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文獻綜述
關閉
本文結構:1 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水平:結論不一致 1.1 地域、時間的差異 1.2 病種的差異 1.3 個人特征的影響 2 居民健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機制分析 2.1 直接機制 2.2 間接機制 3 關于我國經濟增長對健康影響的研究4 小結 4.1 研究評價 4.2 對我國下一步研究的啟示 參考文獻
引用本文
王箐. 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文獻綜述[J]. 中國衛(wèi)生政策研究, 2013, 6(6): 44-51.
WANG Qing.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on Health[J]. 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olicy, 2013, 6(6): 44-51.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3批面上資助“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研究”(2013M530497)
作者簡介:王箐,女(1984年—),博士,北京大學中國衛(wèi)生發(fā)展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健康經濟學。 E-mail:wangqing1984@126.com。
摘要:國外數據表明,經濟增長未必會如預期那樣同步改善健康,二者關系甚至可能反轉,即隨著經濟增長,健康水平不升反降。但具體結論受到研究對象、研究時點和區(qū)域以及研究病種的影響。針對我國數據的分析也表明,盡管長期來看,經濟增長能夠促進健康水平的改善,但初期經濟增長可能引起健康水平的下降。導致健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機制包括直接機制和間接機制。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環(huán)境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都可能是背后的原因。不過,現有的研究還不能明確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水平,也不能系統(tǒng)解釋影響機制。我國正在經歷經濟結構轉型和流行病學的轉變,保證經濟增長、推動居民健康關系國計民生。有待于構建數理模型,搜集數據,深入研究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水平和方式,促進二者的協(xié)調發(fā)展。
關鍵詞:經濟增長 健康 死亡率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on Health
WANG Qing
China Center for Health Development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100191, China
Abstract: Foreign data reveals that economic growth does not necessarily entail expected improvements to heal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an in fact even be inverse. In other words, with economic growth, the level of health does not rise, but in fact drops. However, conclusions are dependent on research subjects, periods, and also location and diseases. According to Chinese statistical analysis, despite bringing higher levels of health in the long run, in the early phases, economic growth has the potential to lead to drops in levels of health. This leads to a delayed effect on health along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including a direct mechanism, and an indirect mechanism. Changes to the type of economic growth, societal environment, and life style can all be influencing factors. There is not currently, however, enough research to clearly prove economic growth can influence levels of health, and it is likewise not possible to systematically describ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s. China is current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s well as epidemiology transition that are helping to ensur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health promotion. It is hoped that mathematical models can be established, data can be collected, and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economic growth has on levels of health can be conducted that would be helpful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of these areas.
