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達成的研究

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達成的研究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4日 20:42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和數(shù)理統(tǒng)計等方法,對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了調查和客觀的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小學;體育與健身;心理健康;目標達成

1、前言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學生走向現(xiàn)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yè)的重要條件,體育活動對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找契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良好社會適應能力和健全發(fā)展的人。小學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處于從未成熟到日趨成熟的成長發(fā)育期,也是心智尚不成熟期,是人的成長和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意義非凡的過渡時期。小學階段也是心理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將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體育與健身課程將心理健康發(fā)展列為三維目標之一。從目前的科研文獻及實踐經驗來看,對三維目標中的身體健康目標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操作已比較完善,而對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的研究還相對薄弱,因此,本人針對上海市小學期課改《體育與健身》課程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的達成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了方法措施,以利于學校和各教育行政部門及時發(fā)現(xiàn)存在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效的調控體育課的實施,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研究主要通過分層抽樣,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市 5個區(qū)15所小學的《體育與健身》課程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的達成情況為研究對象,還包括對具有代表性的55名體育教師的調查。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上海圖書館、上海體育學院圖書館,查閱學校體育學、心理學等有關文獻,并在中國期刊網上檢索了相關文獻十余篇,為本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2.2.2訪談法

對上海體育學院學校體育學及心理學方面的有關專家和部分小學體育骨干教師進行訪談咨詢,進一步了解目前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實施的現(xiàn)狀。

2.2.3問卷調查法

根據(jù)本研究課題的研究內容和目的,查閱了體育科研方法和社會學原理要求,初步設計問卷的基本內容,擬出初稿。經專家咨詢和一線有經驗教師對問卷進行審核、討論,最后確定了教師問卷一份。

信度檢驗:采用“再測法”,第一次發(fā)放10份教師問卷,間隔15天時間,再次發(fā)放同一問卷,計算出2次測試的相關信度系數(shù)為:r1=0.88,表明問卷信度較高,穩(wěn)定性較好,符合統(tǒng)計研究的要求。

發(fā)放與回收:采用分層抽樣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5個區(qū)、15所學校,發(fā)放體育教師問卷55份,回收53份,回收率為96.4%。有效問卷為52份,有效率為98.1%??梢钥闯霰締柧淼幕厥章始坝行誓軡M足本研究的需要。

2.2.4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對調查訪問所獲得的有效數(shù)據(jù),根據(jù)體育統(tǒng)計學的原理與基本要求,利用spss.12統(tǒng)計軟件系統(tǒng),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相應的數(shù)據(jù)處理與分析。

2.3 研究階段

2.3.1準備階段2016.7- -2016.9 多方面征求意見,制訂研究計劃。

2.3.2實施階段2016.9-2017.1 根據(jù)課程標準及專家咨詢,設計出調查問卷后發(fā)放并回收,同時結合課堂教學實地考察及對一線教師進行了訪談記錄。

2.3.3總結階段2017.1-2017.3 資料匯總統(tǒng)計,撰寫科研論文。

3、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根據(jù)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的要求,圍繞體育教師對心理健康目標的認識,結合健身育人理念中的“心理品質”“個性發(fā)展”“生活態(tài)度”三方面的實施以及影響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達成效果因素等方面,進行調查匯總分析。

3.1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xiàn)狀與分析

我們的調查選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編制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作為測驗工具。MHT由八個內容量表構成,分別為:(1)學習焦慮;(2)對人焦慮;(3)孤獨傾向;(4)自責傾向;(5)過敏傾向;(6)身體癥狀;(7)恐怖傾向;(8)沖動傾向。每一個內容量表的得分可以轉換成標準分,八個內容量表的標準分相加即為全量表總焦慮傾向的標準分。然后我們從上海市區(qū)四所普通小學的四和五年級8個自然班抽取被試共327人,其中男生173人,女生154人。年齡為11—12歲,基本上來自工人、一般干部和知識分子家庭。

3.1.1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

MHT測驗中若焦慮分≥65分,表示這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有較嚴重的不適應行為,可認為其存在著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檢測327名小學生總焦慮傾向標準分的分布結果顯示,總焦慮傾向標準分65分以上人數(shù)是31人, 0-64分的人數(shù)是296人.  由此得出該市小學生中存在比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比率為9.5%,即為本市小學生心理問題的總檢出率。

3.1.2 小學生的主要心理健康問題 

若學生在某個內容量表上的標準分在8分以上,表示他在這項內容上存在著適應不良,需對其制訂特別指導計劃。對31名高焦慮學生的各項內容量表得分進行統(tǒng)計后,按需要制訂個別指導計劃項目的人數(shù)及其所占比例情況(見表1)。 

