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烹飪營養(yǎng)知多少

烹飪營養(yǎng)知多少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2日 23:19

民以食為天”,食物是營養(yǎng)素的載體,飲食是生命活動的基本需要表現(xiàn)。飲食生活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今天來聊一聊關于烹飪營養(yǎng)的話題。

烹飪的目的與作用

烹飪是人類飲食活動中,為了獲得健康安全的食物所采取的對自然狀態(tài)食物進行加工的技術,通過烹飪,不僅可以為人類提供健康美味的食物,通過烹飪加熱更有利于人體的消化吸收,同時也為人體健康提供衛(wèi)生安全的食物。

1. 改善食物的感官性狀

經烹飪加熱以后,原料的特征會發(fā)生各種變化,包括色澤、風味、質地、成分、形態(tài)的變化等,這些變化直接與菜品的質量密切相關。

2.促進食物中營養(yǎng)素的吸收

食物原料如果不經烹飪加熱,營養(yǎng)素被人體利用率較低。烹飪加熱對有效利用食物的營養(yǎng)素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加熱能分解食物成分使人體易于吸收;但不合理的烹飪也可能會造成食物中營養(yǎng)素的損失、結構的破壞,甚至產生有毒或有礙消化吸收的不利物質。

3.保障食物安全

烹飪是殺滅食品中有害微生物的一種最古老而經典的方法,在殺滅和清除有害微生物的技術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烹飪前不同處理方式

對食物營養(yǎng)價值的影響

清洗

各種食物原料在烹飪前都要清洗,洗滌能減少微生物,除去寄生蟲卵和泥沙雜物,有利于食物的衛(wèi)生。但也會有一些水溶維生素流失。

淘米時,應盡量減少淘洗次數,一般以2-3次為宜,盡量不用流水沖洗或用熱水淘洗,不宜用力搓洗。

各種副食原料如蔬菜等在切配前清洗,不要在水中浸泡,以洗去泥渣異物即可。這樣可減少糧食中維生素B1、蛋白質的流失,更多地保存蔬菜中維生素C及無機鹽。

漲發(fā)

干制原料在烹飪前需要漲發(fā)。一般采用水發(fā)、堿發(fā)、油發(fā)和鹽發(fā)等方法。原料在干制的過程中,會丟失水分和部分水溶性維生素,干制后再漲發(fā),特別是堿發(fā)和油發(fā),對原料營養(yǎng)素的組成和結構都會有所改變。

切配

各種原料應洗滌后再切配,根據烹飪工藝的要求,盡量不要將原料切得過碎、過細,切配后盡量不用水沖洗,或浸泡;如蔬菜,切得越細越碎,細胞結構破壞越多,與水、空氣的接觸面越大,維生素C的氧化破壞越嚴重。小白菜切段炒后維生素C的損失率為30%,切成絲炒后損失率為50%;減少放置時間,現(xiàn)切現(xiàn)烹,現(xiàn)做現(xiàn)吃,也會減少維生素的氧化損失。

上漿,掛糊

烹飪原料加熱前先投入用水、淀粉或(和)雞蛋調制的“漿”,使外層均勻粘上一層薄質漿液,形成軟骨的保護層,此過程稱為上漿工藝。

掛糊是指用淀粉、面粉、水、雞蛋等原料調成厚糊,裹覆在原料表面的工藝。經掛糊后的原料一般采用煎、炸、烤、熘、貼的烹調方法,原料烹飪前上漿,掛糊,在表面形成一保護層,減少了烹飪過程中水溶性營養(yǎng)素的外溢。

烹飪過程中食物營養(yǎng)素的變化

不同的烹飪方法,食物加熱的溫度相差比較大。以油作為傳熱介質的烹飪方法,溫度最高。一般烹飪溫度可達200℃左右,最高可達300℃以上。

炒、爆、熘也是以油為傳熱介質,由于油脂的使用量比較少,油溫會明顯低于油炸的烹調方法;以水或汽作為傳熱介質的烹飪方法,溫度對烹飪產品的營養(yǎng)價值會有比較大的影響。溫度越高,對原料中營養(yǎng)素結構的變化影響越大,但輔助的烹飪方法,會改善高溫烹飪對營養(yǎng)素結構的改變。

