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警惕糖尿病“無糖”食品的“地雷”

警惕糖尿病“無糖”食品的“地雷”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7日 03:41

飲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療“五駕馬車”中最基本的措施,是藥物治療的基石。如果飲食方面出了“紕漏”,藥物治療的效果會大打折扣。大家都想著既要吃的過癮,又想血糖不受影響,這豈不是兩全其美!

因此,市面上出現(xiàn)了各種專為糖尿病患者準備的所謂“無糖食品”和“無糖飲料”。這些“無糖食品”真的適合糖尿病患者嗎?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誤區(qū),很多糖尿病患者倒在了這個認知的“雷區(qū)”里。

所謂“無糖食品”,根據(jù)國家標準規(guī)定是指固體或液體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一般則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等的甜味食品,作為對應于糖的替代物被加入食品中的甜味劑包括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品種。

餅干,是無數(shù)人迷戀的一類休閑食品。有人說:我可以不喝甜飲料,不吃蛋糕,但餅干實在戒不掉啊!無糖餅干沒加糖還會不好么?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號稱“無糖食品”食品中比如“無糖餅干”,其基本的原料仍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實際上,淀粉在體內(nèi)起的生理作用就是葡萄糖。人吃進去的是不甜的淀粉,在腸道里吸收就是葡萄糖,最后身體用來作為“能源”物質(zhì)的也是葡萄糖。這才是升高血糖的主要原因。至于餅干里面加的輔料是白砂糖還是木糖醇其實關系不大,因為就算餅干里加的白砂糖也是很少量的,對血糖影響很有限。

所以很多患者買了很貴的“無糖餅干”,吃了以后發(fā)現(xiàn)與吃普通餅干相比血糖差別并不明顯。

除了餅干或蛋糕,人們還很喜歡喝可樂。從可樂的營養(yǎng)成分表就不難看出,一罐330毫升的可口可樂中含有糖35克,但其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議我們每天攝入的糖量不超過50克,最好要控制在25克以下,對于正在減肥或者想要減肥的人群,可樂可以說是一種殺手,根本不建議飲用。有的糖尿病患者說,普通可樂含糖量高,無糖可樂應該很適合!你看,標簽上還有“0卡路里”。看來多喝幾瓶也沒問題!網(wǎng)絡上還說“無糖可樂”對身體就不會有影響,甚至還可以減肥。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喝可樂還能減肥。對于這件事而言,并沒有那樣簡單。無糖可樂的甜味完全來自于甜味劑,比如說你聽說過的阿斯巴甜、三聚蔗糖、安賽蜜等物質(zhì)。對于甜味劑而言,少量添加就可以產(chǎn)生高強度的甜度,例如阿斯巴甜的甜度是蔗糖的200倍,那效果可想而知。對于甜味劑而言,的確不會產(chǎn)生能量,但是這也并不代表著喝了無熱量的無糖飲料后就會減肥??茖W研究早就發(fā)現(xiàn),喝了添加了大量的甜味劑的飲料后會增加肥胖和超重的患病幾率。

人和動物的大腦有著一套強悍的工作機制,如果干某一件事的時候你感覺到了開心和愉悅,那大腦就會給你發(fā)信號使你總做這件事。糖和甜味劑本身就能夠刺激甜味的產(chǎn)生,糖可以刺激大腦產(chǎn)生飽食信號,告知身體已經(jīng)吃飽,可以停止了;但是甜味劑并不會,換句話說,食用甜味劑根本不會有一個胃口的上限,使你總是覺得“吃不夠、吃不飽”。因此更加刺激人的食欲,需要吃更多的東西才能剎住“好胃口”的車。

腸道的菌群與肥胖、糖尿病有密切的關系,也是近年來研究的熱點。腸道菌群的紊亂和不健康對人的食欲也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F(xiàn)在發(fā)現(xiàn),甜味劑對腸道的菌群也有不好的影響。2017年,以色列的一個科研團隊就用小鼠做了一個實驗,給它們喂食甜味劑安賽蜜,一段時間后,小鼠的腸道菌群就會發(fā)生變化,并且導致其食量的增加和肥胖。除了無糖的可樂等碳酸飲料不宜飲用,就連一些所謂的果汁飲品也有同樣的問題,也不建議飲用。

對于減肥和降糖,科學為之才是王道,要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理念,請勿投機取巧。那些零食和可樂,無論是有糖的還是所謂無糖的,偶爾吃點喝點沒什么問題,但是請您“淺嘗輒止”。對于飲食管理,要有正確全面的科學認知,不要再被網(wǎng)絡上或廣告上一些似是而非、貌似有理的說法忽悠進了“雷區(qū)”。

摘自上海藥訊微信公眾號

相關知識

老年糖尿病人警惕“無糖”誤區(qū)
孕媽媽,警惕妊娠糖尿病
健康科普|如何防治糖尿???警惕糖尿病并發(fā)癥!
【夠科普】警惕糖尿病飲食陷阱:無糖食品不能盲目食用
科普|警惕糖尿病并發(fā)癥:守護健康的防線
一夜暴瘦?糖尿病患者警惕:這可能是病情惡化的前兆
糖尿病人吃什么好/糖尿病人食譜
無糖食品真的能減肥嗎?這些方面需要警惕!
健康周刊丨警惕“無糖”的甜蜜陷阱 代糖食品未必對減肥有效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指南:揭秘無糖食品的真相與健康選擇

網(wǎng)址: 警惕糖尿病“無糖”食品的“地雷”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8551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