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科學》
《茶葉科學》(Chaye Kexue)
(雙月刊,1964年創(chuàng)刊)
《茶葉科學》(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 Science)于1964年8月經(jīng)中宣部批準創(chuàng)刊,刊名系朱德委員長題字,1966年文革期間???,經(jīng)國家科委批準1984年8月復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研究員擔任編委會主任,是茶學界唯一被中國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收錄為核心區(qū)的中文核心期刊。
2019, Vol. 39, No. 4
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
主辦:中國茶葉學會、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編輯出版:《茶葉科學》編輯部
茶樹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與分子機制
徐佳佳,廣敏,史書林,郜紅建
摘要:茶樹[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是高富集氟的植物,氟在葉片中被大量累積。飲茶是人們攝取氟的重要途徑,氟的過量攝入會影響人體健康。茶樹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富集氟,但是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與分子機制尚不清楚。本文綜述了茶樹根系吸收氟的主動和被動途徑,總結根系H+-ATPase和Ca2+-ATPase介導氟的跨膜主動吸收過程與分子機制;剖析離子通道和Al-F絡合在根系被動吸收氟過程中的作用及微觀過程;分析影響根系吸收富集氟的主要因素及其調控措施。提出通過研究茶樹根系氟跨膜吸收相關轉運蛋白及其相關基因的克隆、表達和功能驗證,以揭示跨膜吸收氟的分子機制;進而研究調控根系對氟的選擇吸收,以保障茶葉質量安全和飲茶健康。
關鍵詞:茶樹根系, 氟, 跨膜吸收, 生理與分子機制, 影響因素
參考引用:徐佳佳, 廣敏, 史書林, 郜紅建. 茶樹根系跨膜吸收氟的生理與分子機制[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365-37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1.
茶葉高氯酸鹽污染及分析技術
鄧家軍, 潘華, 張富生, 張莉, 曹芳, 張志芳, 陳俊松
摘要:高氯酸鹽是茶葉中的一種新型污染物,對茶葉產(chǎn)品質量安全、人體健康和對外貿易構成了潛在風險,已引起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綜述了茶葉中高氯酸鹽的來源及污染現(xiàn)狀,介紹了茶葉中高氯酸鹽的分析技術,以期為開展高氯酸鹽環(huán)境化學行為、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安全、人體健康風險及其相關安全標準等方面的研制提供借鑒。
關鍵詞:茶葉, 高氯酸鹽, 污染, 分析技術
參考引用:鄧家軍, 潘華, 張富生, 張莉, 曹芳, 張志芳, 陳俊松. 茶葉高氯酸鹽污染及分析技術[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372-38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2.
茶樹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編碼基因CsGPX1功能分析
劉賽, 劉碩謙, 龍金花, 吳敦超, 陳宇宏, 劉麗萍, 劉仲華, 田娜
摘要:為明確茶樹[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GPX)編碼基因CsGPX1的功能,本文利用茶樹轉錄組數(shù)據(jù)克隆獲得CsGPX1的編碼區(qū)全長序列,進行序列比對與分析,在此基礎上,將CsGPX1在煙草中進行過表達獲得轉CsGPX1基因煙草,并比較野生型煙草與轉基因煙草耐旱性的差異,驗證CsGPX1功能。序列分析表明,CsGPX1編碼序列(CDS)長723βbp,編碼240個氨基酸。BLAST比對發(fā)現(xiàn),該基因與桃樹(Prunus persica)的GPX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85%)。CsGPX1編碼的氨基酸序列具有GPX蛋白保守特征序列和區(qū)別于其他家族成員的特有的結構域——磷脂氫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PHGPX)。干旱脅迫處理結果顯示,過表達CsGPX1煙草株系抗旱性強于野生型。GPX酶活性測定結果表明,轉基因植株的GPX酶活性高于野生型植株。以上研究結果表明,過表達CsGPX1可提高轉基因煙草的耐旱能力,說明CsGPX1可能與茶樹的耐旱性能相關。本研究為提高茶樹的耐旱性能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途徑,并對降低茶園管理的成本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茶樹, 谷胱甘肽, 過氧化物酶, 非生物脅迫, 抗旱機理
參考引用:劉賽, 劉碩謙, 龍金花, 吳敦超, 陳宇宏, 劉麗萍, 劉仲華, 田娜. 茶樹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編碼基因CsGPX1功能分析[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382-391.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3.
