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人參果營養(yǎng)成分、采后生理及貯藏保鮮方式研究進展

人參果營養(yǎng)成分、采后生理及貯藏保鮮方式研究進展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7日 13:38

楊世鵬,蔣曉婷,許盼盼,譚 龍,李 江,鐘啟文

(1.青海大學 農(nóng)林科學院,青海省蔬菜遺傳與生理重點實驗室,青海大學高原生態(tài)與農(nóng)業(yè)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寧 810016;2.青海高等職業(yè)技術學院,青海樂都 810799)

人參果(Solanummuricatum)又名香瓜茄、人生果,是起源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茄科作物。因其具有清爽多汁的口感而被大面積種植,人參果商業(yè)化種植的時間較晚,20世紀70年代新西蘭首先將人參果引進并進行商業(yè)種植,此后從90年代開始,歐美各國開始引種并大面積推廣。從21世紀初開始,歐洲地區(qū)開始廣泛種植人參果,人參果在歐洲市場因其獨特的口味和營養(yǎng)價值開始逐漸受到關注。人參果最早由中國臺灣地區(qū)70年代引進種植,后自80年代中期開始在甘肅、青海、云南等地大面積種植。人參果是二倍體(2n = 24)物種,在1 500種茄科作物中,人參果是少數(shù)作為食物目的而馴化和栽培的物種之一。作為起源地的南美地區(qū)對人參果的研究較少,一些原因可能是人參果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被歸類為次要水果[1],其栽培面積相對較小,以及相比其他水果經(jīng)濟性較低。但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人參果具有優(yōu)異的抗氧化性能,人參果因糖含量低而被推薦用于糖尿病患者和無糖飲食中。因此,人參果具有作為天然抗氧化劑和超出其營養(yǎng)價值本身的巨大潛力。人參果質(zhì)量150~300 g,通常為圓形,橢圓形或細長形。果實皮薄肉厚,果中無核,可食用部分達到95%以上,且富含鈣、硒及大量抗氧化酚類物質(zhì),因此被冠以“生命火種”“補鈣新秀”“防癌之王”之名[2]。目前,人參果在云南石林種植面積已達2 000 hm2。在甘肅武威涼州區(qū)人參果種植面積533 hm2,年產(chǎn)量可達3萬t,“天梯山”牌人參果已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且面積還在不斷擴大。隨著面積的不斷增大,其貯運問題已經(jīng)逐漸影響其產(chǎn)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人參果鮮果因含水量大而不耐貯藏,或因失水而使其口感受損,因此導致其市場價格下跌。本文詳細綜述近年來國內(nèi)外人參果營養(yǎng)成分、采后生理及貯藏保鮮技術研究的進展,且對今后人參果的發(fā)展方向進行展望。

1 人參果果實的營養(yǎng)物質(zhì)

1.1 人參果營養(yǎng)物質(zhì)及果實香味成分

人參果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吸引人的外觀和其化學成分的特性。其表皮金黃色并有紫色條紋覆蓋,而且無果核,口感柔軟,這使得人參果成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水果,與市場上已有的其他水果不同。關于人參果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研究較少,大多數(shù)研究只涉及一個品種[3-5]。研究表明,人參果的含水量很高(>90%)、碳水化合物含量低、VB1和VB2含量較高、含糖量低(<6%和0.5%)、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60~800 mg/kg)[5-7],高于大多數(shù)番茄品種中的含量[8]。人參果果實中微量元素含量高[9],從營養(yǎng)成分檢測結果來看,人參果中鈣鐵元素含量較低(表1),且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能力低,因此果實內(nèi)部銅、鉛、鎘、砷等含量低[10]。人參果和甜瓜(Cucumismelo)、黃瓜(Cucumissativus)具有相似的干物質(zhì)、蛋白質(zhì)和礦物質(zhì)含量[11-12],β-胡蘿卜素的含量類似于香瓜(Cucumismelovarinodorus),但低于哈密瓜(Cucumismelovarcantalupensis)[13]。葉綠素含量與非綠色瓜類相似[14],低于黃瓜[15]。人參果果實中的果肉成分整體呈現(xiàn)出類似于甜瓜和黃瓜的總體組成。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占人參果中游離氨基酸總量的90%,果核組織周圍天冬氨酸的濃度是其他部位的2倍,葡萄糖和糖醛酸是果皮多糖的主要組分,其中甘露糖和木糖是主要的非纖維素中性糖,果核區(qū)域葡萄糖的比例降低而糖醛酸和甘露糖的量增加,此外,果核部分存在少量的淀粉[5,16]。

