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對不考慮女性的研究說“不”!科學研究需要明確性別差異的影響

對不考慮女性的研究說“不”!科學研究需要明確性別差異的影響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5日 10:56

撰文、編譯 | 春曉

責編 | 兮

目前大量的生物學研究并沒有考慮性別差異,這對生物學研究是不利的。許多研究不考慮女性的說辭是:“考慮到生育和激素周期影響實驗結果,將女性或雌性排除在實驗設計外。”但其實這種考慮是個明顯的悖論,既然女性存在生育和激素周期的影響,那么以受睪酮水平影響的男性或雄性作為研究對象,所得出的研究結果怎么能用于所有性別呢?即使這不是對女性的歧視,是否也是一種不合理的偏見?

在生物學研究的長河中對女性的研究空缺了太久,這幾年才逐漸注意到這一點。在多國政府和資助機構的推動下,女性作為研究對象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更系統地被納入研究參與者的行列。女性和男性在患病率、風險、表現、疾病生理學和對臨床干預的反應方面都存在差異【1】。例如,女性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青春期后抑郁等;男性新冠致死率更高;男性吸煙人群更多,但是吸煙更易導致女性肺癌等等。性染色體影響蛋白質表達、受體和信號傳導,因此,在男性和女性細胞中,細胞途徑通常受到不同的調節(jié)。如此多的性別差異,然而在大量研究結果中并沒有對性別差異進行分析【2】。

性別差異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理解非常重要,但又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2022年5月12日,耶魯大學醫(yī)學院Nina S. Stachenfeld和Carolyn M. Mazure在Cell雜志上發(fā)表題為Precision medicine requires understanding how both sex and gender influence health的評論文章,在這篇評論文章中,作者討論了性別差異對生物學的影響和價值,擴大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的認識,提出將性別差異納入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性。

2001年,美國醫(yī)學研究所(現已并入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和醫(yī)學院)曾召集委員會以確定對于女性除了研究生殖生物學之外是否還有其他價值,發(fā)表了重要的報告《Exploring the Bi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Human Health: Does Sex Matter?》,得到結論是除了生殖方面的性別差異之外,性別差異還對健康和疾病、甚至社會學都產生許多影響,應該對這些差異進行研究。

作者以心血管疾病為例探討了性別差異的重要性。男性和女性都有很高的缺血性心臟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但是病理學上卻存在很大差異。大多數心肌缺血的男性都會出現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癥狀包括胸痛、呼吸急促,以及下巴、脖子、手臂或肩膀疼痛。然而,女性則是常見于心肌梗死和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以及缺血和非阻塞性冠狀動脈疾病,癥狀除了和男性一致的之外,還包括惡心、消化不良、頭暈和異常疲勞。目前這些性別差異已經在診斷指南中得到了體現。

高血壓是心臟病發(fā)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其進展也存在性別差異,例如,由于血管緊張素和一氧化氮系統的調節(jié)不同,男性比女性更早發(fā)生高血壓;與男性相比,女性患高血壓的速度較慢,但女性終生中風的風險更大,中風風險源于女性血壓閾值較低【3】;交感神經對血壓的調節(jié)在健康育齡婦女中非常明顯,但是在年輕男性和絕經后女性中不存在,導致性別和年齡調控機制差異的關鍵分子是β-腎上腺素能受體【4】等。

對機制進行細胞水平的研究時,傳統觀點認為細胞水平的機制同時適用于男性和女性,因為細胞性別沒有界定。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男性和女性的性染色體對血管平滑肌和內皮細胞以及心肌細胞都存在不同的影響,因此,作者認為報告細胞的性別在實驗室和臨床心血管研究中都很重要。

另外,社會因素可能也會帶來生物學上的性別差異。社會因素包括種族、壓力和性別等。例如黑人男性比黑人女性發(fā)生高血壓和心臟病更嚴重,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早發(fā)生高血壓,絕經后黑人女性發(fā)生心血管疾病的比率比白人和中國女性要高。盡管交感神經傳導、腎上腺素受體、內皮素、內皮緊張素的差異性調控可以解釋部分生物學機制,然而“上游”社會學機制也不容忽視。由于黑人群體不斷遭受歧視,精神壓力誘發(fā)病理生理病變的發(fā)生率更高。與黑人男性相比,黑人女性心理應激誘發(fā)心肌梗死的幾率增加了2倍【5】。女性比男性承受更大的壓力,使得不良健康事件的發(fā)生風險更大【6】。

將性別差異納入疾病機制的基礎科學研究有助于完善診斷方法并提供新的療法,但仍面臨三大障礙:1)文獻中沒有提及結果數據中的性別差異,使得薈萃分析受到了局限;2)分析性別差異就意味著要增加樣本量、增加實驗成本;3)社會因素和生物學因素的交互影響。這些障礙還有待進一步克服。

綜上所述,在大量研究中其實是存在未被挖掘的性別差異的,然而機遇與困難并存,對性別差異的研究存在許多障礙和困難,探索并克服這些障礙將會提高生物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相關性、精確性和再現性,發(fā)揮推動人類健康的實際效益。

原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4.012

參考文獻

1. Mauvais-Jarvis, F., et al. (2020). Sex and gender: modifiers of health, disease, and medicine. Lancet396, 565–582.

2. Woitowich, N.C., Beery, A., and Woodruff, T. (2020). A 10-year follow-up study of sex inclusion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eLife9.

3. Ji, H., et al. (2022). Sex differences in myocardial and vascular aging. Circ. Res.130, 566–577.

4. Hart, E.C., et al. (2011). Sex and ageing differences in resting arterial pressure regulation: the role of the beta-adrenergic receptors.J. Physiol.589, 5285–5297.

5. McKinnon, II, Shah, A.J., et al. (2021). Everyday discrimination and mental stress-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Psychosom Med.83, 432–439.

6. Lowe, S.R., et al. (2021). Are women less Psychologically Resilient than men? Background Stressors underly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reports of stress-related Psychological Sequelae. J. Clin. Psychiatry83.

相關知識

不同階段孕產婦健康教育需求的質性研究
大學生極不健康減肥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有氧操鍛煉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效應的研究
新研究:食品是否有機?營養(yǎng)確有差異
研究:服用流行減肥藥的肥胖青少年考慮自殺的可能性較小
減胎術對孕婦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
女大學生身體意象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色哺乳婦hd:最新研究揭示哺乳期女性的心理健康與母嬰關系的重要性及影響因素
體重污名對肥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研究.pdf
醫(yī)療保險對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綜述

網址: 對不考慮女性的研究說“不”!科學研究需要明確性別差異的影響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4181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