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6篇(全文)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6篇(全文)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6日 02:30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第1篇

根據(jù)不同體質的運動員, 有針對性地合理搭配飲食, 基本要求如下。1) 保證足夠的熱能供給量, 這是其基本需要。2) 合理的三種營養(yǎng)攝入比例, 飲食中蛋白質、脂肪、糖的攝人比例, 對機體代謝狀況和工作能力有一定影響。對于田徑運動員來說, 我國營養(yǎng)學家認為1:7為宜。3) 合理的飲食制度, 運動訓練與飲食時間要相協(xié)調。4) 飲食質量和食物搭配, 從營養(yǎng)學角度選擇符合運動員需要的食物, 充分發(fā)揮食物的營養(yǎng)作用。食物的合理搭配能充分利用食物之間的互補作用, 提高飲食質量。食物可分成“酸性”“堿性”和“中性”三種, 如肉、米面是酸性食物。青菜, 豆腐等是堿性食物。水果, 大豆, 雞蛋等是中性食物。保持飲食的酸堿平衡對田徑和選手來說尤為重要。由于運動員訓練后體內乳酸等酸性物質積累較多, 因此, 運動員更應該多吃堿性食物來緩沖, 避免身體酸化而導致運動能力下降??傊? 合理安排田徑選手的營養(yǎng)可以加速訓練后身體的恢復, 提高運動能力。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收集法

閱讀有關書籍10多本, 上網(wǎng)查閱大量資料。

2.2 綜合分析法

根據(jù)運動員營養(yǎng)情況進行整理分析。

3 討論與分析

3.1 什么是合理的運動營養(yǎng)

營養(yǎng)是人從外界攝人食物, 在體內進行物質代謝的過程。營養(yǎng)素是人體進行正常代謝所必需的物質。營養(yǎng)素可分糖、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水六類。所謂合理的營養(yǎng), 首先要符合飲食的一般要求, 以及時地恢復身體活動過程中所消耗的能量。運動員的營養(yǎng)在服從于平衡、合理飲食的一般原則下, 還應有一些特點[1]。第一, 運動員的營養(yǎng)不僅要補償消耗掉的能量物質, 且應有助于提高運動和在大量消耗體力之后, 有助于加速恢復這種能力。第二, 根據(jù)不同項目體力消耗, 合理搭配營養(yǎng)。第三, 利用營養(yǎng)因素來調節(jié)運動員的體重, 保持與最理想的工作能力相聯(lián)系的必要體重。第四, 運動員飲食要少而精, 美味可口, 易消化吸收。

3.2 六大營養(yǎng)素的生理功能

1) 糖類。糖類主要是由碳、氫、氧幾種元素組成的, 是人體內最主要的供能物質。糖類物質可分為單糖、雙糖、多糖。糖類的來源豐富, 是較經(jīng)濟的供能物質。作為中長跑運動員在訓練期間要食用豐富的糖類飲食, 提高肌糖原的貯量, 對提高速度耐力有重要意義, 吃糖的種類對糖原的恢復也有一定的影響。對中長跑選手來說, 吃糖要注意多吃淀粉之類的多糖食物和含大量果糖成分的單糖食品, 因人體只能吸收單糖, 最理想的搭配是65%來自淀粉, 35%來自果糖 (最好是蜂蜜) 。其次糖類還是體內一些重要物質的組成成份, 具有合成蛋白質和脂肪的碳架及解毒作用。

2) 蛋白質。蛋白質不僅是人體的主要成份, 且人體的生命現(xiàn)象和生理活動往往都是通過它來實現(xiàn)的。蛋白質的生理功能有:肌內收縮、催化作用, 組織生長, 免疫, 運載, 遺傳及供給能量等。一般來說, 速度、跳躍、投擲等項目的選手訓練時, 蛋白質的需要量較大, 每千克體重有2克左右, 保持成績階段或競賽時期選手, 每千克體重有1.3~1.5克左右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攝入要適當, 過多過少都會給身體帶來傷害。攝入過多, 會加重肝、腎器官的負擔, 酸性代謝物質增多, 而導致工作效率下降。攝入不足, 影響肌肉的生長, 出現(xiàn)血漿蛋白下降及運動性貧血等癥狀。有研究表明, 長距離選手飲食中蛋白質量需要比投擲類多, 這點值得我們重視。

3) 脂類。脂類是脂肪和類脂的總稱。它是高熱能物質, 1克脂肪氧化后可產(chǎn)生9千卡的熱量, 是糖類和蛋白質的兩倍。脂類的生理功能有:貯存和供給能量, 保護機體和內臟器官的作用, 是構成組織細胞的主要成份, 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 具有調節(jié)生理功能的作用。對于田徑選手, 特別是女選手完全不吃脂類的食物這種極端的做法, 不僅要吃點動物性脂肪, 而且要吃植物性的脂肪食物。

4) 維生素類。維生素是維持人體生命和正常生理機能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yǎng)素。維生素分兩類50種, 一類是脂溶性維生素, 另一類是水溶性維生素, 各種維生素的功用不同, 但總的來說都是起調節(jié)人體物質代謝, 保證生理功能的作用。人體內維生素的需要量并不多, 但人體內不能合成, 貯存量也較少, 必須經(jīng)常由食物中所含維生素供給。有研究表明, 運動容易發(fā)生經(jīng)維生素缺乏癥。當缺乏時, 運動能力降低, 但補足后能明顯增強體力。因此田徑選手在大運動量訓練時, 有時光靠飲食是不能滿足需要的, 平時除了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和粗糖外, 還要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充一些維生素制劑。

5) 礦物質。礦物質又稱無機鹽, 是人體的童要組成成分, 需量雖少, 但卻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不可缺少的物質。人體內生命活動中必須的礦物質主要有鈣、磷、鉀、鈉、鐵、鎂、鋅等。它們對維持滲透壓、血液的酸堿度等等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運動員體內缺乏礦物質, 會提前出現(xiàn)疲勞, 而導致運動能力下降, 因此平時需配制一些礦物質合劑飲料。

6) 水。水是人體內體液的主要成分, 人體各部分都含有水, 是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物質。一個人若失去全身水份的10%, 其生理會發(fā)生嚴重的紊亂。若失水20%就可能死亡。運動員如果大量缺水會降低競爭能力, 還容易引起運動損傷, 有時會發(fā)生體克和死亡。所以訓練后要及時補充水份。

3.3 田徑項目運動員的營養(yǎng)特點

1) 速度型項目。這一類運動項目在運動中高度缺氧, 負有氧債, 運動時的能量來源主要依靠高能磷酸系統(tǒng)和無氧糖酵解供能, 短時間內在體內生成大量酸性代謝產(chǎn)物。其營養(yǎng)特點應當符合體內能源物質能迅速被動員, 使三磷酸腺苷 (ATP) 和磷酸肌酸 (CP) 的再合成加速, 并減少體內酸中毒的要求。因此膳食中應供給含量豐富而易于吸收的糖、維生素C、維生素B族、P、Mg、Fe等營養(yǎng)素。此外, 由于肌肉劇烈收縮和神經(jīng)活動高度緊張, 應供給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

2) 耐力型項目。這些運動項目的特點是單位時間內能量消耗不大, 但是, 總能量消耗很大, 體內的物質代謝以有氧氧化為主, 由于長時間運動, 體內糖原大量消耗, 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疲勞。因此, 運動員飲食中應供給充足的糖, 以增加體內的糖原儲備, 同時供給豐富的蛋白質和鐵營養(yǎng), 以保證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和呼吸酶維持在較高水平, 另外, 供給充足的維生素C、維生素B族, 以促進疲勞的消除和體力恢復[2]。

3) 力量型項目。由于體內蛋白質代謝速度加快, 運動員對蛋白質營養(yǎng)要求較高, 供給量每日每kg體重可達2.5g, 蛋白質發(fā)熱量應占總熱量的15%~20%, 其中優(yōu)質蛋白應占1/3以上。