目前,對人參果營養(yǎng)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分性狀,如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實酸度、維生素C含量等。人參果表皮組織中蔗糖占50%,果糖和葡萄糖分別占28%和18%。人參果成熟后有一種哈密瓜的香味,但當它沒有完全成熟時,就會有一種類似黃瓜的香味[17]。在人參果中鑒定的主要揮發(fā)性成分是異戊烯醇(3-methyl-2-buten-1-ol),3-甲基-3-丁烯-1-醇(3-methyl-3-buten-1-ol),以及它們各自的乙酸酯,乙酸丁酯(n-Butyl acetate)和順式-6-壬烯-1-醇(cis-6-Nonen-1-ol)[18]。除此之外,僅在葫蘆科物種中研究的C9化合物也在人參果中被發(fā)現(xiàn),包括壬醇(nonanol)、順式-6-壬烯醇(Z-6-nonenol)、順式-6-壬烯醛(Z-6-nonenal)、2-壬酮(2-nonanone)、乙酸壬酯(nonyl acetate)和順式-6-壬烯-1-基乙酸酯((Z)-6-nonen-1-ylacetate)[19]。這些C9化合物無疑賦予人參果同甜瓜和黃瓜的果實香味[18]。王延平等[20]利用SPME/GC-MS研究人參果的香味成分,得到87種香味化合物,其中22種主要的化合物構成了人參果獨特的氣味,可為人參果風味產(chǎn)品開發(fā)和育種提供參考。

但栽培品種與野生品種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因此野生種被用于人參果的育種材料以提高栽培品種的果實品質(zhì),人參果可與其近緣種Solanumcaripensia和Solanumtabanoense進行雜交,這兩種茄科作物的糖分含量低,檸檬酸、谷氨酸、蘋果酸、草酸和維生素C的含量遠高于人參果(表2)。然而,野生種對于人參果育種增加營養(yǎng)成分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含量的潛力尚不清楚,也沒有關于蛋白質(zhì)、酚類、色素和礦物質(zhì)含量的研究。此外,在一些醫(yī)學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參果具有藥用價值,如降低血壓、利尿和抗腫瘤特性[21-23]。

1.2 人參果果實中酚類物質(zhì)

