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老年心理】 老年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

【老年心理】 老年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20日 05:28

摘要:老年期一直被認為是繼成長和成熟期之后的衰退期。然而只要與他人保持互動,老年期的人們就仍然存在一個不斷發(fā)展狀況。包括社會情緒選擇理論、雙過程模型、初級與次級控制理論以及伴隨補償的選擇性優(yōu)化理論等解釋心理資源分配過程的理論來論證這種終生發(fā)展的觀點。由此,隨著終生發(fā)展概念的發(fā)展,老年心理學的核心主題已轉向老年生活的積極方面。本文還基于回溯性記憶和前瞻記憶以及元記憶案例討論備受關注的老化悖論(Aging Paradox)現象,即盡管身體功能出現衰退但老年人對衰老體現了良好的適應性。與兒童的早期發(fā)展相比老年發(fā)展更為多樣化,使得解釋高齡期的個體差異成為老年心理學的重要課題。在這方面包含了用于解釋認知功能個體差異的智力儲備模型和認知訓練有效性的實際應用例子。

關鍵詞:終生發(fā)展、心理資源分配過程、Aging Paradox、認知儲備、認知訓練

一,老化與發(fā)

2015年日本學術會議臨床醫(yī)學委員會老化分科會提議的《超高齡社會的先行者日本:未來的日本醫(yī)學與醫(yī)療》一文中,強調了從傳統(tǒng)的"治愈"醫(yī)療向"支持治愈"醫(yī)療的范式轉變的必要性,并且指出了"將追求疾病完全治愈的傳統(tǒng)醫(yī)療模式應用于老年人是困難的"觀點。因此,急性期以外的康復期和慢性期的應對方法就顯得非常重要,并且進一步強調了醫(yī)療與福祉的合作的重要性。換而言之應該從優(yōu)先治療的急性期疾病模型轉向以保持或提高康復期和慢性期患者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 QOL)為目標的醫(yī)療模式。這一提議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例如目前大多數無法完全治愈的認知癥。而心理學在其基礎和應用領域,不僅對認知癥還對各種疾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將會比以往更加重要。一般來說,老年期被視為繼人生初期的成長期和中期的成熟期之后的衰退期。然而,心理學家Baltes與同事Goulet于1969年在西弗吉尼亞會議上提出的涵蓋從受胎到死亡的終生發(fā)展心理學(life 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逐漸被心理學界所接受。近年來,主要研究人生初期發(fā)展的研究者也逐漸認識到,應以人的終生發(fā)展為視角來進行初期發(fā)展研究。人類在與他人的積極互動中,通過共同行為過程實現最高效的學習,因此只要人與他人保持互動他們就會不斷發(fā)展。這不僅需要人們積極與他人和社會互動,也需要得到他人和社會的支持。也就是說,人類從出生到死亡是終身發(fā)展的,并且這種發(fā)展只有在他人和社會的支持下才能實現。老年心理學被認為是跨學科研究領域老年學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包含時間指標的心理學領域之一的發(fā)展心理學的一部分。近年來,隨著對老年期抑郁癥和認知癥支持實踐重要性的日益關注,臨床心理學的意義和重要性也逐漸被認可。

45481721308822241

圖-1 終生發(fā)展過程中獲取與喪失的比例

二、心理源的分配

心理學家Baltes的終生發(fā)展模型包括了心理功能的基礎資源的獲取與喪失及其分配過程(如圖-1),該分配過程表示,人類成年期以后的獲取量少于成年前。然而,盡管相對于獲取喪失的比例會增加,但生活適應功能不一定會降低。這一點可以由心理學家Riediger等人提出的四種現代終生發(fā)展理論分配過程理論來解釋。

2.1. 社會情緒選擇

心理學家Cartensen提出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用來解釋隨年齡變化的未來展望機制,即,個體如何感知未來的展望會決定相關行為的動機。未來展望是以知識獲取為導向還是以情緒整合為導向并且還與個人發(fā)展有關。根據SST的研究,隨著年齡增長認知資源能更多將相關信息分配給情緒。而年輕時的信息處理更多關注負面材料,老年期則逐漸抑制對負面信息的關注,轉向正面材料的信息處理。這種動機傾向稱為積極偏好(positive preference),在老年期這種傾向更強,從而優(yōu)先處理積極信息,這被稱為積極效應(positivity effect)。