3.4 營養(yǎng)補充與田徑運動能力的關系

1) 糖。糖是人體內提供能量的重要來源, 占人體全部能60%左右。如果運動員每日糖攝入量不足, 會降低肌肉和肝臟的糖原儲備量, 導致血糖含量降低, 影響運動能力。另外, 如果缺少了葡萄糖, 脂肪就無法轉化為能量, 就會影響到運動耐力的延續(xù)。Coyle和Montain詳細的研究了從事耐力運動中碳水化合物的補充, 并指出每小時進食30~60g碳水化合物可有效支持耐力性運動的能力。我國學者則對一些食物 (如巧克力) 對不同強度運動的作用進行了研究, 指出長時間運動 (如馬拉松) 前補充巧克力有利于運動員在運動中的能量供應和運動后的恢復[3]。王竹影在1, 6-二磷酸果糖 (FDP) 對運動能力影響的研究中指出, 短期連續(xù)服用FDP后進行運動, 小鼠的游泳耐力水平顯著提高。但是如何利用FDP來提高田徑運動員的耐力水平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4]。

實踐表明, 運動訓練后影響肌糖原合成的因素有服糖的時間、種類、量以及肌肉損傷的程度。在大強度訓練時, 運動員糖的需要量可達8~10g/kg體重, 或占攝入量的60%~70%。運動前3~4h攝入高糖可保存糖的供應和提高運動能力。補糖時應注意選擇補糖的種類、時間和濃度。在田徑耐力運動訓練后, 12h內補充單糖, 24h內補充淀粉, 以刺激糖原合成。補糖的濃度在6%~8%, 并且包括2~3種可轉運的糖。尤其在田徑無氧訓練期間, 應以補充低聚糖為主, 并且補糖的濃度應小于8%, 以避免補充高滲糖而加劇機體脫水。對于糖的研究, 現(xiàn)在僅限于5碳糖 (核糖) , 6碳糖 (如葡萄糖、FDP) 的補充與運動能力之間的關系, 但目前對于3碳糖、4碳糖、7碳糖 (景天糖) 的研究還未見有關報道, 所以在糖的研究和開發(fā)方面還具有廣泛的前景[5]。

2) 蛋白質。蛋白質有助于提高運動員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和反射活動, 提高酶活性和激素效應, 如果蛋白質攝取不足, 可能會使肌肉不發(fā)達, 引起肌肉量減少, 甚至會引起貧血。馬俊仁教練采用超過世界優(yōu)秀長跑男選手的年均訓練量2000km的4倍運動負荷來訓練女運動員, 而無一人出現(xiàn)尿血現(xiàn)象, 就是利用人參調整體內蛋白質的合成與分解, 使之保持正氮平衡。同時, 有研究顯示, 不同項目、不同負荷的運動對蛋白質的需要量不同, 合理有效的蛋白質組成和大負荷運動訓練能改變身體的營養(yǎng)成分, 但過量攝取具有潛在的危險性。每日蛋白質的補充量視運動項目而定, 一般耐力項目運動員, 蛋白質需要量為1.0~1.8g/kg體重, 力量項目運動員需要1.0~3.0g/kg體重[6]。

3) 脂肪。脂肪是人體長時間運動的主要能量來源。據(jù)報道:以70%V02max的運動強度運動1h, 75%的熱能來自脂肪, 脂肪代謝加強后, 可節(jié)約糖原的消耗, 從而提高耐久力。近年有資料提出運動員食用麥芽油可增強運動的耐久力, 原因是麥芽油含有亞油酸, 它可以變成肌糖原儲存起來。因此, 耐力性田徑項目能量消耗中, 脂肪的利用對節(jié)余肌糖原和減少蛋白質的消耗有一定的意義。長跑運動員的脂肪攝入應盡量采用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 (芝麻油、菜籽油) , 脂肪的P/S (不飽和脂肪酸/飽和2脂肪酸) 應大于1。

4) 維生素。

(1) 維生素E。維生素E具有提高肌肉力量, 促進蛋白質合成、防止肌肉萎縮、抗氧化還原反應和維持生殖功能的作用。據(jù)研究, 每天給運動員維生素E5mg, 運動時身體能力和耐力可提高51.5%。無氧耐力訓練期間, 維生素E的補充量每天應為100~400國際單位。前蘇聯(lián)研究人員將維生素的補充作為提高運動能力的“秘密武器”, 主要就是依靠其增強運動員的抗氧化能力。

(2) 維生素B。族研究表明, 運動員對維生素B族的需要量比一般人高5倍左右。其中維生素B1與田徑耐力運動能力有密切關系。在糖代謝中, 維生素B是丙酮酸氧化脫羧酶的輔酶。耐力型運動員訓練期須每天補充維生素B13~5mg, 比賽期每天為4~8mg。另外, 無氧耐力訓練期間補充維生素B15, 可提高組織的氧化代謝率, 且有解毒作用。一般在無氧耐力的訓練前一周開始每天服用150mg維生素B15, 并在整個無氧耐力訓練期間連續(xù)服用。此外, 維生素B2是構成與細胞呼吸密切相關的黃酶的主要成分, 在體內起著傳遞氫原子和促進氧化還原的作用。運動員每日的需要量為2mg, 大運動量訓練時應增加到4mg。

(3) 維生素C。維生素C可加速磷酸肌酸和糖原的合成以及乳酸的消除, 促進有氧代謝過程、減少氧債和抗疲勞。實踐證明, 補充維生素C可明顯降低田徑運動員在無氧耐力訓練中引起的氧化應激。一般運動員每日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為5000mg, 而耐力運動員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應比一般運動員更大一些。

(5) 無機鹽和水。無機鹽在人體內最主要的生物學功能是構成機體組織和調節(jié)生理功能。目前已知與運動能力關系密切的微量元素主要有5種:鐵、鋅、銅、硒、鉻。其中鐵參與血紅蛋白 (Hb) 、肌紅蛋白 (Mb) 和血紅素的組成, 鋅是200多種酶的構成成份, 可以促進DNA和蛋白質以及雄性激素的合成, 鋅的合理補充有助于肌纖維的增粗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合成。硒是谷光甘肽過氧化物酶 (GSH-PX) 的構成成分, 可以清除自由基, 保護紅細胞膜的完整性, 有利于有氧運動能力的提高。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 在訓練初期, 鐵、鋅、硒的代謝率增高。且大量出汗會造成一些微量元素缺乏, 進而使運動能力下降, 故為保持良好的體力狀態(tài)及田徑競技水平, 應注意微量元素營養(yǎng)的合理性[7]。一些微量元素如鋅、硒等可以激活抗氧化物酶 (SOD) 的活性。所以利用其對抗氧化酶的激活性來開發(fā)運動飲料具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水是組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運動時失水對運動能力的影響與運動員訓練水平和失水量的多少有關。失水必然伴隨失鹽, 失鹽將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機能降低、肌肉抽筋、四肢無力、運動能力下降等現(xiàn)象。另外, 失水對亞極量運動和極限工作能力影響較大, 而對力量型項目的運動能力影響較小。運動中水分的補充要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 在補充水分的同時要適當補鹽。運動中水的最大汲取量為800ml/h。在束縛水方面, 1g甘油可以結合3g水, 在有氧運動中甘油和結合的水在機體內可以代謝分解成甘油和自由水, 甘油可被機體氧化利用, 為有氧運動提供能量, 而結合的水也被解離出來補充機體所丟失的水分。所以利用甘油結合水來開發(fā)運動飲料對運動員有氧耐力水平的提高有一定促進作用。

3.5 其他

在進行田徑無氧耐力訓練時, 常服用一些抗缺氧的藥物 (如中藥紅景天) 對迅速適應缺氧環(huán)境, 具有重要意義。一些抗氧化劑 (如?;撬?、Vc、VE、輔酶Q10、谷胱甘肽FDP以及多糖類、黃酮類、多酚類物質) 都可以提高無氧耐力項目運動員的抗缺氧能力, 對增加機體的運動能力以及提高自由基的清除、疲勞恢復具有重要作用。另外, 馮煒權從運動生化的角度探討了某些氨基酸的代謝特點與運動營養(yǎng)之間的關系。一些氨基酸 (精氨酸、亮氨酸、色氨酸、部分支鏈氨基酸) 的補充對運動員肌肉力量的增加、耐力水平的提高以及機體抗氧化水平的增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8]。李良鳴從?;撬岬纳飳W作用對運動機能諸方面影響綜合得出結論, 提出牛磺酸的生物學作用:保護細胞膜、調節(jié)滲透壓、對抗脂質過氧化, 雙向調節(jié)Ca2+的跨膜轉運、參與糖代謝的調節(jié)。由于人體合成牛磺酸的能力有限, 劇烈的運動有可能使其消耗增加。因此, ?;撬嵊型蔀橐环N新的有效的運動營養(yǎng)補充品, 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4 結論

