鵪鶉蛋
鵪鶉蛋,中藥名。為雉科動物鵪鶉Coturnixcoturnix(Linnaeus)的卵。具有補虛,健脾之功效。主治體虛肺癆,胃脘痛,肋膜炎,失眠等。
聲明
本詞條僅用于中醫(yī)藥知識的科普,對于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
功效作用
臨床應用
藥膳食療:
豆腐皮鵪鶉蛋湯:
功效:此湯具有補益氣血、強身補虛的作用,適宜婦女產后食用。
原材料:豆腐皮2張,鵪鶉蛋8個,火腿肉25g,蔥花姜末、料酒、精鹽、味精、豬油各適量。
做法:將豆腐皮撕碎,灑上少許溫水濕潤。鵪鶉蛋打入碗內,加鹽少許,攪拌均勻?;鹜惹心?,備用。鍋置火上,放入豬油燒熱,下蔥花、姜末爆香,倒入鵪鶉蛋翻炒至凝結。加λ適量凊水燒沸,再加入料酒、精鹽、味精。豆腐皮,撒上火腿末,煮沸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吃肉喝湯。
加工炮制
動物學信息
小型禽類。體長約16cm。形似雞雛,頭小而尾凸。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的細斑,中央冠以白色條紋,兩側亦有同色的縱紋,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頦、喉等均淡磚紅色。上背栗黃色,散有黑色橫斑和藍灰色的羽緣,并綴以棕白色羽干紋;兩肩、下背、尾均黑色,而密布粟黃色纖細橫斑,除尾羽外,并都具有藍灰色羽緣;背面兩側各有一列棕白色大形羽干紋,極為鮮麗。兩翼的內側覆羽和飛羽淡橄欖褐色,雜以棕白色黑緣的細斑;初級飛羽大多暗褐色而外綴以銹紅色橫斑。胸栗黃色,雜以近白色的纖細羽干紋。下體兩側轉栗色,散布黑斑,并具較大的白色羽干紋,至下肋寬闊而顯著。腹以下近白。腳短,淡黃褐色。
我國東北到東南大部分地區(qū)均有產,現已大量人工飼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