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根據(jù)BMI,孫楊居然超重?判斷胖瘦,這些方法更靠譜

根據(jù)BMI,孫楊居然超重?判斷胖瘦,這些方法更靠譜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5日 06:16

較真要點(趕時間?只看要點就夠了):

1、BMI即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很多人習慣使用BMI來判斷胖瘦。過去各種研究也驗證了在群體水平上,BMI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于健康。

2、但單獨依靠BMI判斷個體胖瘦、健康與否,會有50%左右的出錯率。原因之一在于BMI只關(guān)注體重,并不能區(qū)分體重是脂肪還是肌肉。比如孫楊身材健美,但是根據(jù)BMI,他卻超重了。此外,BMI還可能漏掉“隱形胖子”,例如體重正常的“瘦子”,卻因為肥胖而有脂肪肝。這種“隱形胖子”,BMI根本篩選不出來。

3、現(xiàn)代運動醫(yī)學中,判斷胖瘦與健康風險的黃金標準是脂肪含量。一般認為,對于非運動員類的普通人,男士和女士的良好脂肪含量范圍分別是10%-22%和20%-32%之間。

4、脂肪含量,判斷胖瘦較準確,卻不易操作。因此研究者挖掘了腰圍、腰臀比等判斷方法。它們的便捷性高,準確性雖低于脂肪含量,但高于BMI。以腰圍法為例,中國人的腰圍警戒點是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至于通過腰圍身高比判斷肥胖,目前仍處于假說階段,需要等待更多研究得出結(jié)論。

查證者:王棟 | 博士,美國運動醫(yī)學學院認證私人教練。微信公號“王棟聊健身”

很多人,關(guān)于胖瘦,只認體重,或者只認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覺得只要BMI正常,就高枕無憂了?;蛘咧灰狟MI偏高,就一定是個胖子,需要減肥。真的是這樣嗎?

BMI判斷胖瘦的源起

很多人習慣使用BMI來判斷胖瘦,這種方法起源自哪里?有什么科學依據(jù)呢?

BMI,是英文BodyMass Index的縮寫,中文譯作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也稱為身高體重指數(shù)。計算上,是取體重的千克數(shù),除以身高(以米為單位)的平方,得到的數(shù)值即為BMI。舉個例子,路人甲身高1.75米,體重75千克,則他的BMI = 75/1.75/1.75= 24.5

春雨醫(yī)生

阿多菲-奎特利特的肖像畫

BMI的概念,是由比利時統(tǒng)計學家阿多菲-奎特利特(AdolpheQuetelet)在1832年提出的。不過,他當時引入BMI這一概念,并不是為了研究肥胖問題,而是為了研究人體的生長發(fā)育。

1972年,美國生理學家,安塞爾-科斯(Ancel Keys)提出BMI可以在群體層面,用于區(qū)別胖瘦。引起醫(yī)學界和運動科學界廣泛的研究興趣。

自那之后,雖然知道BMI越高,人可能越胖,健康風險可能越高,但是并不清楚BMI和健康風險之間到底有什么具體關(guān)系。比如是不是BMI越低越好?有沒有最佳BMI點或者區(qū)間?如果有,分界點在哪里?

春雨醫(yī)生

直到1999年,美國流行病學家,尤金妮亞-科勒Eugenia Calle及其同事,在知名醫(y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yī)學周刊》,發(fā)表了她們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跟蹤調(diào)查了超過一百萬美國成年人,調(diào)查時間持續(xù)超過14年??茖W家根據(jù)BMI將人群分組,再比較各組中的死亡率。發(fā)現(xiàn),BMI與致死率存在U-型(也被稱為J-型)曲線關(guān)系。即BMI太低或者太高,死亡率都較高;BMI不高不低的中間組,死亡率最低。這項研究提示,對人群而言,考慮到降低健康風險,存在最佳BMI區(qū)間。

春雨醫(yī)生

人群中,BMI與相對死亡率存在U型關(guān)系:BMI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可以升高死亡率。

后來,這項研究成果,被大量基于其它人群和更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反復驗證:例如,上圖中顯示的一項發(fā)表于2010年的新英格蘭醫(yī)學周刊的研究。

各種證據(jù)確證了在群體水平,BMI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于健康。

基于證據(jù),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NIH)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開始推廣使用BMI幫助判斷胖瘦。他們給出了如下判斷標準。

春雨醫(yī)生

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BMI分類范圍

不同國家的人,飲食因素、生活習慣和遺傳背景不同,因此BMI分布也有些不同。中國人,平均而言,比同等身高的美國人,體重要輕一些:因此,表1中基于歐美人數(shù)據(jù)的BMI分類不完全契合中國國情。由此,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的科學家,綜合1990至2000年,十年間對中國約24萬人的監(jiān)測數(shù)據(jù)。提出了適合中國人群的BMI分類范圍,見下表。

