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事業(yè)單位的考試中,醫(yī)學心理學中的健康行為是考察的重點內容。而這部分的知識點也比較雜亂,因此中公教育的老師在這里給大家將涉及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如下總結,方便大家更好地掌握,更順利地通過考試。
一、健康行為的概念及分類
行為是機體在各種內外部刺激影響下產(chǎn)生的活動。健康相關行為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健康行為,指有助于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上保持良好狀態(tài)的行為,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吸煙、規(guī)律運動、維持合理體重等;第二類是疾病行為,指尋求醫(yī)療機構治療的行為;第三類是疾病角色行為,指按醫(yī)囑服藥和休息等康復行為。
二、健康保護行為的分類
健康保護行為是對健康發(fā)揮積極作用的行為,諸如刷牙、接受健康信息等。健康保護行為分為7種,分別是:從不吸煙、有規(guī)律地體力活動、晚上睡7-8小時、保持正常體重、適度飲酒或不喝酒、吃早餐、兩餐之間很少吃零食。
三、損害健康行為的分類
四類損害健康行為包括:①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飲食過度、高脂、高糖、低纖維素飲
食、挑食、嗜好致癌性食物。②不良病感行為:病感行為是指個體從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
康復全過程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系列行為。不良病感包括疑病行為、恐懼、諱疾忌醫(yī)、不及時就
診、不遵從醫(yī)囑、迷信、放棄治療而自暴自棄等。③日常損害健康行為:主要包括吸煙、酗
酒、吸毒、不良性行為等。④致病性行為模式:它是導致特異性疾病發(fā)生的行為模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