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老人養(yǎng)好腳,晚年病痛少

老人養(yǎng)好腳,晚年病痛少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4日 20:02

編者的話:“樹老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腳是身體平衡、站立及運動的根基,是一個人擁有基本生活能力的保障,并與下肢、骨關節(jié)及脊柱健康息息相關。然而,相關統(tǒng)計顯示,我國約有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腳部疾病,亟需引起重視。

腳生病了,全身受損

很多老人腳部不適,總覺的不是什么大問題,忍忍疼就過去了。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yī)院骨一康復中心主任楊華清表示,腳部健康不僅關乎當下的舒適感,更影響長遠健康。

單純的腳部不適與疼痛,就會使老人出現站不穩(wěn)、無法行走等情況,使活動范圍受限,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減少疼痛的困擾和防止摔倒,有些老人不得不減少出行或長期臥床,長此以往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加劇足部功能的下降。長期在室內也會導致曬太陽不夠,引起體內維生素D的缺乏,導致骨質疏松。疼痛造成的運動減少,還會影響到血液循環(huán)、心肺功能,也會間接使免疫力水平降低。若病癥持續(xù)時間長,疾病惡化至出現潰爛、畸形等,有時不得不采取截肢處理。

腳部疾病與生理結構上的衰退和不良習慣息息相關。楊華清提醒,對足病造成的不良后果,老人不用過度緊張,但需要足夠重視,細心防護,出現不適及時就醫(yī)。臨床上,很多患者就醫(yī)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想要治療但往往為時已晚。▲

防拇外翻

穿寬頭鞋

練腳趾操

隨著年齡增長,腳掌會慢慢變寬,有些老人并未察覺,或即使有些不適仍穿著舊鞋,使腳掌處于擁擠環(huán)境,腳趾長時間被擠壓,便以偷偷變形——足趾畸形來“抗議”。

楊華清說,一些中老年女性還保持著穿高跟鞋的習慣,因此,足趾畸形,也就是常說的“拇外翻”女性發(fā)病率更高,表現為大拇指關節(jié)變形、外凸,骨突出部位長期與鞋幫內側摩擦而發(fā)紅變腫。這種足趾畸形雖有遺傳傾向,但更多是由于穿鞋不當等日常錯誤引起。多項研究指出,拇外翻會增加跌倒風險,一旦發(fā)展形成拇囊炎、關節(jié)炎,會使腳趾疼痛加重,并伴隨腳底板疼痛,只能手術干預。而癥狀輕微者,生活中穿分趾襪、寬頭鞋可以防治,常做以下幾個練習可減輕癥狀。

1.腳趾抓毛巾:用腳趾發(fā)力練習抓毛巾或玻璃球,15個為1組,進行3~5組。

2.腳掌放松:腳趾下壓并使腳掌在網球或泡沫軸上滾動,使足底肌肉放松,每5分鐘為1組,進行3~5組。

3.做分趾操:將皮筋套在腳趾周圍,盡力張開五個腳趾,堅持幾秒后放松收攏,每組10次,進行3組。▲

防足跟痛

控制體重

每天泡腳

腳后跟疼是很多老人的常態(tài),有些老人在勞累后腳后跟甚至不敢接觸地面。楊華清表示,足跟痛是足踝外科常見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正常人光腳的腳印類似月牙形,而有些老人的腳印則呈完整的腳板形狀,這就是足弓塌陷,是扁平足的警示,會使足底神經、血管等得不到足夠的保護,甚至影響全身健康。

楊華清介紹,老人足部脂肪組織和肌肉組織變薄,使足跟部位在行走時會受到持續(xù)、反復沖擊,導致跟痛癥;足部的退行性病變會使足弓因無法承受太大外力而塌陷,造成扁平足,使足部受力點發(fā)生改變;而用腳跟發(fā)力走路較多或過度肥胖,也會加重足跟和足弓的受力,誘發(fā)疾病。癥狀嚴重者要及時就醫(yī),而情況較輕者或想預防發(fā)病者,可從以下幾點做起,促進足弓和韌帶的修復。

1.足底康復操。將腳掌放在按摩球或專業(yè)的足底放松棒上滾動,建立足筋膜的張力;或者盤腿而坐,從腳跟向前腳掌方向推按,次數不限。

2.選對鞋子。有跟痛癥的老人要選擇寬松合腳、有足弓、鞋底厚2~3厘米的鞋,或使用較軟的足跟墊,以增加足部緩沖作用和支撐力。

3.不要久站。站立不動不超過30分鐘。日??善教稍诖采夏M蹬自行車的動作,可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能力,減輕局部炎癥。

