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醫(yī)艾灸的十大功效

中醫(yī)艾灸的十大功效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6日 05:23

《醫(yī)學入門》有言:“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艾灸,其獨特之功效,向來為醫(yī)家所推崇,廣泛運用于治療疾病與養(yǎng)生保健。千百年來,灸火得以傳承,皆因其溫效之功。而艾灸之溫效,值得吾輩總結與發(fā)掘。


按其功效之特點與主治疾病之不同,艾灸溫效可歸納為以下十方。施灸時,需根據(jù)病癥之不同,選用恰當之穴位與灸法,方能充分發(fā)揮艾灸之溫效。

1溫通效應
通是通暢、通利、通達之意。灸火可活躍臟腑氣機,行氣活血。溫熱刺激作用于特定的穴位,可治療各種氣血壅滯,氣血不暢之病癥,由此形成的臨床效應稱為溫通效應?!鹅`樞 ·刺節(jié)真邪》云:“火氣已通,血脈乃行”;《神灸經(jīng)綸·說原》云:“灸者,溫暖經(jīng)絡,宣通氣血,使逆者得順,滯者得行?!本褪侵赴牡臏赝ㄐ,F(xiàn)代研究表明,以艾灸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性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從中醫(yī)的角度來理解,就是艾灸的溫通效應。

主要用于各種痛癥、以腫脹為特點的疾病(如腹脹)及各種氣滯所導致的病癥(如氣滯所致的便秘)等。臨床可局部灸、循經(jīng)灸、對癥灸。

2溫經(jīng)效應
經(jīng)脈如江河,遇寒則凝,遇溫則行。寒邪侵襲,經(jīng)脈收引,如冬日凍土,僵硬冷縮。艾灸的溫熱之力,猶如春日的暖陽,將經(jīng)脈中的寒氣驅散,使其恢復生機。這種溫經(jīng)效應,如同春風吹過冰凍的河流,讓經(jīng)脈重新流動起來,帶來溫暖與活力。

朱丹溪曾言:“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睔鉁貏t血滑,氣寒則血澀,寒則氣收。當血液遇熱則流暢無阻,遇寒則凝滯不前?!鹅`樞·刺節(jié)真邪》中提到:“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diào),弗能取之?!贝恕盎鹫{(diào)”即指艾灸的溫經(jīng)效應。

溫經(jīng)效應如陽光灑在冰凍的土地上,化開寒冰,滋養(yǎng)萬物。它主要用于治療風寒濕痹、肢端寒凝證、手足凍瘡、雷諾病、骨質疏松、四肢抽筋等病癥。臨床時,我們常以四肢特定穴灸、局部灸、循經(jīng)灸為主,若病久或病及全身者,則配以灸背俞穴、督脈、任脈經(jīng)穴。如此,療效更佳。


