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年夜飯:千余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年夜飯:千余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4日 14:25

本文轉自:京報網

又是一年辭舊迎新之際,除夕將至,萬家燈火闔家團圓,到時一家人圍坐在飯桌前,喜氣洋洋地吃起年夜飯。

歲歲輪回,中國最具有儀式感的年夜飯已經延續(xù)了千余年。除夕年夜飯飯桌上的團圓,是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期待。將食材層層疊放,各種食物在蒸煮煎炒中慢慢散發(fā)香氣。游子推開已經貼好福字的門,門里就是家。這個時候整個屋子彌漫著菜香,年也就跟著香味到來了。

以漢代之前的年終祭祀為起源

農歷臘月最后一天、“月窮歲盡之日”的除夕,是中國年節(jié)的重中之重,又有“除夜”“除日”“歲除”之名,還有如今通俗的“大年三十兒”之稱。不僅年夜飯承載的文化古今有所不同,什么時候吃年夜飯、舉辦年終節(jié)慶,也歷經了一個從“臘”到“年”的演變。

漢代以前最重要的年終祭祀活動是臘祭,又分為臘祭和蠟(zhà)祭兩種形式。前者以先祖五祀為祭祀對象,如《風俗通義》里所提到的:“臘者,獵也,言田獵取獸以祭祀其祖先也”;后者則主要祭祀與農事相關的神祗,如《禮記·郊特牲》記載的:“天子大蠟八……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薄按笙灠恕笔侵感枰漓氲陌宋簧耢`,“歲十二月”指年歲之終,“合聚萬物而索饗”說的就是人們搜羅食物以敬神,祈福迎祥的祭祀活動。

關于臘祭和蠟祭的區(qū)別,隋朝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解釋得更清楚:“臘者祭先祖,蠟者報百神,同日異祭也?!钡搅舜呵飸?zhàn)國時期,兩種祭祀合二為一,統(tǒng)稱“臘祭”,并且伴隨朝代更迭、歷法更替,臘祭的名稱、時間也一朝一令。夏歷的“歲終”之月在十二月,殷歷在十一月,而周歷則以十月為臘月歲終。無論在哪個月,臘祭都是年度祭祀的終點,也是要供奉完先祖神靈之后,人們坐下來飽餐一頓的時候。用孔子的話來說,“百日之蠟,一日之澤”,農耕社會的人們辛苦勞作一整年,是時候借助祭祀儀式給自己一些歡慶了。

漢初沿用秦歷以十月為歲首,到了太初元年,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將歲首改為孟春正月,即農歷十二月為歲終?!短鯕v》由當時的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制訂,后人在此基礎上逐漸完善,于是有了沿用至今的陰歷(即農歷)。

因為《太初歷》把臘祭的日子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由此臘祭失去了歲終的意向,辭舊迎新的日子由農歷十二月的最后一天——“除夕”承接。除夕是一個與歷法“年”有關的概念,雖然脫離了臘祭的宗教祭祀更靠近民俗,但依舊承接了曾經臘日酬百神、祭祖先、慶豐年的節(jié)日儀式,以及飾桃人、掛桃符、放鞭炮等節(jié)俗(東漢《風俗通義》卷八亦載:“縣官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于門”),這其中重中之重的,自然是人神共饗的飲食之道,此后年復一年被發(fā)揚光大的年夜飯的精髓。

最初記載來自西晉《風土志》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鲿x名將周處所寫《風土志》是我國最早介紹地方歲時節(jié)令和風土習俗的著作,端午、七夕、重陽等節(jié)日習俗的考證都要回溯至此,最早有關年夜飯的記載也來源于它。在周將軍筆下,西晉時家人圍坐一桌、共享年夜大餐、舉杯祝福、除夕守夜等等情景一一展現于今人眼前,濃濃的年味兒也撲面而來。

之后南北朝時期,梁宗懔編撰的《荊楚歲時記》里,記錄下古代楚地(以江漢為中心,主要在湖南湖北)自元旦(古時元旦指大年初一)至除夕的二十四節(jié)令和時俗,其中關于除夕夜的是:“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留宿歲飯,至新年十二日,則棄之街衢,以為去故納新也?!焙镁坪貌说哪暌癸?,吃不完要擇日丟棄,以此吐故納新是當時當地的節(jié)日食俗。