Key words:Economic Growth Health Mortality
隨著經濟發(fā)展,人們認識到健康作為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有著重要意義。很多研究關注了健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但對這一問題的另一層面——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關注度卻明顯低了很多。
這與很多人堅持“惟經濟增長率是從”相關。人們認為只要經濟增長率上去了,其他方面,包括健康自然而然也會上去。[1]經濟增長能夠改善居民的衣食住行,提高民眾免疫力,進而改善居民健康;促進衛(wèi)生技術的進步,有效控制傳染病的發(fā)病率和病死率;顯著減少性別、種族或宗教的歧視,改善教育水平,普及健康知識,不斷提高居民的健康素養(yǎng),推動健康狀況的整體改善;加快城市化進程,加大公共衛(wèi)生投入,改善醫(yī)療服務的可及性和質量。[2]確實,在過去30年間,我國居民總體健康水平大幅度提升。居民的預期壽命有了較大提高;嬰兒死亡率、傳染病死亡率和發(fā)病率明顯下降。
但對比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健康水平的改善顯然滯后于經濟增長的強勁步伐。原有的健康問題尚未完全解決,新的健康問題卻已出現,某些健康指標甚至不升反降。我國居民營養(yǎng)不良的比例仍然維持高位,營養(yǎng)過剩問題卻逐步凸顯。肥胖人群不斷增加[3],慢性病發(fā)病率和病死率日益提高;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不斷侵擾民眾健康。1999年以來,甲乙類法定報告?zhèn)魅静〔∷缆士傮w出現逐年上升的趨勢①。
① 數據來自《中國衛(wèi)生年鑒》。
經濟增長對居民健康的影響水平是怎樣的?經濟增長又是通過哪些渠道影響著健康?為什么會出現經濟增長的同時某些健康指標下降?如何構建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的政策?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本文綜述已有的文獻,為這一問題的研究提供鋪墊。
1 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水平:結論不一致
從長期大趨勢來看,經濟增長與健康水平基本呈正相關關系。[4]但納入具體時間階段、地域、病種以及個人特征等影響因素后,經濟增長和健康的關系則呈現多樣化的態(tài)勢。
1.1 地域、時間的差異
工業(yè)化前,健康與經濟增長總是相輔相成的。[5]工業(yè)化后,結論開始趨于多變。②[6]早期對時間序列的分析表明[7]健康與經濟增長協(xié)同發(fā)展,呈正相關關系;但面板數據的分析呈現了越來越多的相反結論:1980—2000年間的德國[8],1900—1996年和1972—1995年間的美國[9, 10],1960—1997年間的OECD國家[11],均出現了死亡率和經濟增長正向變動的情況,在剔除了時間影響后,經濟增長和健康的關系仍然保持了反方向變動的關系。
② 囿于數據,大多數研究以死亡率來代表國民健康水平。
研究者還發(fā)現,二者的關系并不是固定的。經濟發(fā)展的歷程和環(huán)境可能影響二者關系。隨著經濟增長,死亡率下降的幅度逐漸減小,甚至可能上升。19世紀期間,瑞典經濟增長與健康呈現正相關的關系,但到了20世紀下半葉,通貨膨脹和失業(yè)衡量的經濟增長的邊際健康收益出現遞減的發(fā)展趨勢,甚至降到負值,死亡率上升,預期壽命下降。二者關系的變化可能與瑞典由自給自足轉向市場經濟相關。不過,這一統(tǒng)計結果并不具有顯著性。[12]而其他學者對瑞典的研究也不支持該結論。[13]盡管如此,這一可能的變化仍然不能被忽視,在1950—2006年間的OECD國家[14]以及中印拉美國家均出現了經濟增長的邊際健康收益遞減的情況[15]。市場化經濟促使印度和中國經濟飛速增長,但在這個階段,印度和中國健康改善的步伐卻明顯下降,低于市場化經濟改革之前。
研究結論還可能取決于國別。比如,相比德國[8],經濟增長對日本慢性病的影響更大[12]。國家的制度安排和社保政策的完善性可能是影響經濟增長和健康關系的重要因素。[10]不過,還需要謹慎對待經濟增長和健康的關系存在國別差異這一結論,因為各個研究使用的數據統(tǒng)計的時間有所差異,是否存在可比性有待判斷。[10]
1.2 病種的差異
經濟增長對不同病種死亡率的影響方向不一致,對不同疾病的影響程度也存在差別。不過現有的研究還不足以形成權威的結論,甚至針對同一種疾 病死亡率與經 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也沒有達成共識。
總體而言,慢性病、急癥、交通事故的死亡率與經濟增長呈正相關關系。[16, 17]但也有不同研究結論:1976—2005年間瑞典的心臟病死亡率[13],1980—2006年間美國心血管疾病[18],戰(zhàn)后日本糖尿病和高血壓死亡率均與經濟增長呈負相關關系。
癌癥的研究結論更為混亂。[17, 18, 19]Granados對美國1945—1970年數據的梳理,發(fā)現癌癥病死率順周期變化[19],Ionides等認為二者關聯不大[18];而Miller的結論相反[17],不過統(tǒng)計結 果不顯著。這可能與癌
癥除了受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自身系統(tǒng)病變起了更重要作用相關。
研究結論比較復雜的還有自殺率、新生兒體重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美國[20, 21]、臺灣、環(huán)太平洋亞洲國家[15、22]的自殺率順周期波動;德國、芬蘭[8]、日本[9]、美國[18]諸國均出現過自殺率逆周期波動。Catalano對美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研究顯示經濟增長與體重過輕的新生兒比重負相關[23],但Dehejia等則發(fā)現美國經濟衰退期間,體重過低的新生兒比例下降[24]。
