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這個世界并不缺少美,而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也許現(xiàn)在我們還可以補充一句:有時還缺少體驗美的情緒能力。

即使是被情緒心理學家稱作負性情緒的情緒,對豐富人的生活也有極大的意義。比如,對污染的擔憂,使我們?yōu)橹匾娝{天白云而努力改善環(huán)境;對人際間缺乏教養(yǎng)的行為的厭惡,使我們懂得了自律;考試帶來的緊張,使我們在考場上變得格外地認真與專注;對災難的恐懼,又使我們凝聚并爆發(fā)出超常的力量……

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實不論是負性情緒還是正性情緒,都賦予生活以意義,甚至可以說是使世界充滿生機的首要條件。

周圍世界的美與丑對一張沒有生命的桌子而言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桌子沒有感受的能力;與桌子相比,人類真是幸運,大自然不僅賦予周圍世界的美麗,而且讓我們具備了一種天賦能力——感覺并體驗世界的能力。

由于這種能力的存在,生活從此才有意義:大到為理想而奮斗,小到為一頓晚餐而辛勞,都可以讓人體驗到愉悅、欣喜、滿足和成就的感覺,這種感覺若用一個心理學術語來概括,那就叫:幸福感。正是情緒使我們具備了如上所述的審美功能。

情緒還是我們適應生存的心理工具。

我們都知道軀體在幫助我們適應環(huán)境、有效生存中所起的作用。海邊的人靠捕魚為生,高山上的人靠狩獵為生,平原上的人靠耕種為生……人類因勢利導,靠自己的雙手發(fā)展出最有效的生存環(huán)境和生存方式,如遇外敵入侵及災害,人們還要憑借自己的軀體力量或反抗或逃生。

但很少有人想到,若沒有無形的情緒作中介,上述一切活動甚至都不會發(fā)生。因此,情緒是幫助人適應生存環(huán)境的有力而且首要的工具。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生來缺乏情緒感受和表達的能力,餓了不知道哭,渴了不知道鬧,摔傷了不知道疼,流血了不知道害怕,那我們原本脆弱的生命又會增加多少危險?

如果我們幼時感到舒適時不能以微笑去向養(yǎng)育我們的父母表達滿足和感激,如果當父母帶我們?nèi)タ此{天白云、紅花綠葉時,我們不能以驚喜與好奇回應父母,與他們作情感交流,那么,我們的父母該是多么的失望甚至痛苦?

幸好我們的基本情緒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它使我們?nèi)祟愒隈唏僦芯椭烙们榫w向環(huán)境發(fā)送信息,以此調(diào)動環(huán)境(父母、親人)對我們的關心與照顧。你看,嬰兒用微笑吸引母親,使她久久不忍離去;你聽,嬰兒用哭泣去喚起母親對自己的注意,使她立刻放下手中的事而趕來照顧自己…… 成年人同樣依賴情緒而生存。

對毒蛇猛獸、車禍及其它意外事故的恐懼使我們小心謹慎,從而免除許多不必要的犧牲;對兩敗俱傷的人際競爭的反感與擔心使我們學會了互惠互利、雙腦雙贏;面對敵人的入侵,恐懼與憤怒使我們變得特別勇敢與堅強;而對新事物的興趣則引領著我們不斷地擴大自己的知識和生存空間……

隨著人類情緒的進化,我們還學會了通過主動調(diào)節(jié)情緒來協(xié)調(diào)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例如,在面對一個不可逆的問題情境時,我們會安慰自己,說服自己想開些,并且能從中吸取教訓,使自己由沮喪變?yōu)檎褡?,從無望變?yōu)槌錆M信心和希望。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是情緒使我們得以主動協(xié)調(diào)與他人的關系,比如通過微笑表達友好,通過熱忱表達關切。我們還知道:表現(xiàn)快樂會使人感覺愉快,表現(xiàn)穩(wěn)重會使人感到放心,表現(xiàn)體貼會使人感到親近,表現(xiàn)幽默會使人感覺放松。

