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肥胖竟與家庭教育和精神心理有關?預防肥胖為何需全家人參與?

肥胖竟與家庭教育和精神心理有關?預防肥胖為何需全家人參與?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2日 20:28

本文字數(shù)約:4782 字

閱讀時間約:6 分鐘

本文章節(jié):

01、到2035年,國內(nèi)或?qū)⒂猩蟽|的肥胖人群

02、“一胖胖一窩”,這主要不是遺傳導致的

03、肥胖的背后,極有可能是精神心理問題

04、預防肥胖,但也要警惕過度減肥

此圖為AI生成

01、到2035年,國內(nèi)或?qū)⒂猩蟽|的肥胖人群

歷史書上說,大概1萬年前,人類從“狩獵時代”進入了“農(nóng)耕社會”,遠古祖先們從茹毛飲血的生存狀態(tài),走向了安定和溫飽都有保證的幸福文明。

但是,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社會進步了,不代表所有東西都進步了??脊艑W發(fā)現(xiàn),在農(nóng)耕社會,因為主要食物是谷物,缺乏蛋白質(zhì),導致人類的身體健康水平比狩獵時代的更差,平均身高明顯降低,還容易貧血、蛀牙。進入工業(yè)社會后,營養(yǎng)和健康條件有所改善,人類平均身高才逐漸提高。

現(xiàn)在很多國家、地區(qū)都進入了信息社會,不僅溫飽已不是問題,甚至是物質(zhì)過剩,很多人也不需再通過體力勞動維系生計。人類文明又進步了!

但同樣的,信息社會的人類面臨著新的健康問題,其中非常突出的一個就是——肥胖癥。

今年3月,“世界肥胖聯(lián)合會”發(fā)布了的2024版《世界肥胖地圖》(下簡稱:《地圖》)顯示,2020-2035年之間,預計我國成年人超重/肥胖人數(shù)年增長率為2.8%;青少年超重肥胖人數(shù)的年增長率為2.0%。

也就是說,我國超重/肥胖的人在不斷增加,按照這種速率,到了2035年,我國5至19歲的人群中,高BMI人群的占比可能會達到72%,總?cè)藬?shù)將高達1.3億。

而肥胖最直接的危害之一,就是會大大提高癌癥、冠心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的患病風險。這里的每一種疾病都是高致命率的健康殺手!肥胖癥已經(jīng)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最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之一!

每年的5月11號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諧音是“我要1”,最后的那個“1”代表苗條。通俗地講,這個日期的含義是“我要瘦”,這是不少超重/肥胖人士的心聲。

02、“一胖胖一窩”,這主要不是遺傳導致的

怎么衡量一個人到底屬不屬于超重/肥胖?

有些女性特別怕胖,明明身材苗條,卻覺得自己胖,這種判斷就并不科學?,F(xiàn)在,國際上比較科學、主流的衡量指標是體質(zhì)指數(shù)(BMI)。

BMI的計算公式為:BMI=體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我國健康成年人(18~64歲)的BMI正常范圍是18.5~23.9(不適用于孕婦、肌肉特別發(fā)達人群)。也就是說,國內(nèi)的成年人只要在這個范圍內(nèi)都算正常。

在我國,BMI指數(shù)達到或超過24的話,被定義為超重;達到或超過28的話,則被視為肥胖,臨床中也稱為肥胖癥。這是一個癥狀學診斷。

臨床認為,肥胖癥的病因涉及多個因素,比如飲食過多,熱量攝入多于熱量消耗,尤其愛吃高糖高油的可口食物;又比如脂肪代謝紊亂致肥。

臨床還認為,如果是單純性肥胖癥,還與遺傳因素有關。比如有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父母中一方肥胖,其子女的肥胖率約為50%;如果父母都肥胖,那子女的肥胖率會上升到80%,家族聚集度非常明顯。

不過,希望網(wǎng)友們不要過度把這個現(xiàn)象歸因為“遺傳”。肥胖癥不是單基因疾病,在多基因研究方面也暫時沒有結(jié)果。

即使它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很有可能是通過“表觀遺傳學機制”來進行的,即基因本身不發(fā)生變化,而是“基因的表達方式”產(chǎn)生了可遺傳的改變。這種所謂的遺傳會受到后天很多因素的影響。