2.2. 同化和調節(jié)的雙程模型

面對心理資源喪失的應對策略,心理學家Brandtst?dter和Greve提出了雙過程模型。根據這一理論,為了重新建立期望與現實之間的平衡并保持積極的自我感,個體會采用同化和調節(jié)策略。同化策略是指個體通過積極改變環(huán)境來縮小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當這種努力效果有限時個體會轉向調節(jié)策略,通過自動且靈活的目標調整過程來改變期望和目標。隨著年齡增長喪失體驗增加,個體從同化策略轉向調節(jié)策略提高其適應性。

2.3.初和次控制理

在人的發(fā)展過程中盡管有大量的選擇,但總會面臨某種方法的選擇。同時盡管環(huán)境是不可改變或命中注定的但是仍然需要去適應。如果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失敗的可能,則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處理。為了探討這一點,心理學家Heckhausen引入了心理學家Rothbaum等人的初級控制(primary control)和次級控制(secondary control)概念,提出了發(fā)展調節(jié)作用(developmental regulation)的概念。發(fā)展調節(jié)作用是為了研究人在目標行為中采用何種控制策略的概念。初級控制是指試圖改變外部環(huán)境以適應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以及對這種能力的信念。次級控制則是指為了適應現狀而試圖調整自己的內在世界(如目標、信念等)的策略。通常,首先嘗試初級控制,然后為了補充初級控制進行次級控制。在中老年時期隨著遇到的損失增加,人們會對功能下降進行外部干預,這就是初級控制。然而,由于隨著年齡增長的各種限制,動機會驅使他們進一步進行次級控制以適應現狀。因此,這一理論也被稱為動機理論。心理學家Heckhausen和Schulz 將初級控制和次級控制結合起來,分類了與選擇和補償有關的四種策略(選擇性初級控制、選擇性次級控制、補償性初級控制、補償性次級控制),提出了初級和次級控制優(yōu)化的二維模型(two-dimensional model of optimiz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OPS模型),以研究中老年時期的適應性。身心功能下降的老年時期,人們更關注內在世界而非對環(huán)境的干預。這與經典心理學的社會撤退理論所展示的老年生活方式相吻合,也類似于心理學家Brandtst?dter等人提出的應對理論。

2.4. 伴隨補償選擇優(yōu)化理

如前所述,倡導終生發(fā)展心理學的Baltes的理論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發(fā)展是通過獲取(gains)和喪失(loss)的相互作用來推進的成長與衰老的動態(tài)過程,即成長和衰老的交替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不斷發(fā)生,強調把握其辯證特征的重要性。其次,探討人們在這一發(fā)展交替的生命過程中如何應對實際問題的理論,即伴隨補償的選擇性優(yōu)化理論(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SOC)。根據該SOC理論,當由于年齡增長導致身心功能下降無法維持原有水平時,通過采取這種伴隨補償的選擇性優(yōu)化對策,使個體可以繼續(xù)保持自己的形象。即,通過探索比年輕時更狹窄的領域,并集中于特定目標(選擇),獲取補償功能下降的手段和方法(補償)以及采取最優(yōu)策略以增加適應機會(優(yōu)化)。隨著年齡增長喪失顯著超過獲取,但通過實踐SOC理論的應對策略,可以應對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喪失并抑制自我形象的急劇變化。近年來,心理學家Heckhausen的研究團隊嘗試將這一SOC理論與心理學家Brandtst?dter團隊的雙過程理論以及她們的控制理論(動機理論)整合,該整合理論的發(fā)展未來備受期待。

老化悖論(Aging Paradox)老化補償

3.1 老化悖論與記憶

一般來說,人們認為隨著年齡增長,長壽的人的健康狀況會惡化,但實際上有時會出現相反的情況。也就是說,一些老年人可能非常健康,比年輕人更不容易生病。這就是所謂的"老化悖論"現象,科學家們正在努力解明其機制。在老化悖論與記憶的關系上,一般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記憶力會下降,但實際上,一些老年人可能具有驚人的清晰記憶。這些人有時被稱為"SuperAgers(超級長者)"。他們的大腦抵抗了正常的老化過程,保持了長期記憶的能力。這是"老化悖論"的一部分,正在進行與大腦健康和活動相關性的研究。老化悖論在老年社會學研究領域已經獲得不少成果,(圖-2)表示了老年人群從后高齡期(75歲--)到超高齡期(85歲--),雖然在日常生活能力和疾病以及握力方面會持續(xù)下降,但在健康感和幸福感方面會出現了一定的上升的趨勢。31001721308901751

