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超重的人就一定都是胖子嗎?腰圍指數(shù)或成為新的衡量標準

超重的人就一定都是胖子嗎?腰圍指數(shù)或成為新的衡量標準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5日 16:03

“肥胖”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復雜,涉及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社會經(jīng)濟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其導致不良健康后果的途徑和機制也存在明顯的異質(zhì)性1。2013 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院/肥胖協(xié)會(AHA/ACC/TOS)發(fā)布了《成人超重和肥胖管理指南》,使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標準將“超重”定義為體重指數(shù)(BMI)≥25同時< 30 kg/m2的體重,將“肥胖”定義為BMI≥30 kg/m2 2。許多亞洲國家的肥胖標準卻不盡相同,在中國,超重的分界點為BMI≥24 kg/m2,肥胖的分界點為BMI≥28 kg/m2 3。

另外,全球疾病負擔協(xié)會(GBD)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也“令人驚心”。據(jù)估計,全球約有6.037億成年人患有肥胖癥,同時,在1980-2015 年期間,全球共73 個國家的肥胖患病率翻了一番,剩下的多數(shù)國家的肥胖患病率也在持續(xù)上升4。此外,GBD的調(diào)查人員發(fā)現(xiàn),BMI升高所產(chǎn)生疾病負擔也有所增加,2015 年BMI升高導致400萬人死亡,其中超過三分之二是由心血管疾病引起的,甚至在調(diào)整了吸煙和健康不良因素后結(jié)果依舊如此驚人5。此外,在肥胖人群中,與BMI相關(guān)的死亡(約41%)以及與BMI相關(guān)的殘疾調(diào)整生命年(約34%)都有很大比例是心血管疾病引起的5。

圖1: 根據(jù)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指數(shù)(SDI),全球范圍內(nèi)的肥胖癥患病率5

2021年4月,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就肥胖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發(fā)表了最新科學聲明,著重闡述了肥胖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影響,特別關(guān)注了是心源性猝死和心房顫動的病理生理、診斷、治療和臨床結(jié)局。

圖2: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6

“腰圍指數(shù)”將是未來肥胖診斷新標準

該聲明指出,整體肥胖雖然與“肚腩贅肉”之間有很強的相關(guān)性,但是,有些人可能被歸類為整體肥胖,卻不存在腹部肥胖。該聲明主要作者認為:“我們現(xiàn)在可以真正把腰圍看作是我們臨床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我們想讓醫(yī)療機構(gòu)明白,這是應該測量的,而且應該長期跟蹤。根據(jù)過去15年的數(shù)據(jù),無論BMI如何,腰圍和腹部肥胖都與較高的心血管風險有關(guān)?!?/strong>

通俗來講,如果你腰粗肚子大,即使體重不超標,那么也是肥胖;如果你腰細肚子小,那么即使體重超標,那么健康風險也不大,許多“肌肉男”就是這個情況。因此,該聲明認為,對于肥胖的評估指標,雖然腰圍是評估腹部肥胖的主要指標,但是考慮到體格大小,腰圍/身高作為肥胖的指標,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指標。

在中國也是如此,2019年發(fā)布在JAHA雜志上的PURE‐China研究比較4萬余我國受試者的體型指標和5個常用肥胖相關(guān)的人體測量指標(包括BMI、腰圍、臀圍、腰臀比和腰圍身高比)對CVD及其危險因素的預測價值7。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所有模型中,各項測量指標與心臟代謝危險因素以及CVD呈正相關(guān)(P<0.001)。這些指標中,腰圍身高比預測血脂異常(曲線下面積AUC 0.646,敏感性65%,特異性44%)、高血糖(AUC 0.595,敏感性60%,特異性45%)、CVD的效果(AUC 0.619,敏感性59%,特異性41%)明顯較佳;腰圍對于血壓異常的預測效果最好(AUC 0.671,敏感性 66%,特異性40%)8。

基于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證據(jù),該聲明建議,將腰圍(WC)作為衡量肚腩贅肉的指標,在另一層面提供了衡量身體成分的指標。同時,在臨床評估中建議將WC 測量與 BMI一起用于評估患者的肥胖水平。

肥胖人群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及冠心病的風險極高

肥胖人群常見的冠狀動脈疾病包括動脈粥樣硬化與冠心病。

生理學上,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始于兒童時期,巨噬細胞、泡沫細胞攝入膽固醇酯并沉積在血管壁上,從而導致動脈內(nèi)膜增厚。而肥胖通過幾種不同的病生機制,加速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其中包括胰島素抵抗和炎癥。肥胖癥患者常出現(xiàn)內(nèi)皮功能障礙,主要是由炎癥和氧化應激環(huán)境中NO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引起的,這也是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基礎(chǔ)。簡而言之,肥胖是的機體的生理環(huán)境趨向于“污染”,從而誘使冠脈功能障礙,從而出現(xiàn)動脈粥樣硬化。

一些前瞻性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肥胖與發(fā)生冠狀動脈疾病的高風險相關(guān)。有研究對超過18000例冠心病事件進行meta分析發(fā)現(xiàn),超重和肥胖范圍的 BMI 與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guān)9。具有重要臨床意義的是,在不同 BMI 水平上,WC 和 腰臀比(WHR)都與較高的冠心病和心血管死亡風險相關(guān),包括 BMI 評估正常的人群10。有學者認為,代謝癥候群患者的脂肪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氧化應激和高凝固性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都與冠心病的發(fā)生風險增加有關(guān),這不僅僅是常規(guī)測量的心血管危險因素所能解釋的。