例如烹飪原料初步處理后不經掛糊就投入油鍋,在炸制過程中原料的水分由于吸收大量的汽化熱而迅速汽化,蛋白質因高溫炸焦而嚴重變性,脂肪發(fā)生一系列反應,使營養(yǎng)價值降低,對于蔬菜來說,油炸要比沸煮損失的維生素多;炸熟的肉會損失更多的 B族維生素。

如將原料初步處理后經掛糊或上漿,再下油鍋,糊、漿在熱油中很快形成一層脆性的保護層,原料不與熱油直接接觸,蛋白質、維生素損失減少,同時防止了原料內部水的汽化,使食物所含的汁液、鮮味不容易外溢,形成外層酥脆,內部軟嫩的質感,如軟炸雞塊、香酥鴨子。對營養(yǎng)素的損失比較小,但同時也增加了成品中脂肪的含量。

蛋白質的變化

蛋白質是原料中主要營養(yǎng)素之一。烹飪過程中,各種物理化學因素的改變,使蛋白質發(fā)生變性、分解,有利于人體內消化酶對蛋白質的分解,促進消化吸收;使有害的蛋白質失去活性。因此烹飪提高了食物蛋白質的安全性和營養(yǎng)價值。但若不注意合理的烹調方法的運用,也會使營養(yǎng)價值下降,甚至產生對健康有害的物質。

脂肪的變化

烹飪原料的脂肪以油和脂形式出現(xiàn)。油是液態(tài)形式,不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脂則以固體的形式出現(xiàn),飽和脂肪酸的比例高。油脂是人體重要的產能營養(yǎng)素,也是膳食的主要組成成分。在烹飪工藝過程中,油脂是不可缺少的輔助原料。

油炸制品中淀粉糊化、焦糖化及蛋白質和還原糖發(fā)生美拉德反應產生類黑素;油脂本身的熱聚合反應、油脂中磷脂的分解反應所生成的產物使油脂顏色變暗;油脂在高溫下發(fā)生聚合反應,均能生成分子量更大的產物,使油脂的黏度增大,由稀變稠;而油脂熱分解的產物丙烯醛沸點低,僅為52℃,油溫稍高,就會產生煙狀物;油脂的氧化產物,如醛類、酮類等化合物沸點也都較低,故油脂反復作用次數越多,氧化分解的產物聚積越多,發(fā)煙點會越來越低。

因此,油脂氯化不僅使油脂的味感變劣,營養(yǎng)價值降低,而且也使烹飪產品的風味品質下降,甚至產生健康的風險。

維生素的變化

維生素在烹飪工藝中,隨著在原料中的存在部位和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化學結構改變。營養(yǎng)素在烹飪中損失最大的就是維生素,其中又以維生素C受損最為嚴重。

1. 脂溶性維生素在烹飪中的變化

脂溶性維生素能溶解于脂肪,因此菜肴原料用水沖洗過程和以水作傳熱介質烹制時,不會流失,但用脂肪作傳熱介質時,部分脂溶性維生素會溶于油脂中。所以在通常烹調中,無論是維生素A還是胡蘿卜素均較穩(wěn)定,幾乎沒有損失,當加水加熱時,一般損失最多也不超過30%。短時間烹調食物,維生素A損失率不超過10%。

維生素A易溶于脂肪中,油炸食物時,部分維生素A溶解于油而損失。然而,與脂肪一起烹調卻可大大提高維生素A和維生素A原的吸收利用率。涼拌菜中,加入食用油不但可以增加其風味,還能增加人體對涼拌菜中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維生素A、維生素E、維生素K易被氧化破壞,它們在食物的儲存和烹調加工過程中,氧化破壞的損失比較高。

2. 水溶性維生素在烹飪中的變化

B族維生素及維生素C屬于水溶性維生素。原料在初加工時,細胞結構破壞,水溶性維生素通過擴散或滲透從原料中浸析出來。原料切配的體積大小、清洗環(huán)境的水流速度、水量及水溫等都是影響原料中的水溶性維生素損失的因子,尤其是對葉菜影響最大。將切好的葉菜完全浸泡在水中,烹制后維生素C可損失80%左右。

水溶性維生素,在烹制過程中因加水、加鹽及其他調味品,改變了所處環(huán)境的滲透壓,隨原料中水分的溢出形成的湯液而溶于其中。水溶性維生素在湯汁中溢出程度與烹調方法有關,采用蒸、煮、燉、燒等烹制方法,湯汁溢出量可達 50%,水溶性維生素在湯汁中含量較大;采用炒、滑、熘等烹調方法,成菜時間短,尤其是原料經上漿或勾芡,減少了湯汁溢出,增加了水溶性維生素的保存。

