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蕎面碗團

蕎面碗團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24日 18:28

碗坨就是以蕎面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是:用蕎面、雜豆面(綠豆最好)各半(豆面也可適量少放點),配上少許五香粉、花椒粉,像熬粥一樣熬熟(漢民也可加豬血),倒入碗內晾成坨,而后打塊上鐺煎透,吃時放麻醬、蒜泥、醋等佐料。這道小吃味道鮮香,是頗受群眾歡迎的大眾化食品。

蕎面碗團是一般是置于闊口淺碗里,做好的碗團是一層銀圓薄厚略發(fā)烏色的面結晶,吃時用小刀叉把碗里那淺淺的一層面食割成自己喜歡的形狀,拌以辣椒油、陳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咸辣味溢滿口腔。細品,似乎還有點點苦味。

食材

主料

蕎麥面250g

輔料

蒜泥50g、醬油15g、醋30g、辣椒油10g、芥末糊15g、味精0.2g、精鹽2g

步驟

1.用涼水把蕎麥粉調成稀漿盛在大碗里,上籠蒸熟,晾涼。

2.把蒜泥,醬油,醋,辣椒油,芥末糊,味精同放在一個碗里調均勻。

3.把碗坨用小刀削成面魚兒,碼在碗里,把調料澆在上面即可。

柳林碗團

柳林碗團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的漢族面食小吃,在陜北榆林、離石、中陽、平遙、保德等地都有,比較正宗的是陜北腕托和柳林腕托。[1]柳林碗團也被稱為碗脫或碗禿或碗禿子。“碗團”之名的來源是因為它用小碗蒸,熟后晾涼,可從碗中脫下。在柳林方言中,“團”、“脫”、“禿”,音節(jié)相似,故有多名。但人們大多喜歡碗團這個名字,用圓圓的碗蒸出圓圓的碗團,象征團團圓圓。

平遙碗團

平遙的碗托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chuàng),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后,贊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于是,碗托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

平遙碗托的制作方法是將白面用溫水調成糊狀,再加以一定比例的鹽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調稀后盛入五寸小碟內上籠蒸15分鐘左右,蒸熟涼切后即成。

平遙的碗托有冷調、熱炒兩種食用方法。冷調是切成面條狀放入人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時有一種涼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熱炒是將炒瓢內入入熟豬油,加入蔥蒜后,將切成條狀的碗倒入,加山藥蛋絲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醬油、醋等調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誘人饞涎欲滴。

相傳西晉末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反晉,從離石左國城派大將石勒發(fā)兵攻晉,營地扎在柳林三郎堡。自然災害嚴重,戰(zhàn)亂頻繁,自然災害嚴重,軍糧供應不足,軍士就把蕎麥磨碎后熬成粥喝。一天,幾個軍士外出,誤了飯時,回來后,蕎面粥已結塊,士兵就把碗內的蕎面團扒下來抓食。有人嫌味道太淡,便把蕎面團切成條,隨便撒了一些鹽,澆了些醋、蒜泥、姜末、蔥花等佐料,一吃居然非常美味。有人給石勒端去一份,石勒吃后,大加贊賞,讓廚房如法制作,軍士飽嘗后精神大振。當地百姓聞訊后,去軍營觀看,軍士就讓百姓嘗新。百姓嘗后,甚感奇特,就模仿著去做,從此在民間得以流傳。剛開始在鍋內熬煮,碗內盛放,晾涼即食,后來發(fā)展到一小碗盛面糊,上籠蒸熟,晾涼而食。外國傳教士來柳林后,把刀、叉扎的習慣傳到柳林,碗脫也由原來的筷子夾刀、叉扎食。

從此成為馳名秦晉的一種物美價廉的風味小吃。碗團多為冷食,切條,就碗刀切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為主要調料,尚配姜末、香油。碗團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來堅韌、醇香,已成為人們招待親友的必備品。

1.

取好蕎麥面,在面粉內放入適量的食鹽和姜粉,兌入2.5的水,調成面糊狀。

2.

準備好和蕎面等倍的開水,并保持水持續(xù)的持續(xù)沸騰。

3.

將面糊緩慢倒入沸騰的水中,同時拿長木棒攪拌,防止粘鍋(注意火候保持沸騰,要一直不停的攪拌)

4.

拿筷子沾少許糊,能冷卻以后利索的從筷子上扒下來就差不多了。

5.

別關火,將鍋里的糊糊那準備好的碗盛好

6.

放在通風處晾干即可。

相關知識

汼記 蕎面碗團方便食品熱量
石勒 蕎面碗團方便食品熱量
一碗蕎麥面的熱量多少千卡
熱天,來碗蕎麥面
來碗冷面?糖友要選蕎麥的
【蕎麥面】蕎麥面的做法
陜西淳化:一碗“蕎面饸饹”托起富民強縣夢
【蕎麥面條】蕎麥面條的熱量
怕胖的,那就來一碗低脂的蕎麥拌面吧,健康又美味速食美食 蕎麥面
一碗蕎麥面,熱量低營養(yǎng)高,懶人必備神器!

網址: 蕎面碗團 http://www.u1s5d6.cn/newsview77910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