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不同針灸流派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zhí)厣?

不同針灸流派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zhí)厣?/h1>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5日 22:40
我國每年有約440萬新發(fā)中風患者,而痙攣性癱瘓是中風常見的后遺癥之一。這種病癥具有獨立且復雜的病理機制,97%的中風后中重度運動障礙患者伴有痙攣(肌張力亢進)。痙攣嚴重制約了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使他們無法獨立生活,甚至無法重返家庭及社會。針灸在輔助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診療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大量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已從針灸治療中獲益。然而,針灸治療本病的方法甚為繁復,從技術上而言有體針、眼針、頭針、針刀、火針、溫針灸、腕踝針、麥粒灸、動留針、督灸等之不同,從治療思路上又有“重取陽明”“治神調督”“調衡陰陽”“從肝論治”“溫以通經(jīng)”等之異。這為其臨床應用選擇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也極易導致相關研究的無目的性和重復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針灸治療本病的方案優(yōu)化以及療效的進一步提高。

針灸流派是針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家針灸流派都具有其鮮明的學術思想或特有的臨床技法、相對穩(wěn)定的傳承體系以及一定的學術影響力。從流派角度切入,有助于撥開云霧、求同存異,以提煉總結出目前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主要診療思路及特色方法。本文查閱近50年相關文獻資料,梳理以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為優(yōu)勢病種的主要針灸流派,并從學術理論、選穴思路、針灸技法等方面對各流派診療本病的特色進行比較和歸納。

目前以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為該流派優(yōu)勢病種,并通過開展臨床或基礎研究獲得一定學術成果的主要流派包括石學敏醒腦開竅針法流派、廣東靳三針療法流派、上海方氏針灸流派、上海陸氏針灸流派、東氏針灸流派、北京賀氏火針流派、王氏金針、湖湘五經(jīng)配伍針推流派、遼寧彭氏眼針學術流派等。這些流派在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診療上,不僅針灸技法具有特色,對本病的診治立論亦均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分析,在治療過程中能較好地把握中風病的本因和中風后痙攣性癱瘓作為中風病階段性表現(xiàn)的辯證關系,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病的整體觀,這也是針灸治療本病的重點之所在。

近年來,這些流派通過傳承、發(fā)展,仍在不斷完善著其診治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理論實踐體系,從而提高療效。如王麟鵬教授師從賀普仁教授,繼承了北京賀氏火針流派“病多氣滯,法用三通”的學術觀點,結合自身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總結發(fā)展出“取一經(jīng)之穴,通多經(jīng)之用”的學術觀點,并以“治督”為綱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莊禮興教授作為廣東靳三針療法流派的第二代傳人,在靳三針的基礎上,進一步總結完善并整理歸納出“手足攣三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效穴方案;上海方氏針灸流派近年在強調動留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在患肢施以運動針法的具體操作步驟及規(guī)范 。

此外,地域之隔現(xiàn)今不再是阻礙流派間交融的壁壘,不同流派相互交流、合作的機會較以往更為豐富,這促進了新思想、新治法的誕生,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方案的優(yōu)化。如東氏針灸流派的代表人東貴榮教授總結吸納了醒腦開竅針法和靳三針的臨床研究成果,與自身臨診經(jīng)驗相結合,形成了獨到的以陰陽調衡運動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方法。再如嶺南飛針流派傳承人曾科學教授在應用董氏奇穴診治中風后痙攣性癱瘓上也頗有心得??梢娫诒静〉脑\療上,各流派雖有“門戶之見”卻無“門戶之限”,正共同推進著中風后痙攣性癱瘓針灸診療方案的優(yōu)化、迭代。

#尋找百度AI寫手計劃#

2.1 治神調督,舒痙止攣

石學敏醒腦開竅針法流派及東氏針灸流派皆以“治神”立論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取穴多以頭穴或(和)督脈穴為主。