無機鹽與微量元素

加工烹調方法不當,例如原料洗滌過程中水流速度過快,原料刀切形狀過細,大米加工精度過高、淘洗次數過多等,都可引起鉀、鈉、鎂、鈣、鐵、鋅、銅、錳等的無機鹽的損失。

動植物原料在受熱時發(fā)生收縮現(xiàn)象,無機鹽大部分以離子狀態(tài)溶于水中,隨著水分一起溢出。如燉雞湯,雞中部分可溶性無機鹽溶于湯中;在烹制排骨時,加放食醋,骨中的鈣與醋酸生成能溶于水又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的醋酸鈣;漲發(fā)海帶時,若用冷水浸泡,清洗三遍,就有90%的碘被浸出;用熱水洗一遍,則有95%的碘被浸出。

烹飪原料中的一些無機酸或有機酸鹽,如草酸、植酸、磷酸等,能與一些無機鹽如鋅、鈣、鐵、鎂等結合,形成難溶性的鹽或化合物,而影響無機鹽的吸收。酵母發(fā)酵時,植酸酶使植酸水解,提高了磷及其他無機鹽的利用率。對富含草酸、植酸、磷酸、有機酸的原料,可先焯水,再制作烹飪,可減少無機鹽與微量元素的損失。

總結一下,合理烹調要注意

多用蒸、煮、炒

蒸、煮是值得推薦的烹飪方法。適當蒸煮可以促進蛋白變性、纖維軟化,利于改善菜品口感。蒸是隔水加熱,更利于營養(yǎng)素的保留。

烹調溫度過高、時間太長,容易破壞營養(yǎng)成分,并可能產生有害物質,必要時可以采取一些保護措施,如掛糊和上漿。

少用煎、炸

煎、炸用油量較大,不建議經常使用。煎、炸前可能也會用到掛糊方法,但注意掛糊用的淀粉會吸收一定的油脂???、熏在家庭烹調中應用相對較少(小型的烤面包除外),電烤、炭烤溫度高達 240℃和 350℃,不適合長時間加熱,避免安全隱患。烹調好的飯菜趁熱進食,避免反復加熱,導致營養(yǎng)流失進一步增加。

烹調油用量控制

不同烹制方法用油量要特別控制。炒菜時通過量具加油,并養(yǎng)成習慣,即便是

炒素菜,油量控制不好也會成為高脂肪菜著;盡量利用動物食物本身的油脂,低、中火"壓榨"出動物脂肪,盡可能減少烹調用油;如油炸過,盡量瀝干掛在食物表面上的油。

用天然香料

鹽、糖和其他調味料的主要目的在于調味,對鹽用量控制實質上是控制鈉的攝入總量。廚房中食鹽、醬油、醋、味精、雞精、咸菜、豆醬、辣醬等都是鈉的主要來源,因此烹調時這些調料的使用均應統(tǒng)計在鹽(鈉)的用量下,同樣要學會計量。利用蔥姜蒜等天然香料幫助調味。

烹調賦予了食物美味,也讓食物更好地消化和利用。為了使烹制出的飯菜更健康,要注意根據食物原料采用適宜的烹調方法,確保飯菜熟透,最大化地保留營養(yǎng),降低食品安全風險;控制油、鹽用量,學會使用天然調味料,清淡飲食,享受食物自然美味!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知識

營養(yǎng)與烹飪靈感書籍推薦(1
學習烹飪健康美食,掌握食物營養(yǎng)搭配
烹飪大全:兒童營養(yǎng)餐菜譜
怎樣做菜最健康?揭秘8種烹飪方法的營養(yǎng)比較!
健康烹飪空間
烹飪與營養(yǎng)教育專業(yè):打造未來美食界的健康守護者
【科普營養(yǎng)】健康橄欖油,經得起中國式的烹飪嗎?
“健康食用雞蛋:營養(yǎng)與烹飪指南”
《2023綠色健康烹飪白皮書》正式發(fā)布,方太攜手中國科學院過程所號召健康烹飪
好玩的美食烹飪游戲

網址: 烹飪營養(yǎng)知多少 http://www.u1s5d6.cn/newsview47780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