茶樹SRO基因家族的鑒定及表達分析
郭永春, 王鵬杰, 陳笛, 鄭玉成, 陳雪津, 葉乃興
摘要:SROs(Similar to rcd one)是植物特有的基因家族。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學方法從茶樹基因組中鑒定獲得9個茶樹SRO基因家族成員,分別命名為CsRCD1—4和CsSRO1—5。9個茶樹SRO基因的編碼蛋白均具有特征結構域PARP和RST,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聚分為3組,Ι組包含CsRCD1—4,Ⅱ組包含CsSRO1和CsSRO2,Ⅲ組包含CsSRO3—5?;蚪Y構分析表明每個CsSRO基因含有4至9個外顯子。8個茶樹組織轉錄組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CsRCD1、CsRCD3和CsRCD4可能在茶樹不同發(fā)育階段具有重要作用;大多數(shù)CsSRO基因在根和成熟葉中較高表達。上游啟動子區(qū)域分析發(fā)現(xiàn)大量與植物發(fā)育、激素及脅迫響應密切相關的順式作用元件,進一步對CsSRO基因在干旱和脫落酸處理下的表達模式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9個CsSRO基因均被誘導表達,CsSRO基因可能與茶樹抗旱密切相關。
關鍵詞:茶樹, SRO, 系統(tǒng)進化, 干旱脅迫
參考引用:郭永春, 王鵬杰, 陳笛, 鄭玉成, 陳雪津, 葉乃興. 茶樹SRO基因家族的鑒定及表達分析[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392-402.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4.
綠茶、紅茶和茯磚茶水提物對腸道微生物體外發(fā)酵特性的影響
侯愛香, 顏道民, 孫靜文, 鄭旭, 李賽丹, 肖潤花, 貝爽
摘要:為探究不同茶樣的水提物與腸道微生物的互作效應,以健康大學生糞便為菌源,采用體外厭氧發(fā)酵模式,結合傳統(tǒng)培養(yǎng)技術和氣相色譜法,研究綠茶、紅茶和茯磚茶的水提物24βh體外發(fā)酵過程中pH值、短鏈脂肪酸、腸道微生物的變化,并計算益生元指數(shù)PI(Prebiotic Index)和B/E值(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ium)。結果表明綠茶、紅茶和茯磚茶水提物均會引起發(fā)酵液的pH大幅下降,其中茯磚茶組的pH下降幅度最大。同時,3種茶葉水提物都能顯著增加短鏈脂肪酸的產(chǎn)量,其中綠茶對乙酸、丙酸、異丁酸、異戊酸、戊酸和總短鏈脂肪酸的提高效果最佳,而茯磚茶對丁酸的提高幅度最大。3種茶葉水提物都能調節(jié)腸道微生物的結構組成,促進雙歧桿菌的增長,抑制擬桿菌、腸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的生長;其中茯磚茶組對雙歧桿菌的促進作用最大,對腸桿菌和梭狀芽孢桿菌的抑制效果最明顯,綠茶組對擬桿菌的抑制效果最大;但綠茶組和紅茶組都能促進乳桿菌的增殖,茯磚茶組卻表現(xiàn)出抑制作用。另外通過分析PI值和B/E值,發(fā)現(xiàn)綠茶、紅茶和茯磚茶組都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4βh階段茯磚茶組的益生元指數(shù)PI值最大,發(fā)酵8、12、24βh階段綠茶組益生元指數(shù)PI值最大;而整個發(fā)酵過程茯磚茶組的B/E均保持最大。本研究為不同茶葉在青年消費市場中的進一步擴大推廣提供了基礎數(shù)據(jù)和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綠茶, 紅茶, 茯磚茶, 體外發(fā)酵, 短鏈脂肪酸, 腸道微生物
參考引用:侯愛香, 顏道民, 孫靜文, 鄭旭, 李賽丹, 肖潤花, 貝爽. 綠茶、紅茶和茯磚茶水提物對腸道微生物體外發(fā)酵特性的影響[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03-41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5.