近年來對人參果酚類物質(zhì)的研究逐漸增多,許倩倩等[24]利用4種方法對人參果化學成分分析,最終分離得到7種化合物,其中包括生物堿皂苷類、黃酮類及有機酸類化合物,分別為澳洲茄堿(solasonine)、柚皮素(naringenin)、熊果酸(ursone)、阿魏酸(ferulic acid)、澳洲茄邊堿(solamargine)、槲皮素(quercetin)、澳洲茄胺(solasodine)[24]。Sudha等[25]測定人參果中酚和類黃酮物質(zhì),發(fā)現(xiàn)大量酚和類黃酮物質(zhì),提取物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特性,是由于果實中存在大量的抗氧化物質(zhì),表明人參果具有成為高抗氧化活性功能性食品的潛力。與茄果類作物相比,人參果中的酚類物質(zhì)高于番茄(Solanumlycopersicum)和茄子(Solanummelongena),其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8,26]。目前已發(fā)現(xiàn)人參果果實的酚類物質(zhì)含量遠遠高于維生素C[22,27],表明酚類物質(zhì)可能在人參果的生物活性中起重要作用。Hsu等[22]使用HPLC分離檢測到5種酚酸和4種類黃酮化合物;而Wu等[28]使用LC-TOF-MS方法研究幾種茄屬物種的酚類物質(zhì),在人參果果實中檢測到8種羥基肉桂酸衍生物和1種類黃酮化合物。Herraiz等[29]使用HPLC-DAD-MSn/ESI確定人參果果實的酚類譜和含量,并研究各種人參果品種的抗氧化和生物活性,發(fā)現(xiàn)人參果果肉的酚類成分與茄子相似,其酚類成分主要由羥基肉桂酸衍生物構成[30-31],而黃酮類化合物則與番茄中的相似[32]。這與Wu等[28]取得的結果一致。Wu等[28]發(fā)現(xiàn)羥基肉桂酸衍生物是人參果中的主要酚類化合物,并且只在人參果果肉中檢測到一種濃度非常低的黃酮類化合物-異槲皮苷(isoquercitrin)。但Hsu等[22]報道在人參果的水和乙醇提取物中存在顯著的黃酮類化合物,如楊梅素(myketin),柚皮素(naringenin),槲皮素(quercetin)和蘆丁(rutinum)。這些差異可能是使用的材料或提取檢測方法的差異造成的[33-34]。此外,人參果的野生種Solanumcaripense比人參果的栽培種有更多和濃度更高的酚類化合物,這與在茄子和番茄中的發(fā)現(xiàn)相似,馴化可能減少了酚類物質(zhì)含量[35-36]。人參果中的主要酚類化合物與蔬菜中的類似[37],主要是綠原酸異構體1-咖啡??鼘幩?1-caffeoylquinic acid,1-CQA)和3-咖啡酰奎尼酸(3-caffeoylquinic acid,3-CQA)。然而人參果野生種Solanumcaripense主要酚類化合物是咖啡酰-芥子酸-奎尼酸(caffeoyl-sinapoyl-quinic acid),這種物質(zhì)存在于山梔子(Gardeniae Fructus)[38]。這表明人參果和其野生種Solanumcaripense之間的酚酸合成途徑中存在重要的生物化學差異。

1.3 人參果的抗氧化能力

人參果及其野生種Solanumcaripense的果實具有大量的酚酸衍生物,以及顯著的抗氧化能力和生物活性,這可能對人類健康產(chǎn)生有益的影響。通過TRC方法對人參果酚類物質(zhì)抗氧化劑值的測量顯示,人參果的抗氧化活性與具有高抗氧化能力的茄子相當[39-40]。Chun等[41]研究表明,人參果具有很高的抗氧化能力,可能對飲食中的抗氧化劑攝入有顯著貢獻。人參果原始提取物抑制血清脂肪酶(LPS)刺激的巨噬細胞中NO的產(chǎn)生,表明提取物調(diào)節(jié)NO的產(chǎn)生,NO在人體內(nèi)能起到消炎作用[29,42]。羥基肉桂酸有助于抗氧化活性的提升[43],但存在于人參果果肉中的其他抗氧化物質(zhì),如維生素C或類胡蘿卜素,也可能對抗氧化活性有顯著貢獻[27,44]。同時,由于所涉及化學反應的不同性質(zhì),抗氧化的途徑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異[45]。Sudha等[44]測定成熟和未成熟的人參果果實抗氧化活性,多酚和類黃酮含量之間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多酚在成熟階段對于非酶糖基化的抑制作用,抗氧化活性可能是由于酚類物質(zhì)起到強自由基清除劑、氫供體和金屬離子螯合劑的作用。Ma等[46]研究了人參果多酚提取物對糖尿病神經(jīng)病變的影響,向糖尿病小鼠提供 0.5%或1%的人參果多酚提取物,持續(xù)12周,多酚物質(zhì)的攝入顯著改善了血糖值。利用人參果甲醇提取物研究B16F-10黑色素瘤細胞誘導的C57BL/6小鼠肺轉(zhuǎn)移,人參果提取物能夠顯著抑制肺腫瘤結節(jié)形成并減少肺膠原羥脯氨酸、己糖胺和糖醛酸水平,血清唾液酸和γ-谷氨酰轉(zhuǎn)肽酶水平也被顯著抑制,通過治療能夠改變促炎性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并抑制核因子-B(p65和p50)亞基的激活和核轉(zhuǎn)位[47]。除人參果果實之外,其他部位也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李淑紅等[48]利用乳桿菌對人參果木瓜進行發(fā)酵,對發(fā)酵液的抗氧化性進行研究,結果表明發(fā)酵液具有清除超氧陰離子和羥自由基的能力。對人參果葉片的提取物進行化學分析,結果表明葉片中存在富含藥用特性的化學物質(zhì),可用于藥物生產(chǎn)[49]。一些研究表明,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植物化學物質(zhì)可以保護肝臟細胞[50-51]。Hsu等[52]使用人參果葉的水提取物(AEPL)來研究人參果葉如何影響酒精性脂肪肝,包括動物模型中的脂質(zhì)積累、抗炎癥和抗氧化能力,結果發(fā)現(xiàn),AEPL不僅可以減少氧化應激反應,還可以提高抗氧化能力,從而保護肝細胞免受酒精引起的損傷,AEPL可以恢復肝臟TNF-α和IL-6水平,這可能會修復肝細胞損傷并保持再生能力。這使得人參果葉片具有成為未來酒精性脂肪肝功能性食品的潛力。