春雨醫(yī)生

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推薦的BMI分類范圍

BMI雖有用,但有很大局限性

由于只需要知道身高體重,就可以計算BMI,這樣簡單易行的操作性,使得BMI判斷胖瘦在公共衛(wèi)生,人群大數(shù)據(jù)中大顯身手。但是,單獨依靠BMI判斷個體胖瘦或者健康與否,會鬧出不少笑話。

例如,中國游泳領(lǐng)軍人物孫楊,身高1.97,體重96千克(賽季期間與休賽期間略有波動),計算得到的BMI為24.7。按照中國人的BMI標準,孫楊是個超重的胖子??墒?,上圖顯示,孫楊是標準的完美身材。那么,BMI判斷胖瘦法,卻將孫楊誤判為一個超重的胖子。差錯出在哪兒呢?

漏洞之一就在于,BMI只關(guān)注體重,并不能區(qū)分體重是脂肪還是肌肉。結(jié)果,會將肌肉含量高而脂肪含量并不高的健康人誤判為胖子。這種錯誤在運動員和健身愛好者身上,常常發(fā)生。

BMI不僅容易將肌肉含量高的健康人誤判為胖子。漏洞之二在于,BMI還可能漏掉“隱形胖子”,例如體重正常的“瘦子”,卻因為肥胖而有脂肪肝。這種“隱形胖子”,BMI根本篩選不出來。

事實上,BMI將有健康風險的肥胖人士誤判為體重正常的人的錯誤率高得驚人,甚至可以達到約70%。例如,來自中國臺灣的一項研究就稱:在被BMI判定為體重正常的年輕女士中,高達69.7%的人在之后的脂肪含量檢測中,被認定為胖子。

總體考慮男性和女性數(shù)據(jù),大多數(shù)文獻報道:BMI判定為瘦人(低健康風險),在后續(xù)更精確的方法中,約有26%被確認為超重(高健康風險),29%被確認為肥胖(超高健康風險)(Gómez-Ambrosi,2012)。也就是說,綜合考慮上述兩類漏洞,僅僅依靠BMI判斷胖瘦,大約有超過50%的概率出錯。

判斷胖瘦的黃金標準

既然知道了,BMI判斷個體胖瘦,不怎么靠譜;那什么樣的參數(shù)才靠譜呢?

現(xiàn)代運動醫(yī)學中,判斷胖瘦與健康風險的黃金標準是——脂肪含量,即身體中脂肪的重量占據(jù)體重的百分比。肥胖給人體心血管系統(tǒng)帶來的潛在危害,主要來源于過多的脂肪,而不是過大的體重本身。因此,脂肪含量緊扣問題的關(guān)鍵——脂肪,成為判斷健康風險的黃金標準。

運動醫(yī)學界尚未對人體最佳脂肪含量達成共識,但是,一般認為,對于非運動員類的普通人,男士和女士的良好脂肪含量范圍(有利于健康)分別是10%-22%和20%-32%之間;超重的脂肪含量范圍(對健康不利),男女分別為23-27%和33-37%;肥胖的脂肪含量范圍(對健康非常不利),男女分別為28%以上和38%以上。

該如何測定脂肪含量呢?

春雨醫(yī)生

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看樣子”,例如,上圖中列出了不同脂肪含量的示意圖。不過,由于脂肪分布存在巨大的個體差異,這種看樣子的方法,誤差很大,想要更精確測定脂肪含量,需要更好的方法。

目前,最準確的測定脂肪含量的方法包括水下稱重和雙X線吸收法,它們都要求昂貴的器材和專業(yè)人員,一般人沒條件測。相對而言,既有一定精確性,又不那么貴的測定脂肪含量的方法有兩種:分別是皮脂鉗法和生物電阻法(市面上的體脂秤的原理)。

春雨醫(yī)生

市場上常見的皮脂鉗

其中,皮脂鉗法較為準確,但是對操作人員的要求較高,一般在競技體育中使用較多;體脂秤,盡管相對誤差較大,但因為它操作方便,用途也挺廣泛。

雖然,脂肪含量是科學界公認的判斷胖瘦的黃金標準,然而,其測定方法無一例外,需要專業(yè)人員或者特殊器械,這限制了脂肪含量的使用范圍。導致它無法像BMI這樣的簡易方法一樣被廣泛推廣。

腰圍——折中的選擇

BMI判斷胖瘦,容易操作,但是不夠準;脂肪含量,判斷胖瘦較準確,卻不容易操作。于是,有科學家開動腦筋尋找新的參數(shù)。

部分科學家想到了腰圍這一參數(shù)。大量的研究表明,腰圍預(yù)測肥胖的準確率要高于BMI預(yù)測肥胖。原因一般被認為,腰圍相比BMI,更能表征人體內(nèi)臟脂肪的堆積情況,而內(nèi)臟脂肪過多堆積才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的罪魁禍首。