石學敏醒腦開竅針法流派的創(chuàng)始人石學敏院士認為中風病的基本病機是“竅閉神匿,神不導氣”,“神匿”乃中風發(fā)病之因,故強調在“醒神”“治神”“調神”的治療原則下使用“開竅啟閉”手法醒腦開竅。其首先提出針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等中風后遺癥應取督脈及陰經(jīng)穴為主,重視“小醒腦”,即印堂、內關、三陰交3穴的配伍使用,且行針施術應以強刺激、瀉法為主,如針刺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時以局部患肢有明顯抽動感為度,以達到瀉陰補陽之功,緩解痙攣并減輕痙攣性疼痛。這打破了既往重用補法治療中風后遺癥的固有認識,為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打開了新的思路。此外,石學敏院士還強調針刺介入時期宜早,其團隊研究亦表明在腦卒中急性期使用醒腦開竅針法有助于降低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發(fā)生率。

“百病皆調神”是東氏針灸流派的學術特色及核心,該流派在中風病的治療中強調“腦神”“穴神”“臟神”同調,頭皮針與體針同取、任督二脈同用以使陰陽協(xié)調、氣血復原,故尤重頭穴在中風病中的應用,并常采用“百會透刺太陽”。“百會透刺太陽”涉及3條陽經(jīng),可滋養(yǎng)髓海、調暢腦神,通一身陽氣,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東貴榮教授指出發(fā)生中風后痙攣性癱瘓之時,患肢已處于血不榮筋、經(jīng)脈痹阻的狀態(tài),故見局部筋肉拘急。因此,在選用頭穴調腦神的基礎上,需兼予養(yǎng)血柔筋之法并輔以透刺法調“穴神”,如上肢取內關透刺外關、下肢取丘墟透刺照海等,或從陰引陽,或從陽引陰,使陰陽相濟,從而調暢氣血、柔筋健骨、舒痙止攣。此外,因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在中風不同分期的痙攣程度不同,其癥狀特點及治療目標也各有不同,東貴榮教授認為需遵循分期特點從而制定不同主穴方案,且其與石學敏院士相仿,亦認為針刺介入時機越早,其對肌力及肌張力的改善作用越顯著。

2.2 調衡陰陽,舒痙通絡

基于《難經(jīng)·二十九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認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應主以“調衡陰陽”為治則的流派有北京賀氏火針流派、廣東靳三針療法流派、上海方氏針灸流派、湖湘五經(jīng)配伍針推流派等,但具體診療思路上卻有“扶正通陽”或“陰陽同治”之異。

(1)扶正通陽,解痙逐痿

北京賀氏火針流派認為中風恢復期至后遺癥期以氣滯致經(jīng)脈失養(yǎng)為主證,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是脈絡痹阻之證的表現(xiàn)。該流派強調陽氣具有濡養(yǎng)四肢百骸的作用,故在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治療上重視使用局部陽明經(jīng)腧穴及火針溫通法,如肩、肘、腕關節(jié)僵硬不能屈伸,可用火針點刺局部陽明經(jīng)循行部位,以起到溫補經(jīng)脈陽氣、調衡陰陽、濡養(yǎng)筋脈、解痙止攣的作用。在火針的施術要點上,則強調“紅”“準”“快”以達到“破”與“立”的效果。北京賀氏火針流派代表人之一——王麟鵬教授則進一步指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乃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jīng)病變所致,故應從“治督調陽”著手,使陽氣暢達、氣血調和,以濡養(yǎng)筋脈,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選穴上,他認為應避開對患肢的刺激以免加重局部痙攣,故主取王氏夾脊穴及督脈十三針扶正通陽,并且提出“逆針灸”的防治思路,提倡在未出現(xiàn)肢體痙攣時就提前介入針刺干預以預防中風后肢體痙攣狀態(tài)的發(fā)生或加劇。

(2)陰陽同治,復經(jīng)通絡

嶺南特色針灸流派之一的廣東靳三針療法流派則注重分經(jīng)辨證配穴,強調組方取穴精簡,認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治療不應僅取陽經(jīng)穴,應陰陽配伍,同時選取陰陽兩經(jīng)穴位以調衡陰陽,常以導氣同精法取手三針、足三針并配合顳三針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其第二代傳承人莊禮興教授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同時選用以陽經(jīng)穴為主的手三針、足三針并配合平補平瀉手法以提高肌力、改善運動功能,以及以陰經(jīng)穴為主的手攣三針、足攣三針并配合提插瀉法以緩解肌張力亢進、促進協(xié)調運動功能,能進一步提高靳三針療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療效。