表1  31名高焦慮學生在各內容量表上超過8分的人數(shù)分布內容量表

內容量

人數(shù)

百分比

位次

學習焦慮

16

51.6%

2

對人焦慮

12

38.7%

5

孤獨傾向

1

3.2%

8

自責傾向

14

45.2%

4

過敏傾向

5

16.1%

7

身體癥狀

7

22.6%

6

恐怖傾向

15

48.4%

3

沖動傾向

22

66.7%

1

由表1可知,8個內容量表在31名高焦慮學生中按標準分超過8分的人數(shù)從多到少依次排列為:沖動傾向、學習焦慮、恐怖傾向、自責傾向、對人焦慮、身體癥狀、過敏傾向、孤獨傾向。 

還有許多學生,雖然總焦慮分在65分以下,而其個別內容量表的標準分卻在8分以上(見表2),說明他們雖然在總體上不表現(xiàn)出明顯的心理問題,但在某些方面卻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對這些人同樣應該進行心理指導。 

表2  全體學生在各內容量表超過8分的人數(shù)分布內容量 

內容量

人數(shù)

百分比

位次

學習焦慮

34

10.4&

1

對人焦慮

25

7.64%

4

孤獨傾向

3

0.9%

8

自責傾向

21

6.42%

5

過敏傾向

12

3.67%

6

身體癥狀

10

3.06%

7

恐怖傾向

26

7.95%

3

沖動傾向

32

9.79%

2

表1和表2中的名次都是按內容量表中學生超過標準分8分的人數(shù)從高到低排列而來,對兩者求等級相關系數(shù),得r[,d]=0.93,存在顯著高相關。這表明不管是全體學生還是高焦慮學生,二者在哪些內容量表方面更易產生心理問題表現(xiàn)是非常一致的。從表2可知,學生較易產生心理問題的量表內容依次為學習焦慮、沖動傾向、恐怖傾向、對人焦慮、自責傾向(這些量表中標準分超過8分的人數(shù)比例大于5%)。小學生中相對不易產生心理問題或產生心理問題的人數(shù)較少的方面為孤獨傾向、身體癥狀、過敏傾向(標準分在8分以上的人數(shù)比例小于 5%)。 

3.1.3不同性別學生在總量表和分量表得分的差異比較 

表3為327名學生在總量表和分量表上得分的性別差異比較。從中可知男女學生在總量表及四個分量表:學習焦慮、對人焦慮、自責傾向、恐怖傾向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表3  男女生在總量表及各分量表上得分的差異比較

內容量

性別

人數(shù)

百分比

@szp

內容量

性別

人數(shù)

百分比

@szp

差異比較

學習焦慮

154

43.68%

14.96

學習焦慮

173

4.82%

4.11

P<0.01

對人焦慮

154

5.93%

65

對人焦慮

173

4.61%

9.07

P<0.01

孤獨傾向

154

5.98%

0.51

孤獨傾向

173

3.07%

0.89

P<0.05

自責傾向

154

3.42%

1.71

自責傾向

173

5.41%

2.21

P<0.01

過敏傾向

154

5.86%

1.77

過敏傾向

173

5.24%

1.10

P>0.05

身體癥狀

154

5.61%

3.74

身體癥狀

173

5.27%

0.57

P>0.05

恐怖傾向

154

5.43%

3.19

恐怖傾向

173

4.44%

5.40

P<0.01

沖動傾向

154

5.78%

2.57

沖動傾向

173

5.23%

0.13

P>0.05

3.1.4調查結果與分析

根據(jù)調查結果,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總檢出率為9.5%,這個比例略低于國內外文獻中所估出的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比例,但基本接近。如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得出:我國小學生各類行為問題的總檢出率為12.93±2.19%;陳永勝認為小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情緒、行為等方面,小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問題的人數(shù)約為10~15%,情緒方面問題約在10~20%之間等等。在這里我們不能得出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好于其他地區(qū)的結論,因為每個研究所采用的測量工具不盡一致,或者說每個研究對心理健康問題的評價標準不同。但仍可得出兩點結論:一是小學生心理發(fā)展總體還是較健康的;二是小學生中的心理問題還是普遍存在的。這既包括心理問題較明顯、其總焦慮分≥65的占9.5%的那部分小學生,也包括雖然總焦慮分<65,但在個別內容量表上卻顯示出某一方面心理問題的小學生。我們既要對這9.5%的學生進行心理指導和矯正,同樣也要對某一方面存在心理偏常的學生進行指導。