田徑運動項目以其自身的運動特點 (長時間、高強度、大負荷的運動與訓練) , 要求運動員的營養(yǎng)旨在補充運動員在運動中的能量消耗并達到超量恢復的目的, 以提高機體的運動能力, 所以田徑項目運動員的膳食應明顯區(qū)別于其他項目運動員。并且, 運動營養(yǎng)補充品對運動員具有特殊的意義, 其研究與探索將是運動營養(yǎng)與運動醫(yī)學領域的一個亮點。但在開發(fā)研制運動營養(yǎng)補品的同時, 也應充分認識到研究者既要有深厚的理論做基礎, 又要注意應用于實踐的科學性, 即服用的安全性。

摘要:運動訓練之外的強力手段應用于競技運動后, 一直被運動訓練界所關注, 其中營養(yǎng)補充手段對運動能力的提高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闡述了田徑運動項目的營養(yǎng)特點和營養(yǎng)補充與田徑運動能力的關系, 綜合論述了近年來田徑運動員的合理飲食營養(yǎng)的研究進展。

關鍵詞:田徑運動,營養(yǎng)補充,田徑運動力

參考文獻

[1] 熊正英.運動營養(yǎng)學[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7:115-117.

[2] 張勉.田徑耐力項目運動員的合理營養(yǎng)[J].體育學刊, 2002, 23 (2) :29-30, 37.

[3] 陳吉棣.補充巧克力對長時間中等運動休閑跑步后恢復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 2001, 20 (3) :266-269.

[4] 王竹影.二磷酸果糖對運動能力及抗疲勞能力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2, 28 (3) :94-96.

[5] 畢紅星.無氧耐力性田徑項目運動員營養(yǎng)與補充的綜述[J].安徽體育科技, 2002, 23 (4) :61-64.

[6] 羅智.蛋白質在運動中的作用[J].體育學刊, 2001, 8 (3) :65-67.

[7] 馮煒權.當前運動生化與營養(yǎng)的幾個問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1, 24 (1) :64-68.

[8] 楊則宜.肌酸的補充與運動能力 (綜述) [J].體育科學, 2000, 20 (1) :76-78.93.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第2篇

1 不同運動項目與運動營養(yǎng)的合理搭配

田徑運動是具有技術性強、強度大、比賽持續(xù)長等特點的運動項目。它要求運動員要具備很高的專項速度、耐力、力量等, 整體素質要求非常強。

不同專項運動的訓練手段的差別較大, 因而對營養(yǎng)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但不管是什么專項運動員, 如果在訓練、比賽期間的體內營養(yǎng)成份供應不足, 肯定會影響運動員的成績, 嚴重的話會產(chǎn)生運動性疲勞。

(1) 速度性項目, 其生理機能著重表現(xiàn)在神經(jīng)過程靈活性高、轉換速度快、肌纖維百分比高, 肉中凹含量高。它的代謝特點是能量代謝高, 運動中高度缺氧。人體的能量是由糖無氧酵解供應的, 短時間大強度運動形成的酸性代謝物在體內堆積, 因此, 膳食中應食用含有較多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和維生素C, 同時為了肌肉和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代謝需要, 還應該補充較多的蛋白質和磷, 增強體內堿的儲備。

(2) 耐力性項目, 運動員訓練特點是持續(xù)時間長, 運動中無間歇能量代謝以有氧化為主等特點。運動中熱能與各種營養(yǎng)的消耗量很大, 體內肌糖原消耗增加, 蛋白質分解加強, 氨基酸轉變成葡萄糖的速度加快, 脂肪成為主要供能物質, 因此, 耐力性運動員對各種營養(yǎng)的需要量均較高, 膳食中應多選擇一些含碳水化合物豐富的食物, 如飲食處理不當, 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和脫水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 力量性項目, 具有運動強度大, 爆發(fā)力強, 運動中有間歇, 以無氧酵解供能為主, 熱能消耗較大等特點。力量性項目的運動員體重相對較大, 肌肉群發(fā)達, 瞬間爆發(fā)能量很快, 對體力熱能消耗較高, 因此, 熱能供應要充足, 對蛋白質與維生素B1的需求較高。要補充足夠的鈉、鉀、鈣、鎂等電解質和碳水化物。

2 合理的運動營養(yǎng)膳食可以促進運動員的體能恢復

運動過程中, 會快速大量消耗體能, 究竟食物中哪些是增加活動量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素呢?

2.1 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肌肉的重要基本物質。它對調節(jié)生理功能, 維持新陳代謝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體運動系統(tǒng)中肌肉的成分以及肌肉在收縮、作功、完成動作過程中的代謝無不與蛋白質有關, 它對運動員的身體恢復有很大幫助, 特別是修復運動所致的微細損傷, 是需要足夠的蛋白質才能完成的。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是肉、蛋、奶、和豆類食品, 一般而言, 來自于動物的蛋白質有較高的品質, 含有充足的必需氨基酸。必需氨基酸約有8種, 無法由人體自行合成, 必須由食物中攝取, 假若體內有某一種必需氨基酸存量不足, 就無法合成充分的蛋白質供給身體各基能組織使用, 其他過剩的蛋白質也會被身體代謝而浪費掉, 所以確保足夠的必需氨基酸攝取是很重要的。植物性蛋白質通常會有1~2種必需氨基酸。一塊150克大小的煮熟的肉約含有30~35公克的蛋白質, 一大杯牛奶約有8~10公克, 半杯的各式豆類約含有6~8公克。所以一天吃100~150克的肉, 喝兩大杯牛奶, 一些豆子, 加上少量來自于蔬菜 (蔬菜食品) 水果 (水果食品) 和飯, 就可得到大約60~70公克的蛋白質, 足夠一個體重60公斤的長跑選手所需。若是你的需求量比較大, 可以多喝一杯牛奶, 或是酌量多吃些肉類, 就可獲得充分的蛋白質。運動后迅速的補充蛋白質有助于修復受傷的肌肉。在大運動量訓練期間, 除了在食物中攝取蛋白質外, 還可以定量增加一些蛋白質營養(yǎng)品, 最好在訓練后半小時以及睡前一小時讓運動員補充一定量的純乳清蛋白粉。[3]乳清蛋白是從牛奶中提取出來的, 蛋白含量高, 脂肪低, 適合運動員增長肌肉, 使得訓練的肌肉分解能夠及早恢復。

2.2 碳水化合物 (糖類)

碳水化合物也稱為糖類化合物。糖類化合物是一切生物體維持生命活動所需能量 (能量食品) 的主要來源。它不僅是營養(yǎng)物質, 而且有些還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例如:肝臟中的肝素有抗凝血作用;血型中的糖與免疫活性有關。此外, 核酸的組成成分中也含有糖類化合物——核糖和脫氧核糖。因此, 糖類化合物對醫(yī)學來說, 具有更重要的意義。作為最基本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 所有器官的運行, 都需要消耗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較長時間的運動, 身體內糖類的消耗量很大, 因而需要充分補充含糖類的飲食, 運動后即刻補糖有利于加速糖原恢復, 最佳時間在運動后30~45分鐘, 但是糖原儲備完全恢復仍需要10~36小時。運動后每2小時左右補充50克糖可滿足最大糖原合成率的需要。由于運動后食欲抑制.建議采用運動飲料和易消化的食物, 如香蕉、面包等。

