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古代十大名醫(yī)故事——理君博士健康雜談

古代十大名醫(yī)故事——理君博士健康雜談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7月16日 16:50

一、扁鵲

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yī)。據(jù)人考證,約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么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y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里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里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刻苦鉆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chuàng)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于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于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妒酚?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y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于“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里出來。有人尾隨著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果然過了兩天半,趙簡子就醒過來了。準確地用切脈診病是扁鵲的首創(chuàng)。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贊揚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苯鷼v史學家范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chuàng)始人”。

二、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據(jù)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于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碑斔畾q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yī)學的書。他的同鄉(xiāng)何颙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yī)”(《何颙別傳》)。后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yī),被人稱為“醫(yī)中之圣,方中之祖?!边@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yī)藥專業(yè),善于“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的結果。

三、華佗

華佗,字元化,又名敷,約生于公元2世紀初,死于建安十三年(208)以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他是東漢杰出的醫(yī)學家,尤其擅長外科麻醉手術。

華佗年輕時曾游學徐州,“兼通數(shù)經,曉養(yǎng)性之術”,但多次謝絕朝廷命他做官司的征召。他長期堅持在民間行醫(yī),走遍了包括安徽、山東、江蘇、河南等省的許多地方,深為百姓敬仰和愛戴。晚年華佗被曹操征召到許昌,為其治療頭風病。由于華佗不愿作為曹操的侍醫(yī),便托故告假歸家,并數(shù)次拒絕重返許昌,終為曹操所殺害。

華佗臨死前,曾將所著醫(yī)籍交獄吏收藏,但“吏畏法不敢受”。華佗無奈,只得“索火燒之”。因此,華佗的著作未曾得以流傳?,F(xiàn)存《中藏經》一書,傳說為華佗所作。并有自稱為華佗外甥的鄧處中為該書作序,說此書是從華佗寢室遺藏中獲得。經考證,并非華佗手筆。至于《華佗神醫(yī)秘傳》和《華佗神方》均系偽作。華佗弟子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藥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均成為有名望的醫(yī)家。

華佗在公元2世紀發(fā)明麻醉劑——“麻沸散”,是世界醫(y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進行開腹手術。據(jù)《后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fā)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可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chuàng)愈,一月間皆平復。”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全身麻醉做手術的人,比西方發(fā)明麻藥早1600多年。

華佗主張運動以治療疾病。據(jù)《三國志》記載,華佗曾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之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jié),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當導引?!彼麍猿煮w操運動是強身之本,認識到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新陳代謝,并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五禽戲治病:“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松便,腹中欲食?!?/p>

四、皇甫謐

皇甫謐出生于公元215年,東漢時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一個貧苦的農舍中。初取名靜,后改謐,字士安。年輕時拜鄉(xiāng)里著名的學者席坦為師,數(shù)年以后,他已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學者。他認為,不求名利才會無損于生命;不追求富貴,才能獲得深厚的道行。因此,盡管郡守曾請他出仕,舉薦他為孝廉,相國也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經典冊籍,為將知識傳播他人而著書立說,為後世立言。他40歲時,不幸得了風癥,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縮,服寒食散又藥物中毒,身發(fā)熱,寒冬時尚須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則更煩悶不堪,并伴有咳嗽、喘、浮腫和四肢酸重,時刻處于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驗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欲望又促使他研讀醫(yī)學典籍,而針灸治療風癥的效果使他更對針灸學感興趣,于是他廣泛研讀針灸文獻,終于成了一位針灸大家。

當時醫(yī)學經典著作頗多,但經絡胞穴并不統(tǒng)一。于是他把當時風行的《黃帝針經》、《素問》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叁部書進行了比較研究“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詞,除其重,論其精要”,著成《黃帝部針灸甲乙經》10卷,。又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約完成于公元259年。南北朝時改為12卷本。原書以天干編次,主論醫(yī)學理論和針灸之法,故以《針灸甲乙經》命名?!夺樉募滓医洝肥乾F(xiàn)存最早而較完整的針灸學著作。前部分闡明臟腑、經絡、腦穴、診法??;后部分論述各病證及針灸法。它是中國晉代以前針灸學成就的總結性文獻。

