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運動療法 名解及解答題

運動療法 名解及解答題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4日 19:51

《運動療法 名解及解答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運動療法 名解及解答題(15頁珍藏版)》請在素問文庫上搜索。

1、主動運動:肌肉主動收縮所產生的運動。隨意運動:運動時沒有任何外力(包括手力或機械力)的參與,動作完全由肌肉的主動收縮來完成。助力運動:運動時動作的完成部分由患者主動收縮肌肉,部分需借助外力的幫助來完成??棺枇\動:運動時必須克服外界的阻力才能完成動作。被動運動:運動時肌肉不收縮,肢體完全不用力,動作的整個過程由外力來完成。關節(jié)松動技術:利用關節(jié)的生理運動和附屬運動被動活動患者關節(jié),以達到維持或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緩解疼痛的目的。持續(xù)性被動活動:是利用器械或電動活動裝置,使肢體能進行持續(xù)性、無疼痛、在一定范圍內的被動活動。肌力訓練:根據(jù)超量負荷原理,通過肌肉的主動收縮來改善或增強肌肉的力量。主動抑

2、制:在牽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識地放松該肌肉,使肌肉收縮機制受到人為的抑制,此時進行牽伸的阻力最小。運動治療的治療作用:1. 維持和改善運動器官的功能2. 增強心肺功能3. 促進代償功能的形成和發(fā)展4. 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能力5. 增強內分泌系統(tǒng)的代謝能力6. 調節(jié)精神和心理關節(jié)活動技術關節(jié)活動技術:利用各種方法來維持和恢復因組織粘連或肌肉痙攣等多種因素所導致的關節(jié)功能障礙的運動治療技術。影響關節(jié)活動度和穩(wěn)定性的因素:1. 構成關節(jié)兩個關節(jié)面的弧度之差2. 關節(jié)囊的厚薄與松緊度3. 關節(jié)韌帶的強弱與多少4. 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強弱及伸展性影響關節(jié)活動度的主要因素:(1) 生理因素1. 拮抗劑的肌張力

3、2. 軟組織相接觸3. 關節(jié)的韌帶張力4. 關節(jié)周圍組織的彈性情況5. 骨組織的限制(2) 病理因素1. 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疼痛2. 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攣縮、粘連或痙攣3. 肌力降低4. 關節(jié)本身病變關節(jié)活動技術注意事項:1. 熟悉關節(jié)的結構2. 早期活動3. 全范圍活動4. 與肌肉牽伸相結合關節(jié)攣縮:1. 關節(jié)性攣縮(關節(jié)囊、韌帶、滑膜等)2. 軟組織性攣縮(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皮膚、皮下組織、肌腱、韌帶等)3. 肌源性攣縮 肌肉自身因素(外傷、炎癥、變性、缺血) 肌肉以外因素(痙攣性癱瘓、遲緩性癱瘓、力學因素)體位轉移技術體位轉移:指人體從一種姿勢轉變?yōu)榱硪环N姿勢的過程,包括臥坐站行走。獨立轉移:指患

4、者獨自完成,不需他人幫助的轉移方法。輔助轉移:指由治療師或護理人員協(xié)助的轉移方法。被動轉移:即搬運,是指患者癱瘓程度較重而不能對抗重力完成獨立轉移及輔助轉移時,完全由外力將患者整個抬起從一個地方轉移至另一個地方。獨立轉移的基本原則:1. 水平轉移時,兩個平面的高度應盡可能相等,尤其是四肢癱瘓患者2. 相互轉移的兩個平面的物體應穩(wěn)定,輪椅轉移時必須先制動,活動床轉移時應先鎖住床的腳輪,椅子轉椅時應將其置于最穩(wěn)定的位置3. 相互轉移的兩個平面盡可能靠近,若兩者之間有距離,可使用轉移滑板4. 床墊和椅面應有一定的硬度,一般是越硬越好,以利患者轉移5. 應當教會患者利用體重轉移,如利用傾斜力、翻滾力、

