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7日 02:30

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你是否曾有過這些經歷:

因為某個問題陷入胡思亂想無法入睡,日后又覺得這些事不值一提?

糾結某個事情找朋友談心,結果被他們的一句話點醒,看見了新的視角立即想明白?

這是因為你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問題,你的感受就會發(fā)生變化,負面情緒就會被你“掃”出去。

我們每天的經歷都可以證明這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怎樣思考,決定了我們怎樣感受。這個理念便是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原則。

人可以通過改變心態(tài)來改變生活。這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美國作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一、概念解釋: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CBT),認知行為療法在全世界范圍內被普遍應用于心理治療和壓力管理中。從認知行為療法的字面就可以知道,它是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的結合,這個療法以認知改變和行為改變?yōu)橹饕深A途徑。

◎C=認知=我們對日常瑣事的理解,并不是事件本身(這是關鍵)。

◎B=行為=我們的所作所為,我們對事件的反應會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感受。

◎T=療法=通過設計“實驗”來測試我們對于自身想法和行為的理解。根據對實驗結果的分析,重新進行測試——我們改變自我的過程。

通俗地理解,認知行為療法既不關注我們的睡姿,也不剖析我們的過去,更不解夢;而是讓我們更好地覺察自我,使我們在感知、思考、行動的時候能準確地發(fā)現(xiàn)自己,讓我們知道自己、他人與外界環(huán)境是怎樣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

20世紀70年代以來,認知行為療法已經成為業(yè)內最普及的心理治療形式,這是因為世界各地的研究表明,認知行為療法有助于治療各種心理問題,包括焦慮、抑郁、驚恐發(fā)作、睡眠問題、恐懼癥、人際關系障礙、羞怯、進食障礙、憤怒、藥物濫用、酗酒、性功能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慢性疼痛、健康問題、雙相情感障礙和社交恐懼癥。盡管治療不同的心理問題時會用到認知行為療法的不同部分,但治療核心始終是改變認知和行為。

二、基本理念:

想法、情緒感受、行為就像是互相連接的齒輪,當一個齒輪轉動時,便會影響其他齒輪。

1.想法、觀念決定情緒感受

事情和人本身并不會讓我們感覺好或壞——這些因素只是起到刺激作用。事實上,是我們對它們的認知決定了自身的感受。

(1)在相同的情境之下,認知不同,情緒體驗就不同;

(2)對個體來說,很多時候情境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可回避、不可改變的情境下,你的情緒體驗是什么取決于你的認知。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粝敕ㄊ牵簛G馬等于損失財產,因此感到難過;若想法是:損失的背后也許是利益,因此心態(tài)平靜。

2.經驗決定想法、觀念

想法、觀念是由經驗決定的,就是個體的經歷所決定的。

經歷過災荒與生長在物質富足時代的人們對財富的理解是不同的;居住在小城鎮(zhèn)的居民與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們對于交通和距離的感知是不同的;60年代出生的人與90年代出生的人在人生追求和審美上是不同的。

3.經驗需要比較才有意義

把自己的經驗和某個標準相比或者和某人相比就獲得了意義。

如果你的考試成績是70分,如果只告訴你這一個信息,沒有意義對吧。但是告訴你平均分是65分,你會松一口氣,但是告訴你班上有一半人都在80分以上,你又會感到沮喪。

4.人對同樣事情的看法有差異

為什么面對同一件事,有些人能以一種健康、均衡的方式思考問題,而另一些人的想法卻總是消極、偏頗和自我挫敗的呢?

答案是,每個人過去經驗和認知方式不同。

就像面對工作的失誤,有些人會主動承擔責任,有的人會因為害怕而甩鍋。

從CBT的角度來講,我們需要承認不同的人對同樣事情的看法有差異。在溝通中我們要去了解別人的看法,不能僅僅站在自己的立場來思考問題。

三、認知行為療法模型:

所有認知行為療法的專家都關注四個概念:情境或刺激、認知、情緒及行為。

1.認知行為療法環(huán)路模型

第一:認知引發(fā)情緒;

第二:情緒引發(fā)行為(模型最重要的方面);