2.3 水

大運動量的訓練會導致大量的水份流失, 脫水會影響運動的表現(xiàn), 這時體溫會變得較高, 比較容易疲勞。即使在運動中已經(jīng)補充水份, 但是通常都少于流失的量, 因此在運動后, 運動員均處于不同程度的缺水狀態(tài), 需要積極的補充水份, 運動后補水一定要注意方法, 不宜過快過多, 這是因為身體經(jīng)過運動, 各器官負擔加重, 這時如果大量喝水會造成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另外, 不可大量飲食冷飲, 否則會影響體溫的散發(fā), 引起感冒、腹痛或其他疾病。再有, 所謂補充水分不是普通的白開水。因為人體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 還有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當運動大量出汗后, 隨水分的喪失.也失去很多鹽分, 體內的電解質因此而失去平衡, 運動后要喝電解質飲料。電解質飲料, 又稱礦物質飲料, 飲料中除了水外還包括鈉、鉀、氯、鎂、鈣、磷等礦物質。另外, 有研究表明, 堿性離子水對運動后疲勞恢復有明顯效果。

2.4 維生素

維生素是維持生理功能的重要成分。運動后要充分補充富含維生素的飲食, 尤其是B族維生素, 如維生素B1, B2, 煙酸等, 以及維生素C, 因為它們都參與能量代謝過程, 對消除神經(jīng)系統(tǒng)疲勞, 調節(jié)激素系統(tǒng)的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4]另外, 運動使體內產(chǎn)生大量的自由基, 破壞細胞膜, 造成肌肉酸痛, 影響恢復, 因此我們需要補充一些含有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的食物來對抗它, 如辣椒、橙子等等。還有一些特殊的植物營養(yǎng)素具有強抗氧化的效果, 如花青素、類胡蘿h素等, 能夠有效清除自由基, 促進恢復的效果相當好, 主要存在于深色蔬菜水果中 (葡萄、番茄等) 。所以運動后還要多吃蔬果, 而且水果和蔬菜往往屬于堿性食物, 由于訓練后體內會產(chǎn)生大量的酸性物質, 所以我們需要在飲食中偏重一些堿性食物來促進我們的體液轉成弱堿性, 加快疲勞的消除。

摘要:根據(jù)田徑運動項目的特點, 探討如何通過合理的運動營養(yǎng)飲食, 解決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由于強度過大, 消耗能量過多等原因造成的運動性疲勞, 以便對今后運動訓練的恢復提供幫助。

關鍵詞:田徑,專項特點,運動營養(yǎng)飲食,運動疲勞

參考文獻

[1] 陳歡歡.營養(yǎng)補充對抗運動性疲勞作用的研究進展[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 2005, 12 (2) :117~120.

[2] 鄭薇, 平小春.運動性疲勞的營養(yǎng)支持[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 2006, 13 (3) :117~119.

[3] 劉瑛, 邢巖.淺談投擲類學生的運動營養(yǎng)抗疲勞策略[J].田徑, 2006 (12) :54~55.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第3篇

不同的運動項目對體內代謝的影響不同, 從而引起的營養(yǎng)代謝和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也不盡相同, 不同的營養(yǎng)素對機體的生理和運動功能的作用也不相同。因此, 為了更好的了解體育運動與營養(yǎng)衛(wèi)生的關系, 指導進行科學體育鍛煉和合理營養(yǎng)膳食, 必須從各類運動對機體新陳代謝和營養(yǎng)需求的特點, 以及營養(yǎng)素在運動中的營養(yǎng)功能入手。

1 各類運動對機體新陳代謝的影響和營養(yǎng)需求的特點

1.1 速度性運動 (如短跑、中跑等)

這一類運動項目運動員會在運動中高度缺氧, 負有氧債, 運動時主要依靠高能磷酸系統(tǒng)和無氧糖酵解供能, 短時間內在體內生成大量酸性代謝物質, 其營養(yǎng)特點應當符合體內能源物質能迅速被動員并使三磷酸腺苷 (ATP) 和磷酸肌酸 (CP) 的再合成加速而減少體內酸中毒的要求, 因此膳食中應供給含有易于吸收的糖, 維生素C, 維生素B族, 磷, 鎂, 鐵等營養(yǎng)素的食物, 此外, 由于肌肉劇烈收縮和神經(jīng)活動高度緊張, 應供給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 為使體內堿儲備充足, 應多吃蔬菜和水果等堿性食物, 蔬菜和水果的發(fā)熱量應該占每日總熱量的15~20%[1]。

1.2 耐力性運動 (如長跑、馬拉松和滑雪等)

這些運動項目的特點是單位時間內熱量消耗不大, 但總熱量消耗很大, 體內的物質代謝以有氧氧化為主, 由于長時間運動, 體內糖原大量消耗, 蛋白質的分解加強, 氨基酸轉變成葡萄糖速度加快, 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疲勞[2]。因此, 在運動者飲食中應供給充足的糖, 以增加體內的糖原儲備;同時供給豐富的蛋白質和鐵, 如瘦肉、雞蛋、綠葉蔬菜等, 以保證運動員的血紅蛋白和呼吸酶維持在較高水平。為縮小食物的體積, 減輕胃腸道負擔, 膳食中可供應適量的脂肪 (占總量的30~35%為宜[3]) 。此外, 還應供給充足的維生素C和維生素B族, 以促進疲勞的消除和體力的恢復。

1.3 力量性運動 (如投擲等)

此類項目運動要求肌肉有較大的力量和爆發(fā)力, 肌肉質量要求較高, 體內蛋白質代謝速度較快, 同時由于骨骼肌肉蛋白質增長的需要, 運動者對蛋白質營養(yǎng)的要求較高, 在膳食中應多食動物性食物和植物性豆類食物, 如肉、魚、蛋類和大豆等。每日攝入總熱量蛋白質應占15~20%, 為了保證神經(jīng)肌肉的正常功能, 鈉、鉀、鈣、鎂的補充也很重要。同時對維生素B2和糖的需要也較多, 因為維生素B2和糖可促進肌肉蛋白質的合成, 故維生素B2和糖也需要增加供給量。

1.4 靈敏性運動 (如體操、擊劍等)

這類運動項目的特點是要求運動員有較高的靈敏性和技巧性, 視力敏銳。運動時機體總熱量消耗不大, 但由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在運動中處于緊張狀態(tài), 因此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消耗卻很大, 所以熱量供給不宜過多, 而要加強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營養(yǎng), 膳食中應多供給含磷較多的食物, 如奶制品、蛋類、豆類和綠色蔬菜等。同時飲食中維生素一和無機鹽也應當充足。

2 不同營養(yǎng)素在運動中的營養(yǎng)功能

2.1 糖在運動中的營養(yǎng)功能

糖是人體生命活動所需重要的供能物質。一般認為糖類供給的熱量占總熱量60~70%, 人體內貯存的糖類物質并不多, 但它是維持人體熱量貯備的重要物質。一個體重70kg的成人體內糖類物質的總貯備量為糖原317g, 葡萄糖10g, 這一含量僅能供人體維持中等強度運動半天, 故人體需要源源不斷地從食物中攝取糖類物質。而且糖類作為供能物質有許多優(yōu)點, 大量食用不會引起油膩感, 容易被消化、吸收, 氧化供能及時。糖氧化時耗氧量遠較脂肪和蛋白質少, 無論在有氧或無氧的條件下都能釋放熱量, 這對運動員及提高運動效率都有重要意義。

人體內的糖主要貯存在肌肉 (肌糖原) 肝臟 (肝糖原) 和血液 (血糖) 中。安靜時, 人體內血液葡萄糖含量是相對恒定時, 惟有肌糖原和肝糖原的含量有較大的變動。肌糖原和肝糖原的貯備量與耐力性運動能力密切相關, 而且是決定耐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長時間運動時高糖膳食可推遲運動性疲勞的發(fā)生, 并增加耐力。高糖膳食比高脂或混合膳食更能使運動開始時肌糖原的儲備提高, 并能推測肌肉疲勞的時間, 有研究指出[4]:慢性疲勞可能與肌糖原含量逐漸下降有關, 這種慢性疲勞往往與運動員反復進行強度大的訓練有關, 慢性疲勞或疲勞積累直接影響運動員順利完成訓練計劃的能力和最大競技能力。合理的飲食營養(yǎng)可以減少這種影響。攝入糖類食物可使運動員在運動后期沖刺運動持續(xù)時間明顯延長。由于在時間耐力運動和比賽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肌糖原和肝糖原, 在運動前和運動后補充適量的糖是有好處的, 可以防止低血糖發(fā)生, 使血糖維持在較高水平上, 推遲疲勞的產(chǎn)生, 保持良好的耐力和最后沖刺的能力, 還可以幫助盡快緩解疲勞和促進體力恢復, 加強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與儲備。

