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社會和人口趨勢導致家庭照護難以為繼
一旦衰老的影響開始在年邁父母的行為中顯現(xiàn)出來,我們就明白他們需要照護。照護有三種,分別是專業(yè)照護、家庭照護和自我照護。
自我照護,俗稱“自理”。我們常常聽說“××老人不能自理了”,其實這個“自理”,是有一定的醫(yī)學標準的。葛文德寫的《最好的告別》中說到,如果在沒有他人幫助的情況下不能如廁、進食、穿衣、洗浴、整容、下床、離開座椅、行走(所謂“八大日常生活活動”),那么,說明你缺少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根據我的照護經驗,如果老人不能自行吃飯、穿衣、洗澡、如廁和上下床了,那么他們就告別了自我照護,開始需要他人照護。其實他人照護的范圍非常廣闊,除了日常生活活動,還涵蓋幫助老人移動(在家庭或建筑物內外走動)、鍛煉、求醫(yī)問藥以及從事工具性活動(通訊、出行、理財、做家務、買菜做飯、購置雜貨等)。
他人照護又可以分為兩類:專業(yè)照護和家庭照護。養(yǎng)老院、康復機構或者安寧療護都屬于專業(yè)照護,這并非本文討論的主題。我在此想談談家庭照護,即由一個或多個家人在家承擔照護責任的模式。這個模式每個人都應該關心,因為雖說中國人的養(yǎng)老方式正日趨多元化,但對于大部分老人來說,居家養(yǎng)老依然是主流選擇。根據國家衛(wèi)健委發(fā)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養(yǎng)老呈“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養(yǎng)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qū)支持養(yǎng)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yǎng)老。
家庭照護者群體畫像
家庭照護的功能范圍、時間投入和復雜性令其在老年人照護中獨一無二。沒有任何一個醫(yī)療保健或社會服務學科能夠完成家庭照護的角色:提供護理和家務方面的幫助、提供情感支持、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全天候執(zhí)行保健和醫(yī)療任務;應對復雜的醫(y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系統(tǒng);與他人(家庭成員和專業(yè)照護人員)溝通、持續(xù)解決問題;并在法律上充當代理決策者。如今,衛(wèi)生及社會服務專業(yè)人員和直接護理人員可以將責任“移交”給家庭,而許多家庭照護人員則常常沒有移交責任的選擇。
例如,醫(yī)院和醫(yī)療保險部門等的財務激勵措施鼓勵縮短住院時間,隱含的期望是家庭成員能夠在家中支持老年人,并管理從醫(yī)院到家再返回的過渡。服務提供者希望家庭成員能夠在家中處理老年人的照護程序和設備,例如測血糖、鼻飼和清潔導管,并管理和監(jiān)測他們的病情。家庭照護人員還需要在診療時提供有關老年人健康史、藥物、既往診斷以及以前的治療和手術的信息,在診療后辦理各種報銷事宜。
鑒于照護角色的多面性和復雜性,照護準備至關重要。照護人員需要具備與特定需求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以及廣義的能力,例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溝通技巧。然而,現(xiàn)實卻是,許多照護者都是匆忙披掛上陣的,根本沒有充分做好完成應承擔的任務的準備。個人可能會在逐漸認識到照護對象需要幫助時承擔照護角色(例如,當發(fā)現(xiàn)阿爾茨海默癥患者越來越難以完成日?;顒樱?,或者在出現(xiàn)危機(如意外的危及生命的癌癥診斷、中風、髖骨骨折或其他災難性事件)時突然投入護理角色。在此之前,他們從未接受過任何來源的培訓。像我在上手照顧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時候,只能依靠看書、在網上搜尋信息、與其他家屬交流、詢問所接觸到的醫(yī)護人員以及通過反復試驗來學習,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十分害怕犯下重大的錯誤。
與家庭照護的高價值和高復雜性不相匹配的是,整個社會對家庭照護者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苦苦掙扎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提供足夠有力的支持。比如,有多少人了解如下事實:
滿足老年人一般需求的照護者和幫助“高需求”老人的照護者是兩個不同的群體?!案咝枨蟆庇糜诿枋隹赡芑加邪V呆癥或至少在兩項自理活動上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即俗稱的“失能失智”群體。“高需求”老人的照護對體力和心理的要求甚多,照護者也更容易遭遇經濟困難。這一類照護者還有一個特點,他們大部分與照護對象住在一起(即同住者)。研究表明,同住的照護人員面臨不良身體和心理后果的風險更高,因為他們需要時時監(jiān)督老人由于嚴重的認知或身體功能障礙而產生的健康和安全威脅。
對于大多數家庭看護者來說,看護并不是一項短期義務。根據美國的調查,70%的看護者經歷2到10年的照護時間,15%的看護者經歷10年以上的照護時間?!案咝枨蟆崩夏耆说募彝プo理年限中位數為5年。照護時間是一個重要因素,家庭照護人員參與照護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遭受負面影響(例如焦慮、抑郁、社會孤立和經濟損失)。
老年人家庭照護人員主要由中年女兒或配偶構成。女性一直占看護者的大多數,盡管一些證據表明,男性在看護方面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亦是根據美國的調查,女性花在照顧老人上的年數比男性多——平均為6.1年,占其成年生活的近10%,而男性則平均為4.1年,占其成年生活的7%多一點。男女在余生中用于照顧老人的比例在不同年齡段達到峰值。對于男性來說,一旦他們達到70歲,他們將余生中近16%(即1至2年)的時間用于照顧老人。對于女性來說,這一數字在50至69歲之間達到峰值,此時他們余生中大約15%(即大約4至5年)的時間會用于照顧老人。
同一代照護人員與下一代照護人員的情形不同。前者通常是老年人的配偶,后者通常是老年人的子女,這兩類照護者的身體和認知能力以及對照護的承諾都不一樣。由于老年人的同代看護者比下一代看護者年齡更大,他們患與年齡相關的身體和認知衰退(包括慢性病和一定程度的殘疾)的風險更高。同代看護者更有可能認為看護是一種義務。這就是凱博文在《照護》一書中提到的,多年的伴侶認為,婚姻的另一半需要照護時,“你就得去做這些事情,因為這些事情就在那里。它們就是關系的一部分”。而表示別無選擇、只能承擔看護角色的成年子女的比例相對較小。