圖-2 老化悖論研究

1)回溯性記憶和前瞻性記憶

隨著終生發(fā)展概念的明確化,老年心理學的核心主題轉向了老年生活的積極方面,其中近年來出現的被稱為老化悖論(Aging Paradox)現象格外矚目。一般認為,隨年齡增長記憶能力會下降。確實回憶過去的回溯性記憶(Retrospective memory)測試成績隨年齡增長而下降。然而有大量數據表明,關于未來行為的記憶即前瞻性記憶(Prospective memory)老年人的成績比年輕人更好。前瞻性記憶差會增加所謂的"忘記",大多數健康的中老年人會因人名回憶不起而煩惱,這種現象稱為TOT (tip of the tongue) 現象,也稱"舌尖現象"或"舌尖狀態(tài)",是指人在嘗試回憶某個詞語或信息時,感覺這個詞就在嘴邊,卻一時無法完全想起的狀態(tài)。這種現象常常讓人感覺到詞語就在舌尖上,卻怎么也想不出來。但日常生活中很少會忘記重要的約定。心理學家增本等人對年輕人和老年人進行了一項為期一周的前瞻性記憶任務,即每天三次在指定時間打電話給指定號碼。結果顯示,在需要在8時、13時、18時打電話的時間基準條件下,老年人的13時成績略有下降,但與年輕人相比無顯著差異;而在需要在早、中、晚餐后打電話的事件基準條件下,老年人的成績優(yōu)于年輕人。在實驗室的人工環(huán)境中,老年人的前瞻性記憶任務成績通常低于年輕人,但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通常采取了多種應對行為,如規(guī)律的行為模式或利用筆記和手機提醒功能等外部輔助記憶裝置,以補償記憶下降。

2)元記憶(Metamemory)

此外,一般認為老年人對自身記憶能力的評價較低。心理學中稱這種對記憶的自我認知為元記憶(Metamemory)。眾多的的研究發(fā)現,健康的老年人元記憶得分高于年輕人,這與以往使用各種元記憶測量尺度的研究結果一致。換言之,對記憶能力缺乏信心的不是老年人而是年輕人。然而,考察元記憶與記憶測試成績的關聯(lián)性時發(fā)現,盡管元記憶較好的老年人對記憶能力有信心,但其記憶測試成績不僅低于年輕人,并且在老年人之間比較,元記憶高低與記憶成績無關聯(lián)。

3老年人的持續(xù)發(fā)展

以上是老年心理學中老化悖論的現象的一個方面。也驗證了老年人盡管功能下降,但在實際生活場景中表現出意外適應性的老化悖論觀點?,F實生活種許多身體功能顯著下降的老年人仍能充分享受獨居生活。這種老年人對老化的良好適應性在醫(yī)學檢查和心理學實驗中常被忽視,只有通過日常行為觀察才能理解這一點。老化悖論表明老年人的持續(xù)發(fā)展是明確而客觀存在的,老年人的適應性存在是老年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支柱。深度研究表明,在認為設計的檢測或實驗中獲得的老年人功能與實際生活中的功能水平是不同的。老年人盡管功能下降,但是擁有更準確使用功能的適應性和能將失敗或不利情況積極看待的心理機制,這外基于心理學家Carstensen的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ST)的附加動機的角度解釋老化悖論,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

3.2 老化補償

老年人在面對衰老和能力下降的情況下,通過調整目標和策略來優(yōu)化生活質量和適應環(huán)境變化,從而實現對老化進行補償。由德國心理學家保羅·巴爾特斯(Paul Baltes)提出的SOC(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選擇性優(yōu)化與補償理論作出了詮釋。SOC理論強調了老年人在面對身體和認知能力下降時,如何通過主動選擇、優(yōu)化和補償策略來維持生活質量和功能獨立性。這一理論不僅適用于個體層面,也在健康老齡化、康復和照護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理解和應用SOC模型,老年人及其支持系統(tǒng)可以更好地應對衰老過程中的各種挑戰(zhàn),促進積極老齡化。SOC理論模型由選擇性(Selection)和優(yōu)化(Optimization)以及補償(Compensation)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1) 選擇性(Selection)