紅茶及其發(fā)花紅磚茶對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
周陽, 肖文軍, 林玲, 袁冬寅, 彭影琦, 譚春波, 張強, 龔志華
摘要: 以相同鮮葉加工而成的紅茶及其發(fā)花紅磚茶為原料,在應用鏈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并成功建立高血糖模型小鼠方法的基礎上,將90只KM雄性小鼠按每組10只,隨機分為正常組、模型組、紅茶及發(fā)花紅磚茶高、中、低劑量組和鹽酸二甲雙胍片組,連續(xù)灌喂28天,探討了紅茶及其發(fā)花紅磚茶對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結果表明,與正常組相比,模型組小鼠體重、飲水、飲食、血糖水平均有極顯著差異(P<0.01),且血糖水平達到高血糖標準,說明造模成功;與模型組相比,紅茶及發(fā)花紅磚茶高劑量組的肝臟指數(shù)顯著下降(P<0.05)、胰腺指數(shù)顯著上升(P<0.05);中、高劑量組的總膽固醇顯著下降(P<0.05),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岐化酶顯著上升(P<0.05);各劑量組的血糖、甘油三酯、丙二醛含量水平顯著下降(P<0.05),口服耐糖量、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及胰島素含量水平則顯著上升(P<0.05),除紅茶低劑量組外各劑量組肝糖原含量水平均顯著上升(P<0.05),同時可修復受損胰島;與紅茶組相比,發(fā)花紅磚茶高劑量組在改善胰島素水平、血糖水平、口服耐糖量、丙二醛水平及肝糖原水平上顯著優(yōu)于紅茶高劑量組(P<0.05),中、高劑量組在提高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岐化酶及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酶活性上顯著優(yōu)于紅茶中、高劑量組(P<0.05)。由此表明,紅茶及其發(fā)花紅磚茶均具有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血糖的作用,且在作用效果上發(fā)花紅磚茶優(yōu)于紅茶,但其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紅茶, 發(fā)花紅磚茶, 高血糖癥, 模型小鼠, 降血糖作用
參考引用:周陽, 肖文軍, 林玲, 袁冬寅, 彭影琦, 譚春波, 張強, 龔志華. 紅茶及其發(fā)花紅磚茶對高血糖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15-42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6.
香茅醇不同旋光異構體對抑制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的比較及其協(xié)同作用
向曉龍, 楊文, 劉惠芳, 陳瑤, 周玉鋒, 胡安龍
摘要:采用菌絲生長速率法、Horsfall方法和共毒系數(shù)法測定了香茅醇不同構型對茶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毒力以及兩構型不同比例混配的協(xié)同效應。結果表明,右旋香茅醇和左旋香茅醇對茶樹炭疽病菌的EC50分別為(113.27±0.95)βmg·L-1和(119.87±0.20)βmg·L-1。按照質量比1.6︰1將右旋香茅醇和左旋香茅醇混配,協(xié)同增效作用最高,共毒系數(shù)為130.19;質量比為1︰1.4和1︰3.8時,共毒系數(shù)分別為120.57和121.42,也具有協(xié)同增效作用。結果表明,香茅醇及兩旋光異構體對抑制茶炭疽病菌具有良好的活性,將兩者按一定比例混用后具有增效作用。
關鍵詞:植物源農(nóng)藥, 香茅醇, 茶炭疽病
參考引用:向曉龍, 楊文, 劉惠芳, 陳瑤, 周玉鋒, 胡安龍. 香茅醇不同旋光異構體對抑制茶炭疽病病菌活性的比較及其協(xié)同作用[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25-430.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7.
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的分離、篩選及鑒定
趙興麗, 張金峰, 周玉鋒, 趙玳琳, 張莉, 周羅娜, 陶剛
摘要:為獲得對茶炭疽病有生物防治效果的拮抗木霉菌,本文采用梯度稀釋法從茶樹根際土壤中分離獲得23株木霉菌,并通過平板對峙法和抑菌圈法從中篩選出1株強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株LS17110205。該菌株對茶炭疽病菌抑菌率達76.96%,并能在茶炭疽病菌菌落上產(chǎn)生大量白色菌絲及綠色分生孢子,使茶炭疽病菌菌落萎縮,顏色變暗;其發(fā)酵液也能有效抑制茶炭疽病菌菌絲生長,抑制率達70.08%。掃描電鏡觀察發(fā)現(xiàn),菌株LS17110205發(fā)酵液能使茶炭疽菌菌絲表面皺縮?;谛螒B(tài)學特征結合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樹分析,將菌株LS17110205鑒定為Trichoderma asperelloides。該研究結果為茶炭疽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根際土壤, 抑菌率, 茶炭疽病, 鑒定, 木霉菌
參考引用:趙興麗, 張金峰, 周玉鋒, 趙玳琳, 張莉, 周羅娜, 陶剛. 一株拮抗茶炭疽病菌的木霉菌的分離、篩選及鑒定[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31-439.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8.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測定茶產(chǎn)品中吡蚜酮
余煥, 周利, 林琴, 楊潔, 孫荷芝, 伍旭東, 王新茹, 張新忠, 陳宗懋, 羅逢健
摘要:建立了Cleanert PCX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UPLC-MS/MS)測定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吡蚜酮殘留量的分析方法。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的吡蚜酮經(jīng)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提取、Cleanert P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凈化和Acquity BEH C18色譜柱分離后,通過UPLC-MS/MS多反應監(jiān)測模式(MRM)測定,外標法定量。在0.005~1.000βmg·kg-1添加范圍內,吡蚜酮的平均回收率為77.0%~95.1%,相對標準偏差(RSD,n=5)為1.8%~6.9%,方法的定量限(LOQ)為0.005~0.010βmg·kg-1。該方法在靈敏度、準確度和回收率上均符合農(nóng)藥殘留檢測的要求,可為茶產(chǎn)品中吡蚜酮殘留量的測定和風險評估提供分析方法。
關鍵詞:吡蚜酮, 茶, 農(nóng)藥殘留, 固相萃取法, 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
參考引用:余煥, 周利, 林琴, 楊潔, 孫荷芝, 伍旭東, 王新茹, 張新忠, 陳宗懋, 羅逢健.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譜串聯(lián)質譜測定茶產(chǎn)品中吡蚜酮[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40-446.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09.