如果有多個照護者,主要照護者與次要照護者也是不同的群體。主要照護者,即自我認定承擔主要照護責任,或花費最多時間提供照護的人;次要照護者,即為照護對象提供間歇性補充幫助的人。配偶和女兒更有可能成為主要照護者,而男性和非親屬更有可能扮演次要照護角色。主要照護者通常比次要照護者提供更多的照護時間,為照護對象提供照護并做出大多數決定。
影響家庭照護的社會和人口趨勢
在深入討論家庭照護者面臨的困境之前,讓我們先對影響照護的社會和人口趨勢作一分析。許多當前和未來的社會和人口趨勢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照護的需求,以及未來老年人家庭照護人員的可獲性。
高齡老人的數量迅速增加。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的第二次生育高峰人群進入老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開始加速增長,平均每年增加620萬人。同時,由于總人口逐漸零增長并開始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加速。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分別為2.64億和1.91億,占總人口的18.7%和13.5%;相較于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60歲及以上和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別增加了5.44%和4.63%。預計到205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超過3.66億,占總人口比例超過26.1%;高齡老人(80歲及以上)預計將會達到1.15億,占老年人口數量的31.4%。
由此可以看到,我國老年人口總數的急劇上升不僅僅是由于年滿65歲的人數不斷增加,還因為老年人預計在未來幾十年壽命越來越長。最有可能需要家庭照護人員提供大量支持的人(80歲及以上的人)在老年人口中增長極快。
家庭結構不斷變化。未來老年人的照護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家庭成員的可獲性和能力。中國有家族養(yǎng)老的悠久傳統(tǒng),在前幾代人中,老年人通??梢砸揽看蠹彝頋M足健康和功能需求——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照護者要么是妻子,要么是成年女兒,就像今天一樣。然而當前家庭模式的趨勢——包括生育率下降、無子女率上升、傳統(tǒng)家庭結構變化以及離婚和未婚率上升——導致家庭規(guī)??s小(尤其是可照護的子女和配偶),這預示著潛在照護者的數量正在減少。
同時,作為照護主力的成年女兒更有可能在職場工作,且由于人口的流動性,地理位置也可能較遠。此外,隨著老年人活到 80多歲、90多歲甚至更大年紀,他們年邁的子女本身也可能患有慢性健康問題和功能障礙。
非傳統(tǒng)家庭和復雜的家庭比過去更加普遍。這種變化對家庭照護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成年繼子女的責任感可能較弱,對年邁繼父母的照顧也比父母少。離婚也會對年邁父母與成年子女之間的代際關系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并減少父母向子女轉移的資源。
隨著家庭規(guī)模逐漸縮小,老年人家庭逐步以空巢家庭為主要形式??粘布彝ブ讣彝ブ凶优扇撕箅x開父母,老年一代人獨自生活。2000年我國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為1/5,2020年接近1/2。此外,從目前的婚姻、離婚和家庭規(guī)模趨勢來看,獨居人口將會越來越多,而獨居導致的健康狀況不佳的風險尤其令人擔憂。
老年人“失能失智”等功能狀態(tài)受損廣泛流行。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他們越來越有可能出現(xiàn)影響其獨立行動能力的身體和認知障礙?!笆堋焙汀笆е恰狈謩e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和認知功能受損。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fā)布的《中國老齡產業(yè)發(fā)展報告(2021-2022)》顯示,截至2022年末,國內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8億,其中半失能、失能和失智老人約4400萬。這意味著,每6位超過60歲的老年人中,就可能有一位無法自理。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中,失能、半失能率達40%左右。老年人阿爾茨海默病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上升,60-64歲為0.5%,到85-89歲上升為18%。65歲及以上和8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帕金森患病率分別為1%-2%和3%-5%。失能失智成為家庭照護的巨大挑戰(zhàn),因其需要幫助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都給照護者造成沉重壓力。
中國正處于歷史性的人口變化之中,這對老年人及其家庭、醫(yī)療保健服務和長期護理服務提供者、國民經濟和整個社會都具有重大影響。很致命的問題在于,需要幫助的老年人口超過家庭照護人員提供照護的能力。這些前所未有的人口趨勢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公共和私人決策者在未來幾年采取何種行動,以減輕照護家庭日常生活的壓力。
? (作者系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胡泳
責編 辛省志
相關知識
從家庭到社會的接力 多舉措應對“老老人”照護
國家醫(yī)保局推出免陪照護服務:破解家庭陪護難題,共筑醫(yī)療新生態(tài)
長護險,為更多家庭減負擔
“家庭醫(yī)生”在身邊:老年病患者家庭照護技巧
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嬰幼兒照護和早教機構如何開展家庭教育指導?
?通過家訪探索實施以家庭為單位的健康照顧
減輕失能老人家庭負擔 我國加快健全老年護理和長期照護服務體系
《失能老年人家庭照護知識折頁》發(fā)布:照護失能老人有了“實操手冊”
家庭健康護理護理
失能老人的護理,社會與家庭齊上陣
網址: 家庭照護為什么這么難:社會和人口趨勢導致家庭照護難以為繼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42174.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