2.2 脂肪在運動中的功能

食物中的脂肪經(jīng)消化吸收之后, 可作為燃料直接用來產(chǎn)生熱量, 也可在體內貯存于全身皮下的脂肪層, 以防止熱量散失維持正常體溫恒定, 保護重要器官。

對于熱量消耗大、機體散熱較多和長時間運動的項目 (如馬拉松跑、滑雪、滑冰和游泳等) , 應適當增加脂肪供應量。運動員膳食中, 脂肪的供給量一般應占總熱量30%左右, 脂肪的需要量以每千克體重1.5為宜, 而且應該多攝入植物性脂肪和磷脂 (大豆中含量高) 。動物性脂肪熱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近年來有人提出運動員食用麥芽油可增強耐力, 因為麥芽油中含有亞油酸。亞油酸和亞麻酸能加速肌蛋白合成代謝水平, 提高肌肉質量和功能, 對大運動量的有氧運動, 多不飽和脂肪酸能促進蛋白質合成代謝和抗分解代謝, 促進脂肪分解和抗脂肪合成, 顯著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 舒張血管, 提高運動能力, 促進體力和機能恢復。

脂肪是運動員從事耐力性運動的主要能源, 運動可以改善體內的脂肪代謝, 降低血脂含量, 是減輕體重和減少體脂的一種有效措施。此外, 運動還可以增加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高密度脂蛋白能加速血中膽固醇的運輸與排出, 對于防止動脈硬化起著重要作用, 長時間運動后血漿中甘油三酯和膽固醇會有所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首先, 運動時機體的熱量消耗增加, 骨骼肌、心肌攝取游離脂肪酸增多, 從而使進入肝臟的脂肪酸減少, 使體內甘油三酯合成降低。其次, 運動能提高脂蛋白脂酶活性, 使其清除甘油三酯的功能加強, 因而使血脂下降[5]。雖然脂肪對肌肉活動是一種有價值的燃料, 但應避免高脂膳食。脂肪攝取量大于總熱量的35%, 不僅有損健康, 而且也會使耐力降低, 耐力訓練會明顯地增加肌肉利用脂肪的能力, 有氧訓練時, 脂肪確實是肌肉活動的重要能源, 但沒有任何必要通過增加食物攝取量來增強兩者之間的關系, 因為運動員的內源性體脂貯量足以滿足機體運動時的需要。Bergstrom等人認為高脂肪飲食后全身耐久力降低的原因之一是體內脂肪氧化促進了乙酰乙酸等酮體的生成, 由于這些酸性物質在體內的積聚, 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結果使全身耐久力降低。另外, 攝取過多的脂肪會引起肥胖, 體重增加, 影響呼吸和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 這也是運動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2.3 維生素在運動中的營養(yǎng)功能

維生素又稱維他命, 是人類的特殊營養(yǎng)素, 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人體對它的需要量甚微, 但又不能缺乏。人體內缺乏任何一種維生素都有可能發(fā)生一些疾病, 嚴重時將危及生命。這類物質大多數(shù)在體內不能合成, 必須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對促進健康和取得優(yōu)異的運動成績有積極的作用。由于運動時體內物質代謝加強, 使運動員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運動員維生素的需要量不是越多越好, 而是取決于運動量、體內的功能狀況和營養(yǎng)水平。運動員膳食中的維生素供應不足, 將導致人體免疫能力和運動能力下降。過多地補充維生素, 由于脂溶性維生素在體內貯存積蓄, 就會引起中毒反應。而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不易貯存, 多余的通常也會隨尿掖排出。因而, 人體攝入維生素必須適量。

與運動員關系較為密切的維生素需要量如表1[7]。

VA對于那些要求視力與高度集中的運動項目 (如擊劍, 射擊, 摩托車, 乒乓球, 游泳等) , 運動員應適時適量進行補充。我國成年人和青少年的VA供應標準是33004, 約1mg[8]。VA在體內排泄作用不強, 切勿過量吞服, 以防中毒。

VB1是糖代謝過程中消化酶的輔酶, 可維持神經(jīng)肌肉的正常功能。在體育運動時, 糖代謝增強, VB1的需要也增加。因此, 運動員需要補充多一些VB1, 可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 防止過度疲勞和促進疲勞的消除。

VB2為黃酶的主要成分, 黃酶與細胞呼吸有密切的關系, 有促進氧化還原作用, 可維持機體健康, 促進生長發(fā)育, 并參與三大營養(yǎng)物質代謝。VB2缺乏時運動者可表現(xiàn)為神經(jīng)興奮性減弱, 肌肉收縮無力, 易于疲勞, 耐力下降。

Vpp是體內構成脫氫酶的輔酶成分。它是生物氧化過程不可缺少的遞氫體, 在運動后參與合成代謝, 與恢復體力有關。

VC是生物氧化過程中的重要遞氫體, 它能加速體內氫化反應, 使機體獲得更多的熱量, 從而提高運動能力, 并能改善疲勞狀況, 延緩運動性疲勞的發(fā)生和促進創(chuàng)傷愈合。

VE具有抗氧化和防止肌肉萎縮等生物學作用。目前, 各種文獻中關于VE對運動能力影響的意見并不一致, 對VE的需要量也無標準。

3 結語

影響運動者的運動能力和健康狀況不僅在于應該補充多少營養(yǎng)物質、補充什么樣的營養(yǎng)物質, 還在于運動者合理的飲食習慣和膳食制度等。如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要求, 早餐應占30~35%, 并應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糖, 中餐占35~40%, 晚餐占30~35%。晚餐不可過飽, 應進食少脂肪、少刺激性且易于消化的食物, 以免影響睡眠[9,10]在飲食時間上也要注意:運動前兩小時內不宜過于飽食;劇烈運動后應休息30min再進食;大負荷訓練后要休息45min在進餐, 因為劇烈運動后胃、腸系統(tǒng)處于相對缺血狀態(tài), 這時進食不易被消化。運動后還應盡快補充蛋白質, 這時骨骼肌吸收氨基酸活躍, 肌肉蛋白質合成明顯增加, 而運動后3小時補充蛋白質, 骨骼肌吸收氨基酸很少, 對肌肉蛋白質合成沒有作用。在膳食時還應注意各種營養(yǎng)物質的合理搭配, 如補充蛋白質時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機體蛋白質合成, 與單獨補充氨基酸相比較, 運動前和運動后補充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混合物使尿液氮排出量和肝氮輸出量均明顯減少, 運動后補充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同樣是尿液氮排出量減少, 說明補充氨基酸/蛋白質的同時補充碳水化合物有利于機體蛋白質合成[11]。還有我們在飲食觀念上以及對食物的加工烹調上都要注意科學化, 從而使我們能夠科學的體育鍛煉和合理的營養(yǎng)補充, 提高運動能力, 增進健康。

摘要:體育運動與營養(yǎng)衛(wèi)生均是影響人體生長發(fā)育和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通過對各類運動項目營養(yǎng)需求的特點以及對機體新陳代謝的影響分析, 找出運動與營養(yǎng)物質需求關系, 再通過對各種營養(yǎng)素在運動中的營養(yǎng)功能和對合理的飲食習慣及膳食制度在運動能力和健康狀況上的重要作用的分析, 為人們進行科學的指導體育鍛煉與合理的營養(yǎng)補充, 提高運動能力, 增進健康。

關鍵詞:體育運動,營養(yǎng)衛(wèi)生

參考文獻

[1] 孫紅敏.大學生運動與營養(yǎng)的實驗研究[J].燕山大學學報, 2003, 27 (3) :265~268.

[2] 徐標, 等.早餐營養(yǎng)干預對體育系學生血糖水平和運動耐力的影響[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2005, 20 (3) :101~103.

[3] 黃廣玉.運動與營養(yǎng)[J].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 2004 (6) .

[4] 王茂.運動與營養(yǎng)補充[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4, 16 (2) :94~96.

[5] 張永軍.飲食營養(yǎng)視角中的健康運動與減肥[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 2005, 39 (1) :51~54.