經濟增長對疾病影響程度的研究結論也大有差別。有的研究發(fā)現急癥受經濟增長的影響較為明顯[25],但也有研究發(fā)現經濟增長對流感/肺炎病死率的作用有時不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26]。慢性疾病受經濟增長的影響不總是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25]精神疾病(7.3%)和心臟病(4.3%)是受經濟增長影響比較大的病種。[10]Ruhm分析了美國1979—1998年20個州急性心肌梗塞(AMI)病死率的面板數據,發(fā)現即使剔除了收入對心臟病病死率的緩釋作用,失業(yè)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急性心肌梗塞(AMI)病死率仍會上升1.3%。[26]
1.3 個人特征的影響
很多學者區(qū)分了研究對象的生理特征和社會經濟狀況,分別探討經濟增長水平對不同人群死亡率的影響。結果發(fā)現經濟增長與死亡率關系受研究對象生理特征和社會經濟狀況的影響。
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女性自殺率與經濟水平的關聯度較低,男性自殺事件與經濟水平的關聯度較高,且呈負相關。[27]通過detrended hodrick-prescott過濾方法和差分消除美國1900—1996年和日本戰(zhàn)后死亡率長期下降的趨勢,女性健康比男性健康受到經濟水平的影響更為明顯。但西班牙數據表明,女性受經濟波動影響較低,這可能與女性參與勞動力市場的程度較低相關。
經濟增長對健康影響的年齡差異也體現了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工作年齡的居民健康受到經濟增長的負向影響較為明顯。[27]美國1972—1981年和1979—1998年、日本二戰(zhàn)后[9, 28]以及瑞典1976—2005年心臟病數據[18]的研究結論均支持了這一觀點。不過,相比工作狀態(tài)的群體,經濟波動對老年人自殺的影響更大。[17, 18, 19]嬰兒死亡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還沒有明確結論。大多數的研究表明嬰兒死亡率與經濟增長負相關,但也有研究得到了正相關和不相關的結論。[9, 16, 27, 29]
研究對象的社會經濟狀況也是影響經濟增長這一宏觀變量與個人健康關系的重要因素。有的學者細分了不同收入、教育水平人群的健康水平與經濟增長的關聯。[16]總的來說,經濟增長在促進收入和教育程度較低的民眾健康改善方面作用更大。
2 居民健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機制分析
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有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健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機制。[30]概括來講,導致健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渠道包括直接機制和間接機制。
2.1 直接機制
直接機制主要是指經濟增長過程中,經濟變量的變化產生了不利于居民健康行為的因素,引發(fā)不利于健康的負面結果。
經濟增長過程中,難免產生污染、過度城市化、經濟資源擠占民生資源等問題,成為危害健康的因素。特別是粗放型的經濟增長,往往帶來高污染、自然資源過度利用、衛(wèi)生條件匱乏等問題,損害居民健康。不過,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調整,預期上述負面影響會有所緩解。
經濟增長往往引致個體工作時間增加,工作強度增強,形成額外的工作壓力。[31]伴隨經濟增長,工作時間的延長提高了居民從事健康休閑活動的機會成本,減少了社會互動[32],擠占了運動時間[11, 32]。經濟增長還增加了公務和娛樂出行,也就相應的增加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33]工作壓力還會引發(fā)睡眠不足、情緒不佳、酗酒、抽煙、運動減少等不良的健康行為,導致健康水平下滑。[25]工作壓力過大危害健康已經得到了多國數據的支持。[34]
雙親工作壓力的增加還會形成代際效應,負方向影響下一代的健康。Dehejia等研究發(fā)現,經濟衰退期間,由于父母能夠在產前護理方面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出生體重過低的嬰兒比例和嬰兒死亡率均有所減少。[24]美國內戰(zhàn)前夕,工人罷工雖然阻礙了經濟發(fā)展,但使工人脫離了長時間、高負擔的工作和工廠污濁的環(huán)境,嬰兒獲得了母乳喂養(yǎng)的機會,以替代營養(yǎng)不高的母乳代制品,失業(yè)大幅度改善了工人和嬰兒的健康水平。[27]
隨著經濟增長,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為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由于人們的行為和健康意識不能很快適應經濟增長帶來的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各種慢性病激增[35],如高熱量消費引致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不僅是發(fā)達國家影響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發(fā)展中國家,慢性病的危害也日益凸顯。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逼近,慢性病將成為危害健康的重要殺手。
2.2 間接機制
導致健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間接機制主要是指社會環(huán)境和政策環(huán)境在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經濟增長會影響周圍環(huán)境,進而影響居民健康。比如,Granados就發(fā)現,隨著失業(yè)率的攀升,就業(yè)人群和失業(yè)人群的健康差別越來越不明顯。[27]經濟增長下降改變了整個社會環(huán)境,在失業(yè)人群不斷增加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失業(yè)引致的健康下滑幅度減緩。