五、孫思邈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陜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yī)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yī)藥。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yī)學著述,是文史醫(yī)藥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杰出人物,尤以醫(yī)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y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醫(yī)德,是大醫(yī)精誠與高超醫(yī)術兩相結合的醫(yī)德規(guī)范。他在學術界也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一直熏陶著代代醫(yī)家。

孫思邈把醫(y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y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y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y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y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y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y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yī)人之膏盲也?!鄙鲜龅牧攘绕Z,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y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干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于: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后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chuàng)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后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y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藥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yī)瑰寶。

《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fā)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歷數(shù)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后,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yī)源和精湛醫(yī)技。后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肚Ы鹨健吩谑朝?、養(yǎng)生、養(yǎng)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藥王","真人",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后,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云:“鑒山香火,于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zhèn)弗逮焉?!睂O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y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六、葛洪

葛洪(公元284-354),字稚川,自號抱樸子,晉代丹陽郡(今江蘇省)人。祖父葛系,曾當過叁國時東吳的“大鴻臚”。父親葛悌,當過西晉時邵陵(今屬湖南)太守。葛洪13歲時,父親不幸去世,當時又逢“八王之亂”,葛洪的家很快敗落下去。葛洪從小愛好讀書,刻苦求學。因家貧無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書閱讀,用木炭在地上練習寫字。

在葛洪年輕的時候,曾應吳興太守顧秘之邀,到他率領的部隊里擔任將兵都尉,征討當時的石冰起義。后來石冰兵敗,顧秘邀賞,葛洪卻辭官獨自跑到洛陽,去搜求異書以增廣自己的學問。後應故交廣州刺史嵇含之約赴廣州,認識了南海太守鮑玄。鮑玄通養(yǎng)生術和醫(yī)藥學,他器重葛洪的才華,不但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葛洪,還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給了葛洪。還把自己的學問也傳授給了葛洪。

葛洪的興趣在煉丹和醫(yī)藥這兩方面。當他年老的時候,聽說交趾(今越南)出產丹砂,這是煉丹的主要原料,于是向朝廷請求到靠近該地的勾漏縣(今屬廣西)去當縣令?;实壅J為葛洪資望很高,而縣令的職位太小,沒有同意。葛洪一再請求說,并非以當大官為榮,而是因為那里有丹砂的緣故,終於得到了皇帝的批準。但他路過廣州東面的羅浮山時,見其景色秀麗,主峰飛云頂多瀑布、泉水,便停留於此,煉丹、行醫(yī)、著述,直到逝世。至今羅浮山這一道教“第七洞天”仍有“葛洪煉丹處”遺跡。

葛洪著有《金匱藥方》100卷,因其卷帙浩繁,不便攜帶,便摘其要者寫成《肘后備急方》4卷?!爸夂蟆笔侵冈摃苄?,可以掛在胳膊上隨身攜帶,相當于現(xiàn)代所說的“袖珍本”?!皞浼薄本褪菓钡囊馑迹矛F(xiàn)代話說,就是一本“急癥手冊”。這部書里的治病藥方,都是民間的草藥,又便宜,又方便,深受老百姓的歡迎。《肘后備急方》中的急癥,大多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急性傳染病,古時人們叫它為“天行”,認為是上天降下的災禍,是鬼神作怪。葛洪卻認為,急病不是鬼神引起的,而是中了外界的病。這見解在當時已算是破除迷信的了。在世界醫(yī)學史上,葛洪第一次記載了天花這傳染病。他在《肘后備急方》中寫道:有一年發(fā)生了一奇怪的流行病,病人渾身上下長出一個個的病瘡,起初是小紅點,不久就變成白色的膿瘡,不斷潰爛,一碰就破,伴以發(fā)高燒、說胡話,十個有九個治不好。就算僥幸治好的,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小搬痕,起初發(fā)黑,一年后才逐漸消失。這病就是天花,記載十分準和詳細,比西方醫(yī)學界認為最早記載天花的阿拉伯醫(yī)學家雷撤斯要早五百多年。