[6] 王恒, 等.蛋白質對提高運動員運動成績的影響[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 2005, 20 (2) :118~120.

[7] 柳新義, 等.大學生體育鍛煉與營養(yǎng)飲食衛(wèi)生[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 1990.

[8] 楊建雄.人體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M].陜西: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9] 徐明, 等.高原地區(qū)運動員膳食營養(yǎng)調查及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04, 30 (2) :58~60.

[10] 榮湘江.運動與營養(yǎng)的關系[J].醫(yī)療保健器具, 2000 (6) :29.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食品營養(yǎng)學 教學方法 實踐技能 成績考核

食品營養(yǎng)學既是營養(yǎng)科學的一部分,又是食品營養(yǎng)與檢測專業(yè)學生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其特點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強。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往往有些力不從心,導致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感較大。為解決這一理論難題,我結合教學實踐,從以下方面開展有益嘗試。

一、合理優(yōu)化教學內容

食品營養(yǎng)學涉及的內容廣泛,但教學課時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既能講授理論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使合理優(yōu)化教學內容變得極為重要[1]。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fā)展,職業(yè)學院的教學理念在不斷更新。為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本著“理論知識必需、先進、實用、夠用;實踐性教學注重技能培養(yǎng)”的原則[2],對《食品營養(yǎng)學》的教學內容進行優(yōu)化。

根據(jù)本課程的教學特點,我們選用了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出版的《食品營養(yǎng)學》作為教材。這部教材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趣味性、知識性和實用性。主要內容包括食品的消化吸收、各種營養(yǎng)素的生理功能及食品加工對營養(yǎng)素的影響、營養(yǎng)與能量平衡等營養(yǎng)學基礎知識。在內容的安排上,以培養(yǎng)從事有關食品營養(yǎng)與檢測、公共營養(yǎng)師、營養(yǎng)配餐師、農產(chǎn)品貯藏及食品檢驗加工等專業(yè)的應用型人才為立足點,以“夠用”、“實用”為原則,以教授該專業(yè)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重點,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調整。如對作為基本理論的各類營養(yǎng)素、畜肉的營養(yǎng)價值等內容進行了重點、詳細的講解,而食品新資源的開發(fā)、禽肉、魚肉的營養(yǎng)價值等內容,就留給學生自學。既抓住學習重點和難點,又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舉一反三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水平,為走上工作崗位打下了堅實基礎,為企業(yè)輸送了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合理運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某個“物質”產(chǎn)生興趣,他們的認識狀態(tài)就會自然由潛伏狀上升為活躍狀,就會自覺地探索知識,大幅度提高學習效率,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3]。為了讓學生對該課程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方法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該課程的特點之一是圖片、圖表較多,為了將大量信息簡單、直觀、生動、有效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我在傳統(tǒng)講授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文字、圖表、圖片、營養(yǎng)流動鏈條等內容直觀地展示出來,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直觀性,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在動態(tài)教學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實現(xiàn)動手能力的提高。

第二,采用“參與式”教學法。由于本課理論性強,有些內容可將傳統(tǒng)的簡單授課轉變?yōu)閱l(fā)、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參與式教學法。如提出一些現(xiàn)實性問題:長期不吃早餐的危害性有哪些?大學生一日三餐如何分配等?通過此過程,既可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才能,又可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摒棄單一的“注入式”教學法,采用更多的“參與式”教學法,優(yōu)化了課堂結構,使學生在平等、和諧、民主、寬松的課堂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了其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最大限度地獲取知識、發(fā)展能力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一步提高。

第三,完善教學實驗室。完善教學實驗室是食品營養(yǎng)學課教學的重要保障,我院食品營養(yǎng)學現(xiàn)有一個實驗室,一個實驗準備室,實驗的儀器設備完全可以滿足實驗教學。同時,我們自編了“食品營養(yǎng)學實驗講義”,設計并經(jīng)專家論證后,建設了“食品生物化學與營養(yǎng)綜合實驗室”。開設的實驗有:直接干燥法測定食品中水分含量、索氏提取法測定食品中脂肪含量、高錳酸鉀測定食品中總糖含量等。這些可供學生進行的實驗和研究,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如紫外法快速測定食品中維生素C含量的實驗,可讓學生分組準備不同的實驗原料,通過測定進一步了解各類食物中維生素C含量的不同;同種原料保存的時間不同、保管方法不同,對其中維生素C含量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等實驗,使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三、采用全面的成績考核方式

學生的成績考核分三個部分:

1.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紀律、完成作業(yè)情況等綜合評價,占總成績的30%。

此考核方法是食品營養(yǎng)學教學團隊通過近十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制定的,有些同行質疑我們平時成績比例偏高,但食品營養(yǎng)學是一門側重于實踐的學科,為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并掌握如何運用,在每章節(jié)結束后,會布置一些不同類型的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每學期此類作業(yè)三到四次,每次打分,期末核定平均成績。

2.實驗成績:包括實驗課出勤、操作技能、實驗報告完成等綜合評價,占總成績的20%。

實驗課的目的是通過基本技能的訓練及對實驗結果的觀察分析,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有關實驗方法、儀器的操作,進而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實驗成績的評定,我們制定了評定標準,由兩部分組成:實驗操作40%、實驗報告60%。具體如實驗操作總計40分:無預習報告扣10分、由于個人原因沒完成實驗扣20分等。實驗報告分文字部分和數(shù)據(jù)處理,文字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儀器、內容步驟等共20分,數(shù)據(jù)處理包括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和數(shù)據(jù)運算(含實驗結論)共40分,實驗報告若未按要求做數(shù)據(jù)處理,則報告為0分。每學期五次實驗課,總成績取平均值。

3.期末成績:統(tǒng)一命題(A、B卷)、統(tǒng)一考試(閉卷)、統(tǒng)一閱卷,占總成績的50%。

由于食品營養(yǎng)學屬于專業(yè)基礎課,以教授理論知識和拓寬學生知識面為主,本課程要求學生掌握食品營養(yǎng)學的基礎知識——能量、營養(yǎng)素、營養(yǎng)與疾病、食物營養(yǎng)價值等,也應學會應用基礎知識指導食物選擇、編制食譜、膳食評價等。試題要體現(xiàn)既測試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又測試應用能力的原則。試題應覆蓋所有章節(jié),重點章節(jié)的比例大一些,次重點章節(jié)比例小一些,一般章節(jié)分數(shù)適當。難易程度按較易、中等偏易占70%,中等偏難、較難占30%為原則。每學期任課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及時更新有關考題,討論制作試卷兩套。由于食品營養(yǎng)學題型比較靈活,我們只編寫了參考答案。

總之,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教、學、做一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與學積極互動。著眼于“怎么學”與“怎么指導學”,才有利于知識傳播,有利于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近幾年,學生的考試成績均呈正態(tài)分布,學習成績良好,教學效果突出,獲得學生的認同。

參考文獻:

[1]汪洪濤,陳成.高職高專營養(yǎng)學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J].農產(chǎn)品加工-創(chuàng)新版,2010(2):72-74.

[2]于輝,郝征紅,姜桂傳,陳宇航.高職高?!妒称窢I養(yǎng)與衛(wèi)生》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S1):185-186+191.