政府干預政策作為社會大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直接影響著經濟水平與健康的關系。健康水平的進步既取決于可用資源,也取決于資源分配。即便是經濟水平較低,但是通過將更多的資源分配給衛(wèi)生事業(yè),同樣可以保證健康水平的逐步改善。如古巴在經濟發(fā)展不見起色的情況下,通過政策的扶持,保證民眾的健康訴求,改善了居民的健康水平。[36]反觀拉美國家,乃至中國和印度,盡管經濟自由化釋放了經濟增長的力量,但由于這些國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忽視了健康投入,反而降低了健康水平的改善速度。
縱觀政策體系,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是影響二者關系的重要政策變量。面對同等程度的經濟下滑,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完善的國家能夠更好的保障居民健康,避免居民健康水平下滑。[28]1929—1940年,美國爆發(fā)了大蕭條。在此期間,那些社會保障體系較為健全的城市的居民健康水平并沒有因為經濟下滑受到負面影響。政府政策以及救援計劃在維護健康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救援計劃保證了穩(wěn)定的營養(yǎng)、住房和衛(wèi)生保健條件,嬰兒死亡率不但沒有上升,反而出現了明顯下降,成人死亡率變化也不大,許多傳染性疾病死亡率下降。[28]
3 關于我國經濟增長對健康影響的研究
我國學者主要是利用省級面板數據,借助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以及聯立方程模型對經濟增長影響健康這一內容展開研究。經濟增長采用GDP來反映。用人口預期壽命、人口死亡率、如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來評價居民健康水平?,F有的 研究肯定了經濟增長對健康的正面影響。[37]但研究同時表明,經濟增長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不盡相同。有研究發(fā)現,經濟增長和健康在長期內變動較為協(xié)調,經濟增長對健康有促進作用。但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可能存在較長時間的時滯,短期內,二者關系可能會出 現變化。[38]還有研究發(fā)現經濟增長在長期對國民健康水平有顯著的正向作用,但在初期卻存在惡化國民健康的可能。胡善聯提出,經濟發(fā)展階段可能影響著二者的關系。[39]從經濟發(fā)展的初期情況看,經濟發(fā)展有時會帶來健康危機和負效應。[40]
在此基礎上,學者進一步探索了我國經濟增長引致健康惡化的可能原因。概括我國已有研究,導致健康滯后于經濟增長的機制同樣可以分為直接機制和間接機制。直接機制包括經濟增長過程中引致的收入差距擴大、環(huán)境污染、城市化帶來的人口流動、生活方式的變化等因素對健康產生的不利影響。我國經濟在快速增長的同時,產生了較大的收入差距,成為引致健康水平改善速度低于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盡管收入的提高能夠改善居民健康狀況,但改善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隨著收入差距的擴大,對居民健康會產生負面影響。[41]
有研究強調了環(huán)境變化的作用,認為經濟增長造成環(huán)境變化,收入水平和環(huán)境質量共同影響著人口健康。[42]經濟增長對人口健康有顯著的正影響,而工業(yè)污染對人口健康有顯著的負影響,使得健康水平的改善滯后于經濟增長水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fā)展第三產業(yè)、減少工業(yè)污染、實現經濟增長和居民健康同步改善的政策建議。胡善聯同樣強調,因為經濟增長、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發(fā)展而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是致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與環(huán)境污染相關的腫瘤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惡性腫瘤成為城市居民首位死因,農村地區(qū)惡性腫瘤死亡率也逐年上升。[40]
經濟增長推動了城市化的發(fā)展,產生了大量的人口流動,還給計劃生育和疾病的傳播帶來嚴重影響,特別是腸道傳染病的流行,給居民健康帶來了負面影響。此外,伴隨著經濟增長,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個人行為也隨之增加。由吸煙飲酒引起的疾病危險正在不斷增加。我國支氣管肺癌、酒精性肝病的發(fā)病率正在增高。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一樣,我國的疾病模式已由傳染病和營養(yǎng)不良轉向慢性、退行性的非傳染病。而經濟的發(fā)展加速了疾病模式的轉變過程。[40]
就經濟增長負面影響居民健康的間接機制,現有研究注重政策層面的分析。有研究指出,財政投入不足和農村醫(yī)療解體是引致健康水平滯后于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43]隨著經濟增長,我國衛(wèi)生投入相應增加。[38]近些年,我國醫(yī)療體制改革對國民健康水平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醫(yī)療保健體系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衛(wèi)生支出對健康的促進作用。[39]我國衛(wèi)生投入的增加一開始促進健康水平的提高,后來未能促進健康狀況改善,甚至出現了“伴隨惡化”(伴隨衛(wèi)生投入的快速增加健康水平甚至出現了惡化)。[38]單純依靠增加衛(wèi)生資源未必能夠持續(xù)增進國民健康。但是長期而言,衛(wèi)生投入對健康的促進作用是較大的。長期來看,依靠促進經濟增長或增加衛(wèi)生投入來改善國民健康的辦法是可行的,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將反過來促進衛(wèi)生投入的增加,并促進經濟增長,如此將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38]因此,合理制定衛(wèi)生政策,提高衛(wèi)生投入效率直接關系著居民健康和經濟發(fā)展的進程。