4.每天熱水泡腳或熱敷腳底20~30分鐘,加速足底血液循環(huán)。

5.控制飲食,管理體重,減少外界壓力對足部的傷害。▲

防甲溝炎

勤剪趾甲

不能太禿

平日里,趾甲并沒有什么“存在感”,但老人若護理不當,放任趾甲生長嵌入皮膚,或修剪趾甲時不小心傷了腳趾,極易引發(fā)紅腫甚至化膿,發(fā)生甲溝炎,帶來“鉆心”的疼痛。

楊華清表示,老年人抵抗力變弱,更容易出現感染。臨床上,幾個習慣更易導致甲溝炎的發(fā)生。

1.不愛剪趾甲。過長的趾甲會隨鞋頭形狀生長,嵌入腳趾,使皮膚受傷。鞋子擠腳也會使趾甲被擠壓,更容易嵌入皮膚。

2.有些老人不愛戴老花鏡,剪趾甲時“憑感覺”,還有些老人會手撕倒刺,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微損傷,導致感染。

3.穿久的鞋子內部變得潮濕,適合細菌和真菌繁殖,老人足部的小傷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容易感染發(fā)炎。

日常注意護理趾甲,可有效防止這一問題。比如,剪趾甲最好在洗澡或泡腳后進行,此時趾甲泡軟易于修剪;修剪時最好戴老花鏡,看清楚趾甲情況,不宜修剪過短,與趾腹前尖平齊即可。出現倒刺時不要用手撕,而是用趾甲刀或小剪刀處理,做好消毒,避免感染。鞋子要合腳而不擁擠;鞋襪保持干凈且干燥,脫下來的鞋子放于通風、有陽光處干燥;鞋子換著穿,一雙鞋子不穿兩天。

一般來說,若趾甲邊緣處剛剛有疼痛感,及時修剪后用碘伏消毒并穿寬松干凈的鞋子即可痊愈;若長時間沒有好轉或痛感明顯,應及時就醫(yī)?!?/p>

糖足和類風濕足

管好慢病,輕柔按摩

老人容易被慢病盯上,如糖尿病和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而足部則是這些基礎病容易侵害的部位,一旦形成糖尿病足(簡稱“糖足”)和類風濕足就很痛苦。

楊華清介紹,糖足損傷足底神經末梢,使人對腳的感知能力下降,腳部即使出現破潰也并不敏感,更易導致破潰處形成壓瘡潰瘍。治療傷口可防止病情惡化,控好血糖、做好日常護理是關鍵。

1.每天用溫水泡腳,保持腳部清潔;

2.每日檢查足部,戴上老花鏡觀察腳掌、趾間、腳趾等是否存在擦傷、水皰等。若發(fā)現損傷,盡量到醫(yī)院處理傷口,不要擅自用藥。

3.用潤膚霜保護足部,輕柔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避開傷口。

4.減少鞋襪與足部之間的摩擦,選擇布鞋或運動鞋,時刻關注鞋膛是否有粗糙的顆粒物等;襪子要選擇較寬松及沒有接縫處的。

5.選擇平坦的地方散步,避免誤被障礙物磕碰。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是一種全身系統(tǒng)性疾病,約有89%會使前足受累,形成類風濕足。它會導致關節(jié)病變,還會引起神經受累誘發(fā)疼痛、無法行走,需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患處或進行手術干預。早期類風濕足患者注意以下幾點,可防病情惡化。

1.減少負重、穿寬松鞋子或借助拐杖,減輕受累關節(jié)負荷。

2.注意關節(jié)、足部保暖,不要露腳踝。

3.運動時選擇太極、八段錦等運動方式,做好護膝措施,控制在30分鐘以內,避免關節(jié)承受不住。

4.飲食上注意補充高蛋白食物,并盡量選擇蒸煮煲等烹調方式,忌食高脂肪和高糖食物。(記者 李 爽)

相關知識

人老腳先老 腳底養(yǎng)生不可少
老年人泡腳有什么好處
老人養(yǎng)生保健要常搓腳 有三大好處
人老了身體會變差 做好老年養(yǎng)生措施才能少生病
老年人怎么泡腳養(yǎng)生
散步能養(yǎng)生 但老年人晚上散步別貪多
中老年人健康養(yǎng)生保健知識淺談,享受美好晚年
關愛老人身心健康,提升晚年生活質量
呵護老年人晚年健康,老年人護理指南請查收
老人泡腳有哪些好處

網址: 老人養(yǎng)好腳,晚年病痛少 http://www.u1s5d6.cn/newsview6312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