從唐詩宋詞看古人年夜飯吃些什么

古代宴飲繪畫

我們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年夜飯的風俗,但對當時的古人年夜飯究竟吃了什么喝了什么還不太確定,好在除夕餞歲的食俗在之后的唐詩宋詞里高頻率出現,讓今人得以穿越時空,瞥見當時食俗愈濃且別具一格的風味年夜飯。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薄叭【莆r蟆陵下,家家守歲傳卮。”——燃燭守歲、宴飲娛樂、通宵達旦是唐代上至宮廷、下到尋常人家的除夕景象。除了通常的大魚大肉,飲椒酒、柏酒,吃五辛盤、膠牙餳,再進桃湯、藍尾,是唐宋時期除夕年夜飯桌上的飲食習俗。

在古人心中,“花椒”具有性溫、多子、氣香的優(yōu)點,椒酒即花椒浸酒,熱辣的滋味正適合暖身。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币约按魇鍌惖摹抖`寺守歲》詩:“無人更獻椒花頌,有客同參柏子禪。”說的都是唐朝人除夕守歲喝椒酒的風俗。

而“柏”作為常青樹,也有長壽的象征,以柏葉浸制的柏酒在唐宋時期的年夜飯上也大受歡迎。君臣宴飲喝柏酒——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在《守歲侍宴應制》里有吟:“彈弦奏節(jié)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孟浩然除夕夜會好友也喝柏酒——有其所作的《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詩為證:“舊曲梅花唱,新正柏酒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薄氨耋@今夕,屠蘇薦詰朝?!薄斑b知兒女圃樂處,飲遍屠蘇憶乃翁。”“熾炭爐中百藥香,屠蘇煎酒代椒觴?!蓖捞K酒是唐宋文人除夕詩詞里的另一位大明星,傳說來自民間一位醫(yī)藥高人,每在除夕夜前制作藥包泡酒,為眾人去病消災。藥人的姓名已失傳,但其所居住的草庵名叫屠蘇草庵,屠蘇酒也因此得名?!端臅r纂要》中記載了屠蘇酒的藥方:“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右八味,剉,以絳囊貯。”所列的八味藥其功效主要是清熱、散風、健脾、除濕。唐宋時期的人們相信,在大寒陰氣極盛時節(jié)飲屠蘇酒,能夠起到祛病除疾、延年益壽的功效。

不論椒酒、柏酒還是屠蘇酒,彼時的人們愛將除夕所飲之酒稱為“歲酒”或“壽酒”,來表達新舊更替時,身體的調適與精神更新,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所以膠牙餳、五辛盤等年節(jié)食物,同樣也是于身心有補益的健康食品。宋代除夕詩詞《次韻李士舉丈除夕》里就有:“柏酒浮三酌,蔬盤薦五辛?!薄拔逍痢币喾Q“辛盤”“春盤”,即在盤中盛上大蒜、小蒜、韭菜、云臺、胡荽這五種帶有辛辣味的蔬菜。《本草綱目》“五辛菜”條載:“歲朝食之,助發(fā)五臟氣”。食五辛可驅寒除疫,同時也具有“嘗新”“迎新”的意思。膠牙餳即麥芽糖,算是年夜飯上的甜點?!稏|京夢華錄》里有記載:“(京都開封)近歲節(jié)……賣干茄瓠馬牙菜、膠牙餳之類,以備除夜之用。”除夕夜吃黏牙的膠牙餳,意味牙齒更牢固,不會因年老而脫落,即“婪尾三杯餳一楪,從今身健齒牙牢”。

除了以上“養(yǎng)生”食物,年夜飯還有其他豐富多樣的小食?!秹袅讳洝肪砹d:“(除夕)內司(內務府)意思局(宮中機構)進呈精巧消夜果子盒,盒內簇諸般細果、時果、蜜煎、糖煎……”“后苑修內司各進消夜果兒,以大合簇訂凡百余種,如蜜煎珍果,下至花餳、萁豆,以至玉杯寶器?!保ā段淞峙f事·歲除》)充滿精巧寓意、吉祥寓意的美味佳肴為唐宋時期的除夕增添了歡慶富足的感覺,也寄托了對新一年的美好祈望。