5、擺動慣性以增加起身的動量6. 轉移時注意安全,患者應盡量避免被家具或輪椅大輪、輪椅腳踏板碰傷。7. 患者學習獨立轉移的時機要恰當,太早容易失敗會使患者失去信心,太晚則因依賴而失去興趣8. 有多種轉移方法可以選擇時,以最安全、最容易的方法為首選肌肉牽伸技術牽伸技術:指運用外力(人工或機械/電動設備)牽伸短縮或攣縮組織并使其延長,做輕微超過組織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的運動。分類:1. 牽伸力量來源:手法牽伸、機械(電動)牽伸、自我牽伸2. 牽伸肌群:屈肌群牽伸、伸肌群牽伸3. 牽伸強度:低強度牽伸、高強度牽伸4. 牽伸力量來源和參與程度:被動牽伸、主動牽伸、神經肌肉抑制技術5. 牽伸時間:長時間牽伸、短

6、時間牽伸,持續(xù)牽伸、間歇牽伸6. 牽伸部位:脊柱牽伸、四肢牽伸牽伸的作用:1. 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2. 防止組織發(fā)生不可逆性攣縮3. 調節(jié)肌張力4. 阻斷惡性循環(huán)、緩解疼痛5. 提高肌肉的興奮性6. 預防軟組織損傷手法牽伸:治療師對發(fā)生緊張或攣縮的組織或活動受限的關節(jié),通過手力牽伸,并通過控制牽伸方向、速度和持續(xù)時間,來增加攣縮組織的長度和關節(jié)活動范圍。機械牽伸:指借助機械裝置,增加小強度的外部力量,較長時間作用于縮短組織的一種牽伸方法。自我牽伸:又稱自主牽伸,是患者自己完成的一種肌肉伸展性訓練,牽伸力量為自身重量,牽伸強度和持續(xù)時間與被動牽伸相同。主動抑制:在牽伸肌肉之前,患者有意識地放松該肌

7、肉,使肌肉收縮機制受到人為的抑制,此時進行牽伸的阻力最小。(收縮放松、收縮放松收縮、拮抗劑收縮)牽伸程序:1. 牽伸前評估2. 選擇牽伸方法3. 向患者解釋牽伸目的和步驟4. 牽伸技術參數(shù)(患者體位、牽伸方向、牽伸強度、牽伸時間、治療反應)牽伸注意事項:牽伸前,必須進行肌肉功能評估1. 明確目標2. 避免過度牽伸3. 避免牽伸水腫組織4. 避免過度牽伸肌力較弱的肌肉牽伸中避免擠壓關節(jié),對關節(jié)可先施加分離牽引力。牽伸力量適度、緩慢、持久,即能使軟組織產生張力,又不會引起或加重疼痛。避免跳躍性牽伸在關節(jié)活動末端避免彈動關節(jié)。患者配合放松被牽伸部位,使牽伸力作用在治療部位。了解治療反應,牽伸后肌肉酸

8、痛不能持續(xù)超過24小時。大強度、短時間牽伸容易引起軟組織炎癥、損傷和無力。教會患者牽伸后保暖,以鞏固牽伸效果等張收縮:肌肉收縮時,肌張力基本不變,但肌長度發(fā)生變化,產生關節(jié)活動。向心性收縮:肌肉收縮時,肌肉的起、止點相互接近,長度縮短。離心性收縮:當肌肉收縮時,負荷的重力比自身力量強,即收縮時的肌力阻力,使原先縮短的肌肉逐漸被拉長,肌肉的起止點相互分開,直至恢復到靜止時的正常長度。等長收縮:肌肉收縮時,肌肉的起止點之間的距離無變化,其纖維長度基本不變,亦不產生關節(jié)活動,但肌張力顯著增高。前負荷:在肌肉收縮前處于某種被拉長狀態(tài)下面加載的負荷。后負荷:肌肉開始收縮時才能遇到的負荷和阻力。攣縮:為肌

