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博導”制度是否有利于青年才俊

“博導”制度是否有利于青年才俊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6日 04:29

教育周刊:日前,楊振寧先生提出,我國目前的博士生導師隊伍制度使年輕人不能帶研究生

,是錯誤的。這種制度不利于年輕人脫穎而出。

楊乃喬:確實是這樣。我曾聽到一位理科研究生說:我現(xiàn)在搞的東西,我的導師不熟悉。據(jù)我了解,現(xiàn)在很多領域,特別是理工科,發(fā)展的速度非??臁R恍┎┦可愕难芯?,他們的導師真的不懂。由于博導在我國已成為一種學術身份,而且博導認定幾乎都是終身制,只能上,不能下,所以導致隊伍老化。一些博導年紀大了,精力不夠,再加上社會活動增加,事務性工作繁忙,他們對科學研究的進入性已大大不如年輕教師,甚至可以說已經(jīng)退出了科研領域。在指導研究生的過程中,他們往往只能給予一些方法性的指導,而不能帶著學生真正進入到課題的研究中。這對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不足。

教育周刊:一個人要想成為博導,必須經(jīng)過層層選拔。可以說,博導隊伍是“優(yōu)中選優(yōu)”。為什么這樣選出的博導,反而不能指導研究生了呢?

楊乃喬:從上世紀80年代我國恢復招收研究生開始,博導隊伍得以不斷建設,應該說,這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今天的不少學界泰斗,20多年前也是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的學術骨干,他們成為博導,是對他們比普通教師更高學術成就的肯定。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做了承前啟后的工作。博導突出了他們的學術身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學術的突破已大不如前,甚至不再搞研究了,但他們?nèi)匀皇遣В驗槲覀儧]有放棄的機制。而一些有創(chuàng)造性的年輕教師就失去了更多發(fā)揮的機會。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如果僅靠自然更替,博導隊伍難以做到“年輕化”。作為一個比較文學的學者,我有很多機會出國訪問。據(jù)我了解,國外是沒有“博導”這樣一個學術稱謂的。在歐美,很多副教授都可以指導博士生。前不久,一位在加拿大讀博士的學生給我打電話,說他的導師只有二十七八歲,是副教授。我認為,在理工科,一個剛拿到博士學位、對專業(yè)領域有獨到研究成果的副教授,有最好的狀態(tài)作博導。文科需要更多的積淀,但作為博導,也不是越老越好。

教育周刊:您剛才提到博導“強化了學術身份”,這似乎也是引起爭議的一個方面。

楊乃喬: 是的。過分強化一部分人的學術身份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博導目前就是一個值得炫耀的稱謂,是一種學術身份,也可以為個人帶來相應的利益。比如帶一個博士生可以抵幾十個課時,假如我?guī)?0個博士,我的課時就大大超過了學校規(guī)定的工作量,我就可以不給本科生上課了,還拿著比其他老師更多的課時費。這還只是一個方面,強化學術身份的不良影響遠遠不止于此。我所了解的,不少博導爭帶博士生,有的人一屆帶8個,甚至更多。我們可以算一下,一個博士生的畢業(yè)論文至少要寫10萬字,而且研究生所選的課題,一般都與導師拉開一定的距離,因為導師已經(jīng)把這個課題做透了,學生還做,不太容易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那么這位博導在一年之內(nèi)至少要讀8篇共達80萬字以上的、涉及不同研究的博士論文,同時還要指導其他10多名博士生學習、研究,這怎么可能?他哪來這么多精力和這么好的知識結構?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犧牲學術質(zhì)量。

另外,固定的博導制度很容易形成師生間類似于血緣關系的那種親情感,中國人講“師徒如父子”嘛。這樣做的結果,也可能影響到研究生的學術質(zhì)量。一些學校相同、相近專業(yè)的博導互不往來,他們的學生也互不往來,學術上固守一派,這就會造成學生的封閉,形成學術上的“近親繁殖”。我聽說北京大學已經(jīng)出臺了一條規(guī)定,就是基本上不留本校的研究生任教,特別優(yōu)秀的人才,也要先到其它學術單位工作一段時間后再考慮,這是非常正確的。當然,這也反證出師生間過強的妥緣親情感是不好的。

教育周刊:您談了這么多問題,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您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呢?