4 小結
4.1 研究評價
國際上關于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還沒有一致的實證結論和系統(tǒng)的理論解釋?,F有的研究還存在諸多不足。
首先,現有的研究數據主要來自于發(fā)達國家,基于發(fā)展中國家的研究較少。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特點和疾病譜與發(fā)達國家有所不同,僅限于發(fā)達國家的研究不能全面概括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并且,基于發(fā)達國家數據的研究,數據相對滯后,缺乏代表性,也不足以完全說明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長對居民健康的影響。
就具體指標而言,健康指標主要以死亡率為主,忽視了經濟增長對發(fā)病率、身高體重比、自評健康等指標的影響分析,也較少考慮經濟增長對居民精神健康的影響。而死亡率指標,尤其是慢性病死亡率,對其的分析難以剝離醫(yī)療技術和醫(yī)療照顧等難以控制的干擾因素的影響,導致結果可能存在偏誤。這可能也是對不同病種的研究沒有一致結論的原因。因此,有必要擴展研究對象,涵蓋更多的經濟指標和健康指標,使用最新的數據進行持續(xù)的研究,全面評價二者的關系。
其次,從研究方法來看,已有的研究主要使用的是時間序列和面板數據的分析方法。Brenner是應用時間序列數據分析經濟增長對健康影響的代表人物。Brenner使用1930—1970年間的時間序列數據,對二者關系進行了大量研究。他的結論是經濟增長會改善健康水平。[7]
但是時間序列分析存在一系列偏誤,如變量滯后期的選擇過于主觀,難以控制測量誤差和不可觀測變量。[44]有學者試圖采用不同方法糾正上述技術漏洞。遺憾的是,學者在糾正上述漏洞后,應用時間序列的分析不能復制Brenner的研究結果。絕大多數研究支持二者正相關。[45, 46, 47]對此,Brenner給出的解釋是:經濟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存在較長的滯后效應。[7]經濟擴張時期,死亡率之所以會提高不是當期經濟增長的結果,而是之前經濟衰退的滯后影響。Grossman的實證研究表明發(fā)病率確實存在滯后性。[47]Strully等人的研究都支持了這一論斷。[48]不過,也有不少學者不認同這一觀點。Granados認為經濟發(fā)展對健康并不存在長期的滯后影響。[27]Granados and Ionides針對19世紀瑞典數據的研究,也沒有發(fā)現時滯。[5]研究觀點的不統(tǒng)一可能與數據涵蓋的時間點不足相關,沒有辦法區(qū)分經濟增長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有待于使用更長時間序列的數據,描述經濟增長對健康的長期作用。
鑒于時間序列數據的不足,學者轉向面板數據進行分析。面板數據有利于消除不可觀測效應。近期的研究多是基于面板數據進行的。但使用面板數據很難分析經濟周期的變動,依然受到自相關、遺漏變量問題的困擾,也沒有解決經濟增長和健康雙向因果問題。[49, 50]使用更為先進的計量工具是解決上述問題的可能選擇。
最后,從機制的分析來看,現有的機制均是基于實證分析的邏輯判斷,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解釋。利用數理化工具,構建理論模型系統(tǒng)分析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機制,并實證檢驗邏輯機制的科學性和各個影響路徑的影響水平是系統(tǒng)分析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機制的必由之路。
相比國際的研究,我國對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研究還比較少,研究方法也不盡相同。我國學者主要是利用宏觀數據,使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向量誤差修正(VEC)模型以及聯立方程模型研究GDP增長水平對人口預期壽命、人口死亡率的影響。樣本容量有限,缺乏微觀數據的支撐;評價健康水平和經濟增長的指標有限,缺乏與國際研究的可比性;機制分析多是從某一個點切入,還沒有形成全面、系統(tǒng)的體系。
結合國際和國內的研究現狀,未來的研究方向應該包括:構建數理模型,明晰經濟增長對健康的影響路徑;利用實證工具檢驗理論機制的科學性和解釋力,并進一步測度各路徑的影響程度。實證研究方面,要搜集更廣泛的宏微觀數據,并使用不同指標,全面評價經濟增長和健康水平,區(qū)別分析經濟增長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和短期影響[50, 51],以及經濟增長對居民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影響;還要細化研究對象,探討經濟增長對不同人群的影響力。
4.2 對我國下一步研究的啟示
提高居民健康水平關系國計民生,是我國重要的政策目標和內容。以往研究側重于健康微觀層面的影響因素,忽視了經濟增長這一宏觀變量的影響,本研究有助于擴展健康的認識視野,更好的促進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我國正面臨產業(yè)結構升級換代——由勞動密集轉向資本密集和知識密集產業(yè)轉變,人力資本于我國經濟增長意義深遠。而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加快和流行病學的轉變,醫(yī)療系統(tǒng)的壓力增加,推動居民健康改善、形成我國人力資本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明晰經濟增長與健康的關系和影響機制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調整發(fā)展經濟的思路,找到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促進我國居民健康水平和經濟形勢的和諧發(fā)展。