[3]何雄,周靜峰.提高食品營養(yǎng)與衛(wèi)生教學質量的探討與實踐[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設備,2009(8):82-84.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第5篇

1 教師不斷完善自我, 及時更新知識

教師是知識傳授的主體, 是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引路人。因此, 老師學識的深淺, 教學的方式、方法等都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和對本課程學習的效果。作為一門涵蓋醫(yī)學、食品科學、農業(yè)科學等多門學科專業(yè)知識的交叉學科, 食品營養(yǎng)學對老師的知識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隨著各學科的發(fā)展, 食品營養(yǎng)學中原有的問題可能得到了解答, 也可能對原有的知識有了不同的認識, 甚至可能提出了新的觀點。這些都要求授課老師能夠及時地了解最新的學科前沿和動態(tài), 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 拓寬視野。比方說, 筆者講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shù) (GI) 時, 在解釋其概念的基礎上, 提出低GI值食物 (GI<50) 對糖尿病人膳食的意義。這時, 可對學生介紹一下有關“南瓜”的降血糖作用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過去, 一致認為南瓜具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而現(xiàn)在的研究結果又顯示, 南瓜的GI值為75, 為一種高血糖指數(shù)食品 (GI>70) , 那么南瓜到底有沒有降糖作用?進而向學生解釋, 影響食物的血糖指數(shù)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食物品種。同種食物的不同品種, GI值可能不同。通過對當前一些研究現(xiàn)狀的分析, 可讓授課內容更加生動和充實, 在提高自我業(yè)務水平的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進步。

2 因材施教, 因教選材

在進行食品營養(yǎng)學講授時, 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 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 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同時, 根據(jù)教學的需要, 參考各類教材, 組織上課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因教選材 (教材) 。比方說, 農業(yè)院校的學生相比醫(yī)學院校學生生理學知識基礎較弱, 因此我們在本課程講授時, 特別在基礎營養(yǎng)學知識一章之前添加《消化生理》的章節(jié);同樣, 對于不同專業(yè)的學生, 根據(jù)其專業(yè)背景不同, 在課程內容上有所區(qū)分, 如資源環(huán)境專業(yè)的學生缺少食品科學相關知識, 因此講有關“加工儲藏對各類食物營養(yǎng)價值影響”部分內容時, 對一些食物的加工過程進行必要的介紹。

3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前提, 是學習的動因, 也是學習的好幫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如果學生對課程沒有興趣, 即使老師準備有再多的知識, 也沒有用武之地。因此, 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是講授食品營養(yǎng)學課程的關鍵。

3.1 做好“開場白”

在《食品營養(yǎng)學》課程的第一節(jié)課“緒論”部分, 我們首先提出問題“營養(yǎng)是什么”?讓學生就自己的了解暢所欲言。在活躍課堂氣氛, 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后, 從學生熟悉的一日三餐講起, 繼而提到食物和健康之間的聯(lián)系。另外, 通過從介紹關于我國古代醫(yī)學對飲食與健康關系的認識, 到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及其相關學科在國內外的發(fā)展, 讓學生了解該課程的主要內容, 并激起學生的學習食品營養(yǎng)學的欲望。

3.2 理論知識與實例相結合, 豐富講授內容

營養(yǎng)學是直接關系每個人 (包括上課學生自身) 身體健康的科學。因此, 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進行營養(yǎng)學知識的講授, 不僅可以豐富講授的內容, 還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比方說, 我們在介紹“碳水化合物的抗生酮作用”時, 為了讓學生不死記硬背, 在課堂上筆者特別舉了一個例子:當前很多人關心的“減肥”方法中, “Dr.Akin’s New Diet Revolution”一書所表描述的方法號稱使得超過2000萬的美國人成功減肥。書中所宣揚的“你可以像國王一樣的生活, 放心吃大魚大肉, 你所需要做的僅僅是降低你食譜中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 其本質就是通過低糖飲食, 使得所攝入的脂肪在體內氧化不完全, 進而并不釋放其實際含有的熱量, 因此可使人在滿足“嘴癮”的同時, 又降低了體重。而這種方式可能導致人體發(fā)生酮血癥, 進而危害身體健康。通過反面的例子, 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并理解關于“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具有抗生酮作用”的概念了。

3.3 創(chuàng)建民主課堂, 角色互換

在具體課程學習過程中, 為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我們可以適當給學生機會“寓學于教”, 讓學生當“老師”, 老師當“學生”, 角色互換。比方說, 筆者曾在講授各類食品營養(yǎng)價值時, 將學生分組, 以組為單位, 每組以不同的某類食品為標題, 查找相關資料, 自學備課, 制作PPT, 在上課時選取代表上講臺, 給老師和其他同學介紹該類食品的營養(yǎng)價值及相關營養(yǎng)知識, 隨后請其他同學提問。老師對學生講授的內容進行分析及補充。通過這種形式, 學生反響非常熱烈, 極大地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4 合理運用教學輔助手段

現(xiàn)代化教學離不開各種教學輔助手段, 合理運用各種教學輔助手段可幫助教師優(yōu)化教學效果, 提高教學質量。目前, 多媒體教學已是現(xiàn)代高校教學系統(tǒng)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通過它可營造一個圖文并茂、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 減輕了教師上課的勞動強度, 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應用多媒體實際教學過程中, 應當注意做到適量、適當、適時。在制作PPT課件時, 要根據(jù)接受能力、做筆記能力、課堂效果、教學實際需要出發(fā), 既不能把教材上相關部分的文字照搬下來, 以免造成課件的繁雜;也不能只列提綱、要點, 以免過于簡單。同時, PPT的字體的大小合適, 需要突出的內容可在字體顏色要有所變化, 或設置動畫, 但不能太花哨。另外, 結合所學營養(yǎng)學的相關內容, 為學生播放視頻資料也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說, 筆者在講授老年人營養(yǎng)一節(jié)的內容時, 輔助為學生播放有關老年人骨質疏松癥的視頻, 一方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什么是骨質疏松癥, 同時也可幫助學生回憶前面所講授的鈣、維生素D的相關內容。

5 問題與建議

在食品營養(yǎng)學教學過程中, 我們也發(fā)現(xiàn)存在不少問題。目前食品營養(yǎng)學課時為32學, 均為理論課, 缺乏實驗學習環(huán)節(jié), 因此, 應該增加實驗內容。另外, 在食品營養(yǎng)學教學中應當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如帶領學生走入社區(qū), 利用所學營養(yǎng)學知識對社區(qū)居民進行宣傳, 開展膳食調查, 針對不同個體設計食譜, 提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傊? 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 總結問題, 解決問題, 不斷對理論和實踐教學進行改革, 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出合格的食品營養(yǎng)專業(yè)人才。

摘要:本文結合作者教學實踐經(jīng)驗, 對如何提高食品營養(yǎng)學教學質量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食品營養(yǎng)學,教學,思考

參考文獻

[1] 孫遠明.食品營養(yǎng)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6.

[2] 楊虎清, 仲山民.林業(yè)院校食品營養(yǎng)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常銀子[J].安徽農學通報, 2009, 15 (1) :173~174.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婦產(chǎn)科護理學是護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班制教學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并且由于婦產(chǎn)科患者具有較大的特殊性,因此需要采取更加針對性與有效性的措施對其進行護理。隨著教學技術的不斷改進與教學模式的不斷豐富,目前諸多院校多采用“雨課堂”結合以案例為基礎的CBL教學模式。將論述“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方式、意義與作用及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

[關    鍵   詞]  “雨課堂”;CBL教學模式;婦產(chǎn)科護理學;大班制教學;應用效果

婦產(chǎn)科護理學在大班制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但通過對以往的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觀察可知,由于其并未具有良好的教學模式,因而無法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并且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教學滿意度,為此需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有效改變[1]。伴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變化,目前諸多院校逐漸開始使用“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2]。本文將探討“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在婦產(chǎn)科護理學大班制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以往由于缺少良好的教學技術與經(jīng)驗,諸多院校僅能夠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包括如下內容:(1)由教師按照教學大綱進行備課,之后為學生準備相關的教學案例,例如產(chǎn)后出血的護理,將其制作成PPT。(2)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展示PPT內容,以此為學生講授產(chǎn)后出血的臨床表現(xiàn)、護理評估、護理診斷、急救與護理措施等內容,講解時間為60分鐘;在講解結束后由學生圍繞講解的內容向教師提問,并由教師進行解答,時間為10分鐘。(3)在課程結束前由教師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為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yè),并于1周后通過“雨課堂”平臺完成相應的課后測試,最終由教師進行評分。

二、“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的方式

通過對上述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可知,學生并未獲得較高的測試成績,也未獲得較高的教學滿意度。因此需要對上述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轉變,從而能夠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隨著教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改進與教學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目前多使用“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的方式,主要包括CBL課前準備、CBL課堂教學組織與實施、復習拓展、課后測驗等環(huán)節(jié)[3],具體內容如下。

