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和枸杞都是有上千年歷史的中藥了,西洋參也近300年的歷史了,這3種中藥都屬于滋補強壯藥,都可以配伍用于糖尿病。
但你可能要問了,幾千年前那時候可沒有糖尿病一說,古人怎么會知道這些藥可以用于糖尿???
其實這個問題,黃藥師在每次介紹可以用于糖尿病的中藥都說過,在古代,中醫(yī)的確是沒有糖尿病這個病的,但是,中醫(yī)有一個病和糖尿病的癥狀非常像,就是——消渴癥。
消渴癥的名字就反映了這個病的表現(xiàn)——消耗得多,又容易渴。
消有三消:
上消——病在肺,表現(xiàn)為非??剩瑦酆人?,喝完過一會又渴了;
中消——病在脾胃,食欲亢盛,吃了一頓飯,很快又餓了,但不長肉,還卻越來越瘦;
下消——病在腎,兜不住尿,吃了就拉,有時還尿黃、尿渾濁。
這與糖尿病“三多一少”的癥狀一致: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體重減少。
按照中醫(yī)的辨證,糖尿病患者大多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biāo)。因為身體處于一種偏“虛熱”的狀態(tài),容易消耗量大,對能量和營養(yǎng)的需求量也大,容易餓和渴。
糖尿病的西醫(yī)治療,以胰島素(1型)、降血糖藥物(2型)及飲食療法為主。特點是降血糖快,但需終生用藥,且病人血糖雖降,但多飲、多尿等伴隨癥狀容易長期得不到改善。
中醫(yī)是針對“消渴癥”進行治療,用中藥后,既可降血糖,又能有效緩解伴隨癥狀。對1型糖尿病,可減少胰島素用量;對2型糖尿病,有相當(dāng)一部分患者可以獲得臨床治愈,進而停止服藥(約占5%~10%)。
注意,這里的中藥,都不能替代西藥降糖藥,如果醫(yī)生開了降糖藥,還是要按醫(yī)囑吃藥。
黃芪
黃芪
黃芪補氣升陽,能夠大補脾氣和肺氣,可以用于消渴病里的氣津兩傷證。可以單用熬膏服用,如果口渴頻繁喝水,尿頻,可以用玉液湯,黃芪配伍山藥、知母、五味子等藥,益氣生津、潤燥止渴。
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里面,針對容易餓這個癥狀,可以用山藥配黃芪。糖尿病病人之所以特別容易餓,是因為脾陰虛,脾陰虛就會有胃熱,而邪熱是不能消化五谷的,所以吃的東西還沒來的及很好的吸收消化,就被排泄掉了,所以會餓。
山藥
此時山藥養(yǎng)脾陰就是再好不過的了,再加上黃芪補益脾氣,脾就振奮了,容易餓的癥狀就緩解了。
枸杞
枸杞
枸杞滋肝腎,益精血,生津,也常用于腎陰不足的消渴證。腎陰不足,陰液不能上承于口,引起口干舌燥,頻繁喝水,枸杞是通過補肝腎之陰,來達到生津止渴的作用。
如《圣惠方》熟干地黃散,以枸杞子、熟干地黃、雞內(nèi)金、黃芪、麥冬、茯苓、人參等,用于消渴偏于“下消”,癥見小便滑數(shù),口干心煩,皮膚干燥,腿部肌肉消瘦且無力者。
西洋參
西洋參
西洋參的作用是補氣養(yǎng)陰,清熱生津。前面我們說了,糖尿病患者多數(shù)是有一些虛熱的,虛熱就容易耗傷陰液,引起身體體液消耗過快,口渴,尿頻的癥狀就出現(xiàn)了。而西洋參是氣陰雙補,同時還有一些清熱作用,特別適合氣陰兩虛引起的內(nèi)熱消渴,也可以配伍天花粉、山藥、黃芪等益氣生津藥。
總結(jié)
因此,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黃芪、枸杞、西洋參泡的水,但前提有兩個:
1、患者具有前面說的口渴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的癥狀(有的糖尿病患者并沒有這些癥狀),并且這個水不能直接降血糖。
2、患者沒有黃芪、枸杞、西洋參三種藥的禁忌癥,比如具有實證、熱證不宜用黃芪,脾虛有濕及腹瀉不宜用枸杞,脾胃有虛寒、寒濕不宜用西洋參,感冒時三種藥都不適宜。
有條件的,還是建議到正規(guī)醫(yī)院找醫(yī)生辨證論治,個性化用藥,綜合調(diào)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