國際運動醫(yī)學界,最權(quán)威的機構(gòu)——美國運動醫(yī)學學院(American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根據(jù)大量研究證據(jù)給出了腰圍警戒點。針對歐美人群,是男性102厘米、女性88厘米,也就是超過了這個數(shù)值,需要引起重視。針對美國的亞裔人群,美國運動醫(yī)學學院給出的警戒值分別是男性90厘米、女性80厘米。中國人的腰圍警戒點則是: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

除了腰圍,腰臀比判斷肥胖也被廣泛接納,目前認為腰臀比和腰圍的方法準確度差不多。注:腰圍/腰臀比預(yù)測肥胖雖然比BMI準確一些,但是肯定比不上脂肪含量判斷肥胖更準確。

近年來,也有部分科學家提出以腰圍身高比,來判斷肥胖。不過,這一概念自2000年問世以來,至今仍處于假說階段,是尚待證明或者證偽的猜想。還需要更多研究證據(jù),才有可能被運動醫(yī)學界廣泛接納。最近由美國媒體CNN報道,而引起廣泛社交媒體關(guān)注的研究論文,就是這種情況。作者在這篇綜述中,提出了幾個假說,其中包括重申假說“腰圍身高比大于0.5可能是很適合替代BMI預(yù)測肥胖的參數(shù)”,呼吁更多研究者設(shè)計研究,參與證實或者證偽這一假說。

春雨醫(yī)生

文章封面右上角,紅色下劃線文字,提醒我們,這篇引起廣泛關(guān)注的研究還處于“假說”階段,有待檢驗

參考文獻

Aune, Dagfinn, et al. "BMI and all causemortality: systematic review and non-linear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230cohort studies with 3.74 million deaths among 30.3 million participants."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53 (2016):i2156.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Certification Review.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10.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Resources for the Exercise Physiologist. 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 2018.

Berrington de Gonzalez, Amy, et al. "Body-massindex and mortality among 1.46 million white adults." 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 363.23 (2010): 2211-2219.

Calle, Eugenia E.,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mortality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of US adul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 341.15 (1999): 1097-1105.

Eknoyan, Garabed. "Adolphe Quetelet(1796–1874)—the average man and indices of obesity." (2007): 47-51.

Gómez-Ambrosi, J., et al. "Body mass indexclassification misses subjects with increased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related to elevated adipos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36.2 (2012): 286.

Hung, Shang-Ping, et al. "Combine body mass indexand body fat percentag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obesity screeningin young adults." Obesity research & clinical practice 11.1(2017): 11-18.

Keys, Ancel, et al. "Indices of relative weightand obesity." Journal of chronic diseases 25.6-7 (1972): 329-343.

Lohman, T. G. "Body composition methodology insports medicin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10.12 (1982): 46-58.

Maffetone, Philip B., Ivan Rivera-Dominguez, and PaulB. Laursen. "Overfat Adults and Children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of Identifying Excess Body Fat." Frontiers inPublic Health 5 (2017): 190.

Savva, S. C., et al. "Waist circumference andwaist-to-height ratio are better 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factors in children than body mass index."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obesity 24.11 (2000): 1453.

Segal, Karen R., et al. "Body composition, notbody weight, is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sex hormonelevels in me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80.4 (1987):1050.

周北凡. "我國成人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對相關(guān)疾病危險因素異常的預(yù)測價值: 適宜體重指數(shù)和腰圍切點的研究."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3.1 (2002): 5-10.

轉(zhuǎn)載自騰訊《較真》欄目

題圖來源:123rf.com.cn圖庫

春雨醫(yī)生

相關(guān)知識

一個人胖不胖,看“圓度指數(shù)”,比 BMI 更靠譜
關(guān)注健康體重:胖不胖怎么判斷?科學減重這樣做
根據(jù)中國的標準,正常體重的BMI范圍是?()
怎樣才算一個真正的瘦子?除了體重,還要看看這7組數(shù)據(jù)!
中國超重男性達40.2%,被忽視的男性肥胖正在導致健康隱患
預(yù)計2030年我國超六成成年人超重肥胖,官方發(fā)布“減肥指南”
怎樣判斷是否有肥胖癥
肥胖有哪些類型?判斷肥胖的標準是什么?
楊麗萍瘦身方法
綠瘦分享減肥理念:瘦身方式靠譜才能有效

網(wǎng)址: 根據(jù)BMI,孫楊居然超重?判斷胖瘦,這些方法更靠譜 http://www.u1s5d6.cn/newsview7448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