也就是說,這種遺傳方式是可逆的。就算家族里有肥胖體質(zhì)的遺傳因素,人們也可以通過健康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等來逆轉(zhuǎn)。在生活中,父母肥胖,但孩子很自律、很健康苗條的真實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不必擔心所謂的“肥胖遺傳因素”。

那為什么很多家庭“一胖胖一窩”呢?這往往父母的錯誤示范,導致一家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結(jié)構(gòu)都不健康有關。

試想想,如果父母自己就愛吃高糖、高鹽、高油的東西,孩子很難不受影響。本來,這些食物吃起來就讓人開心,本質(zhì)上是糖成癮(sugar addition),如果父母還經(jīng)常在孩子面前吃,甚至跟孩子一起吃,那孩子肯定難以自控。久而久之,孩子吃上癮了,體型也越來越胖,運動也就越來越吃力,自然就不愛動了。

還有,現(xiàn)代發(fā)達的農(nóng)業(yè)、工業(yè)讓糖無比容易獲得,飲料、甜品隨處可見。最典型的是奶茶。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很多人青少年、年輕人愛喝奶茶,情緒低落、焦慮的時候,吸一大口香甜的奶茶,心情會明顯好一些。這是因為大部分奶茶的含糖量很高,能讓大腦產(chǎn)生多巴胺,人感到開心。

如果經(jīng)常喝奶茶,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出現(xiàn)糖成癮(sugar addition),一兩天不喝心里就癢癢的?,F(xiàn)在滿大街都是各種品牌的奶茶店,如果大家對此缺乏理性覺察的話,很容易抵抗不住誘惑,付出健康的代價。

所以,超重/肥胖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后天因素,跟過度進食、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息息相關。

03、肥胖的背后,極有可能是精神心理問題

其實,很多肥胖人士也知道肥胖對身體不好,平常應該要少吃多動,如果能瘦下去,不但人變得有魅力了,關鍵是能活得更健康。

道理他們都懂,但他們就是忍不住過度進食,甚至是暴飲暴食。就像有酒精依賴、毒品成癮的人,他們也知道過度喝酒和吸毒有害健康,但就是難以自控。

所以,如果從更深的層面來分析“肥胖”形成原因的話,這里面有很大的精神心理因素,很多肥胖的人其實存在精神心理問題。

以下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幾種常見的情況。

第一種,因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失誤,導致孩子對“進食”形成了強烈的興奮感和沖動,也就是“心癮”,導致他們很容易暴飲暴食,體型發(fā)胖,甚至出現(xiàn)神經(jīng)性貪食癥、暴食癥等。

吃美食是一件開心、放松的事。但如果過度追求這種快樂的感覺,進食量超過了身體所需量,肥胖就逐漸產(chǎn)生了。所以,父母應該引導孩子養(yǎng)成“適量飲食”的意識和習慣。

可是,很多老人家以前餓過肚子,他們對“吃”的觀念仍非常傳統(tǒng),認為孩子“能吃是?!?,孩子吃得多、長得胖就是健壯、有福氣。他們變著花樣給孩子提供各種好吃的,不斷鼓勵孩子多吃,反復過度夸獎,“寶寶這么能吃,真棒!繼續(xù)吃!”

這種行為其實很危險,很容易讓孩子對進食形成“心理渴求”,一想到吃就興奮,然后食欲趨于失控,并尤其愛吃甜食、油炸等不健康的食物。

比如有一位患者小玲,她從小就被姥姥夸贊能吃、身體棒。有一次她一口氣吃了12個肉包子,撐得走不動了,但她還想吃。姥姥立馬遞過來兩個,說:“想吃就吃!能吃就是棒!”

后來,小玲罹患了神經(jīng)性貪食癥,但又怕胖,每次吃完后就忍不住催吐,身體嚴重受損。

還有一位患者思敏也有類似的經(jīng)歷。她上小學時,外婆接她放學,經(jīng)常一看到她就給她塞吃的,各式奶油面包、蛋糕等。

思敏一邊走一邊吃,特別開心,一下子能吃好幾個。外婆不但不阻止,反而很欣慰,下次甚至會準備更多。長大后,思敏罹患了暴食障礙,對自己的肥胖身材非常自卑,還引發(fā)了抑郁發(fā)作。