2 人參果果實的采后生理研究進展

2.1 人參果采后果實顏色變化

人參果果實成熟首先會在果實表面出現(xiàn)紫色條紋,這種明顯的顏色變化通常被認為是果實成熟的信號。雖然紫色條紋的出現(xiàn)意味著果實已經(jīng)成熟,但是果實的顏色也可以作為一項判斷果實成熟與否的依據(jù),由于陽光照射果實,果實內(nèi)部花青素含量不斷沉著在表面形成紫色條紋,果實中類胡蘿卜素不斷合成使果肉顏色變黃則可以認為果實已經(jīng)完全成熟[27,53]。在貯藏過程中,不同溫度、不同氣體均影響果實顏色,Martnez-Romero等[54]發(fā)現(xiàn)將果實貯藏在不同溫度下,果實顏色會呈現(xiàn)變化,在1 ℃下貯藏28 d后9%的人參果表皮褐化,當果實貯藏于5 ℃、8 ℃和10 ℃下時,果實肉色幾乎沒有變化,而表皮顏色則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乙烯利能夠促進果實后熟、保持果實顏色和硬度,在果實采后貯藏中大量應用。Ahumada等[55]發(fā)現(xiàn),乙烯利可以保持人參果成熟果實顏色;而El-Zeftawi等[56]則認為,乙烯利可以促進果實顏色加深。Heyes等[57]使用丙烯時果實顏色明顯加深且果實軟化速度加快;但果實內(nèi)部的乙烯含量沒有增加,呼吸速率也有所減慢。

2.2 人參果采后呼吸作用變化

根據(jù)水果的呼吸作用類型可將不同的水果分為呼吸躍變型和非呼吸躍變型,根據(jù)其呼吸特性采用適宜的貯藏環(huán)境,抑制果實的呼吸作用,降低呼吸強度,才能保證果實良好的品質(zhì)。Lizana等[1]的研究表明,人參果屬于呼吸躍變型,其果實的肉質(zhì)部停止生長后,呼吸作用急劇升高,CO2從12.2 mg/(kg·h)升至48.6 mg/(kg·h)[1]。隨后El-Zeftawi等[56]研究人參果的呼吸模式,發(fā)現(xiàn)人參果呼吸速率沒有出現(xiàn)躍變規(guī)律,屬于非呼吸躍變型水果。Heyes等[57]的研究得出同樣結論。Ahumada等[55]研究發(fā)現(xiàn)成熟后的人參果合成的乙烯非常少,呼吸速率亦沒有增加。對于這種結果,考慮人參果果實的呼吸活動可能屬于可變型,部分品種屬于呼吸躍變型,而另外的品種則具有非呼吸躍變型的特征[54]。這種可變的呼吸類型已在其他物種中被報道,例如,日本李、甜瓜和沙梨等[58-60]。目前尚無對人參果呼吸類型的更多研究,而對品種的鑒定、參與調(diào)節(jié)呼吸基因的鑒定和不同呼吸類型的果實進行差異分析可以遴選出耐貯品種或提高人參果的采后貯藏 質(zhì)量。