葛洪還記載了一叫做“沙虱毒”的傳染病。他觀察到廣東羅浮山一帶的深山草地里有這比小米粒還小的沙虱蟲,它螫人吸血時便把沙虱毒帶入人,引起發(fā)熱。起初身上還會出現(xiàn)皮疹?,F(xiàn)在知道,沙虱就是恙蟲的幼。葛洪關于恙蟲病的記載,比美國醫(yī)生帕姆在1878年的記載要早千五百多年。《肘后備急方》中還有關于一名叫“尸注”傳染病的記載。這互相傳染的疾病,使患者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哪里不舒服,只是覺得怕冷發(fā)燒精神恍惚渾身乏力一天天消瘦下去,此病時間長了就會使人喪命,而且“死後復傳之旁人,乃至。覺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边@是中國對結核病的最早記載。葛洪還記載了一種犬(瘋狗)咬人引起的病癥,即現(xiàn)在所稱的狂犬病。他提出打死瘋狗,取出其腦漿敷在病人傷口上的治療方法,初步現(xiàn)了近代免疫學的思想。此外,葛洪在他的煉丹術著作《抱樸子》中還記載了用雄黃治毒蛇咬傷,用密陀僧(氧化鉛)防腐,用銅青(碳酸銅)治療皮膚病,用艾葉消毒驅蟲等方法,以及“吐故納新者,因以長”的功療法。

七、錢乙

錢乙(約1032-1113),字仲陽,山東鄆州(今山東省東平)人,北宋著名兒科學家。

他的父親錢顥,擅長針灸,但嗜酒喜游。錢乙3歲時,他的父親東游海上,竟然一去不返,母親又早亡,于是便成了孤兒。后來錢乙跟隨姑父呂氏學醫(yī),勤奮刻苦,精通經典,博覽諸家,尤其對最早的一部兒科專著《顱囟經》更為推崇,并以此做為指導,精專兒科,聞名遐邇。

宋神宗元豐年間,錢乙去汴梁(今開封)行醫(yī),譽滿京城,因為治好了長公主和皇子儀國公的疑難病癥而得到皇帝的賞識。錢乙醫(yī)德醫(yī)風高尚,不矜持己名,詆毀他醫(yī),因而受到眾醫(yī)及病人的愛戴和信任。此后,上至皇戚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錢乙不分長幼妍媸、貧富貴賤,一視同仁,皆認真診治,授之于藥,均滿意致謝而歸。

錢乙的一生,在治學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專一為業(yè),垂四十年”。

業(yè)醫(yī)者知道,古代醫(yī)家稱小兒科做啞科,認為治小兒病最難。因為小兒脈微難見,診察時又多驚啼,靠脈診難以辨證,這是一;小兒骨氣未成,形聲未正,悲啼喜笑,變態(tài)無常,靠望診了解病情也有困難,這是二;小兒不能言語,言語亦未足取信,憑問診了解病情更難這是三;小兒臟腑柔弱,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用藥稍有不當,就足使病情復雜化,這是四。因此,錢乙在行醫(yī)過程中,也深感到小兒病難治。他說:“脈難以消息求,證不可言語取者,襁褓之嬰,孩提之童,尤甚焉?!睘榱斯タ诉@道難關,他花了將近四十年時間。欲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果然功成業(yè)就,為我國小兒科醫(yī)學專業(yè)發(fā)展奠定了堅定的基礎?!?/p>

錢乙自幼就“從呂君問醫(yī)”,精勤好學,認真鉆研《內經》、《傷寒論》、《神農本草經》等。特別是《神農本草經》,他“辨正闕誤”,所下功夫很深。有人拿了不同的藥請教他,他總是從“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的差別,詳詳細細地解答。事后一查本草書,果然“皆合”。此外,他把古今有關兒科資料一一采輯,加以研究。在錢乙之前,有關治小兒病的資料不多。據(jù)《史記》所載,扁鵲曾為小兒醫(yī),東漢衛(wèi)汛著有《顱囟經》,惜已失傳。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孫思邈的《千金方》,也有關于兒科病的記載。到宋初,有人托名古代師巫撰《顱囟經》二卷,談到了小兒脈法,病證診斷和驚癇、疳痢、火丹(即丹毒)、雜證等的治療方法。錢乙對這部書反復研究,深有啟發(fā),并用于臨床,收到療效。錢乙還借助于《顱囟經》的“小兒純陽”之說的啟示,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在張仲景總結的辨證施治的基礎上,摸索出一套適應小兒用的“五臟辨證”法。因此,閻季忠對他“治小兒該括古今,又多自得”。