情緒還有影響人際溝通與交流的作用。

和別人交流時,我們都有這樣的經(jīng)驗:不僅注意聽對方說什么,而且還要注意他的表情。如果一個人笑著對你說:“你真煩!”那你不僅不會生氣,還會很高興他把你當作了親密無間的朋友;但如果一個人冷冷地對你宣布:“我喜歡你?!蹦悄阋欢〞杏X很不舒服。

為什么我們在和別人說話時要這么留心人的表情——情緒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呢?因為人與人之間除了言語交流之外,還有非言語交流,情緒便是非言語交流的一種,它通過人的面部表情、體態(tài)表情和語調(diào)表情,向人傳遞著比言語更為豐富、微妙而又真實的信息。社交場合中,我們會根據(jù)他人的表情判斷自己的言行是否得體并及時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與人相處時,我們會用冷淡表示距離,用熱情表達友好……

此外,情緒成了我們適應人文環(huán)境的工具。

不僅如此,與人相遇時,別人表現(xiàn)出的欣喜會讓我們產(chǎn)生自我價值感;與人相處時,別人的皺眉會使我們自省與自我約束; 在此,情緒又成為我們自我察覺與調(diào)節(jié)的工具。

不論是經(jīng)驗還是實驗都已證實,人類的基本情緒(快樂、憤怒、恐懼、憂傷)是一致的,有著共同的生物學基礎。正因如此,情緒不僅有助于我們和本民族人的溝通,而且也使我們得以和世界各地的人溝通。

想一想兩個語言完全不通的人通過面部表情和手勢熱烈交流的情景,想想那場景中不時閃現(xiàn)的會心的微笑,那表示贊成的用力的點頭,那種融洽與友好、溝通與理解,是不是有一種特別的感染力?!

情緒還有激發(fā)人行為動機的作用。

愛會成為激發(fā)人們?yōu)檎x、為和平、為環(huán)境、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動機;

好奇會成為激發(fā)人們?nèi)ッ半U、去探索、去努力認識世界的動機;憂傷會成為激發(fā)人們深入思考的動機;

恐懼會成為激發(fā)人們追求安全的動機;

焦慮會化作人們爭取放松的動機……

看到情緒所具有的審美功能、適應功能、交際功能和動機功能,看到我們是如此地受惠于自己的情緒,我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情緒不論正負,都是一個人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內(nèi)在資源之一。所謂正負之分,在某種程度上只是為便于分類而己,在此并不存在褒貶之意。事實上,情緒是個中性詞,適時適度就好,非時非度就不好,正負情緒皆然。

情緒是我們的朋友而非敵人。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四肢、五官、內(nèi)臟等有形器官的作用,可是否想過情緒、情感這類無形的心理過程對于生命的意義呢?人們在深入地認識自己之前,往往把情緒當作自己的敵人或人性的枷鎖。為此,先哲們或提倡克制、控制情緒,或提倡消滅情緒。

這真是一個極為奇怪的現(xiàn)象,人類對自己與生俱來的四肢五官充滿了感激,但卻對同樣與生俱來的情緒充滿了恐懼與敵意。

也許,在人借助科學手段認識自己之前,不得不以如此極端的方式應付自己的情緒。但是,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在科學心理學已誕生了100多年的今天,在人類對自身又有了更深入認識的今天,在了解人都是善惡并存的這一事實的今天,人也應該學著接納并且善待自己了。

更何況,情緒恰如我們的軀體,也是我們得益于祖先的最重要的內(nèi)在資源之一。

情緒是人腦的高級功能,是人類生存適應的心理工具。由于它的存在,人類才不僅得以延續(xù)而且能夠享受生活的美好。盡管過度或不足的情緒會產(chǎn)生問題,但這世界上什么過度或不足不會成問題呢?

善念過度,正義感不足不也都會帶來問題嗎?想想那個東郭先生!