(一)CBL課前準備

此環(huán)節(jié)為線上學習,主要分為如下兩個階段,包括如下方面:(1)第一階段。此階段為理論知識學習階段,即教師提前將教學內容推送至“雨課堂”中,由學生進行提前預習,主要包括如下方式:①教師按照相關的教學大綱內容與要求,之后按照手機“雨課堂”的相關模式編輯教學課件,之后將其推送至“雨課堂”中,然后教師將上傳網(wǎng)絡學習資料的鏈接地址推送至學生的手機中,便于學生及時、準確地獲取資料[4]。②查閱拓展學習資料。學生在獲取學習課件后查閱產(chǎn)后出血預防與處理指南(2014年版)及相關的教學文獻,以便提前對課件中的教學內容進行預習。③完成預習檢測試卷。教師在編寫教學課件后需要針對課件中的內容編寫相應的檢測試卷,同時推送至學生的手機中,在學生完成課前預習后進行試卷測試,之后由教師對試卷進行評分,若成績未達標,則需要重新進行預習與開始[5]。(2)第二階段。此階段為CBL案例課下小組討論階段,在進行教學的前3天教師將CBL案例預習課件推送至“雨課堂”中,之后使學生進行自由分組,并選取其中1人擔任組長,由組長組織組員進行課前討論;教學前2天由各組組長將小組討論結果提交至“雨課堂”中;教學前1天由教師對各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并對學生的留言進行收集總結歸類,以便對學生在此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6]。

(二)CBL課堂教學實施

此環(huán)節(jié)為線下結合線上學習,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CBL討論小組發(fā)言。學生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雨課堂”,每個小組分別安排1名學生代表對本組的討論結果進行發(fā)言總結,時間控制在15分鐘;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其他組的學生代表可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對于存在不同意見的問題,由教師編輯投票題讓學生代表進行投票,便于教師對學生的想法進行全面了解,并及時對正確答案進行反饋并對課堂節(jié)奏進行調整。(2)“雨課堂”在線答題。在討論的過程中由教師針對討論情況設計討論問題,之后將其發(fā)布至“雨課堂”中,使學生進行在線答題。發(fā)布討論問題后由教師對課堂氣氛進行調動,以便能夠集中患者的注意力。學生答題后由教師對測試情況進行總結,以便全面了解學生的總體知識掌握情況[7]。(3)教師總結。在整個討論與評分階段結束后由教師對整個過程進行梳理與指導,對分析正確的方面進行表揚,并對不合理之處進行糾正,從而能夠加強學生的掌握情況。

(三)課后復習

此環(huán)節(jié)為線上學習,主要包括如下環(huán)節(jié):(1)復習拓展。教師將本教學的重點內容、存在的相關問題及學生未能夠完全掌握的知識點制作成PPT,之后將其推送至“雨課堂”中,之后將相關的拓展學習資料也推送至“雨課堂”中,以便對教學進行良好的鞏固。(2)“雨課堂”測試。在課程教學后1周由教師為學生推送課后測試卷,并且告知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測試;之后由教師對測試情況進行總結分析,并對此次課程教學進行最終總結,為日后課程教學的開展提供可靠經(jīng)驗。

三、“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的作用與意義

(一)“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有利于婦產(chǎn)科護理學教學的開展

婦產(chǎn)科護理學具有較強的??菩耘c操作性,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言,無法完全表現(xiàn)出其復雜的操作特點,因而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通過對現(xiàn)代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總結可知,學生對電子類產(chǎn)生具有濃厚的興趣,并且對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具有較高的依賴性,并且也樂于使用手機等電子產(chǎn)品接收信息。在“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中,教師通過“雨課堂”將教學課件與測試問卷推送至學生的手機中,并且通過手機方式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此種方式易于學生接受,不僅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相關問題,而且也能夠在較大程度上活躍課堂氣氛,便于婦產(chǎn)科護理學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主要是“填鴨式”教學,即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容,在較大程度上削減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當使用“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后,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所有的學生均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且學生能夠通過視頻、語音、慕課等方式進行學習,使教學過程充滿活潑、愉快與生動。同時在此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能夠進行小組討論,因而在較大程度上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此種聯(lián)合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雙贏,通過“雨課堂”教師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明確學生關于婦產(chǎn)科護理學的相關掌握情況及存在的問題,以便能夠有效地進行針對性的解決,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學生能夠通過手機對教學內容進行提前預習及課后復習、疑難問題的咨詢,進而在較大程度上消除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最終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除此之外,教師可通過“雨課堂”為學生“量身”制作課件,可將學生的碎片時間進行良好的收集與利用,并且教師能夠及時對學生的反饋信息進行收集,從而能夠有效地做到重難點突出,最終對教學效果進行優(yōu)化。

四、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

通過查閱相關的臨床資料可知,目前已有諸多學者在該領域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且獲得了良好的研究成果,現(xiàn)對部分學者的研究進行如下論述:

依據(jù)李小芒[8]等人的研究可知,作者選取2016級護理本科生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后分別予以傳統(tǒng)的多媒體課堂講授教學模式及“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通過結果可知,“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的理論考試成績明顯較高,教學效果明顯較優(yōu)。再例如,在劉婷[9]等人的研究中,作者分別對比傳統(tǒng)教學法與“雨課堂”教學法,通過結果可知,“雨課堂”組學生學習成績總分高于傳統(tǒng)教學組,并且滿意度也明顯較高。

通過對上述學者的研究結果進行總結分析可知,“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在婦產(chǎn)科護理學中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可將其作為首選的教學模式。

婦產(chǎn)科護理學在大班制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良好的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進而能夠使其更好地勝任日后的護理工作崗位,因此需要采取良好的教學模式。但通過觀察可知,目前諸多院校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有效提升教學效果。伴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發(fā)展,“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開始被諸多院校采用,此種模式通過相關的案例分析,并結合電子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授課與測試,不僅有效提升了教學效果,同時提升了學生的教學滿意度,具有重要作用[10]。

參考文獻:

[1]胡旭民,暴芃,王鵬飛,等.翻轉課堂結合CBL教學法在臨床實習生醫(yī)患溝通教育中的應用探討[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19,37(3):111-113.

[2]張雷,鮮瑤.雨課堂教學法在臨床醫(yī)學專業(yè)本科生普通外科教學中的應用評價[J].醫(y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7(3):521-524.

[3]楊雅杰,郭敏云,曹文靜,等.CBL結合PBL教學法在《婦產(chǎn)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32):4048-4050.

[4]邱翛然,劉志娟,段江華,等.CBL+探究式“雙軌教學模式”在婦產(chǎn)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湘南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8,20(3):64-66.

[5]聶蕾,訾聃,劉彥麟,等.PBL結合CBL教學模式在婦產(chǎn)科床旁教學中的應用[J].貴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7,42(10):1238-1240.

[6]陳玉娟,陳佰鋒,宋建根,等.“LBL”聯(lián)合“CBL+PBL”教學法在護理專業(yè)《臨床營養(yǎng)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醫(yī)學教育技術,2018,32(1):103-107.

[7]王瑋.PBL結合情境教學法在《婦產(chǎn)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承德醫(yī)學院學報,2020,37(1):79-81.

[8]李小芒,戴小紅,陳運香,等.“雨課堂”結合CBL教學模式在婦產(chǎn)科護理學大班制教學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20,34(4):609-612.

[9]劉婷,車昭軍.“雨課堂”在中專護理專業(yè)學生《內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效果評價[J].醫(yī)藥高職教育與現(xiàn)代護理,2019,2(4):253-255.

[10]喻征群,蔣華.CBL教學法在外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6,27(20):3994-3997.

編輯 張 俐

注:本站所有資料均來源于本站老師原創(chuàng)寫作和網(wǎng)友上傳,僅供會員學習和參考,旨在傳播知識,不代表本站觀點,與本站立場無關。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E-MAIL:iwenmi@163.com

相關知識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必讀10篇),營養(yǎng)學論文
營養(yǎng)減肥論文(推薦6篇),營養(yǎng)學論文
預防保健論文范文模板
科學運動與健康論文2000字范文
食療養(yǎng)生論文(精選8篇),中醫(yī)食療學論文
健康營養(yǎng)學論文題目推薦
養(yǎng)生保健論文通用12篇
減肥范文10篇
減肥計劃書范文300字大全(范文3篇)
體育健康目標范文12篇(全文)

網(wǎng)址: 運動營養(yǎng)學論文范文6篇(全文) http://www.u1s5d6.cn/newsview96965.html

推薦資訊