“年夜飯”一詞最早出現在清嘉慶道光年間

明清時代,年夜飯“人眾卒歲,一會飯食”的團圓主題越發(fā)重要。

“年夜飯”一詞真正出現是在清代嘉慶、道光年間,顧祿(字鐵卿)所著的《清嘉錄》里有:“除夕夜,家家舉宴,長幼咸集,多作吉利話,名曰‘年夜飯’,俗稱‘合家歡’?!?/p>

《清嘉錄》主要記述了江南地區(qū)歲時風俗,另有清光緒年間出版的《京都風俗志》記載了北京百姓大年三十的節(jié)日熱鬧:“除夕,都人不論貧富,俱多市食物。晚間,鋪肆燈火燭天,爛如星布,游人接踵,歡聲滿道。人家盛新飯于盆鍋中以儲之,謂之年飯。上簽柏枝、柿餅、龍眼、荔枝、棗栗,謂之年飯果,配金箔、元寶以飾之。家庭舉宴,少長歡嬉,兒女終夜博戲玩耍。婦女治酒食,其刀砧之聲,遠近相聞?!鼻骞饩w年間出版的《燕京歲時記》中也有相似的記載:“合家團坐以度歲。酒漿羅列,燈燭輝煌,婦女兒童,皆擲骰斗葉以為樂?!?/p>

直到元明清三代,農歷正月初一仍被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臘月三十也依然是除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中華民國政府引進了以公歷為標準紀年的西洋歷法,作為公共行政、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俗稱“陽歷”。自此官方節(jié)日與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分離,“元旦”從農歷(陰歷)正月初一變成了公歷一月一日??紤]到中國傳統(tǒng)農歷除夕、春節(jié)的深厚根基,1914年1月,民國政府內務部在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并被批準。由此,傳統(tǒng)農歷新年在官方意義上正式被易名為“春節(jié)”,隨之大年三十也繼續(xù)為“除夕之夜”,“年夜飯”也依然保留在這一天。

團圓中國年,幽幽上千載。在城市化、工業(yè)文明、互聯時代成為主流的當下,曾經除夕祭祖祭神的節(jié)日風俗已經塵封于歷史,年歲輪回、家國團圓為底色的年夜飯卻滋味愈濃。冷鏈物流、消費提升,讓一個個家庭的年夜飯既有地方特色,食材與烹飪又能突破時令所限?!爸辈ツ暌癸垺薄熬W上曬年夜飯”的新吃法,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文化姿態(tài)和地域性格?!敖駳q今宵盡,明年明日催?!蹦暌癸堦P于時歲更迭、家庭團圓的情緒文化、連同家國興旺的溫暖滋味,都隨歲月深刻保存在味覺記憶中。

民間傳說

戰(zhàn)勝“年獸”的慶功飯

年夜飯當然繞不開一個“年”字。有趣的是,在古老傳說中,“年”并不被人們翹首以盼、欣喜相迎,反而是避之不及,甚至是要聚集人心、鼓起勇氣去戰(zhàn)勝的“年獸”。

年獸的傳說在華語世界里普遍流傳:一種形似獅、平日里于深山休眠,每逢除夕之夜才現身世上四處肆虐的兇惡猛獸“年”,讓百姓深受“年關難過”之苦。好在有人發(fā)現了“年”的弱點,懼光、怕響,尤其害怕紅色,于是人們貼紅紙、點燈、燃爆竹把“年”驅趕走,戰(zhàn)勝了“年”以后也少不了共同飲食來慶賀——這很有可能就是年夜飯在傳說里的雛形。

民間傳說通常都有時代的象征意向,曾經農業(yè)社會的人們對“年獸”的畏縮,深層次來說,更像是對嚴寒饑荒的恐懼。天寒地凍、草木凋零的冬季最為致命,熬到除夕之夜,立春就在眼前,代表著生的希望再次招手,當然要有一番慶?;顒樱杭腊萆耢`祖先,表達感恩之情和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并在祭祀之后共食年飯,正如《禮記·月令》所記載的:“季冬之月……以共皇天上帝社稷之饗。”