視情緒為敵人,總要克制、控制甚至消滅自己的情緒。這種對情緒的態(tài)度引發(fā)了不少心理問題。

心理咨詢中,最常見的由情緒引發(fā)的問題包括: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緒,不會表達情緒以及不會調(diào)節(jié)情緒。

以來訪者甲為例,他是位高高大大的男士,近來他的一個朋友去世,他十分悲痛。但他認為,男的若當著別人的面表現(xiàn)出悲傷是缺乏男子氣。因此,他白天在同事面前總表現(xiàn)出有說有笑的樣子,可到了晚上,他總是一邊想念朋友,一邊無數(shù)次自責:“我怎么這樣殘酷,這樣沒有良心!朋友走了,我居然還能笑得出來?!”

甲的癥結在于不能接受自己的柔情。這樣的情況在男士中不少見。很多男士都有這樣一個誤區(qū),認為男性表現(xiàn)憂傷、痛苦、思念等情緒是一種軟弱無能。因此,他們常常喜歡裝出一付很嚴肅、很堅強的樣子,他們以為這樣才叫“有個性”或“酷”。

他們不知道,每一次對自身柔情的壓抑與扼殺,都是對自己心理的一次傷害,這樣的傷害積累多了,人就會出問題了。

其實,人都是兩性同體的。每一個人都具有異性的生心特征。從生物學角度看,男性分泌雌性激素,女性也分泌雄性激素。心理上亦然。榮格就曾提出:每一個人的集體無意識層面都潛伏著一個異性原型,因此每一個人都天生具有異性的某些精神特征。這是從我們遠古的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在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的經(jīng)驗中發(fā)展起來的。每個人身上的這種異性特征使兩性間的協(xié)調(diào)和理解成為可能。

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就是能恰到好處地協(xié)調(diào)并表現(xiàn)自己天性中的兩性特征。如果一個人不能充分發(fā)展或過度發(fā)展自己無意識中的異性傾向,就有可能產(chǎn)生不協(xié)調(diào),例如一個男性過度發(fā)展自己的女性傾向,就可能顯得多愁善感、憂柔寡斷,而如果他過份壓抑自己的女性傾向,則可能顯得冷酷和有攻擊性。對女性而言亦然。

一個人,一個社會,如果能更多接受每個人身上合乎比例的異性成份,那么社會就會健康許多,個人也會少許多壓力。

再回到甲的故事中,如果他一開始就接納自己的痛苦并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它。那么,他就不會有后來近乎崩潰的感受;再如果,他為了符合自己心目中有關男性的刻板印象,白天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但他接納自己的掩飾,那他也不會有后來的痛苦。

但他太拒絕自己了,既不接納自己的痛苦,又不接納自己對痛苦的掩飾,結果他就不得不同時體驗雙重痛苦:失去朋友與譴責自己。

再看乙與丙,她們是一對好朋友,高考時乙如愿以償,丙卻因失誤而落榜。乙在為自己高考如愿而高興的同時卻又非常非常自責,她不能容忍自己在好友落榜時“居然還能高興起來”,她認為自己“太自私”。

其實,為自己高興和為朋友不安是不矛盾的。人有權利為自己的成功高興。更何況,情緒是自然發(fā)生的,很多時候先于意識,高考成功,出于本能感覺高興就如同渴極了時喝到了水而感覺非常愉悅一樣,是很自然的事。我們沒有必要為此而自責。得意沒錯,忘形才需要反省。

在心理上接納自己的高興,但在行為上注意體貼朋友就可以了。如果還能以建設性方式幫助朋友走出困境,那簡直就是完美了。

一個人如果肯接受自己的情緒,肯與之同行,那么,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更不會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更何況,當負性情緒發(fā)生時,往往正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最佳時機。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問自己:為什么這事讓我如此生氣、不滿甚至憤怒?它觸動了我的什么?現(xiàn)在我可以為自己做些什么?

這個世界,有多少人因為不能接受自己的負性情緒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無法自拔?!