9、腱裝置和通過關節(jié)周圍的軟組織適應性縮短,導致被動或主動的牽伸明顯的抵抗和限制關節(jié)活動。攣縮分類1. 肌靜力性攣縮2. 瘢痕粘連3. 纖維性粘連4. 不可逆性攣縮5. 假性肌靜力性攣縮關節(jié)松動技術生理運動:指關節(jié)在生理范圍內完成的活動附屬運動:是指關節(jié)在允許范圍內完成的活動關節(jié)松動技術分級級:治療師在關節(jié)活動允許范圍內的起始端,小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推動關節(jié)。(疼痛)級:治療師在關節(jié)活動允許范圍內,大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推動關機,但不接觸關節(jié)的起始端和終末端。(疼痛)級:治療師在關節(jié)活動允許范圍內,大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推動關節(jié),每次均接觸到關節(jié)活動的終末端,并能感覺到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緊張。(疼痛加僵

10、硬)級:治療師在關節(jié)活動的終末端,小范圍、節(jié)律性地來回推動關節(jié),每次均接觸到關節(jié)活動的總末端,并能感覺到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緊張。(周圍軟組織粘連、攣縮引起的關節(jié)活動受限)關節(jié)松動術的治療作用1. 緩解疼痛2. 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3. 增加本體反饋肌力訓練技術肌力:肌肉收縮時所能產生的最大力量,又稱絕對肌力。肌肉耐力:肌肉持續(xù)地維持一定強度的等長收縮,或做多次一定強度的等張收縮的能力。肌肉長度-張力關系:肌肉收縮前的初長度與肌肉收縮所產生肌力大小之間的相互關系。助力訓練:指在外力的輔助下,通過患者主動的肌肉收縮來完成運動或動作的一種訓練方法。主動訓練:指通過患者主動的肌肉收縮來完成運動的一種訓練方法。

11、抗阻訓練:指患者在肌肉收縮過程中,需要克服外來阻力才能完成運動的一種訓練方法。等長訓練:指肌肉收縮時,肌纖維長度保持不變,亦不產生關節(jié)活動,但肌肉能產生較大張力的一種訓練方法,又稱靜力性訓練。等張訓練:指肌肉收縮時,肌纖維張力保持不變,肌纖維的長度發(fā)生變化,并產生關節(jié)活動的一種訓練方法。肌力減低的常見原因:1. 神經系統(tǒng)疾病2. 失用性肌肉萎縮3. 肌源性疾病4. 年齡增加影響肌力的主要因素:1. 肌肉的生理橫斷面2. 肌肉的初長度3. 肌肉的募集4. 肌纖維走向與肌腱長軸的關系5. 肌肉收縮方式及收縮速度6. 年齡和性別7. 心理因素肌力訓練的基本原則:(1) 抗組訓練原則(2) 超量恢復原

12、則1. 肌肉訓練時要引起一定肌群的適度疲勞2. 肌肉訓練要掌握適宜的訓練頻度肌力訓練方法:1. 傳遞神經沖動訓練2. 阻力訓練3. 懸吊訓練4. 主動訓練5. 抗阻訓練“tens”方法:每次肌肉收縮10秒后休息10秒,重復10次為一組,每次訓練10組。多角度等長訓練:在整個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每隔20做一組等長訓練。等長訓練、等張訓練、等速訓練三種方法比較1. 等長訓練優(yōu)點:不受環(huán)境限制、不需特殊儀器,容易操作;訓練時不伴有關節(jié)活動,特別適合于關節(jié)活動過程中有明顯疼痛、有關節(jié)活動度 明顯受限或肢體固定的患者進行肌力增強訓練;具有防止肌肉萎縮、消除腫脹、刺激肌肉肌腱本體感受器等作用缺點:主要增強靜態(tài)

13、肌力;缺乏關節(jié)活動,對改善肌肉的神經控制作用較差,無助于改善運動的協(xié)調性;具有角度特異性,僅能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某一角度達到訓練效果,若要使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各角度均達到增強肌力的目的,則需逐點訓練,較費時;2. 等張訓練:優(yōu)點:增強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的肌力;改善肌肉的神經控制;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環(huán);改善關節(jié)軟骨營養(yǎng);包含離心與向心兩種訓練方式;不需要貴重儀器;可允許多個關節(jié)同時運動缺點:在活動范圍內,阻力矩與最大肌力矩不一致,影響練習效果;訓練開始時,易受到慣性力量的影響;在訓練時,較強的肌群可能替代較弱肌群進行收縮;對有關節(jié)攣縮、關節(jié)內損傷、運動時疼痛者不適宜;不易進行不同運動速度的訓練3. 等