錢乙學習時,“不名一師”,善于化裁古方,創(chuàng)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組成,原是張仲景《金匱要略》所載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腎氣丸(干地黃、山茱萸、薯蕷、澤瀉、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的加減化裁,作六味地黃丸,用來當作幼科補劑。這對后世倡導養(yǎng)陰者起了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的益陰腎氣丸,朱丹溪的大補陰丸(《丹溪心法》方。由黃柏、知母、熟地黃、龜板、獨脊髓組成),都是由此方脫化而來。因此,有人認為錢乙是開辟滋陰派的先驅。此外,錢乙還創(chuàng)制了許多有效的方劑,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湯,治小兒心熱的導赤散,由生地黃、甘草、木通組成,治小兒肺盛氣急喘嗽的瀉白散,即瀉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組成,治肝腎陰虛、目鳴、囟門不合的地黃丸,治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的異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到治療寄生蟲病的安蟲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還是臨床常用的名方。

錢乙在實踐中認識到,小兒的生理特點:“臟腑柔弱”、“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其病理特征:“易虛易產,易寒易熱”。所以,要攻克小兒病這道難關,必須對小兒的生理、病理有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他根據(jù)多年的臨床實踐,逐步摸索一整套診治方法。在診斷上,他主張從面部和眼部診察小兒的五臟疾病,如左腮赤者為肝熱,右腮為肺,目內無光者為腎虛,等等。在處方用藥方面,力戒妄攻、誤下與峻補,主張“柔潤”的原則。

八、朱震亨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習儒學,后改醫(yī)道,在研習《素問》、《難經》等經典著作的基礎上,訪求名醫(yī),受業(yè)于劉完素的再傳第子羅知悌,成為融諸家之長為一體的一代名醫(yī)。朱震亨以為三家所論,于瀉火、攻邪、補中益氣諸法之外,尚嫌未備滋陰大法。力倡“陽常有余,陰常不足”之說,申明人體陰氣、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稱為“滋陰派”的創(chuàng)始人。臨證治療,效如桴鼓,多有服藥即愈不必復診之例,故時人譽之為“朱一貼”。弟子眾多,方書廣傳,是元代最著名的醫(yī)學家。

朱震亨,字彥修(1281──1358年),享年78歲。因他出生的赤岸鎮(zhèn)有一條溪流名叫丹溪,所以學者多尊稱朱震亨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震亨自幼聰明,年長者對他都很器重,但他年稍長后卻棄而不學,變得崇尚俠氣,爭強好勝,若鄉(xiāng)中望族仗勢欺侮,“必風怒電激求直于有司,上下?lián)u手相戒,莫或輕犯”。他36歲時,聞有朱熹四傳弟子許謙居于東陽八華山中,“學者翕然從之,尋開門講學,遠而幽、冀、齊、魯,近而荊、揚、吳、越,皆不憚百舍來受業(yè)。及門之士,著錄者千余人”。不禁嘆道:“丈夫所學,不務聞道,而唯俠是尚,不亦惑乎?”于是摳衣往事,就學于許公門下。聽其所講“天命人心之秘,內勝外王之微”,方悔恨昔日之“沉冥顛沛”,不由汗如雨下。自此茅塞頓開,日有所悟。如此數(shù)年之后,學業(yè)漸成,一日地方官設宴招待應舉之士,朱震亨應試書經,但偶遇算命先生,先后兩卦均言不利。朱震亨竟以為天命,遂絕仕進之念,以為“茍推一家之政,以達于鄉(xiāng)黨州閭,寧非仕乎?”于是乃就祖宗所建“適意亭”遺址上,造祠堂若干間,于其中“考諸子家禮而損益其儀文”。又在祠堂之南復建“適意亭”,使同族子弟就學其中。

朱震亨常為百姓挺身向前,凡遇“苛斂之至,先生即以身前,辭氣懇款,上官多聽,為之損裁”。此外,他還積極組織大家一起興修水利,為民謀福。當?shù)赜袀€“蜀墅塘,周圍凡三千六百步”,能灌溉農田六千多畝,但因堤壞水竭,屢致旱災。在朱震亨的帶領下,大家協(xié)力修筑堤防,并開鑿了三條渠道,根據(jù)水量而舒洩之,使百姓均得受益。