肥胖將導致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減重”是關(guān)鍵治療措施

過度肥胖可直接通過對心肌和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以及間接通過肥胖相關(guān)合并癥促進心臟功能的改變。過度脂肪組織積累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其中包括血容量增加和心輸出量增加、系統(tǒng)血管阻力降低等。過度肥胖還導致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和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化而導致血壓升高。有研究探索了射血分數(shù)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的心室結(jié)構(gòu),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組相比,合并肥胖和無肥胖的 HFpEF 患者的心臟表型不盡相同,肥胖合并HFpEF 患者出現(xiàn)同心室重構(gòu)、右心室擴張和右心室功能不全比例更大。另外,肥胖合并 HFpEF 組的運動能力明顯低于未肥胖組以及健康對照組。這是首次證明 HFpEF 在肥胖情況下具有明顯的病理生理學改變的研究之一11。

圖3: . 肥胖合并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學

也有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支持過量脂肪增加心律失常風險,特別是心源性猝死和房顫。研究表明,BMI每增加5個單位,心源性猝死就會增加16%,肥胖已被確定為心源性猝死最常見的非缺血性病因。這種潛在關(guān)聯(lián)機制可能包括肥胖對左心室肥厚、QT間期延長、室性早搏和自主神經(jīng)失調(diào)等多方面的影響??紤]到心源性猝死占所有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一半,控制肥胖對公共健康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數(shù)據(jù)估計,肥胖癥引起的病例可能占了所有房顫的1/5,BMI每增加5個單位,發(fā)生房顫的風險增加約29%。臨床試驗證明,大幅減輕體重可能有助于抑制房顫,5年長期隨訪證明減肥獲益可持續(xù),減重≥10%的人擺脫AF的可能性增加近6倍。聲明強調(diào),除了控制心率、心律以及適當?shù)目鼓委?,“減重”是房顫管理的重要第四支柱。

圖4: 肥胖合并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學

肥胖被認為是一種異質(zhì)性疾病,該聲明強調(diào),相同BMI的個體可能具有不同的代謝和心血管疾病風險特征。因此,肥胖相關(guān)的心血管并發(fā)癥的易感性并不僅僅是由總體脂肪量介導的,而主要取決于區(qū)域性體脂分布的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將對心臟結(jié)構(gòu)和功能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該聲明指出,控制體重的藥物治療在控制心血管風險方面存在一定的有效性,但支藥物療法的證據(jù)好壞參半。Look AHEAD試驗(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行動)在經(jīng)過近十年的強化減肥干預后,未能顯示出重大不良心臟事件或CV死亡率的顯著降低。需要注意的是,許多學者認為,目前臨床上在針對糖尿病和心力衰竭的新療法(如SGLT2抑制劑和GLP-1激動劑)或可用于治療肥胖癥。

最后,該聲明表示,隨著肥胖患病率的增加,有必要全面評估肥胖相關(guān)心臟功能障礙的機制。此外,重度肥胖青年患者比例急劇增加,目前急需采取更多的上游干預措施,對肥胖進行初級預防。

參考資料:

1.    Sommer, I., et al.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i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and their risk factors: an 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 BMC Public Health 15, 914 (2015).

2.    Jensen, M.D., et al. 2013 AHA/ACC/TOS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s: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Obesity Society. Circulation 129, S102-138 (2014).

3.    Zhou, B.F. Predictive value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for risk factors of certain related diseases in Chinese adults--study on optimal cut-off points of body mass index and waist circumference in Chinese adults. Biomed Environ Sci 15, 83-96 (2002).

4.    Afshin, A., et al. Health Effect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195 Countries over 25 Years. N Engl J Med 377, 13-27 (2017).

5.    Global, B.M.I.M.C., et al. Body-mass index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dividual-participant-data meta-analysis of 239 prospective studies in four continents. Lancet 388, 776-786 (2016).

6.    Powell-Wiley, T.M., et a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Cir0000000000000973 (2021).

7.    Liu, J., et al. Predictive Values of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for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mong 44 048 Chinese. J Am Heart Assoc 8, e010870 (2019).

8.    梁緒. 進展丨PURE:預測國人血脂異常及心血管病的指標,腰圍身高比最佳. 心在線 (2019).

9.    Bogers, R.P., et al. Association of overweight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rtly independent of blood pressure and cholesterol levels: a meta-analysis of 21 cohort studies including more than 300 000 persons. Arch Intern Med 167, 1720-1728 (2007).

10.   Canoy, D., et al.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cidence in women by waist circumference within categories of body mass index. Eur J Prev Cardiol 20, 759-762 (2013).

11.   Obokata, M., Reddy, Y.N.V., Pislaru, S.V., Melenovsky, V. & Borlaug, B.A.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xistence of a Distinct Obese Phenotype of 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 Circulation 136, 6-19 (2017).

相關(guān)知識

體重指數(shù)標準范圍
成人BMI指數(shù)標準范圍
體重指數(shù)怎么算標準
衡量健康體重指標:腰臀比可能比BMI更精準
BMI指數(shù)即體質(zhì)指數(shù),是用體重公斤數(shù)除以身高米數(shù)平方得出的數(shù)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一個標準。成人的BMI數(shù)值與胖瘦關(guān)系如下:過輕(低于18.5),正常(18.5-24.99),過重(25-28),肥胖(28-32),非常肥胖(高于32)。小明身高為1.75米,體重為68千克,請問小明屬于。()
bmi指數(shù)標準范圍
BMI是什么意思?BMI衡量身體健康的標準
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超過多少是超重
苗條不等于健康,你的BMI指數(shù)是標準的嗎?
超半數(shù)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如何打破“越減越肥”怪圈?

網(wǎng)址: 超重的人就一定都是胖子嗎?腰圍指數(shù)或成為新的衡量標準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571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