上海方氏針灸流派認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還與病久血瘀阻滯絡道、氣機不暢有關,此期病邪留駐于肢體、經(jīng)筋、支絡,進一步加重了機體陰陽的偏盛偏虛,故治療應調節(jié)陰陽平衡,舒痙通絡。該流派認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病變涉及多經(jīng),當以辨經(jīng)論治為基礎并結合現(xiàn)代解剖學知識多經(jīng)取穴,同取痙攣肌及拮抗肌相關穴位,并注重經(jīng)驗穴的使用,如手部痙攣可用三間或合谷與后溪相互透刺,上肢痙攣時可取天柱、天鼎緩解上肢肌張力、改善活動度等。此外,該流派提出長期使用頭皮針會造成機體產(chǎn)生一定適應性,使病情恢復緩慢,在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治療中應將頭皮針與體針交替使用。

湖湘五經(jīng)配伍針推流派以“經(jīng)脈-臟腑相關”為學術核心,其傳人章薇教授團隊基于該流派“多穴(經(jīng))調一臟(腦)”的理論特色,構建了“張力平衡針法”以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該法主取患肢關節(jié)周圍陰陽經(jīng)對穴,如位于肩周的極泉及肩髃、肘部的尺澤及天井、腕部的大陵及陽池等。此外,章薇教授還十分注重手法在本病治療中的應用,先對痙攣優(yōu)勢側采用柔和均勻的捻轉手法,即弱化手法;再對痙攣劣勢側采用較強的提插捻轉手法,即強化手法,以“扶陰抑陽”或“扶陽抑陰”。這種針刺手法能較好地起到興奮拮抗肌并抑制痙攣肌的作用,使之達到“陰平陽秘”之境。

2.3 從肝論治,柔痙祛痿

上海陸氏針灸流派、王氏金針、遼寧彭氏眼針學術流派則認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與肝的功能失常相關,應從肝論治。

上海陸氏針灸流派將本病歸類于中風病“中燥”(“臟燥”證)的范疇,認為本病乃為血燥所致,故見筋肉枯萎,神經(jīng)中樞麻痹而發(fā)痙攣,治療應以柔肝法為主,即活血潤燥,足經(jīng)多取肝經(jīng)腧穴,如足五里、曲泉、中都等,手經(jīng)多取手少陽三焦經(jīng)腧穴,如肩髎、臑會、天井等。指法上,則強調以補法為主,以柔養(yǎng)筋脈、調和氣血、流通津液,便可使燥者自潤、痙者自舒。

王氏金針認為病久必虛,在治療中風后遺癥期相關并發(fā)癥時尤重臟腑功能的培補,其傳承人王雪飛主任醫(yī)師在此思想基礎上,根據(jù)王氏“治癱十一法”及“中風十三治”的選穴經(jīng)驗,創(chuàng)立了“健脾調肝針法”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此法注重調整肝、脾、腎三臟經(jīng)絡虛實功能,主用相應背俞穴及相關經(jīng)絡腧穴,即肝俞、脾俞、腎俞、陽陵泉、三陰交和太沖,并采用平補平瀉的針刺手法以健脾、調肝、止痙。

遼寧彭氏眼針學術流派則認為肝腎虧虛是中風病發(fā)病的根本,并且貫穿中風病的整個病理過程。因此,在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治療上,立足于調補肝腎,根據(jù)眼針理論,主取肝區(qū)、腎區(qū)以及對應局部肢體病灶的上焦區(qū)、下焦區(qū),以兼顧標本。

2.4 以動為用,行氣通絡

動留針,是指在留針過程中使患部主動或被動運動以激發(fā)經(jīng)氣、疏經(jīng)通絡的一種針刺方法。東氏針灸流派、上海方氏針灸流派、遼寧彭氏眼針學術流派等均認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病理機制較為復雜,單一手法的刺激量對肌張力及肌力的調節(jié)作用較為有限,而動留針可以動為用,在較短的時間內幫助打破本病異常運動模式所致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增強針刺療法的效益,但不同流派對于“動留針”的具體操作規(guī)范定義各有不同。東氏針灸流派常先針刺健側穴位,而后根據(jù)生物力學反饋手法運動患肢(約10min),再針刺患側腧穴靜留針,稱為陰陽調衡運動針法。無獨有偶,嶺南飛針流派傳承人曾科學教授在治療下肢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時,也使用了先針健側-動患側-再針患側的運動針法。上海方氏針灸流派則只針患側,待靜留針約5min后,將患側肢體各處針灸針提至皮下,囑患者盡可能地主動活動患肢或由醫(yī)者協(xié)助被動運動,待運動結束,再進針至原深度繼續(xù)留針,留針期間可重復上述操作。遼寧彭氏眼針學術流派傳承人王鵬琴教授近年提出了“眼針運動療法”,該法強調留針于眼區(qū)穴位,而后帶針行康復治療。