梳理已有的文獻,可以看到經濟增長不是萬能鑰匙,民生不會因為經濟增長自動改善。過分關注經濟增長可能會延滯居民健康水平的改善步伐,甚至使健康指標不升反降?;谏鲜鲅芯拷Y論,建議有意識的打破一味追求經濟增長的理念:追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經濟增長方式,舍棄以往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著力控制污染,改善交通擁堵;舍棄“唯經濟增長論”的發(fā)展理念,在發(fā)展經濟的同時,注意政策的平衡,保證公共衛(wèi)生的投入,提高醫(yī)療服務的效率,打造和諧社會,追求社會進步,提高民眾福利,滿足民眾健康訴求;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的健康素養(yǎng),引導居民形成健康行為??紤]到經濟增長對不同居民群體健康的影響是有差別的,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還要考慮政策的實施范圍,細化政策。
[1]林毅夫, 張鵬飛. 后發(fā)優(yōu)勢、技術引進和落后國家的經濟增長[J]. 經濟學季刊, 2005, 5(1): 53-75.[2]Egger G. Health, “Illth,” and Economic Growth:Medicin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 at the Crossroads[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9, 37(1): 78-83.[3]Barry M. Popkin.Will China's Nutrition Transition Overwhelm Its Health Care System And Slow Economic Growth [J]. Health Affair, 2008, 27 (4): 1064-1076.[4]Riley J C. Rising life expectancy: a global history[M].New York: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5]Granados J A T, Ionides E L. The reversal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health progress: Sweden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 [J]. Health Economic, 2008, 27(3): 544-563.[6]Dustmann C, Windeijer F. Wages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a lifecycle analysis[R]. mimeo,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2004.[7]Brenner, M H. Commentary: economic growth is the basis of mortality rate decline in the 20th century-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 1901-2000[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 34(6): 1214-1221.[8]Neumayer E. Recessions lower (some) mortality rates-evidence from Germany[J].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2004, 58(6): 1037-1047.[9]Granados José A Tapia. Response: On economic growth, business fluctuations, and health progr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2005, 34 (6): 1226-1233.[10]Gerdtham U G, Ruhm C J. Deaths rise in good economic times: evidence from the OECD[J]. Economics and Human Biology, 2006, 4(3): 298-316.[11]Ruhm C J. Are recessions good for your heal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0, 115(2): 617-650.[12]Tapia Granados J A, Edward L I. Mortality and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in Contemporary Sweden[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011, 27(2): 157-182.[13]Svensson M. Do not go breaking your heart [J]. Soc Sci Med, 2007, 65(4): 833-845.[14]Hanewald K. Explaining Mortality Dynamics: 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cause of Death Trends[J]. North American Actuarial Journal, 2012, 15(2): 290-316.