楊乃喬:我想伴隨著發(fā)展,問題總是會產(chǎn)生的。楊振寧先生提出這個問題來,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他自己也是一位老科學家了。擴招本科生、研究生的方向沒有錯,關鍵是提高培養(yǎng)質(zhì)量,維護學術的純潔性。從學生出發(fā)、從學術出發(fā),我認為應該盡可能地擴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淡化導師制。

教育周刊:我接觸到您的一位學生,是本科生,他說,他的學年論文經(jīng)過了系里3位老師的指導。他還告訴我,如果是研究生,指導的老師會更多。他參加過一次研究生的開題報告,據(jù)說參加的教師達六七位之多,而且你們還非常歡迎本科生參加。

楊乃喬:我們很明確地告訴老師和學生,培養(yǎng)學生是教師集體的工作。在首都師大比較文學系,每個研究生都必須去聽其他導師的課,而且必須去聽其他專業(yè)的課,這在我們制定教學計劃的時候就體現(xiàn)出來了。我們給其他老師、其他專業(yè)預留了空間和時間,學生拿不到這些學分是不行的。比較文學專業(yè)在國內(nèi)是一個比較新的專業(yè),過去只有研究生,沒有本科,因為一些人認為這個專業(yè)的要求太高,本科生達不到。但是我們經(jīng)過實驗,不僅辦起了本科,而且質(zhì)量相當高,絕大多數(shù)本科生都可以拿到文學專業(yè)本科和外語專業(yè)??苾蓚€文憑,甚至是兩個本科文憑。研究生更是如此。目前我們系里有一位博導,6位帶碩士研究生的年輕老師,我們的學生都是交叉的,每個研究生的論文都要經(jīng)過幾位老師的審閱。老師們各有所長,他們可以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更精確的指導。我?guī)У牟┦可冀邮艿狡渌蠋煹闹笇?,其他老師的學生也常來聽我的課。我認為這樣做不僅對學生有利,對老師也有促進作用。

現(xiàn)在,大家都已經(jīng)認識到研究生培養(yǎng)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著手進行改革。北大不留本校生任教,我們淡化導師制,都是為了在現(xiàn)有的條件下,讓研究生的視野更開闊一些,創(chuàng)新能力更強一些。

我想,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應該是“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對他們的培養(yǎng),必須符合學術規(guī)律。當然,這也有一個探索的過程。過去一段時間,我們過于重視科研成果的量化評定,結果帶來了很不好的影響,因為從碩士生到教授、博導,每一級晉升都需要有量化的成果體現(xiàn),結果一大批沒什么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都出來了,甚至出現(xiàn)了學術腐敗。今天談到的導師問題,也是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都涉及到我們的人才評價體系問題。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我們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這是教育界不容回避的。我們有責任逐步建立起一個有效的人才評定機制,讓更多有實力、有能力的年輕人去指導博士生、碩士生,帶領他們共同完成高質(zhì)量的科研課題,這才能切實提高我們的高等教育質(zhì)量。

相關知識

周俊明
高強度間歇訓練促進兒童青少年健康:現(xiàn)狀·機制·可行性
三博腦科張俊平研究成果在第29屆美國神經(jīng)腫瘤年會進行大會口頭報告
睡眠難題!王俊秀:睡眠問題已成為社會問題
博陽導師,中國空姐身材管理導師
音樂為背景的言語誘導療法對青少年心理亞健康的干預研究
春季泡澡是否有利于身體健康
賈玲一年減重100斤是否合理?怎樣減肥才算科學?
2024 全球青年力量峰會于香港隆重開幕,全球領袖與青年專業(yè)人士共商創(chuàng)新與經(jīng)濟發(fā)展
進食速度慢是否有助于減肥

網(wǎng)址: “博導”制度是否有利于青年才俊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0454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