2.3 人參果采后碳水化合物變化

水果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如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等單糖,它們成為總可溶性固形物的來源。因此,可以說總固形物含量的增加與碳水化合物的增加一致[61]。在成熟的人參果果實中蔗糖含量越高,其總固體含量越高[62]。隨著人參果成熟,碳水化合物的積累不斷升高,在貯藏過程中,人參果的果實固形物含量處于升高的過程。Sanchez等[17]和Prono-Widayat等[63]發(fā)現(xiàn),隨著貯藏時間的增加,蔗糖含量不斷升高,這一發(fā)現(xiàn)與Huyskens-Keil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與貯藏后的果實相比,新鮮成熟的果實含有較低的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不同氣體條件下貯藏的果實具有比冷藏的果實中更高的蔗糖含量,這表明不同氣體貯藏條件不能抑制蔗糖含量的增加,無論貯藏條件如何,人參果果實在21 d的整個貯存期間顯示出單糖和二糖的顯著增加。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成熟的人參果果實在貯藏期間碳水化合物代謝不受氣體或采后溫度的影響。類似的結果在櫻桃番茄[64]和草莓[65]中也被發(fā)現(xiàn)。

2.4 人參果采后質(zhì)地變化

就果實的商品性而言,質(zhì)地被認為是水果的重要品質(zhì)屬性之一。人參果果實經(jīng)過長期存放會導致失水、細胞壁逐漸分解和細胞粘附性喪失而導致的果實逐漸變軟,高溫和果實過度成熟亦會導致軟化率的提升。此外,果實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瘀傷和損傷同樣影響其商品價值。在未受損傷的水果中,抗壞血酸酶與維生素彼此分離,然而機械損傷導致細胞結構發(fā)生變化時,抗壞血酸基因被激活,引起維生素C的氧化分解[66],由于維生素C極易溶于水的特性,表面損傷的果實中維生素C的損失大大增加[67]。人參果果實在運輸過程中由于壓力造成瘀傷會顯現(xiàn)出黑色的區(qū)域,較軟的果實比較堅硬的果實更容易出現(xiàn)瘀傷,隨著果實成熟,瘀傷面積不斷增加。瘀傷與果皮細胞的大小和緊密性有關[68],一些品種的果實具有較大的細胞間隙,對施加的負荷產(chǎn)生很小的阻力[69]。因此為保證果實的質(zhì)量和外觀,長途運輸?shù)墓麑崙谠缡炱谑斋@,或選擇果實質(zhì)地較硬的品種,以應對運輸過程中產(chǎn)生的損傷和瘀傷。