[15]Lee R D. Population dynamics-equilibrium, disequilibrium, and consequences of fluctuations[M]. // Rosenzweig MR, Stark O, etal. Handbook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 Amsterdam: Elsevier, 1997.[16]Lin S J. Economic fluctuations and health outcome: a panel analysis of Asia-Pacific countries[J]. Appl Econ, 2009, 41(4): 519-530.[17]Miller D L, Page M E, Stevens A H, et al. Why are recessions good for your health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9, 99(2): 122-127.[18]Ionides E L, Wang Z, Tapia G. Macroeconomic effects on mortality revealed by panel analysis with nonlinear trends[EB/OL].[2013-03-20]http://arxiv.org/abs/1110.52542011.[19]Tapia Granados J A. Recessions and mortality in Spain, 1980-1997[J]. Europe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2005, 21(4): 393-422.[20]Luo F, Florence C, Quispe-Agnoli M, et al. Impact of businesscycles on US suicide rates, 1928-2007[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11, 101(6): 1139-1146.[21]Nandi A, Marta. Prescott, Magdalena Cerda, eta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Suicide Rates in New York City[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12, 175(6): 527-535.[22]Chang S S, Gunnell D, Sterne J A, et al. Was the economic crisis 1997-1998 responsible for rising suicide rates in East/Southeast Asia A time-trend analysis for Japan, Hong Kong,South Korea, Taiwan, Singapore and Thailand[J]. Soc Sci Med, 2009, 68(7): 1322-1331.[23]Catalano R, Hansen H T, Hartig T. The ecological effect of unemployment on the incidence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 Norway and Sweden[J]. J Health Soc Behav, 1999, 40(4): 422-428[24]Dehejia R, Lleras-Muney A. Booms, busts, and babies' heal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119(3): 1091-1130.[25]Ruhm C J. Good times make you sick [J].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3, 22(4): 637-658.[26]Ruhm C J. Macroeconomic Conditions and Deaths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 Greensboro, NC, NBER Working Paper, 2005b.[27]Tapia Granados J A. Increasing mortality during the expansions of the US economy, 1900-1996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a, 34(6): 1194-1202.[28]Anson J, Anson O. Thank God It's Friday: The Weekly Cycle of Mortality in Israel[J]. Population and Research Policy Review, 2000, 19: 143-154.[29]Friedman J, Schady N. How many more infants are likely to die in Africa as a result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R]. Work. Pap. 5023, World Bank Policy Res, 2009.[30]Eyer J. Capitalism, Health, and Illness[M]. // McKinlay JB, editor. Issu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ealth Care. New York: Tavistock, 1984.[31]Robinson J C, Shor G M. Business-cycle influences on work-related disability inconstruction and manufacturing[J]. Milbank Quarterly, 1989, 67(Suppl. 2, Pt. 1): 92-113.[32]Graham J D, Chang B, Evans JS. Poorer is riskier[J]. Risk Analysis, 1992, 12(3):333-337.