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后喝酸奶消食”
“喝粥能養(yǎng)胃”
“有些食物相克不能一起吃”
……
這些“養(yǎng)生建議”大家是不是都耳熟能詳呢?
然而,
有許多你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實有“坑”!
1、飯后喝酸奶能消食
真相:不能消食,還會增加熱量。
解答:事實上,吃飽之后再喝酸奶助消化作用不大。
酸奶本身是飽腹感較強的食物,飯后喝會覺得更飽。并且,酸奶所含的蛋白質等成分 同樣需要在胃中初步消化,會增加胃腸負擔,還會 增加額外熱量。
2、喝雜糧粉更健康
真相:吃五谷雜糧,越少加工越好。
解答:實際上,將五谷雜糧磨成粉末或者打成米糊食用,更易消化吸收。
但慢性病患者要格外注意,如糖尿病人,過量食用雜糧粉容易造成血糖迅速升高。
此外,因為食物都含有微量的脂肪,打成粉后和空氣中的氧氣接觸面積大大增加,非常容易發(fā)生氧化,不僅營養(yǎng)價值降低,還會產生一些對健康不利的物質。
建議盡量多吃五谷雜糧,越少加工越好。
3、清淡飲食=吃素、少吃肉
真相:要口味清淡。
解答:對于“三高”患者來說,醫(yī)生都會建議清淡飲食,但并不意味著就是吃素,魚、肉、蛋、奶一口都不吃。
清淡飲食標準是少油、少鹽、少糖。
“葷”是優(yōu)質蛋白質的來源,也是B族維生素和重要微量元素的來源。如,魚、蝦和去皮的禽類的肉都屬于高蛋白、低脂肪肉類,很適合“三高”人群食用。
4、喝粥能養(yǎng)胃
真相:養(yǎng)胃學問大,且胃功能“用進廢退”。
解答:大概是因為白粥看著清淡,且常被煮成軟爛好消化的樣子,所以它被貼上了“養(yǎng)胃”的標簽。
但胃不好和養(yǎng)胃是兩個很寬泛的概念,里面涉及到的細枝末節(jié)也錯綜復雜。因此,喝粥到底養(yǎng)不養(yǎng)胃,并沒有確定的唯一的答案。
如果你說的胃不舒服,是指胃動力不足、胃酸分泌少引起的食欲下降、消化不良這種胃部不適,那么喝點白粥有助于胃酸分泌,又容易消化。
但如果是指胃酸過多或反流引起的胃痛、反酸等胃部不適,那總喝白粥反而會雪上加霜。
胃功能有“用進廢退”的特點,長期吃易消化的食物,胃的消化能力就會退化變差。
5、湯煮得越久越營養(yǎng)
真相:湯煲太久,更易誘發(fā)痛風。
解答:人們往往覺得湯煮得時間越長,食材中的營養(yǎng)溶出到湯里就越多,養(yǎng)生價值自然更高。
然而,湯的營養(yǎng)和煲湯時間沒關系。甚至煲久了可能還會有“負面效果”。
首先,從食材溶解到湯中的營養(yǎng)其實比較有限,而燉煮時間過長反而可能導致營養(yǎng)流失,如食材中的蛋白質會發(fā)生變性,影響人體吸收利用。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葷菜還是素菜都可能含有嘌呤,嘌呤可溶于水。隨著燉煮時間的延長,湯中的嘌呤含量也會隨著升高。尿酸是嘌呤代謝的產物。如長期大量地喝這種湯,可能會導致尿酸升高。而高尿酸又容易引發(fā)痛風、慢性腎炎、腎結石等疾病,對全身健康都有影響。
所以,湯不是煲得越久越好,煮太久的湯,勸大家千萬要少喝。
6、雞蛋黃膽固醇高, 血脂高不能吃
真相:適量吃不會導致高膽固醇。
解答:蛋黃富含多種微量元素,也是有利降膽固醇的磷脂的極好來源,并能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同時還有膽堿(輔助降低血脂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
很多人擔心蛋黃中膽固醇含量太高引起高脂血癥,目前已有多項研究表明,在我國成年人中,適量的雞蛋攝入(平均每天約1個雞蛋)與缺血性心臟病、主要冠狀動脈事件、出血性腦卒中等的風險降低有關。
7、食物相克
真相:食物相克理論不存在。
解答:菠菜和豆腐不能同吃,容易結石;海鮮和水果一起吃相當于吃砒霜……“食物相克理論”應該是流傳最廣的養(yǎng)生謠言之一。
中國營養(yǎng)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在2011年接受采訪時表示,食物相克并沒有科學依據(jù)。
那這些不能一起吃經驗是如何產生的呢?還有人會說:“我自己就曾吃了相克的食物,導致肚子疼!”
其實,人們往往會把一些引起不適的飲食問題歸咎于“食物相克”,把個案輕易上升到普遍性規(guī)律,造成了大量錯誤的食物相克忠告產生。
如果你吃了某幾種食物后身體不舒服,那可以想想會不會是這些原因導致的:
食物不干凈,例如加熱殺菌不徹底; 食用方式不當,例如豆角沒做熟; 食物不耐受或過敏,例如乳糖不耐受的人喝牛奶會腹瀉; 腸易激綜合征,例如稍微有點刺激就拉肚子。8、喝純凈水可以 變成酸性體質
真相:酸性體質說法本身不可靠,如果體液真的“酸了”,水也解決不了問題。
解答:人體體液不同地方的酸度并不相同,比如血液的pH約為7.35~7.45,不需要非靠吃點什么喝點什么,人體就能自行調節(jié)并讓血液維持在這個弱堿性狀態(tài),所以健康的人存在“酸性體質”就是個偽概念,也就不需要“改善”了。
如果真的是體液“酸”了,那肯定是發(fā)生了疾病情況,如糖尿病、癌癥。這些情況都需要用藥物治療,不論喝什么水都沒有用。
知道這些真相之后,
快告訴身邊的親戚朋友,
大家一起學知識!
來源: 科普中國 健康時報 丁香醫(yī)生 廣東衛(wèi)生信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將立刻刪除,謝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