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存錢不如肌肉”——認識肌少癥(1)

“存錢不如肌肉”——認識肌少癥(1)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3日 12:21

文章首發(fā)于:家庭用藥咋雜志

已授權《中國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轉載

2020年2月,亞洲肌少癥工作組(AWGS)發(fā)布了最新版關于肌少癥的診斷及治療共識(AWGS2019),該共識是在2014版基礎上結合近年來最新研究成果進行的修訂。希望老年醫(yī)學工作者和普通民眾都能重視“肌少癥”對健康的影響。  20歲時爬7層樓步履矯健一步能跨兩個臺階,80歲時爬3層樓兩腿沉重拖不動氣喘噓噓……“人老,腿先老”,這是人們熟知的一句俚語,這句話有科學道理嗎?當人們越來越多地重視體重超重、肥胖、“三高”對健康的危害,還有一種似乎看得見、卻又不被人們所重視的疾病正潛滋暗長悄悄危害著老年人的健康,這就是“肌少癥”(sarcopenia,又稱肌肉衰減綜合征、骨骼肌減少癥、少肌癥等)。 

(圖片來源:www.pexels.com)

 肌肉是重要的“生命器官” 你知道嗎?人體有肌肉600多塊,約由60億條肌纖維組成,其中最長的肌纖維達60厘米,最短的僅有1毫米左右。大塊肌肉重約2千克,小塊的肌肉僅有幾克。一般人的肌肉占體重35%~45%。按結構和功能的不同,肌肉可分為 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 三種,按形態(tài)又可分為 長肌、短肌、扁肌和輪匝肌。平滑肌     主要構成內臟和血管,具有收縮緩慢、持久、不易疲勞等特點,心肌構成心壁,二者都不隨人的意志收縮,故又稱不隨意肌。  骨骼肌     分布于頭、頸、軀干和四肢,通常附著于骨,骨骼肌收縮迅速、有力、容易疲勞,可隨人的意志舒縮,故又稱隨意肌。每塊骨骼肌不論大小,都具有一定的形態(tài)、結構、位置和輔助裝置,并有豐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受一定的神經(jīng)支配。因此,每塊骨骼肌都可以看作是一個器官。  骨骼肌    具有重要的運動、內分泌和貯備功能,是巨大的氨基酸貯備庫,也是心肺功能貯備庫,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功能。骨骼肌是瘦組織群的主要組成成分,是維持人體生命健康的重要機體組成,瘦組織群丟失將直接影響患者的健康狀況和臨床結局;由于骨骼肌是葡萄糖代謝過程中攝取和貯存的重要組織,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骨骼肌能夠分泌多種“肌肉因子”,調節(jié)著其他的遠端器官,包括調節(jié)葡萄糖、能量和骨代謝,肌肉損失可以誘發(fā)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代謝紊亂;骨骼肌衰減降低人體對疾病和創(chuàng)傷的耐受能力,增加并發(fā)癥,降生存質量低,增加死亡風險。肌肉是共認的“生命器官”和“組織器官”。  從這一點上看,“有錢難買老來瘦”值得商榷。因為更多的肌肉意味著更佳的健康狀態(tài),更強的組織修復與抗應激能力。  
  肌肉隨增齡發(fā)生改變 人體骨骼肌有生長和衰老的規(guī)律。 從30歲開始,骨骼肌肌量達到峰值,此后每年減少1%~2%,骨骼肌力量每年減少1.5%~3%。 隨著人的年齡不斷增長,控制骨頭活動的骨骼?。M紋?。椥岳w維會逐漸由結締組織所代替。結締組織雖然很結實,但沒有彈性,因此肌肉變得較弱,不能強力收縮。肌肉力量衰退了,反應也相應地變遲鈍了。研究顯示,肌肉質量下降可能最早起源于成年人早期,以2型肌纖維的萎縮與丟失開始,并持續(xù)一生。 而肌肉功能下降可能開始于35歲左右, 50歲后下降速度開始加速,60歲后進展加速,75歲后下降速度達到頂峰。 相比較而言,肌肉功能(力量與輸出功率)下降速度較質量下降速度更顯著。每個人肌肉衰退程度存在很大的異質性。在老人常見的腹型肥胖,也稱為肌少性肥胖癥, 這是肌肉和脂肪量之間的不平衡,即骨骼肌質量減少和內臟脂肪增加所導致。該病的發(fā)生與身體成分變化、活動減少、激素代謝紊亂、炎癥因子刺激密切相關。在肌少性肥胖癥中,肌肉萎縮引起的體力活動減少直接會造成體脂肪積聚,從而使肌肉萎縮的促炎因子水平增高?,F(xiàn)代人都知道“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肌肉貯備少了,相應的健康財富就少了,而再多的鈔票也買不來健康!