導致朱震亨從儒轉醫(yī),有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素懷惠民之心,“吾既窮而在下,澤不能致運。其可遠者,非醫(yī)將安務乎?”另一方面,在他30多歲時,母親有疾,諸醫(yī)束手,亦使其有志于醫(yī)。遂取古代經典醫(yī)籍細細觀之,三年而有所得。又過了兩載,竟然自己處方抓藥,治愈了老母的舊疾。又因其師許謙本不以名利為務,教授學生“隨其材分”而定,“咸有所得”。又說:“吾臥病久,非精于醫(yī)者不能以起之。子聰明異常人,其肯游藝于醫(yī)乎?”此言正中朱震亨下懷,于是盡焚以往所習舉子業(yè),一心致力于醫(yī)。當時盛行陳師文、裴宗元在宋大觀年間制定的《合劑局方》(共297方)。朱氏晝夜研習,知其不足所在,但鄉(xiāng)間無良師可從,于是治裝出游,訪求名師,“但聞某處有某治醫(yī),便往拜而問之”。他渡過浙江,走吳中、出宛陵、抵南徐、達建業(yè)。后又到定城,始得劉完素的《原病式》和李東恒方稿。但始終未遇到理想的老師。直到泰定二年(1325年),才在武林聽說有名羅知悌者,為“宋理宗朝寺人,業(yè)精于醫(yī),得盡劉完素之再傳,而旁通張從正、李杲二家之說”,但性格狹隘,自恃醫(yī)技高明,很難接近。朱震亨幾次往返登門拜謁,均未得親見,趑趄三月之余。但他心誠意真,求之愈甚,每日拱手立于門前,置風雨于不顧。有人對羅先生祥加介紹朱震亨的為人與名聲后,始獲相見。誰知卻一見如故。羅知悌對朱震亨說:學醫(yī)之要,必本于《素問》、《難經》,而濕熱相火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長沙之書,祥于外感;東恒之書,重在內傷,必兩盡之,治疾方無所憾。區(qū)區(qū)陳、裴之學,泥之必殺人。聞此,朱氏向日之疑盡皆冰釋。羅先生時已年過古稀,臥于床上,并不親自診視,只是讓弟子察脈觀色,但聽回稟便處方藥。隨其學習一年之余后,朱震亨醫(yī)技大進,盡得諸家學說之妙旨。回到家鄉(xiāng),鄉(xiāng)間諸醫(yī)“始皆大驚”,不知他在外邊學了多大本事,但看其處方用藥,又嘲笑不已,以為不倫不類。但朱震亨正是用這種被眾醫(yī)斥之為離經叛道的方法治愈了許謙的痼疾。四方求治者、求學者盈門不絕。朱震亨總是有求必應,不避風雨,致使貼身仆人均難受其苦,怨聲不絕。 朱震亨晚年整理自己的行醫(yī)經驗與心得,寫成許多著作。臨終前沒有其他囑咐,只將隨他學醫(yī)的侄兒叫到面前誨之曰:“醫(yī)學亦難矣,汝謹識之。”言訖,端坐而逝。

朱震亨的墳墓在赤岸鎮(zhèn)東行四公里的東朱村,面對八面青山。其墳曾幾經修葺,至今香火不絕,表達了后人的深切懷念。

九、李時珍

李時珍(?—786)明代杰出醫(yī)藥學家,字東璧,號瀕湖,蘄州(今湖北蘄縣)人。世業(yè)醫(yī),繼承家學,更著重研究藥物,重視臨床實踐主張革新。在群眾協(xié)助下,經常上山采藥深入民間,向農民、漁民、樵夫、藥農、鈴醫(yī)請教,同時參考歷代醫(yī)藥及有關書籍八百余種,對藥物加以鑒別和考證,糾正了古代本草書籍中藥名、品種、產地等某些錯誤,并收集和整理宋、元以來民間發(fā)現(xiàn)的很多藥物,充實了內容,經二十七年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收錄原有諸家《本草》一千五百十八種,新增藥物三百七十四種??偨Y了十六世紀以前我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藥物經驗,對后世藥物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是我國醫(yī)藥學的一份寶貴遺產。他還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流傳于世。另有《五臟圖論》、《三焦客難》、《命門考》等,已佚,失傳。

