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癥意味著曾經強健的骨骼變得非常脆弱,骨質疏松癥越嚴重,就越容易發(fā)生骨折。
骨質疏松癥被稱為“無聲殺手”,是因為人們無法感覺到骨質的慢慢流失。
從病因來看,
骨質疏松癥是怎樣進行分類的?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fā)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根據(jù)病因主要分為三型:
①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隨著年齡的增加,逐漸發(fā)生生理性退行性改變而造成,即骨骼的“衰老”。
②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引起繼發(fā)性骨質疏松癥的病因很多,臨床上以內分泌代謝疾病、結締組織疾病、腎臟疾病、消化道疾病和藥物所致者多見。
③特發(fā)性骨質疏松癥:多見于8~14歲的青少年和成人,多伴有遺傳型家族史,女性多于男性。婦女妊娠及哺乳期所發(fā)生的骨質疏松也可列入特發(fā)性骨質疏松。
引發(fā)骨質疏松癥的關鍵原因是什么?
對于是否發(fā)生骨質疏松癥,有兩個起關鍵作用因素,一是峰值骨量的高低;二是骨量丟失的速率,即骨量丟失的快慢。峰值骨量高則意味著“骨銀行”儲備量較大;骨量丟失速率較慢則意味著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的骨量丟失相對會少。所以,影響峰值骨量形成或骨量丟失速率等因素均為骨質疏松癥的危險因素。
具體引發(fā)骨質疏松癥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有:遺傳因素、衰老、生活方式、營養(yǎng)失調和某些疾病或服藥某些藥劑。這些危險因素或影響峰值骨量形成,或影響骨丟失速率,或兩者共同影響。
5個表現(xiàn)提示骨質疏松了
腰酸背痛
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最常見的癥狀,以腰背痛多見。疼痛沿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或坐位時疼痛減輕,直立時后伸或久立、久坐時疼痛加劇,彎腰、咳嗽、大便用力時加重。
身高變矮
每人有24節(jié)椎體,正常人每一椎體高度約2厘米左右,老年人骨質疏松時椎體壓縮,每椎體縮短2毫米左右,身長平均縮短3~6厘米。
駝背
椎體前部多為松質骨組成,是身體的支柱,負重量大。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負荷量更大,容易壓縮變形,使脊椎前傾,背曲加劇,形成駝背。
輕微外傷易骨折
咳嗽、打噴嚏、彎腰負重等。骨量丟失大于20%可導致骨折。脊椎壓縮性骨折約有20%~50%的病人無明顯癥狀。
呼吸受限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脊椎后彎,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顯著減少 。
此外,骨質疏松的臨床表現(xiàn)還有胸腔變小、關節(jié)老化等。
哪些不良生活習慣會導致骨質疏松癥?(鈣補了也可能白費)
重口味—鹽多必失
很多人都知道,鹽吃多了會增加高血壓的風險,卻少有人知道鹽多了還會導致鈣質流失。
食鹽的化學成分就是氯化鈉,鈉在體內存在「多吃多排」的機制。鈉的代謝無形當中也增加了鈣的流失。
據(jù)觀察,每排出 300 毫克鈉,會同時排出 20~30 mg 鈣。
2012 年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家庭人均食鹽攝入量為 10.5 克/天,遠高于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的 6 克限量,為了補鈣必須控鹽。
過量咖啡
咖啡因很利尿,會增加鈣的排出。同時,飲用過多含咖啡因的飲料也是導致骨質疏松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吸煙
有研究顯示,吸煙者骨密度要低于不吸煙者。
同時吸煙者骨丟失增加,腸鈣吸收減少,無論男性或女性,吸煙都會增加骨折風險。所以吸煙不僅傷肺,還對骨骼健康不利。
喝酒
過量飲酒不僅會影響鈣、維生素 D 的吸收,還會抑制骨形成,直接影響補鈣效果。
喝含磷酸的碳酸飲料
磷酸可以與鈣形成不溶性的磷酸鈣,從而影響鈣吸收。含磷酸的碳酸飲料要少喝。
缺乏負重運動
缺乏負重運動,不利于骨沉積,還會增加骨丟失。所以為了補鈣效果好,要適量規(guī)律運動,比如:跑步、跳舞、舉重、網(wǎng)球、排球等。
幾乎不曬太陽
維生素 D 可以促進鈣吸收??墒谴蠖鄶?shù)食物都不含維生素 D,僅靠食物是很難的。
曬太陽能促進維生素 D 合成,可是很多人都不喜歡。太陽曬太少,很容易缺乏維生素 D,從而影響鈣吸收。
如何通過飲食預防骨質疏松?
首先應保證膳食平衡,平衡的膳食是維持機體健康的基礎,并有利于鈣質的吸收、利用。
在平衡膳食的基礎上,保證充足的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使其達到推薦的膳食參考攝入水平,并使膳食中的鈣、磷的比例維持在適宜的水平,理論上食物中的鈣、磷比例保持在2∶1~1∶1時,食物中的鈣吸收最充分。奶類及其制品是鈣的良好來源,建議至少保證250ml以上的牛奶。維生素D除了膳食來源外,機體還可自身合成。
此外,蔬菜水果中富含鉀、鎂、銅、鋅、維生素C和維生素K等有利于骨骼健康的營養(yǎng)素,對骨質疏松也具有預防作用。對于絕經期婦女,每日還可吃些豆制品,大豆類食物不但含鈣豐富,而且含有大豆異黃酮等有利于鈣質吸收利用的活性物質,且不含膽固醇,可在控制脂肪攝入的同時獲得充足的鈣質。平時避免高脂飲食,因為食物中的脂肪可與鈣結合而影響鈣吸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