選擇性是指老年人根據自身能力和環(huán)境變化,選擇和聚焦在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目標上。通過這種方式,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和資源,確保在重要領域內的高水平功能。例如,一位熱愛音樂的老年人在感覺體力下降后,可能會減少其他活動,將更多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演奏鋼琴上。

2) 優(yōu)化(Optimization)

優(yōu)化是指老年人通過練習、學習和使用有效的策略來提高或維持所選目標的績效。優(yōu)化過程可能涉及增加投入時間、利用外部資源或調整行為方式。例如,為了保持演奏鋼琴的水平,這位老年人可能會定期練習新的曲目,參加音樂課程或使用特殊的指法練習來提高技能。

3)補償(Compensation)

補償是指老年人在面對不可避免的能力下降時,通過使用替代方法或工具來彌補功能缺失,維持目標活動的高水平績效。例如,果這位老年人發(fā)現手指靈活性下降,可能會使用輔助器具來幫助按鍵,或者調整曲目選擇,避免演奏技術要求較高的樂曲。

四、 智力儲備(Intellectual Reserve)

依據發(fā)展心理學的最新研究表明,老年期的心理和生理比兒童早期的發(fā)展更加多樣化,特別體現在老年個體差異性。智力儲備(Intellectual Reserve) 被提出作為解釋知能個體差異的模型。智力儲備可以定義為大腦在面對病理變化、損傷或老化時,通過多種機制保持其認知功能和結構完整性的綜合能力。一般生理學意義上的預備能力指的是即使器官功能下降也能夠彌補這種下降并保持一定表現水平的能力。在認知領域中盡管大腦內存在病理性變化但在臨床上并未發(fā)展成認知癥。因此,智力儲備包括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 CR)和腦的儲備(brain reserve BR)和腦的維持(brain maintenance BM)三個方面,即IR=CR+BR+BM(圖-3)。65411721309003461

圖-3 智力儲備(IR=CR+BR+BM)

4.1 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

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定義為認知過程的適應性(效率、能力、靈活性)。即使個體在面對大腦病變或損傷時,能夠通過增強神經可塑性和認知策略,保持相對正常的認知功能,甚至能夠保持較高水平的認知表現。該認知儲備能力是通過1)提高認知功能效率,2)增強神經可塑性;3)學習和應用新的認知的策略機制來實現的。認知儲備的能力提高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實現,包括接受良好的教育、保持活躍的社交生活、參與智力刺激活動等。研究表明,擁有較高的認知儲備能力的人群在面對腦部病變時,通常表現出較少的認知功能下降和癥狀。相比之下,認知儲備能力較低的人則更容易出現認知障礙。因此,認知儲備能力被認為是保護大腦免受認知衰退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氧運動引起的大腦結構變化,包括海馬神經的產生有益于提升大腦的儲備能力。另一方面,那些每天積極使用大腦功能的人和那些不積極使用大腦功能的人相比,即使發(fā)生腦卒中或交通事故等對腦神經細胞產生相等負面影響,認知功能也會出現明顯的差異。前者的認知功能檢查成績要優(yōu)于后者,這表明了認知儲備的存在。

21511721309045400

圖-4 認知儲備與阿爾茨海默病

前些年,在美國開展的修道院修女認知功能的跟蹤調查研究發(fā)現,死前被認為認知功能正常的受試者在尸檢后發(fā)也現大腦中存在引起阿爾茨海默病病變的β淀粉樣蛋白和肽蛋白沉淀區(qū)域。事實上這些修女并沒有因為她們患上阿爾茨海默病(依據傳統(tǒng)診斷)而影響認知功能。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積極運用認知功能,提高了整個大腦的功能,積累了認知儲備能力即使大腦的某一部分出現病變,認知功能也不會受到損害。這也表明認知能力衰退可能會延遲,并且不會導致異常的功能衰退。(圖-4)為認知儲備與阿爾茨海默病發(fā)生發(fā)展的示意圖。 表明即使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理已經存在,認知儲備能力高的人比認知儲備能力低的人更晚的出現認知異常癥狀。 因此通過認知癥預防訓練來維持或改善認知功能被定位為作為二級預防的認知癥對策。近年來,基于這一理論開展的預防認知癥和認知癥改善性訓練,大大的提高了認知癥持有認知能力和減緩了周邊癥狀。