3 人參果果實的貯藏保鮮研究進展

3.1 人參果采后低溫貯藏保鮮

低溫貯藏是目前在水果保鮮中應用最有效廣泛的方法,對水果品質(zhì)及風味的保持具有極大的作用。國外在人參果的采后生理及貯藏保鮮方面做了大量研究,Lizana等[1]最先研究不同溫度對人參果果實的貯藏影響,在-5、0、3、5、12和 18 ℃ 6個溫度梯度下的控溫75 d來確定最長貯藏期,其中低溫(-5 ℃和0 ℃)引起果實的褐變,果實變軟;1 ℃和3 ℃造成果實表面出現(xiàn)斑點(類似于蘋果和梨上的淺表疤痕),產(chǎn)生的棕色凹陷斑點分散,深度為0.1~0.3 mm;貯藏于5 ℃、8 ℃和10 ℃下的人參果則保存完好,因此確定5 ℃、8 ℃和10 ℃是儲存人參果的最佳溫度。但長期貯藏容易引起果實內(nèi)部褐變[70]。Ahumada等[55]對貯藏溫度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對成熟的果實進行不同溫度處理發(fā)現(xiàn),最佳的貯藏溫度處理是7.5~10 ℃,在此溫度下人參果果實可以正常貯藏4周,而貯藏在<5 ℃的果實容易發(fā)生表皮變色和果肉褐化,出現(xiàn)冷害癥狀。貯藏時間過長容易引起果實的生理障礙,最嚴重則導致表皮逐漸向果肉內(nèi)部產(chǎn)生腐爛現(xiàn)象。針對人參果冷害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1 ℃貯藏2周,果實重量逐漸降低,乙烯、呼吸速率和1-氨基環(huán)丙烷-1-羧酸(ACC)水平逐漸增加,果實硬度降低,顏色逐漸變暗,這些變化可以被認為是冷誘導出現(xiàn)的果實應激反應,與10 ℃和20 ℃下貯藏的果實相比,和細胞壁結合的腐胺(Put)顯著增加,腐胺水平的增加可能是對抗冷脅迫的反應機制[54]。

3.2 人參果采后氣調(diào)貯藏保鮮

氣調(diào)貯藏技術廣泛應用于水果保鮮,氣調(diào)貯藏是在低溫貯藏的基礎上改善氣體成分和濃度,降低氧氣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從而抑制呼吸作用,延緩果實衰老,以達到果實保鮮的目的。Huyskens-Keil等[3]研究在5%O2和5%、15%、20% CO2的不同濃度氣體組合下,5 ℃和10 ℃貯藏21 d人參果的采后質(zhì)量,結果表明,采后質(zhì)量與果實的成熟度呈正相關。Moualeu-Ngangue等[71]研究人參果果實在3%~5% CO2和9%~14% O2中8 ℃貯藏21 d、35 d的果實變化,未成熟果實在各種氣體成分組合中都于21 d后發(fā)生顏色變化,CO2濃度(5%)在14 d內(nèi)導致葉綠素的減少,在西蘭花,萵苣和黃瓜中也發(fā)現(xiàn)葉綠素的CO2敏感性,在整個貯藏過程內(nèi),未成熟的人參果硬度在所有處理中逐漸降低,但在高濃度的CO2中下降的不明顯,表明高濃度的CO2利于果實貯藏,高濃度CO2對減少果實軟化的有益效果可能是由于抑制了細胞壁降解酶活性,例如抑制原果膠對可溶性果膠的降解;Heyes等[57]報道人參果的果膠是甲酯酶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另據(jù)報道,人參果果實的軟化與細胞壁碳水化合物的分解有關,即位于細胞壁中間薄片的果膠物質(zhì)、木葡聚糖和半纖維素增加有關。氣調(diào)貯藏處理不能抑制人參果果實在成熟階段的代謝活性,因此,對于兩到3周的貯藏,可以應用高CO2處理以保證果實的質(zhì)量[3]。

3.3 其他貯藏保鮮技術

對低溫貯藏、氣調(diào)貯藏等單一貯藏技術的研究在人參果貯藏中已經(jīng)起到一定作用,但仍難滿足人參果長途運輸或較長時間保鮮。因此開發(fā)其他貯藏保鮮技術能夠克服物理調(diào)控造成的不足。殼聚糖是一種無毒無害可食用的天然物質(zhì),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涂布在果蔬表面能防止果蔬失水、抑制果蔬呼吸強度、延緩細胞衰老、減少果蔬在貯藏過程中的營養(yǎng)損失和腐爛,具有良好的保鮮作用,這在番茄[72]、枸杞[73]、砂糖橘[74]和草莓[75]等果蔬的貯藏上得到證實。姚聽等[76]以殼聚糖、氯化鈣、抗壞血酸和山梨酸鉀制作復合膜,結果表明復合膜下貯藏的人參果果實能夠正常保鮮40 d,并保持較好的果實品質(zhì)。Huyskens-Keil等[77]研究5 ℃和20 ℃下人參果貯藏于可食用涂層(蔗糖酯)和薄膜包裝貯藏下的效果,盡管兩種采后處理都延長了保鮮時間,但是薄膜處理下果實質(zhì)量損失更小,在20 d內(nèi)沒有發(fā)生顏色變化和果實軟化現(xiàn)象[77]。趙繼榮等[78]發(fā)現(xiàn)利用聚乙烯膜包裝人參果,明顯降低了果實采后的失重率,并且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抑制病菌侵染果實,經(jīng)過不同數(shù)量果實包裝對比發(fā)現(xiàn),單果包裝效果最佳。