14、速訓練優(yōu)點:運動速度相對穩(wěn)定,不會產生加速運動;在關節(jié)活動范圍內的某一點上都能向肌肉提供合適的阻力,使肌肉保持合適張力和收縮力;保持張力和收縮力的平衡,使肌肉得到充分收縮,較好地增強肌力;可以根據(jù)肌力強弱、肌肉長度變化、力臂長短等狀況提供一種順應性阻力,不會過度負荷使肌肉損傷;等速訓練有較高的效率與安全性;可同時訓練主動肌和拮抗肌,增強關節(jié)穩(wěn)定性;提供不同的速度訓練,適應日常生活功能的需要;等速肌力訓練時,可提供實時反饋信息,進行最大肌力收縮及次大收縮訓練缺點:必須借助昂貴的儀器;訓練時花費的時間較多;治療師需花一定的時間進行儀器的失用培訓等;肌力訓練注意事項:1. 選擇正確的運動量和訓練節(jié)奏

15、;2. 注意調節(jié)阻力;3. 注意無痛訓練;4. 對患者進行講解和鼓勵;5. 注意心血管反應;6. 避免代償運動的出現(xiàn);7. 做好詳細的訓練記錄。牽引療法牽引的治療作用1. 加大椎間隙、椎間孔和增加椎管容積,減輕對神經根的壓迫;2. 糾正椎間小關節(jié)的紊亂,恢復脊柱正常排序;3. 解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促進炎癥消退,有利于病損組織的修復;4. 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調節(jié)和恢復已破壞的頸椎和腰椎平衡;5. 牽伸攣縮的關節(jié)囊和韌帶,松解粘連的軟組織,改善脊柱和四肢關節(jié)的關節(jié)活動范圍;6. 脊柱外傷時的早起制動和復位作用;平衡與協(xié)調訓練平衡:物體受到各個方向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是物體處于一種平衡的

16、狀態(tài)。靜態(tài)平衡:指得是人體或人體的某一部分處于某種特定的姿勢,例如坐或者站等姿勢時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自動態(tài)平衡:指的是人體在進行各種自主運動,例如從坐到站或從站到坐等各種姿勢間的轉換運動時,能重新獲得穩(wěn)定狀態(tài)的能力。他動態(tài)平衡:指的是人體對外界干擾,例如推、拉等產生反應、恢復穩(wěn)定狀態(tài)的能力。協(xié)調;人體產生平滑、準確、有控制地運動的能力。(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節(jié)奏、采用適當?shù)牧α亢退俣?、達到準確的目的)小腦性共濟失調、大腦性共濟失調、感覺性共濟失調影響平衡訓練的因素:1. 支撐面積2. 平衡的條件3. 穩(wěn)定極限4. 擺動的頻率5. 與平衡有關的感覺的作用6. 與平衡有關的運動控制系統(tǒng)7. 機體應付姿勢

17、變化的對策平衡訓練的原則(1) 安全性(2) 循序漸進1. 支撐面積由大到小2. 穩(wěn)定極限由大到小3. 從靜態(tài)平衡到動態(tài)平衡4. 逐漸增加訓練的復雜性5. 從睜眼到閉眼6. 因人而異、循序漸進影響協(xié)調訓練因素1. 與協(xié)調有關的感覺的作用2. 動作的頻率3. 與協(xié)調有關的運動控制系統(tǒng)4. 其他因素協(xié)調訓練的基本原則1. 由易到難,循序漸進2. 重復性訓練3. 針對性訓練4. 綜合性訓練輪替動作練習定位的方向性動作練習步行功能訓練步行:指通過雙腳的交互移動來安全、有效的轉移人體的一種活動,是軀干、骨盆、下肢各關節(jié)及肌群的一種規(guī)律、協(xié)調的周期性運動。步態(tài):是步行的行為特征,是一個人行走時的表現(xiàn)形式,