第三:行為作用于環(huán)境。

/情景舉例:

學生小明發(fā)現(xiàn)一道題做不出來(情境),于是他想:這題太難了,不過其他人肯定做出來了,可自己卻不會,月考成績肯定會很糟(認知)。這個想法引發(fā)沮喪的情緒反應,沮喪情緒導致他停止做作業(yè),把手機拿出來玩(行為)。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這個作業(yè)題并沒有被做完與學會,這就構成了新的情境。當他再一次面對不會做的作業(yè)的情形時,會加深他原來的認知:自己的月考成績會很糟糕,這讓他變得更加沮喪,更不愿意做作業(yè)。

2.ABC模式(from 埃利斯)

◇ A代表“觸發(fā)事件”(activating event),即觸發(fā)我們反應的情況。

◇ B代表“信念”(belief),即我們對該情況的認知。

◇ C代表“后果”(consequence),即情緒(包括身體感覺)和行為。

我們傾向于把C歸咎于A,事實上,B才是我們產生某些感覺的原因。

/情境舉例:

你約會快遲到了,感到很焦慮。

◇ A:觸發(fā)事件——約會要遲到了。

◇ C:后果——身體上感到緊張、焦慮、不安,開始飆車。

你感到緊張、焦慮,并開始飆車(C),并不是因為要遲到了(A),而是因為你對于守時和遲到后果的信念(B)。這些信念可能包括“我一定要守時”“遲到的人不會討人喜歡”“我應該獲得他人的認可”“遲到的后果可能很可怕”。

-T字CBT模型(from 貝克)

◇自動思維:具體情境中的具體認知;

◇中間信念:具體某個心理領域(或側面)的一些心理策略;

◇核心信念:有關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最一般、最概括性的認識。

這三個信念是由具體到抽象的關系。

在CBT看來,造成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是「自動思維」,而決定自動思維的是「核心信念」。在T字型的模型中,如果只糾正表層的自動思維而不解決核心信念就是治標。

四、一些對于CBT的誤解

1.認知行為療法不只是“積極思考”

你如果讀過大眾心理學和自助類書籍,多半見過建議你通過一遍遍重復某些話語來獲得積極的思維,典型的陳述包括:

我很成功,我是贏家。

每一天,不管哪個方面,我都在越變越好。

我的世界豐富多彩。

事情正朝著對我最有利的方向發(fā)展。

我愛我自己,認可我自己。

世界對我充滿關愛。

很多人試圖僅僅通過這樣的陳述讓自己更積極地思考,但真的有用嗎?這取決于你是否相信它們。

肯定陳述有助于強化我們已經知道但忽略了的事。例如,時時提醒自己關注自身的長處、成就和愛我們的人,可以改善我們的看法。

然而,陳述我們并不相信的觀念并不會就此把它們刻在我們的潛意識里。認知行為療法強調的是現(xiàn)實、均衡的思維,而不是美好的愿望。

2.CBT的目標不是消除所有負面情緒

而是對情況做出恰當?shù)姆磻T谀承┣闆r下,感到悲傷、遺憾、憤怒和失望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如果失去了珍視的東西,當然可以悲傷。

我們如果達不到特定的目標,感到失望也很正常。

我們如果做了隨后發(fā)現(xiàn)會傷害他人的事,感到后悔也沒什么不妥。

如果別人做了我們認為有失公允的事情,我們也可以生氣。

根據具體情況,健康的心理應對機制會讓我們產生恰當?shù)那榫w。

相應地,我們會感到遺憾,但不會過于愧疚;會失望,但不會絕望;會擔憂,但不會過度焦慮;會悲傷,但不會抑郁;會氣惱,但不會暴跳如雷。

相關知識

數(shù)星星健康:探索AI科技與CBT認知行為療法的結合
什么是行為療法?
什么是自然療法?
一文概覽睡眠健康數(shù)字療法
什么是運動療法 (轉載)
如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干預二胎家庭“老大”的心理問題
得了焦慮癥該怎么治療?這些方法趕緊試試!
認知行為與健康研究
什么是整體自然療法?
什么是飲食療法

網址: 什么是認知行為療法(CBT)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334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