4.2 腦的儲備(brain reserve)

腦的儲備(brain reserve)包括腦神經和突觸的數量等腦的量化大小和由于生活經歷(如飲食和運動)影響的神經細胞,血管的新生、細胞死亡的抵抗力,以及增加腦可塑性的調節(jié)功能等。個體在面對腦部病變或損傷時,大腦擁有的額外的結構和功能儲備,使其能夠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zhàn)而不至于表現出明顯的認知功能下降或癥狀。腦的儲備是在腦組織層面通過1)增加大腦的灰質和白質體積。2)增加神經元密度和神經連接。3)改善腦血流量和代謝三個機制實現的。這種腦額外的結構和功能儲備源自于大腦的生理特點、神經元的儲備量、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密度以及其他因素。大腦儲備能力的概念暗示著即使大腦出現病理性變化,也可能有些個體能夠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相對正常的認知功能。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為了解釋為什么某些人即使有相似的腦部病變,也可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認知功能損害或癥狀。研究發(fā)現,擁有較高的大腦儲備能力的人群通常能夠更好地抵抗認知功能下降,并且在面對腦部病變時可能表現出更少的臨床癥狀。因此,提高大腦儲備能力被認為是預防和管理認知功能衰退的重要策略之一。

4.3 腦的維持(brain maintenance)

腦的維持(brain maintenance)包含應對腦病理學癥狀的認知混亂的神經儲備(neural reserve)和補償腦病理學癥狀的認知混亂的神經網絡的神經代償能力(neural compensation)兩種能力實現的,例如,在正常大腦中使用未被使用的腦組織和神經網絡恢復失語癥功能的神經代償。腦的維持在沒有明顯認知功能下降的情況下,大腦能夠通過多種機制保持其正常功能和結構的能力。其維持能力是通過1)抗炎和抗氧化保護神經健康,2)維持神經元和突觸功能,3)延緩腦部老化過程三個機制實現的。這個概念強調了大腦在保持其健康狀態(tài)方面的重要性,即使在面對潛在的腦部病變或老化過程時也能夠保持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腦的維持與認知儲備能力和大腦儲備能力有所區(qū)別,因為它更注重大腦在正常狀態(tài)下的功能維持,而不是應對潛在的挑戰(zhàn)或病變時的應對能力。這一概念的重要性在于強調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積極的認知學習和社交活動以及其他促進大腦健康的因素的重要性。通過促進大腦維持,個體可以更好地預防認知功能下降和腦部疾病的發(fā)展,從而維持良好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

五,認知訓練與改善智力儲備

認知訓練通過記憶訓練(增強海馬體的功能,促進新神經元生成,改善記憶和學習能力)和注意力訓練(提高前額葉皮層功能,提高注意力控制和執(zhí)行功能)以及問題解決和推理訓練(通過復雜的認知任務,優(yōu)化神經網絡,提高大腦不同區(qū)域的協(xié)同工作能力)三種方式能有效提高認知儲備能力、大腦儲備能力和大腦維持能力。持續(xù)的認知訓練不僅能夠增強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儲備,還能保持大腦的健康狀態(tài),從而延緩認知功能的衰退,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5.1. 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訓練

1)增強神經可塑性

-突觸生成和重塑:認知訓練促進突觸生成和突觸連接的重塑,使大腦能夠更有效地處理信息。

-新神經元生成:在特定腦區(qū)(如海馬區(qū))促進新神經元的生成,增強記憶和學習能力。

2)增加認知功能的效率

-提高處理速度:訓練可以提高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使認知任務完成得更快。

-優(yōu)化大腦網絡:通過訓練,腦部不同區(qū)域之間的協(xié)同工作得到優(yōu)化,提高了整體認知功能。

3)提高認知策略

-學習新策略:認知訓練教會大腦新的思維和問題解決策略,增加應對認知挑戰(zhàn)的靈活性。

-增強注意力和記憶:訓練可以顯著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使大腦在日常任務中表現更佳。