十、葉天士

葉天士(1667-1746),名桂,號香巖,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人,清代杰出的醫(yī)學家,為溫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葉天士生于醫(yī)學世家,祖父葉時、父葉朝采都是精通醫(yī)術,尤其以兒科聞名。葉桂12歲開始從父學醫(yī),14歲時,他父親死了,于是抱著失去親人的痛苦,再他父親的門人朱某為老師,專學醫(yī)術。葉天士聰慧過人,悟超象外,一點即通;尤其虛心好學,凡聽到某位醫(yī)生有專長,就向他行弟子禮拜其為師,十年之內,換了十七個老師,并且他能融會貫通,因此醫(yī)術突飛猛進,名聲大震。尚書沈德潛曾為他立傳,說:“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販夫豎子,運至鄰省外服,無不知有葉天士先生,由其實至而名歸也。”(《沈歸愚文集?葉香巖傳》)葉氏不僅精通醫(yī)術,而且治學講求宏搜博覽,學究天人,精細嚴謹,使醫(yī)術與學術相得益彰,他認為“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故雖享有盛名,但卻手不釋卷,廣采眾長。嵇璜“序”曾說:“先生之名益高,從游者益眾,先生固無日不讀書也?!逼錇槿恕皟韧庑迋?、交朋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助之,無所顧藉”。他為醫(yī)卻不喜歡以醫(yī)自名,臨終前對他的兒了說:“醫(yī)可為而不可為,必天資敏悟,又讀萬卷書而后可借術濟世。不然,鮮有不殺人者,是以藥餌為刃也。吾死,子孫慎勿輕言醫(yī)。”

葉氏一生忙于診事,在世沒有親筆著述?,F(xiàn)傳有《臨證指南醫(yī)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溫熱論治》各一卷;《葉天士醫(yī)案存真》三卷。據(jù)載都是他的門人和后代整理記錄的。其中《溫熱論治》是葉氏口傳心授經驗心得,為臨床經驗的結晶,是溫病學說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貴的文獻。全篇主要論述溫病感受途徑、傳變規(guī)律、治療大法和衛(wèi)氣營血辨證作為溫病診治綱領以及舌、齒、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診斷意義,并論婦人胎前產后、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據(jù)傳是他的門人顧景文隨葉氏舟游洞庭湖時,將其口授之說記錄而成?!杜R證指南醫(yī)案》則是無錫華岫云收集葉氏晚年醫(yī)案,加以分類編輯而成。分疾病八十九門,每門由其門人撰附論治一篇,門后附徐靈胎評議。卷一至卷八記載內科之雜證、時證案;卷九為婦科;卷十為兒科;書末附所用方劑索引?!队卓菩姆ā废鄠鳛槿~桂手定后,章楠改題為《三時伏氣外感篇》,主要論述兒科諸病的辨證論治,尤其闡發(fā)了春時、夏令伏氣外感和秋燥之證治?!度~天士醫(yī)案存真》是葉氏曾孫葉萬青,取家藏方案編成,卷一以雜病為主;卷二以溫熱病案為多;卷三為運用仲景方驗案。另有門人周仲開抄錄而成的《未刻本葉氏醫(yī)案》等。另外,托名葉氏的醫(yī)案和著述頗多,可考的有《景岳發(fā)揮》、《葉氏醫(yī)衡》、《醫(yī)效秘傳》、《本事方釋義》、《女科癥治》等等。

葉天士在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是一位貢獻非常卓越的醫(yī)學家,他創(chuàng)立的溫病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綱領,為溫病學說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對雜病提出的許多新見和治法方藥,至今在臨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用價值。