4 問題與展望

目前,國內(nèi)外對人參果營養(yǎng)成分、采后生理及貯藏技術雖然已經(jīng)取得一定進展,但研究僅限于極少數(shù)單一品種進行,其營養(yǎng)成分的挖掘還不到位,貯藏技術大多借鑒其他水果。鑒于人參果的營養(yǎng)、商品價值不斷提升,其研究和發(fā)展前景十分廣闊??紤]到抗氧化劑的許多有益效果,人參果可以用作功能性食品添加劑,以其果實中富含的抗氧化活性物質(zhì)來提高包括飲料等食品的抗氧化能力。

水果果實酚類物質(zhì)及抗氧化物質(zhì)已經(jīng)有大量的研究,而對人參果這種新興水果的酚類物質(zhì)和抗氧化活性的評價還遠遠不夠,今后針對人參果應該建立完整的資源數(shù)據(jù)庫,不同的資源構建完善的分離鑒定體系、抗氧化活性和酚類物質(zhì)含量等數(shù)據(jù)信息,為育種及資源評價工作提供依據(jù)。目前人們對人參果果實甜度的需求較高,因此開發(fā)甜度更高的果實亦是今后人參果育種工作的重點之一。此外基于基因組學、轉(zhuǎn)庫組學及代謝組學等研究已經(jīng)在茄科作物中多有報道,但目前關于人參果抗氧化活性物質(zhì),尤其是與酚類物質(zhì)調(diào)控合成的研究機制尚未見報道,其抗氧化活性的遺傳規(guī)律尚不清楚,因此需要利用分子生物學進行深入研究。

目前,應市場要求而提高水果產(chǎn)量和果實品質(zhì)的育種導致了水果品種層出不窮,而不同形狀的果實亦是育種的目標之一,一些更長更大的果實更適合運輸,由于長果較易包裝,相較圓形果實能夠避免運輸過程中產(chǎn)生的瘀傷。因此應該開發(fā)適合于遠距離運輸和長期貯藏的人參果品種。作為一種經(jīng)濟水果,延長人參果的采后保鮮是提高其經(jīng)濟價值的重要手段。人參果采后保鮮過程中,其果實腐爛、褐變和營養(yǎng)成分流失是降低品質(zhì)的主要形式。當前國內(nèi)對人參果采后保鮮技術的研究較少,主要以國外學者研究居多,但多集中于保鮮效果的研究,缺乏機理機制的研究。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參果保鮮過程中應該多向物理保鮮和生物保鮮的方向進行探索,對其采后貯藏衰老機理進行深入研究,開發(fā)一些天然的貯藏保鮮方法,為人參果保鮮的選擇和應用提供理論基礎。

相關知識

櫻桃怎么保存 櫻桃的保鮮方法
穿戴式生理參數(shù)監(jiān)測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
華南特色果蔬綠色保鮮關鍵技術研發(fā)與應用??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基于視頻的生理參數(shù)測量技術及研究進展
植物蛋白肉研究進展
養(yǎng)殖大黃魚肌肉品質(zhì)評價及其營養(yǎng)調(diào)控的研究進展
發(fā)酵乳調(diào)控人體腸道營養(yǎng)健康的研究進展
孕期體重管理的研究進展
人體成分分析在慢性病健康管理應用的研究進展
ICU病人生理參數(shù)監(jiān)測技術的研究進展

網(wǎng)址: 人參果營養(yǎng)成分、采后生理及貯藏保鮮方式研究進展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3880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