而事實上,我們正可以趁此機會梳理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的需要,可以做自己的心理治療者,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的結或問題所在。

這樣,面對不由自主而來的情緒,我們就可以做出自主的調(diào)節(jié)和引導。

情緒問題有時還可能出在不懂或不會表達上。

情緒無論正負都需要表達。正性情緒需要人分享,負性情緒則需要人分擔。

壓抑正性情緒則人的快樂會減半, 壓抑負性情緒則不快會增倍。

這就如同那句老話:一個快樂說出來會變作兩個快樂,一個痛苦說出來會變作半個痛苦。

不僅如此,壓抑自身情緒還會影響人際關系,會在人與人之間造成疏遠、誤解甚至沖突。

人們不懂甚至害怕表達情緒,從宏觀上看,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從微觀上看,則是由于不懂得用建設性方式表達情緒,尤其在負性情緒的表達上更是如此。

有人憤怒時,要么強壓怒火要么出口傷人或大打出手,結果受傷的不僅有對方而且也有自己。有人憂傷時,只知道向隅而泣;有人不滿時,只知道憋在心里……

情緒的健康與否與人是否以恰當?shù)姆绞郊右员磉_有很密切的關系。

臨床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癥狀指標:述情障礙,其要點之一就是指缺乏用語言表達情緒的意識和能力。

其實,表達情緒就是能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快樂、滿意、振奮或不快、不滿以及沮喪等。

只要表達時注意對事不對人,注意客觀描述自己對某事的感覺而不是指責別人,那么,情緒表達不僅會增進我們對自身的了解與把握,而且會增進我們與他人的相互理解與支持。

情緒就像海浪,有潮漲就有潮落。

有些人害怕自己的情緒,是因為情緒來時太快,有時甚至是猝不及防。因此,先哲們常提醒我們不要做情緒的奴隸。

其實,情緒的發(fā)生發(fā)展是有自己的規(guī)律的。

當我們覺得自己要被情緒淹沒時,其實情緒正在開始走向退潮呢。

有人以為,在情緒沖動時等待其退潮一定是一件很難的事,一定需要巨大的毅力與意志。

其實不然,人生的許多關鍵處,有時甚至只需要短短的幾分鐘和很簡單的幾個行為。在情緒的把握上更是如此。

因為人的自我保護和自救能力太強了,借助于一點點外力,它就能發(fā)揮巨大的自主作用。

當情緒沖動時,只要一個人懂得把握自己不采取行動,有時候,甚至只需要一分鐘的把持,就可以避免許多的麻煩甚至不幸。

把持情緒的方法很多,而且也并不復雜。

迅速離開刺激環(huán)境或在心里數(shù)數(shù),數(shù)到一百,這是最簡單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兩種方法。

但前提是:你要對情緒的發(fā)展規(guī)律有了解,你要有情緒可以把握的信念,你還要有對自己情緒的接納與了解。

情緒的發(fā)展是有其規(guī)律的,它首先是與生俱來的。

人的基本情緒如快樂、愛、振奮、平和、痛苦、恐懼、憤怒等都是得之于造化并在種族進化中逐漸完善的。

感謝造化,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我們,而且在我們的身上安置了快樂、滿足、平和、喜悅等機制,以此獎勵我們,還用恐懼、憤怒、痛苦、煩躁等機制來警醒我們,使我們能夠及時警覺自己遇到的問題。

感謝我們?nèi)祟惖淖嫦?,是他們在千百萬年的進化與發(fā)展中逐漸完善了感受、表達并利用多種情緒的功能,使今日的我們得以在適應環(huán)境時少走彎路,多走捷徑。

感謝我們的祖先,是他們的進化與發(fā)展讓我們擁有了完善的情緒這一最寶貴的內(nèi)在資源,使今日的人類不僅得以延續(xù)而且能夠享受生活的美好。

情緒又是隨時隨地與我們同在的。

我們體驗到的平靜、愉悅、快樂、憂傷、煩惱、焦慮、沮喪、振奮、疲憊、滿足等情緒交替發(fā)生,浸透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使我們的生活充滿了色彩。

