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理了肢體殘疾、智力障礙兒童、精神殘疾、白內障、導盲知識、聽力語言殘疾等
方面康復知識攻略,希望對你用哦~
一、肢體殘疾康復
(一)偏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偏癱的治療除了必要的藥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復訓練方法包括: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語言治療、心理治療、文體治療、傳統(tǒng)的物理療法、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等。
1、運動療法:是通過主動運動、被動運動來改善運動障礙的治療方法的總稱。主要內容包括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增強肌力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和神經生理學療法等。
2、作業(yè)療法:它主要包括機能障礙的評價與訓練、認識和知覺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價訓練、自助具的選擇制作、環(huán)境改造的設計和指導、開具輪椅處方等等。
3、語言治療: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途徑的刺激引發(fā)并強化患者的正確語言反應。
4、心理治療:主要方法為支持性心理治療、理性情緒療法和行為療法等。
5、文體療法:是采用體育運動項目及娛樂項目對患者進行訓練,使患者的身體機能得到改善、提高,并且可以改善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一種方***椅技巧、偏癱體操和各種球類是主要內容。
6、傳統(tǒng)的物理療法:對偏癱的康復也有特殊的作用。尤其水中運動療法是通過水的浮力等作用,使患者的肢體在水中更容易完成正確的運動。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早已用于治療偏癱,特別是利用針灸配合肢體運動具有獨到之處。
(二)截癱常用的康復訓練方法
1、物理療法:徒手或借助器械,綜合應用水療、電療、光療等手段,改善全身各個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提高殘存肌力,增強肌肉耐力,恢復協調和平衡能力,使截癱病人學會翻身、起坐和床與輪椅之間及輪椅和廁所之間的轉移動作。
2、作業(yè)治療:根據患者的功能障礙特點,從日常生活活動、生產勞動或閑暇活動中有針對性地選取一些作業(yè)活動,對患者進行訓練,提高患者身體的綜合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能力,使患者掌握進食、穿衣、入廁等日常生活動作,并學會一些基本的職業(yè)技能,在出院后能適應個人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勞動的需要。
3、康復工程:為患者定做一些必要的支具或嬌形器,借助雙杠、助行器或拐杖,使患者恢復站立能力,并能在小范圍內步行。
4、文體治療:選擇患者力所能及的一些文娛體育活動進行功能恢復,如輪椅籃球、臺球、網球、乒乓球、射箭、擊劍、輪椅競速、旅游等,一方面恢復其功能,另一方面使患者得到娛樂。
5、中醫(yī)治療:利用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進行針灸、按摩、電針、中藥離子導入等治療,有助于截癱病人殘余肌力的恢復和大小便的功能改善。
6、截癱者康復的主要環(huán)節(jié)
一般截肢手術完成后約在14天左右拆線,拆線后即需進行殘肢彈力繃帶包扎。為防止殘肢水腫及促進殘肢成熟,要進行殘肢的拍打,使殘肢皮膚增厚,提高殘肢耐受力,為安裝假肢做好準備。同時應根據截肢的不同部位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
大腿截肢患者主要進行髖部的肌力訓練及預防畸形發(fā)生,具體方法是:患者俯臥位后伸大腿訓練臀部肌力,臥位向上抬腿,訓練大腿外側肌力。注意保持髖關節(jié)的正常位置,不要長期坐位,防止出現髖關節(jié)屈曲畸形。