3.2體育教師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認識

3.2.1對體育教學發(fā)展學生心理的認識程度

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整體課程規(guī)劃是《體育與健身》課程取得良好實施效果的重要保障,對學生心理健康培養(yǎng)的重視程度將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通過調查(見表4),體育教師認為對通過體育教學發(fā)展學生心理比較重視的占80.8%,可見,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程度較高。

內容量

百分比

體育教師認為對通過體育教學發(fā)展學生心理比較重視

80.8%

體育教師認為學校將心理發(fā)展指標列入評價范圍

19.2%

表 4 體育教師和學校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重視程度

3.2.2將心理健康作為教學評價的一項指標情況

評價制度對小學體育教師的觀念和行為具有最為直接的導向、激勵與控制作用。體育教育觀念更新、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及體育教學方式轉變,其最大動力來自于體育教學管理和評價制度導向。調查結果顯示(見表4),大部分教師反映學校尚未將心理發(fā)展指標列入評價范圍,只有19.2%的體育教師認可了此項指標。

3.2.3教學內容的選擇情況

體育教師在選譯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心理承受能力和體能狀況,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這一不易“立竿見影”的教學目標,更應有針對性地選擇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學內容來教學。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教師還是主要考慮學生的技能與體能,缺乏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即使能捕捉到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往往也容易忽視。

3.3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實情況

3.3.1對心理品質教育的落實情況

體育與健身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方面有積極的作用。它強調學生通過體育學習,了解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提高調節(jié)自身情緒的能力,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

內容量

百分比

在體育教學中對學生講述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

73.1%

引導學生自覺運用知識和技能進行有助于身心發(fā)展的體育活動

38.5%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調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緊張、恐懼等

32.7%

在體育教學中能積極的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適度的自信心

75.0%

在體育教學中能遵循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選擇適切的教學內容和方法

84.6

表5 體育教師對學生心理品質教育的落實情況

調查發(fā)現(xiàn)(見表5),73.1%的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很少對學生講述體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有38.5%的體育教師能較好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有助于身心發(fā)展的體育活動。只有32.7%的體育教師能較好的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調控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緊張、恐懼等。75.0%的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能積極的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表現(xiàn)適度的自信心。

體育與健身課程還強調,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是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健身習慣終身體育意識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礎。在體育與健身的教學中,要以學生對體育健身的興趣愛好為引線,以保持和發(fā)展體育健身興趣為目的,激發(fā)對運動的積極情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發(fā)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在這方面有84.6%的體育教師能遵循學生的興趣愛好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3.3.2對個性發(fā)展教育的實施情況

從問卷調查的反饋信息獲得(見表6),86.5%的體育教師能夠適時給予學生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只有38.5%的體育教師在教學中注意擴展學生視野,培養(yǎng)強烈的求知欲;73.1%的體育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育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46.2%的體育教師做到了教育學生友好謙讓地與人相處。

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體育教師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的許多方面,進行了良好的教育,但同時可以看出在某些方面還比較薄弱,另具有些體育教師反映,他們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還存在很大的潛在空間。也就是說,目前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育還不是很全面和具體。

3.3.3對生活態(tài)度教育的落實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6),僅占27.7%的體育教師能較好的引導學生去克服體育活動中的各種困難,大膽嘗試拼搏,但效果不明顯,還有待于提高。

內容量

百分比

在體育教學中能適時對學生進行樹立堅定信念和抗挫折能力培養(yǎng)

86.5%

在體育教學中注重擴展學生視野和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

38.5%

在體育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46.2%

在體育教學中能較好的引導學生克服體育活動中的困難

27.7%

表6 體育教師對學生個性發(fā)展和生活態(tài)度教育落實情況

3.4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達成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因素很復雜,在文獻分析的基礎上,廣泛地征求意見,根據(jù)學生自身因素和小學體育教學實際情況及通過專家訪談,確立了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主要因素體現(xiàn)在學校管理、教師教學2個方面,經問卷調查表明,影響小學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見表7和表8)。

表7  影響小學心理健康目標達成學校課程管理的因素(N=52)

選擇項

頻率

百分比

位次

學校要求不夠明確

38

73.1%

2

學校缺乏評價指標

50

96.2%

1

學校缺乏教學督導

32

61.5%

3

表8  影響小學心理健康目標達成體育教師的因素(N=S2)(見下附表)

選擇項

頻率

百分比

位次

重視程度不夠

27

51.9

5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42

80.8

2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經驗

39

75.0

3

對心理健康目標模糊

32

61.5

4

缺乏評價指標

45

86.5

1

教學內容的選擇欠佳

16

30.8

6

教學方法的運用不利

27

51.9

5

表7結果顯示,影響小學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學校課程管理方面,主要有學校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評價細則和指標,學校對教師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不夠明確,領導評課不考慮是否培養(yǎng)學生心理素質,學校缺乏對教師這方面教學效果的督導。