 “肌少癥”是一種疾病 “肌少癥”是與增齡相關的進行性骨骼肌量減少、伴有肌肉力量 和(或)肌肉功能降低。肌少癥作為老年性疾病中的一種,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進展隱匿、漸行加重、不良影響廣泛等特點。鑒于其在老年人群中高度流行,對健康的影響重大,肌肉衰減癥已于2016年正式入編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表(ICD-10-CM,代碼M62.84)。Sarcopenia,最早在1989年由Rosenberg提出。常見于老年人、體力活動缺乏者、慢性疾病患者及各種惡性腫瘤患者,與衰弱、跌倒、失能、生活質量下降、死亡等不良結局風險增加密切相關,并帶來高額的醫(yī)療費用和經(jīng)濟負擔。不同研究報道,肌少癥患病率從3%到31%不等。據(jù)統(tǒng)計,在60~70歲的老年人中肌少癥的發(fā)病率為5%~13%,8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fā)病率則高達11%~50%。年齡越大,肌少癥發(fā)病率越高,伴隨的疾病也越嚴重,如老年衰弱、惡性腫瘤患者的惡病質、少肌性肥胖等。在我國的西部地區(qū),農(nóng)村老年人較城市老年人更容易患肌少癥。需要強調的是,肌少癥并不是老年人“專利”,年輕人同樣會受到它的威脅。最新的專家共識把肌少癥分為急性、慢性兩種:①急性肌少癥: 肌肉衰減癥持續(xù)時間少于6個月,與急性疾病或創(chuàng)傷性疾病相關,例如車禍嚴重創(chuàng)傷、重大外科手術、入住ICU等。②慢性肌少癥: 肌肉衰減癥持續(xù)衰減時間大于6個月,常見于慢性進行性疾病,增加失能和死亡率。肌肉衰減綜合征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已知眾多因素與其發(fā)生和發(fā)展密切相關,其中個體內在因素包括老齡化、內分泌功能變化、骨骼肌去神經(jīng)支配、體力活動量下降、營養(yǎng)失衡與基因遺傳等,外在因素則包括各種原發(fā)疾病和全身慢性炎癥,各種因素間相互影響,共同促進疾病的進展?!按驽X不如存肌肉”,肌肉意味著力量,肌肉意味著更強的生命力。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貯備肌肉”的重要性 ,在年輕時通過科學營養(yǎng)、運動鍛煉等方法,極大地提高肌肉和骨骼的峰值。最后再來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人老,腿先老”有科學根據(jù)嗎?回答是肯定的。有研究發(fā)現(xiàn),老齡化肌肉衰減時下肢力量降低明顯超過上肢;伸肌明顯超過屈肌,膝關節(jié)伸肌力量的下降為55%~76%,肌肉力量下降超過肌肉體積的衰減!

《中國臨床營養(yǎng)網(wǎng)》編輯部

相關知識

【健康】存錢不如“存肌肉”!有肌肉的人更長壽!
人到中年,存錢不如存肌肉
如何預防與年齡相關的肌肉量減少(肌肉減少癥)
肌肉是長壽的本錢
肌肉太少,增肌鍛煉怎么做?
了解肌肉減少癥
亞洲肌少癥工作組專家共識解讀:營養(yǎng)在社區(qū)老年人肌肉健康中的作用
肌肉是人體中至關重要的存在,肌肉還與人體的免疫力息息相關
人到中年存點肌肉
有一種“老來瘦”叫肌少癥

網(wǎng)址: “存錢不如肌肉”——認識肌少癥(1) http://www.u1s5d6.cn/newsview74799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