小腿截肢患者主要訓練膝部肌肉力量,進行患肢的伸膝及屈膝肌力訓練。注意保持膝關節(jié)的伸直位和防止膝關節(jié)的屈曲畸形。
上肢截肢后的患者,首先應進行利手交換訓練,配合健側上肢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并活動肩肘關節(jié)等關節(jié),進行殘存肌肉的肌力訓練。
安裝假肢后,要先學會熟練的穿脫假肢,然后再進行使用假肢的訓練。下肢假肢訓練從站立平衡開始,到扶拐或步行器行走,到獨立行走及適應各種不同路面的行走訓練及保護性訓練。上肢假肢訓練主要有開閉手、屈肘、鎖肘、開肘鎖、物體的拿放移動、日常生活的穿脫衣服、開門、寫字、打電話等。
二、智力障礙兒童康復
智力障礙一般是指“在發(fā)育時期就出現的一般智力功能明顯低下同齡水平,同時存在著適應性行為的障礙”。界定“智力障礙”的三個指標:
智力障礙的發(fā)病通常在發(fā)育年齡階段——18周歲以前。
智力功能明顯低于同齡水平——即智商低于人群均值兩個標準著,也即智商在70以下。
適應性行為障礙——即指個人生活和履行社會職責有明顯的障礙。
智力障礙的分類,根據智商的高低分為三種程度:
輕度-智商在50至69或智齡在8-12歲之間。
中度-智商在25至49或智齡在2-7歲之間。
嚴重-智商在25以下或智齡在2歲以下。
怎樣盡早確診孩子是否為智力障礙
智力診斷
智力診斷是對一個人的智力水平作診斷,確定他的智力水平是哪一個等級,有多少智商分數。智力測驗是由臨床醫(yī)生或心理學工作者完成,常用的量表有:比奈智力量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診斷還包括患兒的家族史、出生情況、平時情緒、性格、不良習慣、作業(yè)完成、行為表現等各方面。
如何康復
智力障礙兒童的康復主要通過專門的康復訓練、教育來進行,可在家庭或專門機構。越早期訓練效果越好。主要有:感知能力訓練、運動能力訓練、語言與交往能力訓練、認知能力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社會適應能力訓練六大方面
感知能力訓練
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訓練,利用嬰幼兒的感覺器官去接觸、探索、學習周圍的環(huán)境。
運動能力訓練
——大運動訓練
大運動是指身體姿勢或全身的動作而言,如俯臥、抬頭、翻身、爬行、獨坐、獨站、行走、跑步、跳等。
——精細動作訓練
精細動作是訓練手和手指的動作。如大把抓據玩具、手指捏取物件、引線穿珠、握筆寫字等。
訓練時必須注意由大至小,由易到難,逐步加深。
語言與交待能力訓練
語言是思維的手段,是與人交往的工具,對于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小孩來說極為重要,弱智兒童絕大多數都有語言障礙,因此康復訓練中,語言訓練占極其重要的位置。
認識能力訓練
認識能力主要是指認識事物的能力,弱智兒童這方面的能力很差,主要原因是認知能力建立在概念上,而概念要用語言表達。弱智小孩語言差,不能用語言表達概念,因而認識能力就是很差。
學習的范圍有:
身體主要部位名稱
衣物、日常用品的名稱及用途;
室內物品、小家電的名稱及用途;
認識周圍環(huán)境,包括通道、樓梯、街道、公廁(男、女標志)、公共場所、交通標志等;
自然環(huán)境和知識,包括天氣、溫度、動植物名稱、習性等;
方位、時間、顏色、形狀、數量、是非好環(huán)等。
生活自理能力訓練
生活自理是指兒童在不依賴他人的幫助下,每天必須進行的最基本的動作,主要包括穿衣、進食、個人清潔、如廁等自理能力。自理訓練和認知、體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的,因而應根據每個孩子的實際發(fā)育水平選擇時機,訓練越及時,效果越明顯。
三、精神殘疾
什么是精神殘疾?
精神病是以精神活動失?;蛘呶蓙y為主要表現的一類精神疾患,分輕和重兩類。輕者有自知力、要求治療、能自我照顧生活起居,預后較好。重者缺乏自知力、有幻覺和妄想等癥狀,與現實脫離,不能照顧自己,失去社會生活適應能力,預后較差。這里說的精神病主要是重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癥、躁狂癥、抑郁癥、躁狂抑郁癥。
引發(fā)精神病的原因有哪些?
1.遺傳因素。
2.各種疾病創(chuàng)傷。
3.個性和精神刺激。
精神病有哪些癥狀與表現?
缺乏自知力:不承認自己有病,拒絕治療,拒絕服藥。
思維紊亂:說話缺乏邏輯,脫離現實,突然腦子里一片空白或涌現滿腦子的思想,表達的意思別人無法理解。
四、白內障
什么是白內障?