綜上,不同針灸流派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理論、選穴及技法特色的總結比較見表1。

從當代各家流派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認知及技術發(fā)展過程來看,針灸治療本病的思路可歸納為兩個主要趨勢:其一,與古代和近代“多取陽經(jīng)”或“獨取陽經(jīng)”的傳統(tǒng)治癱思路相比,當代針灸學意識到了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獨立的病理機制和病程特點,取穴思路更側重于“陰陽同治”;其二,由于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難治性,各家流派在其治療方案的衍化中表現(xiàn)出了取穴“由簡化繁”、技法“由少至多”的趨勢。這兩種趨勢使得本病患者在針灸治療中較前能有額外的獲益,針灸被《中國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節(jié)選版): 卒中康復管理》列為了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Ⅱa級推薦方案。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針灸學在本病的臨床研究和理論發(fā)展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中風病乃中醫(yī)四大難癥之首,以中風病為本流派優(yōu)勢病種者眾多,但除上文提及的流派以外,卻鮮有將中風后痙攣性癱瘓作為獨立疾病進行系統(tǒng)闡述、立論和研究者。大多針灸流派提及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時,常作為偏癱的附屬癥狀或并發(fā)癥狀,又或將其納入某種治法的適應證之一,未能根據(jù)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分期特點或嚴重程度制定不同的特色治療方案。故本文未對這些流派做詳細的介紹及深入的探討,而非否認其學術價值。如管遵惠先生曾提出,出現(xiàn)跟腱痙攣以及肘關節(jié)攣急疼痛之癥可使用管氏“四針恢刺法”對癥治療,但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具體病機及治療原則未有鋪述。又如焦氏頭針被廣泛應用于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治療中,該流派對中風后肌張力障礙雖有一定的量化描述,但在選穴上均主張取病灶對側運動區(qū),在施術手法上亦無明顯差異。類似的對癥治療的論述零散分布在各家學說之中,較難推動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理論的整合及提升。倘若經(jīng)驗不足的針灸師在治療中盲目加以選擇應用,只顧及對“標”的治療,未考慮中風病之“本”的因素,必然會降低針灸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整體有效性,阻礙針灸在本病中的應用推廣。

此外,由于現(xiàn)代針灸流派具有開放、包容且自由的特點,一個傳承人可能同時兼受幾家之學,而其在發(fā)表有關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研究成果或立論時,往往缺乏表明其觀點所屬流派的身份印記,隨著時間推移,后世可能難以追本溯源,可能會有礙于學科進步及再傳承。如若流派的傳承人及后繼者在成文、立著之時能確切地表明所述之言相應的流派背景及學術淵源,便能使后人對其理論治法之所出有據(jù)可循,亦能使流派學術內涵在發(fā)展中不斷夯實。

由于受限于一些流派學術經(jīng)驗及成果未必著書、見刊的影響,本文的匯總整理必然會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如何更好地整理、保存各家流派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經(jīng)驗特色,并對流派特征鮮明的技術方法做深入挖掘和研究分析以闡明其獨特的效應機制,進而充分發(fā)揮流派推動針灸學在治療本病中的作用力及優(yōu)勢,當是今后各家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關知識

面肌痙攣
賀氏三通火針治療面癱
中醫(yī)院針灸科特色治療
浦東新區(qū)光明中醫(yī)醫(yī)院綠色針灸療法守護百姓健康!
賀氏針灸治療面癱
偏癱康復治療
【文獻】《中國腦性癱瘓康復指南(2015)》之言語治療
治療面肌痙攣的藥物,2張表說清楚!
西安副主任醫(yī)師級針灸專家咨詢
“中國神針”三秒讓痙攣患者手臂能動了,武漢援非醫(yī)療隊中醫(yī)治療“圈粉”萊索托群眾

網(wǎng)址: 不同針灸流派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zhí)厣?/a>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0853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