18、又稱行走模式。自然步態(tài):人在正常自然的條件下移動身體,交替邁出腳步的定型的姿態(tài)。步行周期:只完成一個完整步行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即指自一側腿向前邁步該足跟著地時起,至該足跟再次著地時止所用的時間,稱一個步行周期。支撐相:指下肢接觸地面和承受重力的時間,即從足跟著地到足趾離地的過程,占整個步行周期的60。擺動相:指足趾離開地面騰空向前邁步到該足再次落地之間的時間,占整個步行周期的40。步行的條件:1. 肌力 單側下肢必須能夠支撐體重的3/4以上,或雙下肢的伸肌肌力在3級以上。2. 平衡能力 室內:2級 室外:3級3. 協(xié)調能力及肌張力均衡 4. 感覺功能及空間認知能力5. 中樞控制 Bobath控

19、制關鍵點:治療師在訓練中操作患者身體的某些部位,已達到抑制痙攣和異常姿勢反射、促進正常姿勢反射的目的。反射性抑制:利用與痙攣模式相反的體位或姿勢來抑制痙攣,包括反射性抑制模式和影響張力性姿勢。促進姿勢反射:通過某些特定活動來引導形成功能活動的姿勢,并學習體驗這些功能活動的運動姿勢以達到治療目的。感覺刺激整體整合基本操作方法:(1) 關鍵點部位及其作用(2) 促進姿勢反射(3) 刺激固有感受器和體表感受器1. 關節(jié)負重2. 位置反應3. 保持反應4. 拍打Brunnstrom方法六級分期法:第一階段:遲緩期,處于軟癱狀態(tài),沒有任何運動第二階段:開始恢復,出現(xiàn)痙攣,并出現(xiàn)聯(lián)合反應第三階段:共同運動

20、出現(xiàn),痙攣程度增加,然后痙攣達最高狀態(tài),可利用共同運動鼓勵患者做隨意運動第四階段:共同運動期,共同運動完善,開始出現(xiàn)分離運動。第五階段:分離運動初期,共同運動減退,隨意運動增多。第六階段:協(xié)調性運動期,患者不再以異常的運動模式進行活動,可以比較隨意的做分離性活動,但可能仍然有運動速度協(xié)調性欠佳的情況。聯(lián)合反應共同運動RaimistRood技術運動控制的形式:1. 交互支配2. 共同收縮3. 重負荷性工作4. 技巧性活動促進方法:(1) 觸覺刺激:包括快速刷擦和輕觸摸(2) 溫度刺激(3) 輕叩 肌腱或肌腹(4) 牽伸 快速輕微(5) 擠壓 按壓肌腹(6) 特殊感覺刺激 視聽抑制方法:(1) 壓

21、關節(jié)以緩解痙攣 輕推(2) 在肌腱附著點加壓(3) 用較輕的壓力從頭部開始沿脊柱直到骶尾部按壓(4) 持續(xù)的牽張(5) 其他 緩慢地從仰臥位翻到側臥位 中溫刺激 溫熱敷 具體應用痙攣性癱瘓:1. 緩慢/持續(xù)的牽拉降低肌張力2. 輕刷擦3. 體位作用 肢體負重位4. 反復運動 肌肉的非抗阻性重復收縮緩解肌肉痙攣5. 抵抗痙攣模式的運動遲緩性癱瘓:1. 整體運動 一側肢體癱瘓時可用健側肢體帶動患肢運動2. 快速刷擦 快速、較強3. 遠端固定近端活動 固定遠端,對近端施加壓力或增加阻力以誘發(fā)肌肉的共同收縮刺激骨突部位 加強肌肉收縮 叩擊、快速冰刺激、振動刺激本體神經肌肉促進技術本體神經肌肉促進技術(

22、PNF):是通過對本體感受器刺激,達到促進相關神經肌肉反應,以增強相應肌肉收縮能力的目的,同時通過調整感覺神經的異常興奮性,以改變肌肉的張力,使之以正常的運動方式進行活動的一種康復訓練方法。交互神經支配(交互神經抑制):當主動肌收縮時,拮抗肌的活動會受到抑制。連續(xù)性誘導:拮抗肌受刺激產生肌肉的收縮后,可引起主動肌的興奮使之產生收縮。治療原則:1. 正常的運動發(fā)育按照從頭到腳,由近及遠的順序發(fā)展2. 早起運動由反射活動控制,成熟的運動通過姿勢反射等機制予以增強3. 早起的動作是在屈肌和伸肌優(yōu)勢相互轉換、相互影響中向前發(fā)展4. 人體運動控制能力的發(fā)育需經過四個階段 活動性、穩(wěn)定性、控制性、運動技能