3溫潤效應潤與干、燥、陰虛相對而言。陰虛則燥,津虧則干。雖然艾灸性質溫熱,但運用得當,亦可產(chǎn)生滋陰生津或促進津液布散等作用,這就是艾灸的溫潤效應。艾灸的溫潤效應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
其一,陰液不足。人體無陽則陰不生,無陰則陽不長。艾灸以溫熱而鼓舞陽氣,以促陰生,以滋陰液。
其二,人體津虧,或因于失液,或因于氣虛,或因于氣結,或因于陽礙,或因于濕阻。艾灸能益氣陽,振奮氣機,散濕滯,除陰霾,布津液,利津生。
以上二者,皆足以潤燥益陰。
《針灸聚英》云:“骨蒸勞熱,灸四花穴。”古代“四花”穴用于肺癆,而肺癆多陰虛,其四花穴(雙膽俞、雙膈俞)就是艾灸溫潤效應具體應用的體現(xiàn)。 《靈樞》云:“陰陽俱虛,火自當之?!睂τ陉庩柧闾摰模援敻舆m用于艾灸以溫潤之。 溫潤效應主要用于多種陰虛而無嚴重內(nèi)熱者;津液虧虛者;濕邪內(nèi)阻而津常者;以及干燥性病證,如干燥綜合征等。臨床以辨證施灸、背俞穴施灸為宜,結合對癥與病部施灸(如干眼癥亦可灸眼周等)。
4溫升效應
升是針對于陷下方面的病證。陷下病證包括三個方面:
一為有形的解剖學意義上的內(nèi)臟位置下陷之病證;二為功能學方面的清濁不分之病證;三為陽衰欲竭之危急重癥等。
《靈樞 ·禁服》云:“陷下者,……故宜灸之 ”;《靈樞 ·經(jīng)脈》云:“陷下則灸之 ”; 《靈樞·官能》云:“經(jīng)陷下者,火則當之”;《傷寒論》云:“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脈不至者,灸少陰七壯”。
艾灸的這種以升提舉陷,升位固置,升清降濁為特點的臨床作用,可以稱為溫升效應。 溫升效應主要用于中氣不足,內(nèi)臟下陷,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及脫肛;清陽不升,清濁相混的病證,如久瀉、久痢、頭暈昏蒙等,以及病延脈虛、經(jīng)脈陷下等。臨床主要是灸相應臟腑的背俞穴、募穴、特定穴,并辨證結合對癥取穴施灸。
5溫降效應
降是針對臨床病機該降不降的病癥。五臟以守為要,以藏為本,六腑以降為和,以降為順。氣機當降不降,則病必由生,上逆為病。
《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上者下之”;《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此足以說明臟氣上逆之害;
《靈樞·脈度》曰:“六腑不合,則留為癰”;《素問·五臟別論》亦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
生理上腑以通為用,功能上是以降為順,以降為和,以降為常。艾灸的溫降效應,可以使人降其濁氣,順其陰陽,和其臟腑,使腑臟功能正常。例如在用艾灸治療飲食不節(jié)、肝氣犯胃或胃寒等原因所致的呃逆時,用灸胃的募穴中脘的方法每獲佳效,皆因艾灸溫降效應作用于胃氣上逆這一關鍵環(huán)節(jié)所致。 溫降效應主要用于肺氣上逆之咳嗽、氣喘、咯血、鼻衄;肝氣上逆的脅脹、頭暈、目眩;胃氣上逆的嘔吐、呃逆、噯氣、泛酸、嘔血等。臨床針對臟腑病機與癥狀之差別,以灸臟腑背俞穴、募穴及特定穴為主,并結合癥狀局部或對癥施灸。
6溫散效應
散主要是散風、散寒、散濕。用于六淫外邪入侵所出現(xiàn)的表證,如癥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痛,脈?。换蛴糜谡钔覆粫?,或有表證者,艾灸溫以發(fā)散,溫以開泄,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這種臨床作用,可以稱為艾灸溫散效應。
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溫散效應主要用于普通感冒、外感風寒,肢體風濕疼痛,寒邪直中,部分傳染病、急性病的早期,寒濕痢的逆流挽舟,皮膚病等。臨床多灸肺、大腸經(jīng),膀胱經(jīng)和督脈等經(jīng)脈腧穴,以解除外感風寒等癥狀。
同時也適用于手太陰肺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的循行路線和臟腑等其他病癥,如有表證的皮膚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早期等。利用艾灸的溫散效應治療外感六淫之邪侵犯肌表時,施灸的過程中當以微微汗出為宜,以使表邪隨汗而去。
7溫化效應
化有散化、溶化、化開、化解之意。結聚之證應當消散,艾灸對于上述血、氣、痰、濁郁結的病理產(chǎn)物或病癥需借用艾灸的溫化效應治療。
《素問 ·至真要大論》曰:“結者散之”。
臨床很多有“結聚”性質的疾病,如痰結、氣結、瘀血、癥瘕、積聚等,發(fā)揮艾灸溫化效應,應用其行氣、化痰、通絡、散結等機理,能取得非常好的療效,甚至可收到奇效。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血瘀、痰結等狀態(tài)是許多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艾灸的溫散效應有助于降低血脂,改善血瘀癥狀,從而對冠心病、高脂血癥等疾病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 溫化效應主要適應于瘰疬、瘕聚、痰核、腫塊、血腫、結節(jié)等病理產(chǎn)物及相關病癥。臨床多以局部施灸為主,并適當應用循經(jīng)與辨證取穴施灸。
8溫御效應
御指御防、御衛(wèi)、御護等。對于肌腠空疏,衛(wèi)表不固,外邪易襲等病癥,艾灸溫御效應明顯。
《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渲杏谔撔耙?,因于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
《靈樞·口問》云:“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br>《溫熱論》云:“肺主氣屬衛(wèi)”,對于肺氣不足,表衛(wèi)空疏,營衛(wèi)失調(diào)所致防外邪侵害,可通過艾灸的溫御作用,使腠理致密,表衛(wèi)緊固,抵御邪襲。 溫御效應主要用于體虛易于感冒;太陽中風證;過敏性鼻炎,皮膚因受風或感寒而瘙癢等。臨床多艾灸脾經(jīng)、肺經(jīng)、膀胱經(jīng)等經(jīng)穴,或加督脈、手陽明經(jīng)脈的穴位施灸。