所以,希望父母、老人們對這個隱患要加強意識。在現(xiàn)在的繁榮中國,能吃已經(jīng)不是福了,合理飲食、心身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千萬不要在無意中把孩子“養(yǎng)”胖了才開始后悔,此時孩子要減重勢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實,很多人雖然沒有到達暴食障礙、神經(jīng)性貪食癥的地步,但也總是管不住嘴、吃太多,這背后也是對進食的“心理渴求”,當然,很大程度本質(zhì)上還是糖成癮,這有不小的隱患。希望這部分人能加強自我覺察。

第二種,個體長期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出現(xiàn)情緒問題,甚至罹患了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等精神心理障礙,他們把暴飲暴食當成了釋放壓力的手段,導致肥胖。

進食會帶來輕松、愉悅的感覺,尤其是吃甜食、香辣食物。心情不好時來根雪糕、來塊巧克力,或者約朋友吃一頓麻辣火鍋,都有助于緩解情緒。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

而對于有嚴重情緒問題、又缺乏健康積極的解壓手段的人來說,他們很容易過度依賴這種方式來釋放壓力,尤其是每當焦慮、失落時就特別想吃甜的。他們甚至有“糖成癮”的癥狀,一天不吃就抓耳撓腮、坐立不安、無精打采,這是明顯的戒斷癥狀。

還有,有的人發(fā)現(xiàn)自己讀書時身材苗條,怎么吃都不胖,但工作以后,明明每天累得要死,總是錯過飯點,卻迅速發(fā)胖。有人把這叫做“過勞肥胖”。

這其實跟很多因素有關,比如長期壓力太大引發(fā)激素失調(diào),身體的新陳代謝出了問題;三餐不定時,導致血糖濃度異常;長期坐著工作,缺乏運動……

可除此之外,精神心理因素仍然是很大因素。比如工作和生活缺乏幸福感、充實感,也缺乏健康的解壓方式,結(jié)束一天繁重而壓抑的工作之后,總是忍不住大吃一頓釋放壓力。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有些女性遭受嚴重性侵后,罹患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繼發(fā)抑郁發(fā)作。她們還可能會出現(xiàn)一種錯誤的認知:都是我長得太漂亮了,才會遭遇這種悲劇。于是,她們暴飲暴食,故意把自己吃胖,令自己失去魅力。

第三種,藥物或其它疾病導致體內(nèi)激素失衡,食欲亢進,進而發(fā)胖。

比如上面提到的罹患了抑郁癥、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癥的患者,如果他們服用精神科藥物,有可能會出現(xiàn)明顯的副作用。比如奧氮平、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藥,往往會導致嗜睡、食欲亢進,患者出現(xiàn)代謝紊亂綜合征,體型迅速長胖。

如果患者得病后精力減退,不愿出門,整天宅在家里,那就更容易發(fā)胖了。很多患者父母說,“我的孩子服藥后,就像吹氣球一樣,一個月內(nèi)長了20斤!”

很多患者本來就不自信,看著自己日益肥胖的身形,他們會更加自卑,更容易遭到外界的嘲笑和排擠,形成二次心理傷害,情緒癥狀就會更嚴重。如果他們本來就通過暴飲暴食來釋放壓力的話,這種行為也很可能進一步加重。

但他們找精神科大夫復診時,大夫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情緒癥狀更嚴重了,反而有可能加大藥量,藥物副作用就更加明顯,發(fā)胖更嚴重,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對于這種情況,父母可以積極跟大夫溝通,嘗試使用副作用更輕微的精神科藥物,緩解孩子的肥胖問題。

還有的人罹患了內(nèi)分泌疾病或某種軀體疾病,從而導致肥胖。這屬于軀體疾病繼發(fā)的肥胖。

比如,庫欣綜合征會引起“滿月臉 ”,其癥狀會表現(xiàn)為面如滿月、皮膚發(fā)紅、皮膚紫紋、常伴痤瘡和水牛背等等。

而且,庫欣綜合征會引發(fā)腎上腺皮質(zhì)分泌過多的皮質(zhì)醇激素,使身體存儲的脂肪增加,特別是在面部區(qū)域。

再加上,庫欣綜合征患者的代謝率降低,脂肪在身體內(nèi)的消耗減少,所以患者會出現(xiàn)面部腫脹、后背和鎖骨上脂肪墊增厚等等,使患者看起來非常肥胖。

另外,有些患者因患上了某些軀體疾病,不得不服用激素類藥物,也會導致肥胖。

臨床上,因為軀體疾病服用激素類藥物而引發(fā)肥胖是比較常見的,對于這種情況,先解決軀體疾病是根本,肥胖的問題會隨著軀體疾病的緩解而緩解,患者千萬不能因為害怕長胖而拒絕治療。當然,在接受治療的期間,也可以通過改善飲食習慣,加強體育鍛煉讓體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如果某些軀體疾病的病因研究進入死胡同,無法為患者提供真正有效的治療方案的話,建議科研人員可以嘗試往人的內(nèi)隱記憶層面去研究,說不定能夠有新的突破,幫助更多的患者及家屬。