廬山不同海拔茶樹光合響應差異研究
程冬梅, 張麗, 韋紅飛, 江新鳳, 周賽霞, 張志勇, 彭焱松
摘要:為明確茶樹光合活性和光系統(tǒng)Ⅱ(PSⅡ)的光抑制對海拔梯度的響應規(guī)律,以茶樹品種廬山本地群體種為材料,觀測了廬山5個不同海拔高度茶樹葉片的光合氣體交換和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結果表明,葉片厚度、最大凈光合速率(Pnmax)、PSⅡ最大相對電子傳遞速率[rETR(Ⅱ)max]、光補償點(Ic)、光飽和點(Isat)、半飽和光強(Ik)、水分利用效率(WUE)等隨海拔升高呈增加趨勢,水汽壓虧缺(VPD)、氣孔導度、蒸騰速率、胞間CO2濃度、暗呼吸速率(Rd)等隨海拔升高而呈下降趨勢。PSⅡ潛在最大光化學量子產(chǎn)量(Fv/Fm)隨海拔升高而增加;PSⅡ非調節(jié)性能量耗散量子產(chǎn)量[Y(NO)]隨海拔升高而降低。PSⅡ實際光化學量子產(chǎn)量[Φ(Ⅱ)]、光化學淬滅(qP)、PSⅡ相對電子傳遞速率[rETR(Ⅱ)]均隨海拔升高而增加。綜上分析,茶樹在廬山低海拔處的光合作用和PSⅡ活性顯著低于高海拔處,這與低海拔處葉片PSⅡ受到光抑制密切相關。
關鍵詞:廬山云霧茶, 海拔梯度, 光合作用, 氣體交換, 葉綠素熒光, 光抑制
參考引用:程冬梅, 張麗, 韋紅飛, 江新鳳, 周賽霞, 張志勇, 彭焱松. 廬山不同海拔茶樹光合響應差異研究[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47-45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0.
武夷大紅袍初制過程中香型與香氣成分的變化規(guī)律
王芳, 張見明, 李博, 陳百文, 劉寶順, 占仕權, 劉仕章
摘要:采用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技術對武夷大紅袍初制過程在制葉的香氣成分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與鮮葉相比,以壬醛、十四烷、十三烷、十二烷、丁酸-2-乙基-1,2,3-丙三酯、二-叔-十二烷基二硫化物和乙酸橙花叔酯為代表的烷烴類、醛類和酮類組分等香氣成分隨著初制工序的進展呈下降趨勢,且降幅較大,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別下降了72.4%、91.8%、63.6%;而以橙花叔醇、α-法尼烯、吲哚、苯乙腈、苯乙醇、己酸己酯、己酸-順3-己烯酯、己酸-反2-己烯酯、苯甲酸己酯、苯甲酸-3-己烯-1-酯和苯甲酸反2-己烯酯為代表的構成大紅袍的特征性香型的醇類、酯類和烯烴類香氣成分在初制過程中大量轉化生成,在毛茶中的含量分別增加了215.5%、70.8%、682.6%。
關鍵詞:武夷大紅袍, 初制工藝, 香型變化, 特征性香氣成分
參考引用:王芳, 張見明, 李博, 陳百文, 劉寶順, 占仕權, 劉仕章. 武夷大紅袍初制過程中香型與香氣成分的變化規(guī)律[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55-46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1.