晶狀體混濁稱為白內障。白內障是最常見的致盲性眼病,雖不能預防,卻可以手術治療,經濟而且有效的手術治療可以大大減少白內障盲人。
(一)、白內障分類
白內障可按不同方法進行分類:
1、按病因:分為老年性、外傷性、并發(fā)性、代謝性、中毒性、輻射性、發(fā)育性和后發(fā)性等白內障。
2、按發(fā)病時間:分為先天性和后天性白內障等。
3、按晶狀體渾濁形態(tài):分為點狀白內障、冠狀白內障和板層白內障等。
4、按晶狀體渾濁部位:分為皮質性、核性和后囊下皮質性白內障等。
(二)、白內障的癥狀
緩慢漸進性視力下降,通常經過數月或數年,累及單眼或雙眼。可有眩光,色覺減退及近視程度增加,這些癥狀取決于晶狀體混濁的位置和密度。
(三)、白內障的治療
手術治療是目前治療白內障的唯一有效手段。手術基本方式是摘出混濁的晶狀體,植入透明的人工晶狀體。
白內障手術的目的主要是增視。
1、手術適應證
視力下降,影響工作和生活時,即可手術。
2、術前檢查
白內障術式的選擇應根據病人的全身情況,眼部情況和技術,設備條件而定。術前要做全身檢查。對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應先控制病情后再做手術;有條件時可在術中進行心電監(jiān)護,以保證手術的安全,對有糖尿病的病人,應先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應控制在8mmol/L以下才能手術。在全身或局部有急慢性炎癥時應先予治療。對于同時有眼部病患者應慎重決定手術時機、方式或次序。例如,有慢性淚囊炎者應先行鼻腔淚囊吻合或淚囊摘除術,對于有青光眼者可考慮作青光眼白內障聯合手術。術前眼部檢查包括視功能(光覺、光定位、色覺)、眼的常規(guī)裂隙燈檢查、眼壓測定。對可疑有眼底病變時,可作視覺電生理檢查、眼的A/B超檢查、黃斑功能檢查等。對于曾做過內眼手術者根據需要應該做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測定。
術前可根據以上檢查,大致評價待手術眼的條件,估計術后視功能恢復情況,并為術中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和危險因素做好準備,手術前1-3天可用廣譜抗生素滴眼液滴眼,以防感染。
3、手術方式
目前認為最理想的手術是無縫線、小切口、白內障囊外摘除、囊袋內植入人工晶狀體,和超聲晶體乳代吸出植入折疊式人工晶狀體。
4、術后護理
術后第一天換藥,然后隔天換藥,間隔時間逐漸延長。術后恢復需3個月時間。術后患者每天滴抗生素和皮質類固醇混合滴眼液4-6次,時間約2-3周,必要時需用結膜下注射抗生素。
應鼓勵眼部手術的患者從術后第一天起就開始行走、活動在。
告知患都不要揉眼,術后一周內不能洗眼。
術后應注意前房積血、眼壓升高,虹膜脫出。術后早期淺前房、白內障術后視網膜脫離等并發(fā)癥。
(四)導盲知識
1、選擇盲杖:盲人獨立行走要依靠聽力和盲杖,因此,選擇盲杖至關重要。標準盲杖的顏色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處有紅色標志;既盲又聾的人,應使用紅白相間的盲杖。
2、正確握杖:根據自己的習慣,可選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將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貼在盲杖上,其他三個指頭在杖的下面彎曲,輕輕握住。
3、盲杖的位置:將盲杖橫放在身體的正前方距腳尖約1米的地面上。
4、手腕動作:持杖行走時,將肘部稍微彎曲靠近身體。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體前方的正中央,這樣可以使行進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的左右擺動,使盲杖的下端在身體前方均勻地左右移動,不要移動整個手臂。
5、擺動幅度:行走時,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輕輕擺動,擺動的幅度,要比身體略寬些,以確保前方路面沒有障礙物,盲杖的下端不可從一面跳向另一面,而應在地面上劃動,否則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礙物。
6、協調步伐:盲杖向左擺動時,要邁出右腳,反之,盲杖向右擺動時,要邁出左腳。
7、如保識別和繞開障礙物:識別盲杖碰到的障礙物,應用另一只手順著盲杖輕輕滑下,直到觸摸到物體;如要繞開過障礙物,應先用盲杖探出一條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樓梯時,可先用盲杖下端敲擊臺階邊緣和探察臺階的高度、寬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籬笆、墻壁邊緣行走時,要先用盲杖觸其邊沿或壁,然后反復擺動,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五、聽力語言殘疾康復
配戴助聽器堅持長期不懈的康復訓練,是實現聾兒聾而不啞的根本措施,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聽覺訓練:其目的是盡早利用聾兒的殘余聽力,培養(yǎng)他們注意聆聽的習慣,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對日常各種聲音的辨別和理解能力。
發(fā)音訓練:可通過以下五種訓練來進行:
(1)呼吸訓練;(2)舌部訓練;(3)口部運動訓練;(4)嗓音訓練;(5)鼻音訓練。
語言言語訓練:包括聽話和說話兩個方面。
來源:海淀殘聯
版權聲明:中國聾人網原創(chuàng)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非原創(chuàng)內容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幫助聽障網友了解資訊之用,若不同意發(fā)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盡快處理,謝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