話里有話

年夜飯上的口彩

年夜飯不同于任何一次晚宴。在一年的辛苦以后,美味往往被寄予情感,全國各地的年夜飯里都有一些有寓意的菜飯,討個喜慶吉利的口彩,代表吉祥如意的期盼。

過去老北京人的年夜飯講究“四四見底”,即宴席由四涼菜、四熱炒、四肉菜、四湯菜等組成,寓意“四平八穩(wěn)”。

“圓”是圓滿的圓,也是年夜飯上的各種肉圓子、魚圓子、糯米圓子…將一年的辛勞與收獲精心搓成圓子,沒有什么菜比它們更能象征圓滿和團圓。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庇有麓旱膱F圓大餐,總要有一絲春意的吹拂?!按骸笔切麓旱拇海彩恰按壕怼焙湍暌棺郎系氖卟怂淼拇荷?,即所謂“咬春”。

而要想財源滾滾,則少不了“元寶”,在有些地區(qū),“元寶”指的是茶葉蛋,更多時候指的是年夜飯的常客——蛋餃。

福是福氣的福,也是當家花旦“全家?!?,一桌正經年夜飯必須以一些慢燉的菜肴延長聚餐時間、增添儀式感,美其名曰“全家?!?。

此外還有華語世界都耳熟能詳的“年年有余(魚)”“大吉(雞)大利”“路路通(藕)”“長長久久(韭)”“竹(竹蓀)報平安”“勤(芹)勞敬業(yè)”“八寶(八寶飯)匯聚”等等。

南北食俗

北方餃子與南方湯圓

中國飲食既有強大的內聚力,也有廣博的包容性:過年時北方吃餃子,南方吃年糕和湯圓就是典型一例。不論是餃子、年糕還是湯圓,作為過年必吃的主食,都代表了節(jié)日的美好寓意,也各自擁有一段悠長的歷史。

有一種說法,起源于東漢時期的餃子,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傳說是醫(yī)圣張仲景為了給病人治療凍瘡而發(fā)明的。更為可靠的餃子起源,是來自“餛燉”的推測。新年吃“餛燉”,取“混沌初開”之意。唐代出現的“偃月形餛飩”,形狀與現代的餃子已經十分相似,宋代人稱“餃子”為“角子”,到了明代又被叫作“扁食”,春節(jié)吃餃子的習俗最晚也是從這時興起。因為包好的餃子狀如元寶,餃子又被賦予“招財進寶”的含義,成為很多地區(qū)過年時的必備食物。按照傳統(tǒng)風俗,包餃子時還會把消過毒的錢幣、糖果等包在餃子餡里,象征吃到的人來年會交好運。

春節(jié)吃年糕的風俗興起于宋代,流行于明代,因為寓意“年年高”,所以新年要吃年糕。

湯圓的起源通常認為來自北宋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時吃的“浮圓子”,明代的元宵制作是“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和今天的元宵做法已經基本沒有差別。而南方更流行做湯圓,湯圓也因其形,被賦予“團團圓圓”的寓意。

無論年節(jié)吃食如何演變,無論南北飲食有何差異,不變的是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年節(jié)。年夜飯是中國人生命里的親情輪回,也是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

(原標題:年夜飯:千余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張慧

流程編輯:U065

相關知識

除夕年夜飯必備菜譜
大年三十:年夜飯怎樣吃出健康好意頭
年夜飯大菜食譜全匯總!大年三十的餐桌菜式可以備起來了!
10道除夕年夜飯必備的菜肴?年夜飯吃出吉祥和健康!
春節(jié)家宴吃什么?營養(yǎng)師的健康美食餐單
中醫(yī)養(yǎng)生夜校占領年輕人夜生活 “中式瑜伽”讓身心充電
你家年夜飯準備了哪些菜?送你一份實用的“營養(yǎng)師美食餐單”
中醫(yī)藥文化健康夜市為市民奉上“國醫(yī)盛宴”
年夜飯吃什么 飲食養(yǎng)生大全推薦這幾款有寓意的年夜飯
大年三十年夜飯,5道必備硬菜,好吃又好做,學會給家人露一手

網址: 年夜飯:千余年來最具儀式感的家宴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1941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