04、預防肥胖,但也要警惕過度減肥

總的來說,肥胖不但是身體上的不健康,往往也預示著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問題或隱患,它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肥胖,可以先使用科學的方法自我調(diào)整。可如果用了很多辦法,調(diào)整效果都不明顯,可以及時到醫(yī)院就診。你可以掛內(nèi)分泌科、營養(yǎng)科,也可以留意身邊的醫(yī)院是否有“生活方式醫(yī)學門診”。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臨床專家意識到很多疾病都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國內(nèi)的福建、深圳、廣州、西安等地的大醫(yī)院陸續(xù)設立生活方式醫(yī)學中心和門診。

生活方式醫(yī)學是一門新興的醫(yī)學學科,基于循證證據(jù),針對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生活方式病因,從營養(yǎng)、行為方式、壓力管理等方面,進行綜合的生活方式醫(yī)學干預,達到預防、治療、康復等目的。

當然,預防比治療更重要。希望父母們要引導孩子從小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習慣、科學而理性的生活觀念,避免體型超重/肥胖。比如日常飲食生活以低鹽、低脂、低碳食物為主,閑暇時間多讓孩子運動、做家務,父母也一起參與,一家人互相打氣,更容易堅持下去。

我生活在廣州,當?shù)厝嗽陲嬍撤矫婢吞貏e健康。因為食材豐富而新鮮,粵菜十分清淡,追求原汁原味。當?shù)厝诉€喜歡飯前先喝一碗湯,既暖了胃,又能讓胃得到一定的填充,避免后續(xù)過度進食。

除了預防肥胖之外,父母也要預防孩子走另一個極端,過度追求瘦削,過度節(jié)食,這有可能發(fā)展至神經(jīng)性厭食癥。

網(wǎng)絡社交媒體上“以瘦為美”的亞文化非常盛行,很多女性追求“骨感美”,“要瘦成一道閃電”、“要么瘦,要么死”。這其實是一種畸形審美,更是一種病態(tài)的心理。

之前有一則新聞,一位少女為了減肥,近50天不進食、只喝水,導致身高165厘米的她瘦得只有24.8公斤,生命危在旦夕。她被緊急送醫(yī),但最終還是搶救無效而去世了。

希望這部分女性要意識到,過度節(jié)食和減肥很有可能危及生命!真正的美,應該建立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之上!

最后,希望大眾能夠用友善的態(tài)度和目光對待超重/肥胖人士,別議論、嘲笑、揶揄他們的身材。這部分人群在體型方面往往比較敏感,有可能別人只是開個玩笑,他們也會覺得很受傷。

如果他們反復遭遇歧視的眼光和評論,形成疊加性心理創(chuàng)傷,他們罹患抑郁癥、雙相障礙、社交恐懼癥、軀體變形障礙,甚至出現(xiàn)人格障礙的風險都會非常高!

要是我們想善意地針對他們的體型提合理建議,一定要在雙方關系比較好的前提下,用他們?nèi)菀捉邮艿姆绞竭M行,甚至可以幫助他們克服在科學減肥中遇到的困難。

相關知識

肥胖兒童如何減肥 關于肥胖的危害
警惕!成年人超重率竟高達34.3%,肥胖癥如何治?
肥胖
家長如何預防兒童肥胖 小技巧大作用
小兒肥胖
男人如何預防肥胖 教你4個方法
肥胖有哪些危害?如何預防肥胖?一文告訴你→
瘦身瑜伽 與肥胖全面作戰(zhàn)
十年內(nèi)2/3中國成人超重肥胖!《柳葉刀》子刊報道疾病影響和防控啟示
傳播科學瘦身理念 人民健康與瘦吧科技脂20肥胖防控科普行動啟動

網(wǎng)址: 肥胖竟與家庭教育和精神心理有關?預防肥胖為何需全家人參與?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926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