不同粒徑抹茶粉體物化特性研究
張惠, 王會芳, 劉艷艷, 范正榮, 張正竹, 劉政權
摘要:以物化特性為指標,利用生產(chǎn)型球磨機將碾茶進行超微粉碎,得到中值粒徑為117.094、60.176、40.041、30.646、25.282、21.090、19.199、14.209βμm的抹茶,探究不同粒徑下抹茶的物化特性。結果表明,隨著粉碎時間的延長,粉體粒徑逐漸減小,細胞破碎程度顯著增加,但茶粉主要成分的官能團結構并未見改變;當粒度細化到一定程度后,比表面積和表面能增大,顆粒處于能量不穩(wěn)定狀態(tài),易發(fā)生粘附及團聚現(xiàn)象;粉體的容重減小,這與粉體的孔隙率增大有關;由于茶樣比表面積增大,粉體內部物質暴露,使得水分有所減少,總含水量降低;茶粉亮度逐漸升高,綠度增加;隨著粉碎時間的延長,樣品的茶多酚、游離氨基酸等物質含量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抗壞血酸和EGCG等物質含量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以上結果表明,超微粉碎過程對抹茶的物化特性總體影響顯著。
關鍵詞:碾茶, 抹茶, 超微粉碎, 物化特性
參考引用:張惠, 王會芳, 劉艷艷, 范正榮, 張正竹, 劉政權. 不同粒徑抹茶粉體物化特性研究[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64-47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2.
中國茶葉感官審評術語基元語素研究與風味輪構建
張穎彬, 劉栩, 魯成銀
摘要:通過基元語素的提取、整理、分類和定義,設定組合術語的構詞規(guī)則,是完善感官術語的關鍵工作。本文在GB/T 14487—2017《茶葉感官審評術語》基礎上共提煉出137個基元語素,包括外形、葉底48個,色澤17個,香氣46個,滋味13個,程度13個,并對這些基元語素進行了英文和日文釋義?;趯Z素術語構成及語義的分析,結合茶葉感官審評實際經(jīng)驗,繪制完成中國茶葉顏色輪、滋味輪、香氣輪及風味輪。
關鍵詞:茶葉感官審評術語, 基元語素, 香氣輪, 滋味輪, 中國茶葉風味輪
參考引用:張穎彬, 劉栩, 魯成銀. 中國茶葉感官審評術語基元語素研究與風味輪構建[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74-483.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530.001.
基于EDEM的茶鮮葉分級機的篩分率的研究
李兵, 李為寧, 柏宣丙, 張正竹
摘要:為了提高鮮葉分級機的篩分率,以柳葉種機采鮮葉為試驗原料,對6CFJ-70型鮮葉分級機的關鍵技術參數(shù)進行了研究,利用Solidworks 2014對鮮葉分級機進行3D建模,基于離散元法建立鮮葉仿真顆粒模型和接觸力學模型,設置關鍵仿真技術參數(shù),運用EDEM 2018軟件對鮮葉在錐形滾筒中的運動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得到影響篩分率的關鍵參數(shù)為錐形滾筒轉速與傾角。為了對上述參數(shù)進行優(yōu)化,以篩分率為目標函數(shù),設計了2因素5水平的二次旋轉正交組合試驗,運用響應面法得到二次回歸模型且通過了相關驗證試驗。結果表明,影響鮮葉分級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錐形滾筒轉速和錐形滾筒傾角。當錐形滾筒的轉速為24βr·min-1,錐形滾筒傾角為6°時,鮮葉的篩分率為81.7%,具有較好的鮮葉分級效果,本文的研究內容可以為鮮葉分級機的設計與優(yōu)化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茶鮮葉分級機, 離散元法, EDEM, 響應面分析法
參考引用:李兵, 李為寧, 柏宣丙, 張正竹. 基于EDEM的茶鮮葉分級機的篩分率的研究[J]. 茶葉科學, 2019, 39(04): 484-494. doi: 10.13305/j.cnki.jts.2019.04.013.
往期精彩:
更多茶葉精彩內容請持續(xù)關注中國茶葉學會官方微信!
投稿郵箱:lcj@tricaas.com,歡迎大家投稿!
相關知識
荷葉茶的健功效與科學配方
茶葉科技進展
茶葉百科
喝茶減脂?科學揭示茶葉的神奇效果!
茶的減肥原理是什么:茶葉減肥功效與科學機制
茶葉與瘦身:綠茶減肥的科學數(shù)據(jù)
科學網(wǎng)—科學飲茶
茶知識與科學飲茶
科學飲茶知
茶的熱量真相:科學解釋茶葉中熱量的來源與作用
網(wǎng)址: 《茶葉科學》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52390.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