#尋找百度AI寫手計劃#9溫固效應固指固攝、固收、固澀等。對于津液外泄,腎不攝納,脾不統(tǒng)血,心不斂汗等,艾灸溫固效應明顯。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散者收之”。通過艾灸的溫固作用,可攝納腎氣以止喘;固攝腎精以防泄,統(tǒng)攝脾氣以止血;固護心氣以斂汗,固攝津液以防失,固攝胞宮以止脫,固攝沖任以止崩;固澀脾津以攝唾,固澀瘡瘍以生肌,固攝回陽以救逆等。如有人用灸神闕、涌泉的方法治療小兒汗證,發(fā)揮了艾灸的溫固效應的優(yōu)勢。 溫固效應主要用于老年喘息、皮膚及內(nèi)臟出血如紫癜等;多汗;大量失液性休克;中風、弱智之涎液不收;瘡瘍潰爛久不收口;以及陽脫陰竭、生命垂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脫證等。臨床一般病證宜常規(guī)用灸,辨證與對癥取穴施灸,以緩圖收功。危急重癥急救,宜大艾炷隔鹽重灸,冀以速效,回陽救逆。 10溫補效應補具有補助、補益、補充等含義,溫補效應是艾灸最重要的效應之一。機體虛弱,氣、血、陰、陽不足,可用艾灸溫補效應,扶陽補氣、滋陰生血。《素問遺篇·刺法論》云:“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 ”;《靈樞·官能》曰:“陰陽皆虛,火自當之”;《靈樞·經(jīng)脈》云:“虛則補之”?!侗怡o心書》曰:“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人于無病時,常灸 ……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 ”?!夺t(yī)說》亦云:“若要安,三里不能干 ”。 因此說,艾灸可以養(yǎng)生保健,延年益壽。同時艾灸的溫補效應,也是防病抗病的基礎。如有人提出老年人衰老本質主要是以陽虛為本,尤以腎陽虛衰為主,瘀血內(nèi)阻為標的觀點。艾灸因其溫補效應的存在,成為歷代養(yǎng)生保健、抗老防衰的重要手段。 艾灸溫補的應用,可適合于各類人群,更可以用作治未病。臨床選穴一般為足三里、氣海、關元、命門、膏肓等穴,灸量宜小,灸程宜緩,優(yōu)選灸材,擇以灸時,因人而異,積累效應。

相關知識

中醫(yī)怎么艾灸強身健體
艾灸養(yǎng)生功效好 4個年齡段不能錯過
男性早泄 中醫(yī)艾灸能幫你
艾葉泡水喝的功效
艾灸減肥
怎么艾灸治療胎位不正
艾灸調(diào)理師
中醫(yī)保健養(yǎng)生:探索艾灸,享受健康與舒適生活
夏季高溫多雨濕氣重 不妨試試艾灸養(yǎng)生
男人早泄 不如試試艾灸療法

網(wǎng)址: 中醫(yī)艾灸的十大功效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00163.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