23、5. 正常運動的發(fā)育具有一定的規(guī)則和順序,遵循總體模式和姿勢順序6. 人體的功能性活動是具有目的性的7. 運動行為的改善取決于運動的再學習基本手法與程序1. 手法接觸2. 阻力3. 擴散和強化4. 牽伸5. 牽引和擠壓6. 時序7. 體位和身體力學8. 言語刺激9. 視覺特殊手法技術:(1) 主動肌定向技術1. 反復牽拉或反復收縮2. 節(jié)律性啟動(2) 拮抗劑反轉技術1. 動態(tài)反轉2. 節(jié)律性穩(wěn)定(3) 放松技術1. 收縮-放松2. 保持-放松螺旋對角交叉式運動再學習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康復重點:1. 強化肌力訓練2. 軟組織牽伸3. 預防失用性肌萎縮和不良的適應性運動行為4. 控制肌肉痙攣運動

24、再學習的四個步驟:1. 分析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異常表現(xiàn)及喪失成分2. 指導并輔導患者強化訓練運動功能障礙中的喪失成分3. 將喪失成分融入整體活動訓練中,并逐漸增加難度,優(yōu)化技能4. 促使運動技能訓練向實際生活環(huán)境轉移,指導患者自我監(jiān)督和親屬參與,使訓練逐漸貼近實際生活并盡可能長期堅持運動學習的三個階段:1. 認知期2. 聯(lián)系期3. 自發(fā)期功能重建的機制:(1) 腦的可塑性(2) 促進功能重建的因素1. 具體的而非抽象的訓練項目或目標2. 反復強化3. 興趣性4. 挑戰(zhàn)性5. 社會交流性6. 醒覺程度7. 避免或減少損傷后的適應性改變運動再學習技術的基本原則:(1) 腦損傷后的恢復模式(2) 訓

25、練的基本原則1. 限制不必要的肌肉過強收縮2. 及時反饋的應用3. 進行重心調整訓練正確坐位對線要點:1. 雙腳雙膝靠攏或與肩同寬2. 體重平均分配3. 軀干伸展,雙髖屈曲,雙肩在雙髖的正上方4. 雙肩水平,頭正中位正確站立位對線要點:1. 雙足自然分開2. 雙髖在雙踝前方3. 雙肩正對雙髖4. 雙肩水平,頭中立位5. 軀干直立強制性使用運動療法入選標準:1. 發(fā)病后3個月以上2. 主動運動:碗伸展10,重復3次/分鐘;拇指及至少另外兩個手指掌指關節(jié)和指間關節(jié)伸展10,重復3次/分鐘3. 被動關節(jié)活動度:肩屈曲、外展90,外旋45,肘伸展30,前臂旋前、旋后45,腕伸展于中立位,掌指關節(jié)和指間關節(jié)的屈曲攣縮304. 當健手被固定,行走應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5. 具有獨立安全的轉移能力6. 可以理解和執(zhí)行康復訓練程序的指令運動處方:運動強度運動頻率運動持續(xù)時間運動類型代謝當量(METs):每千克體重從事1分鐘活動消耗3.5ml的氧氣,其活動強度定為1METs

相關知識

普拉提試題庫(答案)講解.doc
養(yǎng)豬常見問題及應對解決辦法
勞動部關于印發(fā)《女職工勞動保護規(guī)定問題解答》的通知
怎么考運動康復師?報考條件、考試內容及難度解析
減肥常見問題解答
瘦身不節(jié)食 中醫(yī)專家解答4大減肥問題
《女性健康》咨詢(75)專家解答婦科問題,煙臺新聞
乙肝孕育常見問題解答
北醫(yī)三院舉辦“關愛女性大健康”專題講座 多位知名專家解答孕育之惑
【健康科普】產后十大關鍵問題,陳露露醫(yī)生為您解答

網址: 運動療法 名解及解答題 http://www.u1s5d6.cn/newsview6294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