每一種基本情緒都是與生俱來并有各自不同的適應功能的,如果環(huán)境給以積極的應答,這些基本情緒就會隨著人年齡的增長而分化發(fā)展為更加細膩、豐富的情緒情感;如果環(huán)境未曾給以積極的反應,甚至壓制嬰兒的基本情緒,則人的情緒能力就會退化,長大后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冷漠無情或暴躁易怒的人。

舉例說,在理想狀態(tài)中,嬰兒用微笑表達他的舒適感并吸引母親的關注,以哭泣表達不適并激發(fā)母親作出相應的調(diào)節(jié),以尖叫表達憤怒從而強迫母親改變對他的照顧方式,又以歡笑表達對父母的感激。就這樣,一個看起來那樣柔弱無助的小嬰兒,卻以其天生的情緒能力使他的父母最心甘情愿地成為他的“仆人”。

在這樣的理想狀態(tài)中,嬰兒與父母逐漸建立起依戀安全感——小小的他就知道只要呼喚,就必有回聲。在這種安全感的體驗中,他放心地把自己的時間更多地用在探索周圍的世界上,通過自學、觀察和模仿周圍人而漸漸習得更加豐富多樣的情緒能力,他的復雜情緒也隨著他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而順利地發(fā)展起來。

但是,如果一個嬰兒得不到父母的回應,他的哭叫無人注意,他的微笑無人喝彩,他的憤怒無人在乎,他的痛苦無人關注,他的恐懼無人撫慰,那么,他與生俱來的情緒能力就會出現(xiàn)衰退甚至再難被喚醒,而復雜情緒的發(fā)展更無從談起(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機體所采取的自我保護措施,不如此,不關閉自己的情緒之門,他只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心理學上有一種較為極端的說法是:嬰兒如果得不到愛的回應,就會變得冷漠、虛弱甚至死亡。

所以,我們的情緒雖然是與生俱來的,但卻未必能與我們同步發(fā)展,這不僅取決于一個人出生后是否能得到父母、親人無條件的積極地關愛;取決于我們所處的文化;也取決于一個人成年后能否無條件地積極接納并且關愛自己。

多少年來文化的壓抑與約束,使我們習慣于把情緒當作自己的對立面去壓制,久而久之,我們甚至常常不知道自己當下的情緒是什么。

這其實是一種異化。情緒本是我們可以依賴的最重要的內(nèi)在資源之一,可我們卻把它當作了與自己對立并支配自己的力量,以至于總也沒能擺正與情緒的關系:高興時怕自己給人留下得意忘形的印象,痛苦時又怕成為別人的談資,喜歡時要掩飾,厭惡時要壓抑……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以自己為敵、與自己作對了。

健康的做法是學著去體驗、感受并接納自己的情緒,即使對負性情緒也要善加利用,使其成為我們成長的動力而非阻力。

還要學習主動積極地發(fā)展自己的正性情緒,使自己具備細微的感受力和較高的敏感度,學會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充分體驗幸福感。

當情緒過度時,學著去調(diào)節(jié)而非控制,去引導而非壓抑;否則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情緒積累到一定時候就會以破壞性方式爆發(fā),嚴重的還會導致心理疾病。

相關知識

情緒價值與心理健康:如何培養(yǎng)我們的情緒智商?
當我們在談“情緒穩(wěn)定”時,我們在想什么
我們應該怎樣學會情緒管理?情緒管理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老年朋友們我們要規(guī)劃退休生活,享受美好時光!
維護健康,我們的情緒狀態(tài)往往受到我們所攝入食物的影響
站樁365天后,朋友們都說我變了
我們的愛情=十元戒指+蛋炒飯
情緒壓力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我們應該怎么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擺脫情緒飲食,卻可能給我們的健康和心理帶來潛在的危害

網(wǎng)址: 我們的情緒,我們的朋友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4192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