5.2大腦儲備(Brain Reserve)訓練

1)增加大腦結構儲備

-腦容積增加:認知訓練可以增加大腦的灰質和白質體積,增強大腦的結構儲備。

-神經元密度和連接 :增加神經元密度和神經連接的數量,使大腦在面對損傷時有更多的備用資源。

2)改善腦血流和代謝

-提高腦血流量:認知訓練可以促進腦部的血流量,提高大腦的供氧和營養(yǎng)供應。

-增強能量代謝:改善大腦能量代謝,確保大腦在高需求時有足夠的能量供給。

5.3 大腦維持(Brain Maintenance)訓練

1)保持神經健康

-抗炎和抗氧化:認知訓練可以促進抗炎和抗氧化機制,減少神經炎癥和氧化應激對大腦的損害。

-減少β淀粉樣蛋白堆積:認知訓練可能有助于減少與阿爾茨海默病相關的β-淀粉樣蛋白堆積。

2)延緩腦部老化

-保護神經元:通過持續(xù)的認知訓練,保護神經元免受老化過程中的損害,延緩神經元的退化。

-維持突觸功能:訓練可以幫助維持突觸功能,使大腦在老化過程中仍能高效工作。

3)促進整體大腦健康

-平衡神經遞質:認知訓練可以調節(jié)神經遞質的平衡,改善大腦的整體功能。

-維持腦結構:通過保持大腦的結構完整性,認知訓練幫助預防結構性損傷和退化。

5.4 改善智力儲備的實例

研究發(fā)現,認知訓練是否對整體認知功能產生影響取決于干預策略。一項涉及多達3000人歷時10年針對獨立活力老年人的高級認知訓練(ACTIVE)的大規(guī)模隨機對照試驗(RCT),對參與者進行記憶和信息處理速度以及邏輯推理三個方面的干預。其實驗結果表明,參與者記憶以外的功能雖然能維持了10年之久但并沒有波及其他的領域。然而,由于參與者自我評價優(yōu)于對照組,因此認為通過參與干預計劃而改變的積極生活方式會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和自尊感。心理學家Lustig等專家提出了維持和改善認知功能的干預計劃,包括①策略性訓練(Strategy training)、②多模式方法(multimodal training),③ 心血管訓練(Cardiovascular training),④認知共同過程訓練(Process training)四個方面。根據對認知訓練成果調查,①(策略性訓練)僅在訓練的領域有效,但不能涉及其他領域,②(多模式方法)由于涉及生活方式改變而有效果。③(心血管訓練)對神經和認知儲備有有益,并且能改善情緒,④(認知共同過程訓練)執(zhí)行了不同任務,大腦共同區(qū)域被一起激活。老年心理學在醫(yī)療和照護以及福利領域,能提供包括認知功能在內的多樣基礎知識,并為醫(yī)療和照護以及福利領域提供基于人際關系的實用證據。老年心理學雖然未涉及臨床心理學方面,但將老年人視為存在著持續(xù)發(fā)展人生階段,并關注老年階段的積極方面,能為健康老齡化提供有益的支持。

楊金宇 初稿(健康界): 2024.7.18

引用資料:

[1] 最新老年心理學 単行本 - 2018/7/10 松田 修 (編集) 出版社: ワールドプランニング

[2] ChatGPT 3.5

本文由“健康號”用戶上傳、授權發(fā)布,以上內容(含文字、圖片、視頻)不代表健康界立場?!敖】堤枴毕敌畔l(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如有轉載、侵權等任何問題,請聯(lián)系健康界(jkh@hmkx.cn)處理。

相關知識

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研究進展
老年人心理健康現狀研究.pptx
鍛煉心理學視角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身體活動研究進展
老年心理照護
老年群體心理健康類APP市場現狀及優(yōu)化路徑研究
黑老虎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老年心理的認知關懷.docx
關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doc
?中老年心理健康 中老年努力維護心理健康
我國中老年人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動態(tài)雙向影響研究

網址: 【老年心理】 老年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 http://www.u1s5d6.cn/newsview66495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