表8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小學心理健康目標達成,體育教師方面的因素占前三位的有:第一,體育教師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指標的制定;第二,體育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第三,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經驗,不知如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除此之外,體育教師對心理健康目標模糊不清,平時的教學方法運用不恰當,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等,也是影響小學心理健康目標達成的重要因素。

3.5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預措施

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小學體育教學實際情況,查閱有關文獻,廣泛征求教育專家及優(yōu)秀體育教師的意見,借助專家的咨詢和鑒定,匯總了有助于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措施。

3.5.1明確提出針對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教學要求

學校在對體育教師教學成績的量化考核時,應把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能成績、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按一定比例賦予分值綜合考評,并制定出科學的、可行的配套考核量化標準。這種政策的導向性勢必促使體育教師建立相應的實施措施。

3.5.2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轉變態(tài)度,形成三維目標的整體發(fā)展意識。廣大教師在教學中主要關心的是學生身體技能的學練,忽視心理健康目標的教育。因此學校應加強培訓和宣傳教育,轉變教師態(tài)度。使體育教師懂得在進行身體練習的同時,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的教育。

3.5.3建立融治的師生關系,優(yōu)化課堂師生心理換位氛圍

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教師與學生要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親密無間的新型關系。教師要熱愛學生,做到尊重寬容、愛護、體貼學生,充分鼓勵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做到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讓學生真正喜歡接納。

3.5.4挖掘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心理的教學內容,適時適當穿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

體育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蘊涵著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師在優(yōu)化教法過程中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培養(yǎng),促進學生形成勇敢、堅毅果斷、、奮發(fā)進取和吃苦耐勞等良好的心理素質。

3.5.5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景,精心設計利于發(fā)展學生心理的教學方法

學習本身就是個心理發(fā)展的過程。生活化的情景設計,優(yōu)雅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給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對學生體育的興趣、動機、愛好、態(tài)度等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并且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3.5.6多組織觀看系列案例短片

定期舉行多樣性的體育競賽活動和觀看案例短片,不斷給學生直觀印象刺激。舉行多樣性的體育競賽活動,把學生建立的概念意識,在活動中加以實踐運用。

3.5.7建立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評價指標和監(jiān)護機制

根據(jù)心理學專家學者有關心理健康標準的論述和研究成果,參照類似于體能知識技能的評價理論與方式,結合本地區(qū)、本校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制定出不同年級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形成量化指標。這些標準應包括學生的自信勇敢、生活態(tài)度、行為動機、人際交往、適應能力等因素。為保證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規(guī)范和落實,應建立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監(jiān)護制度,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內容體系、評估標準實施方法,還要關注教師對待心理健康教育的態(tài)度、落實情況等,從而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4.1.1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對心理健康目標的認知度總體情況較好,但學校缺乏明確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的教學要求。

4.1.2通過《體育與健身》課程的實施,目前小學生心理健康目標達成情況并不樂觀。學校對體育教學促進心理健康重視程度良好,但缺乏評價機制。

4.1.3體育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的認識難以轉化為實踐操作,往往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對學生心理健康評價指標,尚未將對學生心理健康的評價納入綜合評價的范圍。

4.2建議

4.2.1建立一套類似運動技能評價的科學合理的心理健康評價指標和監(jiān)護機制,對“心理品質”、“個性發(fā)展”、“生活態(tài)度”的表現(xiàn)要素加以分析,形成一套量化表,提高心理健康評價的可操作性。

4.2.2加強輿論導向,通過有效途徑宣傳心理健康的意義,將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

4.2.3多觀看系列案例短片,定期舉行多樣性的體育競賽活動,使學生不斷通過體育活動來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4.2.4注重體育教師心理健康的專項培訓工作,選擇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方法,采取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評價手段。

參考文獻:

[1]周登嵩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

[2]鐘啟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M_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2001

[3]季瀏體育課程與教學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陳建新試論體育中的個性化教學D].教學與管理,2006.1: 77- 78

[5]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試行稿)[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6]沈建華,徐阿根上海市中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標準解讀[M] 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4

[7]沈翰課程實施影響因素的分析[J].株洲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2

[8]崔國文位育教育中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4:65

相關知識

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推進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快樂成長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上海生態(tài)健康科學研究院
體育與健康課程: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基
體育教學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基于普拉提運動項目對中學生健康發(fā)展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語言與健康研究院
清華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研究中心
教育教學研究:引導式教學法在體育與健康課的合理應用
體育與健康研究中心

網址: 上海市小學《體育與健身》課程心理健康發(fā)展目標達成的研究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2616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