[33]Kiecolt-Glaser J K, McGuire L, Robles T F, et al. Emotions, morbidity, andmortality - New perspectives from psych on euro immunology[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2, 53: 83-107.[34]Schnall P, Belkic K, Landsbergis P, et al. The workplace and cardiovasculardisease[M].Occupational Medicine: State of the Art Reviews, 2000.[35]Krugera, Svensson. Good times are drinking times: empirical evidence on business cycles and alcohol sales in Sweden 1861-2000[J].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2010, 17(6): 543-546.[36]Fishback P V, Haines M R, Kantor S. Births, deaths, and New Deal relief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J]. Rev Econ Stat, 2007, 89(1): 1-14.[37]蔣萍, 田成詩, 尚紅云. 人口健康與中國長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科學, 2008(5): 44-54.[38]王新軍, 韓春蕾, 李繼宏. 經濟增長、衛(wèi)生投入與人民健康水平的關系研究[J]. 山東社會科學, 2012(11): 71-77.[39]石靜, 胡宏偉. 經濟增長、醫(yī)療保健體系與國民健康——基于1991—2006年中國數據的分析[J]. 西北人口, 2010, 30(1): 1-7.[40]胡善聯. 經濟發(fā)展與改革對健康的影響[J]. 中國衛(wèi)生經濟, 1995, 14(1): 12-16.[41]王懷明, 尼楚君, 王翌秋. 農村居民收入和收入差距對健康的影響分析——基于醫(yī)療服務配置與利用視角[J]. 農業(yè)技術經濟, 2011(6): 120-128.[42]齊良書. 經濟、環(huán)境與人口健康的相互影響:基于我國省區(qū)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08(6): 169-174.[43]鄧曲恒. 健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基于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研究[J]. 浙江學刊, 2007(1): 159-166.[44]Ruhm C J. Commentary: mortality increases during economic uptur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5, 34(6): 1206-1211.[45]McAvinchey I D. A comparison of unemployment, income and mortality, five European countries[J]. Applied Economics, 1988, 20(4): 453-471.[46]Joyce T J, Mocan N H. Unemployment and Infant Health: Time-Series from the State of Tennessee[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1993, 28(1):185-203.[47]Grossman M. On the concept of health capital and the demand for health[J]. Jo Political Economy, 1972, 80(2): 223-255.[48]Strully K W. Job loss and health in the US labor market[J]. Demography, 2009, 46(2): 221-246.[49]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0 - The Real Wealth of Nations: Pathways to Human Development [R]. New York, 2010.[50]Hsiao W C L. Disparity in Health: The Underbelly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J].Harvard China Review, 2004, 5(1):64-70.[51]Thomas D S. Social and Economic Aspects of Swedish Population Movements, 1750-1933[M]. New York: Macmillan, 1941.[ 收稿日期:2013-02-27 修回日期: 2013-06-07]
(編輯 薛 云)
相關知識
垃圾污染對我們的健康、環(huán)境和經濟的影響
中國健康醫(yī)療大數據研究綜述——基于期刊論文的分析
國內外有關于養(yǎng)生旅游研究文獻綜述(10頁)
國內個人健康信息管理的現狀及對策文獻綜述
【綜述】妊娠期碘營養(yǎng)狀況對母兒健康的影響
簡述環(huán)境對健康的影響
環(huán)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論文范文)
飲食如何調節(jié)健康和疾?。客瑵鷪F隊29頁綜述詳解|熱心腸日報
“一日不睡十日難補” 睡眠障礙成影響健康重要因素 打造“助眠產業(yè)” 催生經濟增長點
千年禾倉 文明飄香——嘉禾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綜述
網址: 經濟增長影響健康的文獻綜述 http://www.u1s5d6.cn/newsview90536.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