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國古代的健康觀

中國古代的健康觀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4月05日 14:17

怎樣認識健康的本質?健康的標準是什么?這是人們在探求健康之道時必須回答的又一個重要問題。

健、康二字,分別見于殷商時代?!敖 弊制赜谥妇窈鸵庵镜膱詮姡兑捉洝防铩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句話,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康”字初見于《尚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眽邸⒖蹬c疾、弱對舉,可見“康”字的意思偏重于指身體的健康無疾,非常接近于今天“健康”一詞的含義。

古人認為氣也是健康的本質和基礎。陰陽二氣在人體內外不停地流動運行、人體內陰陽二氣的平衡與和諧,就是健康狀態(tài)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也是健康長壽的基本要求。具體說來,體現(xiàn)為和、動、度三個字。

一、論“和”

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中和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一個核心范疇,對于中國文化有非常深廣的影響,也同樣為歷代醫(yī)家及養(yǎng)生家所推崇,如董仲舒就說過這樣的話:“能以中和養(yǎng)生其身者,其壽極命?!辈荒茏龅健昂汀?,還會危及生命:“反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

“和”就是指不偏離常態(tài),不過分:“陰陽并毗(按毗即偏),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春秋時醫(yī)和論病因時說:“天有六氣,......淫生六疾。......過則為災?!薄昂汀庇钟衅秸囊馑??!豆茏?白心》說:“和者,天地之正也,陰陽之平也,其氣最,良匆之所生也。”總而言之,“和”意味著陰陽二氣的調和、流通,正如《莊子》所說的:“一清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成玄英解釋這段話的意思是:“陰升陽降,二氣調和,故施生萬物。”“和”的狀態(tài)是通過陰陽二氣的流動、運行、升降而實現(xiàn)的。

把“和”即健康這一看法發(fā)揮得最清楚的還得數(shù)《黃帝內經》?!秲冉洝钒讶梭w內部的陰陽平衡看作是健康的基礎;一旦平衡被打破,健康也就同時被破壞了。《內經》中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薄瓣栕⒂陉帲帩M于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日平人(按即健康無病之人)?!比绻瓣庩栂鄡A”,那就會使“氣亂于衛(wèi),血逆于經,血氣離居”,偏離了“和”的狀態(tài),健康也就失去了。

二、論“動”

天地之氣在不斷地運行流動,人自身新陳代謝的生命活動也在不斷地進行著,因此,陰陽之氣也就在人體內時、因地、因氣象的變化而變化。陰陽的平衡和調和狀態(tài)也就不能不時時有受到擾動乃至破壞?!秲冉洝钒选皻狻钡倪@種運動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形式:“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字。器散則分之,生化息也?!彼?,古人主張在動態(tài)中把握平衡、進而實現(xiàn)中和的狀態(tài)。

董仲舒就這樣說:“凡養(yǎng)生者,莫精于氣。是故男女體其盛,臭味取其勝,居處就其和,勞佚居其中,寒暖無失適,饑飽無過平,欲惡度其理,動靜順性命,憂懼反之正。此中,和常在乎其身,謂之大得天地泰。大得天地泰者,其壽引而長;不得天地泰者,其傷而短?!?/p>

三、論“度”

動態(tài)平衡的關鍵是把握“度”,即把握事物發(fā)展變化以及自身因應變化的最佳程度。格守中道的孔子早就認識到了度的重要性,所以他說:“過猶不及?!彼坪蹩鬃右惨呀涀⒁獾搅恕岸取迸c養(yǎng)生長壽之間的聯(lián)系,《論語》中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有智者壽乎?’孔子曰:‘然。人有三命而非命也者,人自取之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jié),佚勞過度者,疾共殺之。’”孔子所說的時、節(jié)、度,都是限度、程度的意思。

大體上說,古人對于如何把握“度”有三種不同的態(tài)度:

以儒家以及《管子》為代表的一派,強調“過猶不及”,主張通過控制自己不要逾越規(guī)矩來達到保持“中和”的狀態(tài)。例如,《管子?內業(yè)》說:“不以物亂官不以官亂心,是謂中得......正心在中,萬物得度?!薄盾髯印芬舱f:“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jié);不由,則觸陷生疾?!庇谩岸Y”來規(guī)范自己的飲食起居,就會達到“度”的理想境界(“和節(jié)”),否則就會發(fā)生疾病,危及健康。

道家以及后來的道教則主張清靜無為、順天法道,自然而然地達到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結果。在他們看來,“度”實際上就是作為天地萬物本原的“道”的自然狀態(tài)。“道”是自在無為的 只有自然無為才能實現(xiàn)適其“度”《老子》里講得很清楚:“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日復命。復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痹谶@段話里,“?!币簿褪恰岸取钡囊馑?。《韓非子?解老》對此解釋得比較透徹:“故視強則目不明,聽甚則耳不聰,總慮過度則智識亂......所謂治人則,適動靜之節(jié),省思慮之費也。”顯然 這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態(tài)度。

《呂代春秋》以及古代醫(yī)生們則大多主張積極地去認識世界,認識規(guī)律,從而達到知度守節(jié)、應時而動的境地:“天生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蓖瑫?<盡數(shù)>篇里又說“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也?!边@里的“宜”和“利”都包含有“度”的成分在內?!秲冉洝吩谟懻摬±聿∫驎r,也經常使用“相任”(按即平衡協(xié)調之意)、“相勝”(即不平衡)之類詞語,其中也有適度的意思。《內經·素問· 運行大論》中就有這樣的話:“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睗h末三國時神醫(yī)華佗則進一步把 “度”解釋成人體運動的“度”這就使他比別人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了:“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薄安划斒箻O”就是“不要過度”的意思,華佗還具體提出了因人而異掌握“度”的標準,即活動到“怡而汗出”的地步。

總而言之,按照傳統(tǒng)的看法,人、社會、自然是一個統(tǒng)一的和諧整體,它們之間存在著普遍的復雜聯(lián)系。這種統(tǒng)一的基礎是“氣”,它們之問的聯(lián)系 也是通過“氣”的運行流動變化來實現(xiàn)的。人們?yōu)榱藢崿F(xiàn)健康長壽的目的而進行的種種活動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實現(xiàn)和保持這種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從本質上看這種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也就是陰陽和諧平衡,這種和諧和平衡就是生命常態(tài)即健康的本質和標準,也是長壽的本質;所謂通過養(yǎng)生而達到長壽也就是用各種方法使失調的陰陽不斷復歸平衡 盡可能維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tài)。正是在這種認識之下,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長壽養(yǎng)生方法體系。

來源:選自譚華《論中國古代的健康觀》, 載于《四川體育科學》1995年第2期

《中國歷史評論》編輯部

本期編輯:澤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的健康觀
譚華:中國古代的健康觀
我國古代的飲食衛(wèi)生觀
中國古代文學審美觀念發(fā)生與流變述略
中國古代健身術初探
中國古人的運動養(yǎng)生觀是什么樣的?
中國古代體育與健身
中國古代的育嬰與教育制度.pptx
在數(shù)千年前的中國古代,古人們是如何健身的?
中國古代雕塑線條的意義

網(wǎng)址: 中國古代的健康觀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10096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