在明清以前,論治外感熱病皆宗傷寒,自吳又可出始將傷寒與溫疫明確鑒別開,可惜他把溫疫與廣義的溫病等同認識,混為一談,因此他對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建立只起先導作用。葉氏則首次闡述了溫病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他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傳統(tǒng)的“伏寒化溫”的認識范圍,徹底擺脫了熱病皆傷寒的束縛,這就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葉氏接受吳又可邪從口鼻而入的觀點,概括新感溫病的受邪途徑是“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其傳變規(guī)律為邪如不外解,可由肺衛(wèi)順傳陽明或逆?zhèn)餍陌?,這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不同。特別是“逆?zhèn)餍陌崩碚摚菍夭髯円?guī)律認識的一大創(chuàng)見,亦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如葉氏認為神昏譫語不單單是按《傷寒論》所說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營清宮為主,選“三寶”和犀角、金汁、竹葉之類。因此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為溫病危重急癥的治療獨辟蹊徑,拯救了眾多垂危病人的生命。葉氏在對溫病整體認識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衛(wèi)氣營血辨證論治理論體系,他指出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wèi)氣營血的病機變化。其各自證候表現(xiàn)為:邪在衛(wèi)分則見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頭痛、咳嗽、口渴、脈浮數(shù)等肺衛(wèi)證;邪在氣分則見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口渴欲飲、苔黃燥、脈滑數(shù)等里熱證;邪入營分則見煩躁不安,夜甚不寐、斑疹隱現(xiàn)、舌質紅絳等熱損營陰和心神被擾證;邪在血分則見身熱、吐血、衄血、便血、斑疹透露、舌質深絳等熱盛動血證。提出“衛(wèi)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的傳變順序規(guī)律,并據(jù)此確立了“在衛(wèi)汗之可也”,治宜辛涼透解;“到氣才可清氣”,治宜辛寒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治宜清營泄熱,藥用“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治宜涼血活血、清熱解毒,藥用“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的溫病治療大法??梢姡~氏的衛(wèi)氣營血理論,與仲景以營衛(wèi)解釋風寒表證病機,并作為調和營衛(wèi)辛溫解表的立法依據(jù),用氣血來解釋部分病證的病位、病機的意義很不相同,與《內經》只提出衛(wèi)氣營血的概念、功能,更是理論上質的飛躍。

葉氏在創(chuàng)立衛(wèi)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同時,還豐富和完善了辨舌驗齒、辨斑疹白PEI的溫病診斷方法;補充了東垣脾胃論詳于脾而略于胃的不足;他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護理等方面創(chuàng)見也頗多、貢獻很大;他還十分善于運用古方,如程門雪說“天士用方,遍采諸家之長,不偏不依,而于仲師圣法,用之尤熟。”他的許多治法藥劑,經吳鞠通整理成為廣傳后世的效驗名方。

葉氏生平雖無親筆著述,但其臨證醫(yī)案,辭簡理明、“無一字虛偽,乃能徵信于后人?!痹卺t(yī)學教育方面,葉氏培育成不少能濟世活人的名醫(yī),他的諸多反映其獨到經驗和深邃醫(yī)理的名言,對后學仍有很大的啟迪意義。葉氏以其“立德、立功、立言”的為醫(yī)最高境界,而深受廣大醫(yī)家景仰,他的學說,在二百多年的不斷發(fā)展中,形成一個重要而有特色的醫(yī)學流派——“葉派”,在近代醫(yī)學史上閃爍著燦爛的光彩。百余年間,私淑葉氏者很多,最著名的有吳塘、章楠、王士雄等。葉天士的兒子葉奕章、葉龍章都善醫(yī),但被父親的名聲所掩蓋;他的孫子葉堂、葉堅,曾孫葉萬青等3人則轉習儒業(yè)。葉氏的學術不能很好地傳給自己的子孫后代,但卻廣泛地流傳在人間。

當然,葉氏同歷史上所有的偉大醫(yī)學家一樣,難免有其不足。如葉氏所題“踏雪齋”以與薛生白題“掃葉莊”的門匾相詆,則難避同行相嫉,門戶之爭之嫌;葉氏雖學驗巨豐,但受他“不欲以醫(yī)傳世”的思想影響,生平除部分醫(yī)案和簡短的口述溫病學說外,無親筆著作,致使其許多的學術思想精華和臨床經驗失傳,而有些傳世的學術論點又零散殘存在有限的醫(yī)案中,缺少完整性理論論述;另有些學術論點又存在前后矛盾之處等。但是小疵不掩其大醇,葉氏作為一位中國醫(yī)學發(fā)展史上的偉大溫病學家,作為精通內科、兒科及婦科、外科、五官科的醫(yī)學大師,以其卓越的醫(yī)學思想、高超的醫(yī)技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而流芳百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關知識

古代名人養(yǎng)生小故事
中國古代名人勵志故事(精選30則)
夏炳均:一位用故事改寫生命的中醫(yī)博士
古代士人的飲食觀
從千年藥祖桐君到現(xiàn)代富春山健康城 桐廬大健康產業(yè)正騰飛
【身邊的名中醫(yī)】?發(fā)揮古法中醫(yī)優(yōu)勢 解疑難雜癥難題
古代四大喜事
這位健身博主的勵志故事了不得
古代名中醫(yī)的健康養(yǎng)生之道
婚姻的故事

網址: 古代十大名醫(yī)故事——理君博士健康雜談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56171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